Free Essay

論語評論

In:

Submitted By ellapoon119
Words 397
Pages 2
二零一五至二零一六年度
大一國文
讀書報告
《論語》

第五組
潘麗盈(152052)

甲、作者生平簡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的代表人物。據史記所說,他生於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魯哀公十六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創人物,被後世尊為萬世師表。
孔子生於貧窮家庭,以至他很早就看透了人生,較一般同齡的少年成熟。他本人也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他在少年時,沒有受過正式的「君子」的教育。反而,他有很多謀生的技能,且能忍受貧困的生活。他在生活的魯國,至少在文化上,仍保持最多的周文化傳統。其倫理教育使國民也受到周禮的影響。
孔子他說自己「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可見他的思想大致在這段時期完成,但歷史對他這段人生的事蹟沒有什麼詳盡的記載,只知他開始講學,廣收弟子,且為過魯國權貴季氏當過委吏、乘田等官職。
可是,他所辦的私學逐漸聞名。連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子弟也受學於孔子。後來,由於孟孫氏平定了奸臣陽虎之亂,勢力大增,孔子受孟孫氏推薦,出任中都宰相,「四方皆則之」,不久,歷任司空,再到大司寇。時為魯定公十年,孔子五十一歲。他在任最為人稱道的事蹟,是齊魯夾谷之會。會上齊國原以武力 相脅,要求魯國為其保護國;但孔子事前做好準備,以更多的軍隊防守,使齊人不得逞,且歸還了汶陽三處之地。但不久之後,孔子便因「墮三都」之事,被魯國貴 族迫害,最後離開魯國,是為魯定公十三。 自此孔子開始周遊列國,先後到了各國國,宣揚其政治抱負,但都不被接納。在過程中,孔子曾經歷絕糧,甚至被人圍困。所幸兩次都有人相助幫其解圍。不過,既然自己的抱負不能伸展,孔子心灰意冷,遂返回魯國,是為魯哀公十一年,孔子已六十八歲。
自此以後,他潛心講學和著書,在此其間與弟子重新編訂了《五經》和撰寫《春秋》,為的是要記載春秋時代所發生的大事,闡發儒家的價值觀。五年後,孔子去世,終年七十三歲。他的弟子為他行禮,皆守孝三年。及後弟子們將老師一生的話語,去蕪存菁地摘錄下來,編成《論語》,成為儒家學說的必讀經典。

乙、概述
《論語》思想以歸仁為核心,提倡人們的行為規範以周禮為依歸,教育方式以博大為目標,思想方式以中庸為宗旨。在《論語》中「仁」出現的次數多達一百零九次,它是孔子整套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孔子的眼中,仁是至高無當尚的品德,為了實踐仁,人是應該不惜任何代價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本來每個人都應珍惜自己的生命,但在遇到與行仁互相衝突而無所選擇的情況時,孔子主張捨棄生命來維護仁德,由此可見孔子心中仁的價值。
孔子以仁為核心,再把它滲透和應用在不用的層面上,如政治方面主張「仁政德治」、行王道,反對暴君和霸政,行惠民、富民、利民的政策;教育上提倡「有教無類」,培養有德才的人;在天道觀方面更是重人事而輕天道,即「敬鬼神而遠之」的態度。
總結《論語》中孔子對仁的涵義論點有六個,其中有不少例子支持其論點和說法。透過對仁的分析,就可得知孔子的論點是否成立。
孔子對「仁」的涵義論點包括:
一、「仁」是衡量君子的標準,只有君子才能安貧樂道。
二、「仁」是發自內心的,不隨環境改變。
三、「克己復禮」為仁的總綱,即抑制私慾,依循禮制。
四、「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是為仁的綱目,一切舉止,均合乎禮。
五、「仁者」心無憂慮,胸懷寬達。
六、「仁者」待人處事恭敬盡責,能捨己為群。

丙、主題研究──「仁」的特質
論點一:「仁」是衡量君子的標準,只有君子才能安貧樂道。
論據:「仁者」具有高度的道德修養,人格完美,對人處事的態度合乎禮法。君子行動亦發乎情止乎禮,所以君子也會是仁者,「仁」即是「君子」必要的修養。「仁者」是「有仁德的人」子曰:「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可見拋棄了仁德後便不能稱為君子,而「君子」必須實踐「仁」才能成君子,故「仁」是衡量君子的標準。「君子喻於義」君子行仁義,以義為本。孔子所說的「義」,是正確的道理的意思,也就是他所說無論富貴、貧賤都必須「以其道得之」的「道」。君子要顯出「義」,便須遵守禮法、態度謙遜和誠實不欺,這樣才成其為君子。故要成為君子或仁者的概念大致相同。「君子不憂不懼」,凡事依禮而行,不犯錯誤,所謂「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君子會反省自己,問心無愧,不做虧心之事,故立身處世,自然不擔心不畏懼,所以君子能安貧樂道 。

論點二:「仁」是發自內心的,不隨環境改變。
論據:「仁」是孔子學說思想的中心,是最高道德精神的境界。一個人的言行舉止只是其中的表現仁的方法。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凡人的過失,總會偏向跟他的性情一樣的類型,只要觀察他所犯的過失,便可知其人心中有沒有仁了。由此可見孔子認為仁是發自內心的,而其所作所為亦會隨內心的仁而做。至於環境的改變,仁者的表現絕對不會隨環境而改變。無論生活貧賤,倉猝匆忙或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不會違背仁德,甚至到了生死關頭,也只會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就如「志士仁人,無求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中充分表現了孔子對仁的執著和重視,絕不會犧牲這最高的道德標準而忍辱偷生,只會堅持寧死不屈的精神,可見仁者高尚的精神表現。

論點三:「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是為仁的綱目,一切舉止,均合乎禮。
論據: 孔子對顏淵所說的「克己復禮」和「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都係仁的綱目。前者是總綱,後者是條目。孔子認為仁的實踐先要克制私慾,按照禮的要求去做,言行舉止都要合符禮制,不可逾越。一切與禮無關的都不應看、聽、說和做。只要遵守禮,就能行仁。

論點四:「仁者」心無憂慮,胸懷寬達。
論據:子曰:「仁者不憂」。仁者樂天知命,悲天憫人,大公無私,不重得失,經常反省自己有沒有甚麼過錯,所以胸懷寬達,無私慮私憂。

論點五:「仁者」待人處事恭敬盡責,能捨己為群。
論據: 仁者「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平日起居恭謹莊重,做事嚴謹認真,處事忠敬。仁者有捨己為群的精神,甘願犧牲自己而成全和服務別人。

丁、感想
《論語》相距現今社會數千年,但仍不被時間的洪流淹沒,可見其對中國人道德價值觀的影響何其深遠。
我最喜歡的是當中孔子所提倡「仁者愛人」的概念。
社會上有不少「仁者愛人」的例子,如於二零零三年沙士期間因堅守崗位而最終殉職的謝婉雯醫生,她捨己忘身的精神正正是一個仁者的例子。她不但沒有像台灣那邊的醫生般荒忙逃走,而是堅持留在最前線搶救每位病人的生命。她救人心切,這份無私奉獻的精神充分表現出「仁者愛人」的特質,她懷著的是一顆充滿熱誠的仁心。又如兩名在嘉禾大廈五級大火中不幸殉職的消防員。他們同樣偉大,為了拯救其他人的生命而不懼送上自己的生命。這些仁者的行為都是因「愛人」而作的,可見現今社會仍存不少仁者,這套思想仍然滲透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人不知不覺的跟從了孔子的思想而作出抉擇。
現代人的親屬數量減少,父子之間因為忙碌代溝變成了鴻溝,我們不會行為以往所說的「禮制」,因為「禮制」在現在去行的話可以說是「迂腐」的一種制度,《論語》中講「愛人」其實就是希望有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唔幼以及人之幼」的一種心態。細心發現的是「仁」是「人二」的一個「合成品」,我們做事、做人或是去罵人有去將心彼己嗎?一個「仁」字,就似乎是一個對當下社會的一種無聲抗命。
總而言之,閱讀《論語》使我對於待人處事以及社會觀有了更深層的想法,也改變了我做人的態度,實在獲益良多。

Similar Documents

Free Essay

Narrative Article

...香港樹仁大學 新聞與傳播(榮譽)文學士學位課程 課程編號 :JOUR 221 課程名稱 :中文新聞採訪與報導I News Reporting & Writing in Chinese I 修讀年級 :2 學分 :3+3 每週授課 :3節 修讀週數 :15 先修科目要求 :無 講師 : 辦公室 : 電話 : 電郵 : 課程目的: 本課程目的在於從實務訓練學生認識本地新聞採訪及報導的理論及技巧,學理研討外,更重經驗累積。學生實踐採訪報導時,懂得判斷新聞價值的準則,認識如何可令新聞報導發揮傳播效果,並裝備好成為稱職記者。 課程果效、教學方法及項目、考核評估 |課程果效 (ILOs) | |課程結束後,學生應能: | |ILO1 |清楚認識本地新聞採訪及報導的理論及技巧 | |ILO2 |能掌握採訪工作 | |ILO3 |能將採訪材料寫成新聞報導 | |ILO4 |懂得判斷新聞價值的準則 | |ILO5 |配合《仁聞報》、《說在線》電子報、每週週會的實際採訪工作,以加強採訪寫作實務經驗,並檢驗學習效果 | |ILO6 |明白新聞道德必要性 | | |資歷級別五通用指標: | | |KIS1, KIS2, KIS3,KIS4,KIS5,KIS6, Pro2, AAA1,AAA2,AAA3,AAA4, CITN2,CITN3 | |教學方法 ...

Words: 1525 - Pages: 7

Premium Essay

『朝日新聞』の報道倫理分析 ――中国保釣デモ報道を例に

...である。中国のナショナル・イメージが日本の新聞でプラスと評判されるなら、両国の関係が親密であると分かる。逆に、マイナスになれば必ず何かの問題が起きていることを表わす。 新聞紙は保存しやすく、閲覧しやすく、ニュースをイン・デプス・レポートで報道しやすいなどの優勢を持っているため、日本の新聞発行量は多く、新聞は日本の主流的なメディアになっている。民意調査によると、約70%の日本国民がメディアの意見に左右されやすいという。世論の代弁者でありリーダーである日本の新聞がどのように中国のことを報道するのかは、強く日本民衆の思想を操り、さらに両国の関係に影響を及ぼす。 重大事件のニュースがメディアによってどのように異なる方式で報道されているのかを研究し、それでそのメディアのニュース・フレームを分析するのは、異なるイデオロギーのメディアの特徴を研究する主な方法である。本論文はニュース・フレーム理論に基づいて、日本主流メディアの中国保釣デモの報道のフレームを分析し、日本メディア業界のプロフェッショナリズムを透視してみたい。 2.報道記事の選択と分析方法 2.1 サンプルの選択 『朝日新聞』は日本において最も影響力のある全国的な新聞であり、発行量は2005年に世界日刊紙発行量でランキング第2位を取った。【1】読者は日本社会の中産階級(インテリ、国家公務員、高級技術職員など)に集中している。日本で中産階級は全国の60%-70%の人口を占め、彼らの意見は社会の世論を構成する。従って『朝日新聞」は日本全社会の観点を伝達する新聞であると思われている。『朝日新聞」は毎日出版され、日刊と夕刊の二つがある。日刊は通常28-40面で、ニュース版、経済版、国際版、金融情報版、文化版、スポーツ版、生活版、教育版、社会版などがある。『朝日新聞」は「不偏不党」を報道方針にして、高い信頼を寄せている。尖閣諸島の件をめぐって、『朝日新聞」はどのように中国国内の保釣デモを報道したのかは、研究価値が高いと見る。 9月11日に日本の野田内閣が釣魚島の国有化を閣議決定したことを受けて、中国側から猛烈な反発があり、保釣デモが中国各地で暴発した。本論文は9月12日から10月2日まで3週間の『朝日新聞」(日刊)の報道をサンプルにする。この期間中掲載された中国保釣デモに関係する報道、政治漫画、評論、写真及びグラフなどをもとにする。本論文では一「篇」記事を分析の基本単位にし、判断根拠は独立の見出し及びジャーナリストの記名が付いていることである。一篇記事は製版で二つ以上に版面で印刷されていれば、一つと見做す。入選記事は「デモ」「保釣」「抗議」「尖閣」などのキーワードがある記事で、客観性を保障するため、二回選別した。上記の方法でサンプルは75篇と確認した。 2.2 ニュース・フレーム・アナリシス法 フレーム理論はイギリス人類学者グレゴリ・バテソン(Gregory Bateson)が初めて提出して、アメリカ社会学者で記号論の代表人物エブン・ゴフマン(Erving Goffman)が文化社会学に導入した。ゴフマンの代表学術書「フレーム・アナリシス」(Frame Analysis)で、「フレームというのは、人間に使われて客観世界を説明する心理モデルである。私たちが現実生活経験を帰納、構造及び説明するのは全部特定のフレームに頼っている。フレームによって私たちはインフォメーションの確認、理解、帰納、説明することができる」【2】と発表している。フレーム理論がマックス・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に導入されてから、すぐ流...

Words: 593 - Pages: 3

Free Essay

Sdsd

...懷疑論者 懷疑論者認為我們沒有好的證據相信感官是可靠或是不可靠。 因此難以證明外在世界是存在或不存在。 懷疑論者第一論證: 1. 我們可以直接感知的都是現象 2. 如果我們可以直接感知的都是現象, 則我們不能知道心靈以外的事物 3. 因此我們不能知道心靈以外的事物。 前提1 用了康德對物自身及物現象的分法, “現象”也可為 SENSE DATA (感官資訊)。 我們所感知的不是物體, 只是心靈中的SENSE DATA。 支持前提一的論證 < 一 >: 1. 我們所能直接感知的會隨著觀察角度不同而改變。 2. 物體並不會因觀察角度不同而改變。 3. 因此我們所見的並不是物體。 4. 如果我們直接感知的不是物體, 則我們所感知的只是SENSE DATA。 5. 因此我們所感知的只是SENSE DATA 支持前提一的論證< 二 >: 1. 我們所直接感知的東西可以具有不一致的特性。 2. 物體不可能具有不一致的特性。 3. 因此我們直接感知的並不是物體。 4. 如果我們直接感知的並不是物體, 則我們所感知的只是SENSE DATA。 5. 因此我們所感知的只是SENSE DATA。 支持前提二的論證 1. 我們直接感知的都只是現象, 即是物體呈現於感官的方法。(假設) 2. 我們不能透過物體呈現於感官的方法而知道物體實際上是如何的。 3. 我們對於外在世界的了解只是基於我們所感官。 4. 因此我們不能知道心靈以外之物是如何的。 5. 如果我們可以直接感知的都是現象, 則我們不能知道心靈以外的事物。 支持以前提2的論證: 1. 我們看見有一部電腦出現於桌子上。 2. 因此的確有有一部電腦於桌子上。 以上推論不是演繹上正確, 因為有可能前提真而結論是假 (例如發夢) 所以我們不能透過物體呈現於感官的方法而知道物體實際上是如何的 以上推論也不是歸納上正確, 但如果修改正以下推論則會正確。 1. 我們看見有一部電腦出現於桌子上。 2. 物體呈現通常物體本身是如何的可據指示。 3. 因此的確有有一部電腦於桌子上。 但前提2是可被質疑的。 如何知道前提2 是真?有沒有證據? 問題: 1. ) 如果我們要知道物體本身是如何的, 則只可以透過感官。 但我們沒有辦法比較物體所呈現的及物體本身。因此我們不能知道前提 2的真 確性。 2.) 要先假設我們的感官可靠才能證明前提, 於是會 begging the question 因此 前提”我們不能透過物體呈現於感官的方法而知道物體實際上是如何的”是真的。 前提 “我們對於外在世界的了解只是基於我們所感官”也是真的 懷疑論證前提二也是真, 而懷疑論證是演繹上正確的。 筒中之腦論證 1. 如果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否筒中之腦, 則不會知道我們的感觀是否可靠。 2. 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否筒中之腦。 3. 因此知道我們的感觀是否可靠。 同樣地, 筒中之腦論證也是演繹上正確的。 DEACARTE對懷疑論者的回應: 1. 認同我們所見的只是SENSE DATA 2. 不同意我們不可能知道MIND以外的任何事情 (外在世界) DEACARTE要解決的問題 ...

Words: 847 - Pages: 4

Free Essay

Sociology

...社論擬答 03115224社二B魏子倫 「後現代」存在的爭論性主要在於「現代性」與「後現代性」是不是一個確切的分割,抑或是兩者之間具有連續性,以致「後現代性」是一個虛構的概念呢?回顧過去曾被稱為「現代性」的歷史斷代,三個世紀以來的啟蒙運動所帶來的科學、理性思想讓現代性得以醞釀、發酵出一個「公民社會」的可能,意味著從農奴到中產階級,並漸漸形成了城市的雛型,伴隨著資本主義的運作下人們漸漸對於「標準化」的社會產生質疑,現代性的零碎化使得「理性」似乎不復存在;「後現代」的觀點也應運而生了。 「後現代」認定的分歧點可以說是以馬克思主義傳統作為大致分界,絕大多數的馬克思主義傳統的社會理論家如哈維、哈伯瑪斯、伊格爾頓等,皆主張後現代只作為一個社會文化現象,認為其並不涉及於一個「基礎經濟結構」的變動,因而不得算是一種新的社會型態,換言之「理性」依然存在,如今之現象只能算是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更深層滲透與「同質化」的過渡期罷了。 而對於贊成者以李歐塔、福科、德希達等,開始能夠提出具體理論去論述「後現代」,他們拒絕承認現有學科如科學、哲學、社會學和文學之間的界線,並試圖創造一種嶄新的超科學論述;諸如透過電腦、媒體等新知識及社會經濟制度的變化,正漸漸低產生了新的社會形勢,以資訊、知識、技術作為基礎,對理性提出質疑的同時轉而採取了尼采是的「視角主義」觀點,拒絕了終極真理的追求,放棄宏觀的統一主體,開始請項研究人與人的微觀政治與不確定性,深信人被語言割裂而失去了中心。 「在這其中,充滿了任意的內容,並掏空了一切本質性的東西。」透過尼采哲學所闡述的後現代,以李歐塔為例,其著作《後現代的狀況》以「知識」作為主要論述之一,他認為在知識構成體系的內部,所有不能被轉化成資訊輸送的事物終將被淘汰,一切都將轉化為電腦語言,而這又勢必開創了新的研究方向。其認為後現代的「知識不再以知識作為最高目的」,這也意味著不同於馬克思主義傳統;後現代的「知識是有生產力」的,並以此為理論基礎去敘述一種「知識作為商品化的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交互關係」,藉此詮釋了馬克思之下層建築「經濟結構」所發生的「根本性的條件」變化,以此來論證電腦霸權所建構出的新社會型態。 而作為其思想論敵的哈伯瑪斯,則認為「現代性」是「一個尚未完成的方案」;那麼現代性的尚未完成又何談後現代呢?「後現代主義並不是現代主義的末期,而是現代主義的初始狀態,而這種狀態是川流不息的。」在哈維的著作《後現代的條件》將後現代視為「現代性的未竟之業」,也呼應了哈伯瑪斯認為後現代僅作為現代的一個組成部分,只是在資本主義積累的規律中,「時空壓縮」所產生的後果罷了。哈維認為李歐塔僅是將論點置於新的通信技術的語境之中,考察生產和傳播的各種新技術,以及作為生產首要力量的知識運用;而正因此產生資本主義交流語言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改變的「後現代」錯覺罷了。哈維引用馬克思的著作說明:「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solid指的是傳統價值、道德、信仰、及人與人的信任等,說明了生產力的不斷革新所造成的社會動盪將會是永遠的不安定和變動,哈維的代表性結論為:「在現代主義的廣泛歷史和被稱為後現代主義的運動之間,存在的是更多的連續性而非差別」,這也同樣是大多數「反後現代」意識形態的理論根源。...

Words: 319 - Pages: 2

Premium Essay

Elearning

...國 立 聯 合 大 學 資訊與社會研究所 碩 士 論 文 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究 哈客網路學院數位學習之研究 The Study of Using UTAUT to Explore the Hakka E-learning Systems 研 究 生:歐淑芬 撰 指導教授:晁瑞明 教授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一月 本論文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99年度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獎助 ii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獎助客家研究優良博碩士論文精要 一、論文名稱: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探究哈客網路學院數位學習 之研究 二、作者:歐淑芬 三、獎助年度:99年度 四、獎助金額:新台幣伍萬元整 五、研究過程(含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工具等) 本研究以 Venkatesh (2003)所發展出的整合型科技接受模式 (Unified Theory of Acceptance and Use of Technology, UTAUT) 中結合神迷經驗(Flow Experience)的構面,來探討哈客網路學院 數位學習的使用作成效;依據文獻蒐集與分析,本研究所謂「科技 的接受度」係指「使用意願」(BI)和「使用行為」(Usage)的強度。 「外部變數」由 UTAUT 中的四個主要構面導入神迷經驗所組成,調 節變數方面以性別(Gender)、年齡(Age),來觀察採用因素對使用 意願的差異。 本研究分為二部分,第一部份說明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 影響、促成因素與神迷經驗五個構面與數位學習的使用意圖;第二 部分說明性別與年齡兩個調節變數對哈客網路學院的採用因素之 關係。 i 神迷經驗 Flow Expectancy 使用哈客網路學院意願 績效期望 Performance Expectancy 實際使用哈客 網路學院的行為 努力期望 Effort Expectancy 社會影響 Social Influence 調節變數 moderators 促成因素 Facilitating Conditions 性別 年齡 本研究架構圖 本研究將研究對象鎖定為已具有「哈客網路學院」使用經驗者 為研究對象,透過與哈客網路學院相關的討論區、電子佈告欄進行 問卷訊息的發送,以此接觸目標對象,進行網路問卷填寫蒐集,做 為後續統計分析之資料。本研究問卷分為兩部份:第一部份人口變 項資料問卷,主要了解受試者個人資料、調節變項及哈客網路學院 數位學習的使用行為。第二部分,影響使用者採用哈客網路學院數 位學習因素之衡量,構面量表的計分方式皆採 Likert 五點量表, 從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採雙極計分,等距尺度量測。 六、主要研究發現 影響使用者採用哈客網路學院數位學習的行為意願及使用行 為藉由文獻探討得知,可概分為績效期望、努力期望、社會影響、 促成條件、神迷經驗等五大部份,其中績效期望包括:知覺有用、 工作相關、預期成效等三項;努力期望包括:知覺易用、複雜性、 操作簡單等三項;社會影響包括:社會因素、主觀規範、公眾形象 等三項;促成條件包括:支援系統及自我認知等二項;神迷經驗包 括:專注、愉悅、好奇三項等;而行為意願與促成條件影響使用行 為。 本研究結果藉由研究假說逐一說明如下: 績效期望因素會影響使用者對哈客網路學院數位學習的使用 意願,獲得支持:哈客網路學院數位學習的績效期望會直接影響使 用者採用意願,此即表示使用者認為哈客網路學院可以協助其更有 效率的在網路上數位學習,並能獲得有用的知識,以提升自己工作 ...

Words: 7296 - Pages: 30

Free Essay

Documents

...章節 |篇名 |作者 |頁 |跨頁 |內容 | | |0 |目錄 |(日)S.I.早川S.I.Hayak|1 |FALSE |  語言與人生 目 錄編者的話 | | | |awa著 (民)柳之元 譯 | | | | | | | | | |譯者序第一編 語言的功用 | | | | | | | | | | | | | |  第一章 語言和生存 | | | | | | | ...

Words: 18782 - Pages: 76

Premium Essay

None

...4P理論產生於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隨著營銷組合理論的提出而出現的。1953年,尼爾·博登(Neil Borden)在美國市場營銷學會的就職演說中創造了“市場營銷組合”(Marketing mix)這一術語,其意是指市場需求或多或少的在某種程度上受到所謂“營銷變數”或“營銷要素”的影響。為了尋求一定的市場反應,企業要對這些要素進行有效的組合,從而滿足市場需求,獲得最大利潤。營銷組合實際上有幾十個要素(博登提出的市場營銷組合原本就包括12個要素),傑羅姆·麥卡錫(McCarthy)於1960年在其《基礎營銷》(Basic Marketing)一書中將這些要素一般地概括為4類:產品(Product)、價格(Price)、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即著名的4Ps。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其暢銷書《營銷管理:分析、規劃與控制》第一版進一步確認了以4Ps為核心的營銷組合方法,即:   產品(Product):註重開發的功能,要求產品有獨特的賣點,把產品的功能訴求放在第一位。   價格 (Price): 根據不同的市場定位,制定不同的價格策略,產品的定價依據是企業的品牌戰略,註重品牌的含金量。   分銷 (Place): 企業並不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是註重經銷商的培育和銷售網路的建立,企業與消費者的聯繫是通過分銷商來進行的。   促銷(Promotion):企業註重銷售行為的改變來刺激消費者,以短期的行為(如讓利,買一送一,營銷現場氣氛等等)促成消費的增長,吸引其他品牌的消費者或導致提前消費來促進銷售的增長。 [編輯] ------------------------------------------------- 4Ps營銷理論的理論框架   4Ps的提出奠定了管理營銷的基礎理論框架。該理論以單個企業作為分析單位,認為影響企業營銷活動效果的因素有兩種: 可控因素 | 不可控因素 | 產品、價格、分銷、促銷 | 社會、人口、技術、經濟、環境/自然、政治、法律、道德、地理 | 內部環境 | 外部環境 |   一種是企業不能夠控制的,如社會/人口(Social/demographic)、技術(Technological)、經濟(Economic)、環境/自然(Environmental/Natural)、政治(Political)、法律(Legal)、道德(Ethical)、地理因素(Geographical Factor)等環境因素,稱之為不可控因素,這也是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   一種是企業可以控制的,如產品、價格、分銷、促銷等營銷因素,稱之為企業可控因素。企業營銷活動的實質是一個利用內部可控因素適應外部環境的過程,即通過對產品、價格、分銷、促銷的計劃和實施,對外部不可控因素做出積極動態的反應,從而促成交易的實現和滿足個人與組織的目標,用科特勒的話說就是“如果公司生產出適當的產品,定出適當的價格,利用適當的分銷渠道,並輔之以適當的促銷活動,那麼該公司就會獲得成功”(科特勒,2001)。所以市場營銷活動的核心就在於制定並實施有效的市場營銷組合。      註:P1—Product(產品) P2—Price (價格) P3—Place (渠道) P4—Promotion (促銷)   此模型優勢是顯而易見的:它把企業營銷活動這樣一個錯綜複雜的經濟現象,概括為三個圓圈,把企業營銷過程中可以利用的成千上萬的因素概括成四個大的因素,即4Ps理論——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的確非常簡明、易於把握。得益於這一優勢,它不徑而走...

Words: 292 - Pages: 2

Free Essay

梁實秋的散文觀

...梁實秋在《論散文》內談道散文是一種翻譯,把我們所想的翻譯成文字。一篇好的散文除了包括作者感情的滲入和心中的意念,文調的雅潔外,他亦認為在散文創作上,也要懂得如何割愛及要力求簡單。他認為散文的最高的理想也不過是“簡單”二字而已。要做到“簡單”二字絶非易事,而且先決條件是要懂得如何割愛。現論述梁實秋的割愛論及其主張散文應「簡單」的原則。 * 懂得割愛 梁實秋在《作文的三個階段》中談道,寫作文章必須經過的三個階段,首先是文思苦澀期,想像不充,聯想不快,分析不精,辭藻不富,這是造成文思不暢的主要原因;解決之道則在於多讀書,才能逹到思若湧泉的地步。其次是已度過思路艱澀期,進入到縱橫恣肆的境界。最後的階段是作文要懂得割愛。(1) 他認為寫作散文之最根本的原則,就是要「懂得割愛」。他深信「散文的美,不在乎你能寫出多少旁徵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多少典麗的辭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乾乾淨淨直接了當的表現出來。散文的美,美在適當。不肯割愛的人,在文章的大體上是要失敗的。」(2) 例如在《平山堂記》中,他用了敍述描寫,從屋內寫到屋外,從樓上寫到樓下,透過對「平山堂」的窄、擠、吵、人情等環境描寫,反映出抗戰時期後物資短缺的生活縮影。由小見大,他從建築、人情,事件等幾個層面,平實報導了當時平山堂的情況。(3) 他在文章的材料處理上,能做到刪繁就簡而不失細膩感覺。這與他向來强調「文章之過長過短,不以字數計,應以其內容之需要為準」(4),可說得上是「割愛」原則的最佳的範例。 姚振黎在《梁實秋割愛論及其實賤》中談到:「清楚明白、行文雅潔為梁實秋散文特色之一。若謂篇篇簡潔了當、開篇破題,罕見渲染鋪排、拐彎抺角,亦不為過。」(5) 梁實秋為了實踐他「文章要潔,要遠,要高,就是不要長」的原則,故他的散文大多篇幅簡短和採用開門見山的破題方式,簡短直接。例如〈勤〉一文開篇即道「勤,勞也。無論勞心勞力,竭盡所能黽勉從事,就叫做勤。凡是勤奮不怠者必定有所成就,出人頭地。」(6) 短短數句便簡潔扼要的點出「勤」的精義,更強調勤奮不懈必有所成的道理,透過這樣的說明,「勤」的概念立鮮明的印在讀者的腦海中。這可説是他簡短和開門見山的破題方式的最佳的例子。 * 力求簡單 梁實秋向來喜歡「明白清楚簡潔有致的文章」(7)。他主張散文應是以「明白清楚為基本要求,進而求雅健豐膽,但不主所謂『歐化』。」(8) 他在行文的技巧與主張上,始終都是以「簡單」為最高指導原則,他在〈語言‧文字‧文學〉中指出「文學作品無不崇尚簡鍊。簡鍊乃一切古典藝術之美的極則。」(9) 他認為在「選擇」精髓,「割愛」徹底後,散文便能做到「適當」,並且顯出「簡單」美的風姿、「簡單」二字,不是貧乏的意思,而是指透過「割愛」的過程中,把枝葉的地方通通削去,由博返約,追求文章的簡單扼要。(10) 他認為普通一般的散文都犯了四大毛病: 太多枝節,太繁冗,太生硬,和太粗陋。枝節多了,文章的線索便不清楚,讀者要很用力的追尋文章的旨趣,結果是得不到一個單純的印象。太繁冗,則讀者易於生厭,並且在瑣碎處致力太過,主要的意思反倒不能直訴于讀者。太生硬,則無趣味,不能引人入勝。太粗陋則令人易生反感,令人不願卒讀。並且也失掉純潔的精神。(10) 在《群芳小記》中,可見他簡潔的文筆。文章主要寫群花的特性,再給予個別花種的精神寫照。例如寫蓮時,強調蓮的純潔風姿;寫到海棠時,着重寫她的艷質;寫牡丹時,寫其秀麗脫俗。(11) 每一段文字都只不過是短短三十多字的描寫,卻能直接讓讀者感受到蓮花的純潔,海棠的艷麗,特丹的風致,不離題,也不横生枝節,是其「簡單」原則的代表作之一。 ...

Words: 303 - Pages: 2

Free Essay

Essay

...外”這個方針在西安事變後變質,在抗日戰爭開始後正式破產。以下會以軍事、政治和外交分析”安内攘外”是否恰當。 在軍事層面上,蔣的”安内攘外”政策是正確的。在北伐後,中國的軍隊大多數還操縱在軍閥手中,不論裝備、人員質素、指揮都比當時的日本為差。蔣在《東北問題與對日方針》中曾斷言『如對日開戰,三天就要亡國』,可見蔣對當時國民黨軍隊(下稱國軍)的信心不足。蔣認為一旦開打,國軍將不能抵抗,因此需爭取時間和空間讓國軍成長,以抵抗即將來臨的大戰。而在”攘外”綏靖政策下,蔣推行”安内”剿共,除了消除當時中國内部的不穩定。勦共對於國軍不啻是一個練兵的機會,在於適應當時的軍事裝備、戰術、軍隊配合。加上在國軍内部派系分立,影響了指揮系統和國軍的優化。以熱河抗戰為例,據守熱河的軍閥湯玉麟拒絕了國軍其他部隊進入熱河協助防守,只容許國軍委任督軍。這一軍隊内部分裂非常不利於軍隊運作,甚至可稱為致命的。不解決這些”内”,實無從抗”外”。 在政治層面,”安内”在於消滅中共以阻止其分權以及嘗試從地方軍閥手上取回軍權。當然,蔣在推行”安内攘外”時亦把”攘外”的大義壓上去以消除國民黨內部反對的勢力。但是”安内攘外”政策在在九一八事變後備受質疑,不論一般民衆以及國民黨内部都對是否堅持”先安內,後攘外”的方針而應改為”先攘外,後安內”。就結果來說,蔣的”安内攘外”是失敗在這些質疑上。蔣在九一八事變後再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國不统一而能取勝于外者』。而對日本忍讓的態度給了國民黨内以汪精衛為首的黨員指摘蔣處理失當,而民衆對於南京政府對日態度非常不滿,這兩方面動搖了國民黨内部及國軍對蔣推行”先安内,後攘外”方針的支持。 最後在外交上,綏靖助長了日本對侵華的決心,”安内攘外”政策在構想上是正確的,但在執行時,蔣在對日問題上始終以外交尋求外國如英、美協助,以退讓和妥協試圖拖廷日本的步伐,但這種態度和對應方法歷史驗證了只會助長日本入侵的決心。這種示弱的態度除了影響日本對華的態度外,亦加劇了蔣和國民黨、國軍以及民衆的分歧。 總括而言,”安内攘外”在構想上正確,在北伐統一後蔣意識到南京政府在軍事和經濟實力上未足夠對抗外敵,但在執行上,不論時間、空間和國民黨內部都出現了問題。而最大的敗筆在於南京政府在對日態度上不夠強強硬引致反感,縱使蔣在剿共上幾近成功,但亦因”攘外”未能完善導致功虧一簣。 試論述北洋政府(自1916年6月6日袁氏病逝後到1928,12全國統一)對現代中國的貢獻。擇其参者論之。 第一項,是憲法的確立。儘管北洋政府的憲法前後更換五次,但當中都確保了”三權分立”的原則,在某程度上限制國家元首的權力,並且由國會監督以達到制約權力的功能。例子為1917年段褀瑞在對德宣戰問題上與國會有分歧,段對國會施加壓力但國會以改組内閣回應,此事令到段被免職。可見當時國會具備制衡政府的作用。而憲法亦保障了司法獨立,明文規定了公開審理、獨立等司法原則,這些原則在保障當時人民的權益、自由、人權有很大的影響,甚至當時的人民權利是中國史上的頂峰。公民有集會的自由和保障言論自由更是當中影響近代中國甚深的條例,催生了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等,各種的思想主義在當時幻開千蕊,百花齊放。北洋政府極少查禁團體及言論,即便在”五四學運”中發生暴動,北洋政應僅拘捕部分視為暴徒的學生,亦沒大規模鎮壓。憲法的確立使到人民開始認識到自已的權益以及各種公民應有的權利及義務。...

Words: 258 - Pages: 2

Free Essay

Chinese

...議論文的寫作教學 台中教育大學楊裕貿98.03.18(中縣大肚國小) 議論文的結構 難易指數 結構 寫法 1 一、提出論點 二、正面論據論證 三、結論(重申論點) 一、提出論點 二、直接舉例 三、結論(重申論點) 2 一、提出論點 二、正面論據論證1 三、正面論據論證2 (方法) 四、結論(重申論點) 一、提出論點 二、直接舉例1 三、直接舉例2 (方法) 四、結論(重申論點) 3 一、提出論點 二、正面論據論證 三、反面論據論證 (方法) 四、結論(重申論點) 一、提出論點 二、直接舉例1 三、直接舉例2 (方法) 四、結論(重申論點) 4 一、提出論點 二、正面論據論證 三、正面論據論證 四、提出方法 五、結論(重申論點) 一、提出論點:正→反→合(反→正→合) 二、正面論證(論據):理由→例子→小結 三、正面論證(論據):理由→例子→小結 四、提出方法:首先→其次→最後 五、重申論點:正→合 5 一、提出論點 二、正面論據論證 三、反面論據論證 四、提出方法 五、結論(重申論點) 一、提出論點:正→反→合(反→正→合) 二、正面論證(論據):理由→例子→小結 三、反面論證(論據):理由→例子→小結 四、提出方法:首先→其次→最後 五、重申論點:正→合 6 一、提出論點 二、正面論據論證 三、反面論據論證 四、提出方法 五、結論(重申論點) 一、提出論點:正→反→合(反→正→合) 二、正面論證(論據):理由→例1、例2→小結 三、反面論證(論據):理由→例1、例2→小結 四、提出方法:首先→其次→最後 五、重申論點:正→合 7 一、提出論點 二、正面論據論證 三、反面論據論證 四、提出方法 五、結論(重申論點) 一、提出論點:正→反→合(反→正→合) 二、正面論證(論據):理由1→例1→小結1 理由2→例2→小結2 理由3→例3→小結3 總結 三、反面論證(論據):理由1→例1→小結1 理由2→例2→小結2 理由3→例3→小結3 總結 四、提出方法:首先(例)→ 其次(例)→ 最後(例) 五、重申論點:正→合 難易指數 結構 範文 1 一、提出論點 二、正面論據論證 三、結論(重申論點) 談謙虛 俗話說得好:「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就是說,謙虛嚴於律己的君子,常保持謙卑的態度,藉以修養自己的德行;相反的,如果態度傲慢過於自大,常會使別人覺得驕橫而不想親近;所以,我們要做一個謙虛而不狂妄的人。 三國時代的劉備求才若渴,他用一顆謙虛的心,去拜訪隱士諸葛亮,而得其下山相助,所以劉備才能奠定與曹操、孫權鼎足而三的局面,可見謙虛的態度能感動人心,並帶來意想不到的助益。 《書經》有言:「謙受益,滿招損。」意即謙虛待人對自己才有好處,自滿只會招人嫌怨,沒有益處。我們做人也是一樣,應該隨時保有一顆謙卑的心,因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只有謙虛才能讓我們有進步的空間,才能使我們的人生更上層樓,達到理想的境界。 2 一、提出論點 二、正面論據論證1 三、正面論據論證2 (方法) 四、結論(重申論點) 談謙虛 俗話說得好:「謙謙君子,卑以自牧。」就是說,謙虛嚴於律己的君子,常保持謙卑的態度,藉以修養自己的德行;相反的,如果態度傲慢過於自大,常會使別人覺得驕橫而不想親近;所以,我們要做一個謙虛而不狂妄的人。 ...

Words: 2982 - Pages: 12

Free Essay

Business

...國立中正大學新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教學大綱 |開設學年度/學期 |101學年度第1學期 | |課程名稱(中文) |藝術基礎理論與賞析 | |課程名稱(英文) | | |課 碼 |7304019 |學分數 |2 | |(通識中心填寫) | | | | |授 課 方 式 |█課堂上課 □網路教學 □其他 | |教學目標及範圍 |● 審美經驗的啟發與西方藝術自文藝復興以來藝術思潮之創作解析。 | | |● 近現代藝術之革新歷程與台灣當代藝術核心議題探索。 | | |● 當代藝術中視覺經驗與藝術語言多元現象之初步探討。 | | |● 培養視覺藝術知人文素養與創造美的歷程。 | |與通識教育核心精神之關聯性 |● 視覺藝術欣賞與創造性思考 ...

Words: 531 - Pages: 3

Free Essay

Ir Face Recognition

...多種方式去辨識,我們看了其中的6種辨識法來研讀,並且挑了其中的PCA、LDA、SVM來實際製作跟測試。 1.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 2.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 3.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4.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5. ARENA (基於Memory-based) 6. Unified Bayesian Framework 目錄 摘要 i 目錄 ii 第一章、緒論 1 1-1 研究動機 1 1-2 研究目的 2 第二章、理論基礎 3 2-1 研究方法 3 2-1-1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3 2-1-2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 3 2-1-3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3 2-1-4 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 3 2-1-5 ARENA (基於 Memory based) 4 2-1-6 Unified Bayesian Framework 4 2-2 臉部辨識的基本過程 4 2-3 MATLAB介紹 7 第三章、實作或模擬過程 8 3-1 建立人臉資料庫以及其內部樣式 8 3-2 資料庫取樣方法 9 3-3 PCA辨識 9 3-3-1 SVD在PCA上的應用 9 3-3-2 PCA訓練方法 10 3-3-3 PCA測試方法 11 3-4 LDA辨識 11 3-5 SVM辨識 12 3-5-1 SVM訓練方法 12 3-5-2 SVM測試方法 12 3-5-3 multi SVM 12 四、測試或模擬分析結果與討論 13 4-1 測試結果 13 4-1-1 測試PCA、LDA及SVM_Linear第一階段 13 4-1-2 測試PCA、LDA及SVM_Linear第二階段 14 4-1-3 SVM影像降維度與未降維度 15 4-1-4 基於PCA第一階段之線性SVM與多項式SVM 16 4-1-5 測試結果比較圖 18 4-2 測試討論 19 五、結論與自評 20 5-1 專題結論 20 5-2 自我評定 20 六、參考資料 22 七、指導老師意見(簽名) 23 第一章、緒論 1-1 、研究動機 由於電腦科技的急速發展、網路的普及化,發達的資訊已經融入了我們現實的生活中,因此必須要更顧慮到資訊安全上的問題,目前有許多犯罪事件都是屬於資訊犯罪的狀況,例如金融帳號或個人電腦資訊被盜用、個人資料外流的種種問題,這意味著光靠一組密碼並無法保護個人安全。 早期都是靠卡片(身份證、學生證、駕照、職員證、金融卡等等)加上密碼,或是單純只以密碼或卡片來加以保護,只是一旦卡片不見了,或是密碼忘掉了,又或是被他人偽造、竊取,都將造成使用者極大的不便,甚至是巨大的損失。...

Words: 2058 - Pages: 9

Premium Essay

資料探勘第四次作業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資訊管理研究所 資料探勘第四次作業 組 長:王智文 M10123033 組 員:林 璂 M10123017     羅煒業 M10123038     彭浩政 M10123058 中華民國一百二年一月 摘要 蛋白質是生命的第一要素,是構成細胞與肌肉組織不可或缺的物品,通常這些都是以不同形式參與維持生命的重要化學反應。而生命中還是有兩萬多種酵素,也是由體內二十多種氨基酸以不同的排列組合而成,然而酵母的主要成分也是都由蛋白質所組成,且酵母可分為(一)麵包酵母、(二)食品酵母、(三)藥用酵母、(四)飼料酵母,其應用也很廣泛。也讓本組認識蛋白質分類的動力。想要藉此來讓相關研究人員方便做實驗用。本次實驗主要是以Matlab來進行實驗,資料集為區域性的蛋白質酵母(yeast)實驗。使用了K-means分群演算法,經由調整其分群參數後,以產生的分群結果其SSE與平均群間距離來做比較,並計算分群品質以做為評估,同時產生K=1至K=40的平均SSE、平均群間距離與分群品質的趨勢圖,並以其中有代表性的K值產生之分群結果來觀察分群的示意圖,以此來做為結論的依據。而依據實驗結果,得出在K=5與K=14時,平均群間距離與分群品值有較強烈的成長,可以判斷K=5與K=14是較佳的分群結果。最後將K=5與K=14使用分群示意圖及原始資料數據比對,基於yeast資料集的類別屬性有10種,所以對yeast資料集進行K-mean演算時,其K值至少要大於10,因此K=14應為最佳之分群結果。 關鍵字:蛋白質、酵母、資料探勘、Matlab 目錄 摘要 i 一、緒論 1 1.1 動機 1 1.2 目的 1 二、背景知識 2 2.1 Matlab簡介 2 2.1.1 Matlab的介紹 2 2.1.2 Matlab的歷史 2 2.1.3 Matlab的特性 3 2.2 K-means演算法 3 三、方法 5 3.1 實作說明 5 3.2 關鍵程式碼 7 四、實驗 9 4.1 資料集 9 4.2 前置處理 11 4.3 實驗設計 11 4.4 實驗結果 12 五、結論 16 附錄A:遭遇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16 附錄B:心得 16 參考文獻 17 一、緒論 1.1 動機 現在我們吃的以及用的東西已經有很多是屬於酵母所發酵產生的食物,凡舉麵包、醬油、酒類、優酪乳、農業、藥物、動物的飼料等等。酵母菌不論是人工或是自然產生的,都於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隨處可見。 酵母來自於天然的營養和營養載體,其營養成分具有“三低四優”的特點,即低脂、低糖、不含膽固醇,富含優質完全蛋白質、完整的B群維生素、以生命結合態形式存在的多種礦物質和功能膳食纖維。且酵母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高達40%~60%,營養價值高。也因為酵母的營養價值高,同時人體對酵母的消化率也將近達100%,酵母有如此多的優點,因而使得我們也想進一步了解有依據多種不同酵母的特性的影響,應當被列屬於哪一種蛋白質。 1.2 目的 本次研究主要目的是熟悉Matlab的操作與程式的撰寫,同時希望能夠提供相關的研究知識以協助相關生物相關研究人員做進一步的了解,其中實驗的部份將採用K-means分群演算方式來進行,並用不同的參數及分析方式來找出資料中所隱藏的資訊與關係。 二、背景知識 2.1 Matlab簡介 2.1.1 Matlab的介紹 Matlab是一種數學軟體,其名稱是由「矩陣實驗室」(Matrix La...

Words: 1580 - Pages: 7

Free Essay

全球化了的我在哪

...後就是塗奶油,或者是果醬。那你面臨的選擇就是說,在旅館裡頭的話,就是所謂的歐式的早點,它比美式的早點要清淡一點,因為美式的早點還要加上兩個雞蛋還有香腸和肉片。但是基本上眼睛打開來,早上醒來,比較是歐式的早點。如果說不是在家裡吃早點的話,你到外面去,可能是進入一個咖啡館。在家裡的餐廳裡頭,坐下來吃早點的時候,你就看報紙。我通常看幾份報紙:先看當地的報紙,當我在臺北的時候,我看《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當地的報紙。再加上就是《國際先鋒論壇報》,再加上有可能是看《亞洲華爾街日報》。如果說在德國的話,還加上當地的報紙,就是德文的報紙。現在我在香港了,早上會看香港本地的報紙,但是一定會加上《國際先鋒論壇報》,一定會加上《亞洲華爾街日報》,那麼聽新聞的話或者是聽CNN,或者是看CNN,要不然就是聽BBC。 一方面在物質的糧食上,已經相當地西化,如果是精神的糧食上,已經是看有美國的,或者是英國的,或者是德文的報紙給你的資訊。 我進到我的浴室,早上要沖涼,洗頭髮的時候,你會看到那個洗髮精的品牌,幾乎是你不可避免地放在你浴室裡──洗頭洗髮精的品牌也是國際通行的品牌。如果我要去拖地的時候,我自己的地板,我發現我用的那個拖地板的不管是打蠟的,或是清潔劑的那個品牌,是美國的品牌。你用了廁所之後的衛生紙,也是美國的品牌。不管我是在香港,我是在臺北,或者我是在柏林,或者是在紐約,全部都是同一個品牌。 那接下來你要梳頭髮,要化妝一下吧。你發現你的化妝品,更是。不是法國的,就是德國的,就是英國的,或者就是美國的品牌。那再多呢,也許你會有資生堂,就是日本的品牌,也是。不管你在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你用的品牌是一樣的。 衣服呢?你穿上的衣服,我比較特別,因為我從來不穿名牌,對於品牌實在也搞不清楚什麼是什麼。但是在我大多數的朋友裡頭,他賣衣服,他穿什麼衣服,他是非常有品牌概念的。這個品牌也是一樣,是全球的,同樣的一個品牌。不管你在世界上哪一個城市。所以這樣一路走來,食跟衣,接下來是住了。住跟行,住的話,我在紐約住,或者是在柏林、在法蘭克福、在香港、在臺北,住的房子沒有任何差別,全部都是公寓式的。 出門了,行,坐車。坐車跟你用化妝品一樣,完全都是品牌,全世界一樣的。 好,食衣住行。再下來是育、樂。 育的話,是教育跟文化。那假定在這24小時之中,在下午三點鐘,我到當代藝術館去看一個新的展覽,它可能是當代藝術。那麼很有可能在臺北當代藝術館裡頭展覽的作品,是幾個臺灣的藝術家,他剛剛在……譬如說,最有權威性的威尼斯的藝術展所展出的成品。那走進去看當代藝術的話,你如果不熟悉當代藝術,會有很多人說,我不懂什麼叫當代藝術。你去看他表現的東西,比如說幾塊磚頭放在這兒,然後上面有一些輪胎,你看不懂的。從現在的生活裡頭取材的東西放在那兒,你在臺北這個地方,所看到當代藝術的展覽的形式跟內容,跟我到北京或者到上海,或者是到香港,或者到威尼斯,所看的當代藝術的展覽的內容跟它的表現的方式,跟它的表現的語言,也是全球化的,一樣的。 到了晚上上床之前,我想喝一杯酒的話,那你喝的什麼酒呢?你除非是喝中國的酒。但是如果你是喝所謂的洋酒的話,那個品牌全球都一樣,不管你在哪一城市。 如果說我睡不著,想要吃一顆安眠藥。我發現,你幾乎跟紐約的朋友通電話的話,你可以有這樣的對話,你吃什麼安眠藥,我吃什麼安眠藥,結果是一樣的安眠藥,全球一致。頭疼的時候,你吃什麼治頭疼的藥?大概是全球一致。...

Words: 933 - Pages: 4

Free Essay

政治學 Uploaded Successfully

...政治學筆記目錄 第一章 政治學概論………………………………………….2 第二章 政治學方法論……………………………………….7 第三章 國家與民族論………………………………………15 第四章 憲法與人權論………………………………………29 第五章 政體論………………………………………………36 第六章 政黨論……………………………………………..56 第七章 選舉制度、政治參與及投票行為…………………65 第八章 民意與溝通…………………………………………76 第九章 利益團體與群眾運動………………………………82 第十章 政府論………………………………………………89 第十一章 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102 第十二章 全球化與國際政治…………………………….112 第一章 政治學概論 壹、何謂政治? 一、政治的定義 政治,源自拉丁文城邦(polis),就字面意義言指涉城邦中之公共事務,從最廣泛的角度來看,政治是人們透過制定、修正和維繫其生活一般規則的活動。 實際上政治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現象,至今尚欠缺一個精密且共同認定的定義,為了盡可能描述政治,學者分別以國家[1]、政府[2]、權力、系統、衝突、決策過程、公領域[3]等各種途徑加以闡述,歸納起來可分成以下四類: (一)政治為規範性目的的實現 政治的目的在實現某些道德標準(如公平正義),或共同規範(如公共利益),歷史上許多政治思想家均從此規範性角度來探討政治,像柏拉圖(Plato)認為政治的任務在建立正義、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認為政治在實現人類美好之生活。 論者以為,此種意涵可鼓舞政治社群追求這些道德標準的實踐,激起政治社群從關心私利到關心共善;然批評者則指出,實際政治現象中,執政者往往宣示偉大且抽象的道德目標以遂行其私利。 (二)政治為權力現象 拉斯威爾(H. D. Lasswell)和卡普蘭(A. Kaplan)指出,權力是政治最基本的概念,政治即政治行動者權力互動的現象,因此其特別注重「誰得到什麼、何時得到、如何得到」及「議程設定」(agenda setting)對權力運作過程的影響[4]。 政治為權力現象的觀點雖然跳脫國家組織的界線,然有學者批評其對政治範圍做了過大的界定,容易將一切權力互動關係泛政治化[5]。 (三)政治為衝突的管理 政治是在解決衝突,安斯圖茲(Amstutz)指出政治是在處理兩種關於衝突的事務,一類是稀有資源和職位,例如競選、財源分配等;第二類則是(解決衝突)法令規章之發展,像是憲法之修定以及政府運作規則之建立。 (四)政治為政府制定政策的過程 當代政治學者特別重視政府的權威,例如伊斯頓(D. Easton)及倫尼(A. Ranney)認為政治就是對社會價值進行權威性的分配(authoritative allocation of value)。而政府政策之所以具有權威性,主要來自三項特徵: 1.合法性 它根據憲法及法律,經過法定程序而制定,具有法律的效力。 2.普遍性 它可以要求社會全體成員遵守規範。 3.強制性 對於不遵守或違反規範者,可以動用強制力量加以懲罰。 ...

Words: 10136 - Pages: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