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Essay

The Tes of

In:

Submitted By aloneplayer
Words 28608
Pages 115
这是一本对热点公共问题进行冷静分析的好书, 它可能会让那些 因为参与有关辩论而伤害友谊的人们幡然悔悟,或者至少若有所思。 如何在一个信息社会甄别事实,如何在一个多元社会开展辩论,如何 在一个风险社会保持清明,这本书会告诉你很多。 ——仝宗锦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 在一个正常的辩论规则没有建立的背景下, 所有的论辩都不再是 追求真理和真相的努力,而只是争夺话语权的信息战!掌握信息主动 权的人,可以无比高尚地如夺人钱财取人性命如入无人之境;反之他 自己就成为历史的笑柄笼中的困兽。而曾经被破坏被践踏被消灭的, 则永远不能死而复生!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教会你性命攸关的识别 忽悠抵达真相之法则。 ——童大焕 (知名时评作者,学者) 所谓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是简单地不同观点都去听, 而是要首先能 够把基于忽悠论述的观点过滤掉,然后再去做到兼听则明;破破的桥 的书能够帮助你迈出真正独立思考的第一步。 ——贝志城 (网络名人:一毛不拔大师) 在网络时代,为了不被嘈杂的信息淹没,就需要了解网络舆论的 知识, 破破的桥是我所认识的在该领域最聪明和极富经验的研究者之 一。 ——李明远 (百度副总裁)

1

作者简介:段炼。浙江杭州人。北京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目前在 硅谷运营一家初创小公司。常用网名有断桥,破破的桥。 作品简介:这是一部关于网络舆论的科普作品,它从质疑韩寒一 事谈起,讲述在网络公共议题上,操纵舆论的种种手段。 书中第一章于 2012 年 3 月完成,第二章于同年 7 月完成,第三 章于同年 10 月完成,第四章于 2013 年 3 月完成。后在磨铁公司责任 编辑的建议下,大幅缩减篇幅(原稿分为六章),于 2013 年 10 月定 稿。然而,这本书因故一直未能出版。由于作者生活变动,考虑到今 后不再有时间运营此书,所以用专栏连载的方式公开。 由于定稿时间是一年半之前,所以书中所列材料、人物关系,现 在可能已发生变化,阅读时敬请注意。文末所列网络链接,亦可能有 部分早已失效。请见谅。定稿前,我整理了部分原始材料,可以在这 里找到:http://www.maihaoshu.com/fanhuyou/ 。其它材料,包括微博 截图等,如果有网友觉得重要,可以发信给 poqiaohuyou@gmail.com 向我索要,但因为时间关系,绝大部分信件我不会予以回复。 这本书不会再进行修订,2013 年 10 月后的新事件,将不再补入 书中,也没有必要。有任何错误、变动,将补充在后记和勘误页中。 欢迎大家发信给 poqiaohuyou@gmail.com ,知乎上的@断桥 ,新浪 微博上的@破破的桥,提出与书中所述事件无关,却紧扣本书所谈之 网络舆论主题的任何问题,我会选择这些信件中的一小部分,在新浪 微博上公开回复。在回复时,我不会披露任何来信读者的真实单位、
2

地址或人名,无论发信人是否同意。 本书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类似教材的方式,安排内容。书中 四章分别讲述逻辑、传播、舆论、媒体。并在相应章节附有思考题。 这本书主要针对的群体是记者、网站运营者、时评人、意见领袖。具 备平均智力水平,高中知识完备的读者,可以没有任何困难地看懂前 三章,但第四章稍难。 为照顾广大普通读者,本书以普及为主,无法深入地探讨很多议 题,只能略作提点。阅读时,如果有些读者发现某些章节的内容过于 浅显,可以适当跳过。有些读者会认为书中内容虽有道理,却并没有 解决自己的疑难,这也很正常,请不要放弃思考。 捐赠:认为本书有帮助的读者,可以对作者进行捐赠,捐赠建议 量力而行。 作者支付宝帐号:poqiaohuyou@gmail.com 微博用户可以通过访问微博号“破破的桥”或网址: http://www.weibo.com/p/1001603821412967178202 捐赠 反对本书观点的读者,如果需要表达,可以以尾数.01 捐赠。比 如捐 0.01 元,来告知作者反对情况。 知乎专栏:http://zhuanlan.zhihu.com/huyou/ 作者博客:http://blog.sina.com.cn/yilukaka/

3

序章

事实胜于雄辩?

韩寒是颇受年轻人喜爱的 80 后作家与顶级职业赛车手。他幼年 时才华未显,仅有零星作品在《少年文艺》等杂志上刊载。初次崭露 头角,是在首届《萌芽》“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上。当时正读高一 的韩寒的初赛文章深受评委喜爱,但因通知信寄丢,未能参加复赛。 次日评委们了解情况后,电话通知他补赛,韩寒火速打的赶到赛场。 复赛原题之一,是将一个咬过一口的苹果放在桌上,让参赛者们 就此场景写作。评委们指定作家李其纲给韩寒出补赛题,他参照该题 的行为艺术思路, 将一张纸捏成团, 放入盛有半杯水的漱口杯中, 说: 这就是题目。韩寒思索后,信笔写下“我想到的是人性”。他将纸团 在水中浸湿、下沉的过程,比拟为人从幼年童真逐渐被社会浸染的人 生历程。这篇《杯中窥人》技惊四座,不但夺得一等奖,而且曲折的 获奖经历也引起了媒体的兴趣,成为报导亮点。 赛后,韩寒信心大增,尝试出版校园青春小说《三重门》。他为 这本书付出很大代价,长期上课写作,无心学业,挂科七门,留级一 年,最终退学。在被多家出版社退稿后,《三重门》艰难面世,却意 外获得了巨大成功,狂销 200 万册。媒体用“七盏红灯,照亮前程” 炒作,韩寒遂以传统教育叛逆者的形象一举成名。 此后,韩寒拒绝了复旦大学的橄榄枝,用版税购买并改装赛车, 成为职业赛车手,并多次获得国家级拉力赛与锦标赛的冠亚军。因为 形象帅气,经历传奇,还经常在博客上针砭时弊,他成为很多年轻人
4

的偶像,极受欢迎。 然而,在 2011 年末,韩寒转型反思,发表了三篇尖锐批判大众 的博客,简称“韩三篇”,令以往的支持者大跌眼镜。不出意料,他 遭到了猛烈的批评。 但韩寒没有料到的是——有人找到了新的攻击角 度:你的文章不是自己写的,是别人代写的。

百度原中层管理人员麦田抛出《人造韩寒》一文,指责韩寒靠造 假成名。他首先质疑《杯中窥人》:“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用笔老 到,最后甚至还出来了拉丁文。对于一个连英语都不顺溜的 17 岁少 年,这似乎不可能现场写作……我告诉你,真相是——给韩寒出题的 李其纲,是韩寒爸爸韩仁均的大学同学。”[1] 他论证道,韩仁均 1977 年考上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数月后检 出肝炎病退,随后成为 78 届自考生,而李其纲正好与他同系同届, 同为上海生源, 毕业后均从事文化工作, 理应认识。 韩寒自然是靠 “拼 爹”获奖。他还列出其他疑点:《三重门》作为批判教育的小说,不 像 17 岁少年的浅白感受, 更像韩仁均这个退学生积郁二十年的愤怒; 韩寒博客 2008 年后风格转变,时评明显增多,则可能出自出版商路 金波之手——因为他曾透露通过时评炒红韩寒的想法; 韩寒的现场演 说,除了拿讲稿的一次以外,并没有博客里体现的深度。 麦田又分析道,韩寒每年要参加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CRC)和 中国房车场地赛(CTCC),还是全国冠军水准;赛车运动需要大量时
5

间、精力,怎能同时写作?他还发现,四年来,韩寒有 13 篇博客的 发表于赛事期,那时还能好整以暇地写一两千字的博客?

借助公众对“韩三篇”的愤怒情绪,这篇文章在各大网站获得了 至少百万总点击量,并得到包括“打假斗士”方舟子在内的众多网民 声援。对此,韩寒反应强烈。 他反驳道,图书行业利润低微,即便畅销书的宣传费用也不过区 区数万元,无法像娱乐圈那样炒作。他连经纪人都没有,更不可能藏 有厉害的写作团队不被外界发现。 他近年销量最好的两本书都交给了 路金波的竞争对手出版,后者并没有帮他代写博客的利益动机。 韩寒又指出,麦田对赛车一无所知。职业车赛日程宽裕,车手提 前一周报备,而比赛仅半小时。除拉力赛较辛苦外,一般均留有大量 闲余时间,所以不但博客,连他几部中长篇小说都在赛车之余完成。 这类质疑只说明麦田不具备这个能力和精力。 最后韩寒表态道: “我从小喜爱写作,深受父亲影响……无论是 技能和做人,我父亲教会我很多……他不愿同流合污,而且宁愿为此 放弃升迁机会,他几乎不托人办事情,不靠人际关系混社会……我一 直为我的父亲感到骄傲。”[2]

作家马伯庸指出,麦田此文属阴谋论(指通过没有证据的说法、

6

传闻,将事件解释为个人或团体密谋的结果)。文中几个理由,没有 一个是充分必要条件。例如,麦田对韩仁均与李其纲串通作弊的论证 是:“韩仁均以自学考试的方式,在 1982 年获得了华东师范大学中 文系的文凭。李其纲也是那届的华东师大中文系毕业生,两人同为上 海生源,同一专业,并且毕业后都在上海从事文化工作。”[1]这种说 法经不起推敲。三个论据——同一生源地、同系同届、毕业后在同一 领域工作——无论如何也推导不出两个人合谋作弊, 甚至连他们互相 认识这个基本前提都无法证明。[3] 李其纲撰文称这纯属诽谤。韩仁均是自考生,在家上学,而他是 全日制本科,两人毫无交集,根本不认识。由他出补赛题,是评委们 现场临时指定, 根本不可能事先作弊。 在场评委包括复旦陈思和教授、 厦大林丹娅教授、作家叶兆言、《萌芽》主编赵长天等,均可做证。
[4]

网民欧阳梦粥指出, 麦田指称韩寒在赛车期写就的 13 篇博客中, 4 篇时间有误。还有 1 篇发表时,代笔嫌疑人路金波正在深圳中心书 城参加公众活动,绝无可能同时发博客。而麦田用于论证韩寒博客 2008 年时评转型的数据是捏造的。[5]赛车数据分析师王帆(《韩寒 H 档案》 一书作者) 列出相关新闻称, 剩下的 9 篇博客虽发表于赛事期, 但这 9 场赛事中,有 3 场仅举办仪式,3 场因故未进行,还有 3 场是 超级短道比赛,期间数天闲余时间里,写篇博客绰绰有余。[6] 笔者用表格罗列双方的主要理由:

7

韩寒继续进攻: “凡是有人能例举出身边任何亲朋好友属于‘韩 寒写作团队’或者‘韩寒策划团队’,任何人接触过或者见到过‘韩 寒写作或者策划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任何人可以证明自己为我代笔 写文章,或者曾经为我代笔,哪怕只代笔过一行字……均奖励人民币 两千万元,本人也愿就此封笔,并赠送给举报人所有已出版图书版 权。”[2]演员范冰冰随后力挺并追加两千万元悬赏。 韩寒写道:“我出道十多年,堂堂正正,光明磊落……我从不玩 阴的,从不做亏心的,我没有任何把柄在任何人手里,所以我敢把话 说这么绝……这次的确突破了我作为一个写作者能忍让的底限。 不说 谎的好处就是不用费脑子记,不做假的好处就是什么都敢赌,我奉陪 到底,造谣者,敢不敢玩?……我要引用范冰冰老师的一句话,我挨 得住多深的诋毁,我就经得起多大的赞美。”[2]

韩寒的激烈反应可能与其经历有关,据《韩寒 H 档案》记载,
8

他初中时与严厉的数学老师素有嫌隙,有次数学测验满分,早有成见 的老师怀疑他作弊,安排重考。韩寒见试卷上有一处印刷不清,便开 口询问。 老师觉得既然做过此题, 就不可能不记得, 于是断定他作弊。 这件事对少年韩寒打击很大,也埋下了日后放弃学业的苗头。 2007 年,自称“资深出版界人士”的网民梦七上四爆料说,韩 寒有个叫马日拉的枪手, 帮他写了三年博客。 一些媒体就此大肆炒作, 爆料者赚足了眼球,得意地挑衅道:“韩寒,是男人就跟我单挑。” 韩寒愤怒地声明:“在我国,造谣的环境太好了,一般国家的造谣者 都是躲还来不及,但我国的造谣者甚至可以要求当众和被害人打一 架。”[7]他人肉出爆料人的资料,发现该“资深出版界人士”其实只 是个爱炒作的大三学生,曾著有《我很喜欢收集班上女同学的腋毛, 怎么办?》《我的美丽外教女老师是否想迷奸我?》等多篇文章。韩 寒威胁要起诉,对方在压力下终于道歉,并请求将其身份信息从网上 撤下以免影响毕业。韩寒应允了,但他讽刺道: 以你现在这样的行为素质都能顺利毕业, 那我真是为自己没能够 毕业而感到自豪。我也知道你内心八成没有悔意,要悔也是后悔自己 没有换个马甲(隐藏自己常用的网络身份,使用另一匿名网名)来造 谣,甚至没觉得自己错,或许更憎恨我,没有关系,我原谅你了,可 能你的生活会受到一点打扰,但这是代价。[8]

他从个人经验中总结出一套应对方式——通过愤怒和强硬宣示
9

清白,攻击对方的材料,威胁上法院,最后讥讽对方,得胜而归。 这些经验再次得到印证。麦田当晚道歉,承认证据不足。他解释 道: “我对韩寒的质疑从始至终没有任何个人私利和见不得人的勾当, 理由确实只有一个,韩寒之前实在有值得质疑的地方。”韩寒随即表 示接受道歉。

麦田暂时退场后,“打假斗士”方舟子走上前台。此前他已提出 过多个质疑,还指出韩寒删除了自己以前的博客:“一边重金悬赏, 一边销毁证据,让人觉得悬赏没诚意。” 韩寒大怒, 再次一一批驳, 称这些说法均为断章取义、 歪曲造谣。 至于删除部分博客,是因 2008 年博客结集出版,应出版商要求所为。 几年前的事,却成了“一边悬赏一边销毁证据”。在文章最后,他还 讽刺方舟子秃顶,说了几句脏话。[9] 韩寒也许并不了解对方的为人和历史。方舟子原名方是民,密歇 根州立大学生物学博士,数十年专注于学术打假。案例包括早期的基 因皇后、核酸骗局等,他亦曾与商业精英如唐骏等人争斗,成名作是 揭露肖传国的“肖式反射弧”手术属于骗术。肖传国事件耗时五年, 肖不堪其扰, 终因牵涉其远房亲戚找人锤击方舟子与调查记者方玄昌 一事入狱。方舟子因此树立了铁面无私的“打假斗士”形象,名声大 噪,各地支持者为他设立的“安全保障基金”,捐款逾百万。与麦田 不同的是,他在打假领域拥有话语权,可以有效地调动媒体。
10

双方你来我往数篇之后,已近农历 2011 年年末,韩寒不再理会 质疑,扔下一篇《孤方请自赏》,回家去陪父母过年去了。 而方舟子完全不同。除夕夜那几天,大多数中国人阖家团圆,嘘 寒问暖, 方舟子则枯坐在电脑前写文章。 他发现在一次央视的访谈中, 主持人问韩寒, 小说 《三重门》 的名字是什么意思, 韩扭头回答: “不 知道!”不知道自己小说书名的意思?这太可疑了。[10] 年初二,人们纷纷串门访友,他在网络上继续奋战,指出韩寒的 写作能力和其糟糕的中学成绩不匹配。还发现在没外人监督的情况 下,韩寒的写作水平就高;课堂上,写作才能就神秘消失。[11] 年初三,他又称新概念大赛的当事人对现场细节描述不一致,有 人说出题者李其纲把一张道林纸放进杯里,有人说是茶包纸,而在韩 寒文中,扔进水里的是布。怎么大家的供词会不一样呢?[12] 初四、初五,直到元宵,方舟子夜以继日,以每天一到两篇的速 度,发表从韩寒的经历和作品中找到的各种“疑点”与“铁证”。他 几乎每篇文章都被新浪等大型网络媒体推荐, 不少电视台也邀他出镜 宣讲他的“分析”,天涯、凯迪等论坛上则有无数人呼应,合力形成 “倒韩”浪潮。这个事件被引爆了。 韩寒随后晒出《三重门》手稿等证据,他的同学、朋友,与他相 熟的编辑、 作家纷纷出来做证。 但方舟子和 “倒韩” 群体均置之不理, 并开始批驳这些证人证据,提出新的“疑点”。韩寒威胁起诉,方舟 子丝毫不惧,辩称这属于言论自由,即便法庭判决不利,他的质疑仍
11

会继续。而韩寒展示他坦荡无惧,悬赏给代笔者的那两千万,不但激 发起了质疑者们的巨大热情, 还被视为他父亲韩仁均代笔的旁证—— 无人认领这笔巨款,正说明代笔者是你最亲的人嘛。 历史经验为什么失效了?其原因可列举如下:

之所以实际结果与预想情况不一致, 是因为方舟子长期在打假这 一领域进行舆论经营, 远比麦田及以前那些炒作者拥有大得多的话语 权,不易被简单的辩驳击倒;而韩寒先前批评公众的博文得罪了很多 人,令“倒韩”具备了群众基础,他的话语权被削弱了。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一:话语权 什么是话语权?比方说甲和乙在宣讲,但对某群特定的听众: 1.甲有本事让这些人都听自己说,不去听乙的。
12

2.他们有时甲乙两人的言论都听,但只信任甲,却不信乙。 只要符合以上任何一条,便可认为,对这类特定人群,甲比乙拥 有更大的话语权。 话语权的存在, 令舆论斗争与面对面辩论大不相同。 争夺话语权, 就是通过各种手段覆盖、 取信与调动旁观者的过程。 这些方法不会出现在面对面的辩论之中。基础的话语权手法如: 1.重复信息、整理信息。 看似简单,却有效常用。不断重复叙述,就能增加受众覆盖面。 例如在这场运动中,某清华法学教授认为韩寒“总不回应”可疑,并 列出相关问题。其实那些问题,几个月前就回应过了。他不理解为什 么有人会不断重复它们。在方舟子的“打假”史上,重复几年都不罕 见,如果你不幸多年后才接触该话题,那你接收的很可能是他不断复 述的说法。这种方法还能反向操作,对那些难以驳斥的指控,不断宣 称早已回应过,而大部分观众并不具备精力去考察具体回应内容。 整理材料同样简单有效,它能降低观众获取信息的成本,绝大部 分人不愿花费时间精力深究与己无关的指控,所以精心整理歪曲、捏 造的内容,远胜零散辩护。一些知名人士有能力将自己的言论传播给 很多人,但他们却很少有时间在私人话题上不断重复、整理信息。 2.提升话题的公共性,寻找同盟者。 “你的博客是别人代写的!”——这样的指控是不合格的。“有 人帮你代写博客,加上各路媒体、推手的刻意炒作,你不但饱赚千万

13

代言费,还靠着诈骗成为 80 后的青年领袖,带坏了年轻一代。”— —这才是媒体和舆论感兴趣的有效传播议题。 指控是否合理在公共舆论中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指控迎合听 众,煽动仇恨,调动传播。社会上有很多不如意的人,比如作品不受 欢迎的学者、作家、评论员,讲课乏味、门可罗雀的老学究、穷教授。 他们很容易接纳这套说辞——原来我们关注的不是八卦, 而是关乎社 会诚信、下一代命运、中国存亡的大事!他们为嫉恨心态找到了正当 性,为敌视情绪找到了出口,相互吹来捧去,越交流越觉得自己聪明 睿智。韩寒这样描述他们: “关上房门,拉好窗帘,灭了灯,聚一窝, 然后点一支幽幽的小蜡烛,说,我们又胜利了。”[13]

方舟子领导网民掘地三尺,只用半个多月就发现了数千条“代笔 铁证”。限于篇幅,本书仅涉及其中典型的数十条: (1)学习成绩 a.韩寒中学成绩包括语文都很差,与作文能力相矛盾。 b.韩寒对自己的学习水平的“供述”和他父亲韩仁均不一致。有 时称自己很好,有时又说很差。 (2)早期作品 韩寒宣称他初二时的作品《求医》《书店》写的是自己的生活经 历,但里面有大量七十年代的内容。以《求医》为例,文中对医院环 境的描述均出现于七八十年代,而不会是九十年代末。作品中描述的
14

韩寒的疥疮症状,更像是肝炎,而韩仁均正好是肝炎患者。 (3)新概念作文大赛 《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存在程序问题及细节供述不符的现象。 (4)《三重门》 a.韩寒在央视节目中说自己不知道《三重门》书名的来源。 b.《三重门》旁征博引,需要极宽的知识面,与韩寒经历不符。 c.《三重门》中有不符合时代特征的语言,如毛主席语录等。 (5)相关视频 a.韩寒在视频访谈中表现口拙,完全没有作品里的伶牙俐齿。 b.有一次主持人指着《就这么漂来漂去》扉页上的一段话问他写 的时候是怎么想的?韩寒皱眉说,这可能是编辑加的吧。难道自己写 的书他都不记得吗? c.有一次采访时,他接到新浪编辑术术的电话,约他代写。 (6)博客 a.博客中凡是写赛车和生活琐事的文笔就差,像是韩寒写的;凡 是写时评的文笔就好,像是代笔者写的。 b.几篇博客是先在他父亲的博客上修改,然后再发。 (7)手稿 a.手稿太干净了,还一次成型。作家手稿应该很脏乱。 b.《三重门》手稿中的错别字错得很奇怪。

15

(8)身高 韩寒甚至在身高上造假,他一个 164cm 的小矮个,却号称 172— 173cm,而且与他合影的人全都陪着撒谎,硬说他有那么高。 总之, 他们认为韩寒作品的实际作者是韩仁均, 马日拉、 路金波、 周云蓬、李铁等人也有嫌疑。帮韩寒做证的朋友、编辑、同学、作家、 记者则毫无疑问是包庇、撒谎的大型利益集团。网民们又立功了! 上述说法有些貌似捕风捉影,有些似乎证据确凿,而数量又堆积 得足够可观。请思考: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应该怎样入手分析?

16

[1] 麦田 新浪博客 《人造韩寒:一场关于“公民”的闹剧》 [2] 韩寒 新浪博客 《小破文章一篇》 [3] 马伯庸 《从〈人造韩寒〉看如何构筑阴谋论》 [4] 李其纲 《对一种诽谤的严正声明》 [5] 欧阳梦粥 新浪微博 2012/1/16~17 [6] 宝鸡王帆 新浪微博 2012/1/16 [7] 韩寒 新浪博客 《公布造谣者的资料和照片(江西财经大学学生),求姓名》 [8] 韩寒 新浪博客 《姓名已经找到,照片删除》 [9] 相关事宜可参见:方舟子 新浪博客《答韩寒〈正常文章一篇〉》 [10] 方舟子 新浪博客 《“天才”韩寒的文史水平》 [11] 方舟子 新浪博客 《“天才”韩寒的写作能力》 [12] 方舟子 新浪博客 《“天才”韩寒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之谜》 [13] 韩寒 新浪博客 《孤方请自赏》 注:由于本书定稿于 2013 年 10 月,所以附注里的文章,目前可能已无法在网络上找到,对 原始材料感兴趣的读者请参见本书阅读提示。

17

第一章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愚昧就是不知道在自己的经验范围之外,还有别的可能性。 ——贾樟柯

在姜文导演的影片《让子弹飞》里,麻匪六子痛苦地剖开肚子, 向鹅城霸主黄四郎的打手和被煽动起来的围观群众证明自己没有欺 行霸市,付了一碗凉粉的钱,吃的也是一碗,不是两碗。他死后,围 观群众终于相信他确实只吃了一碗, 哦了一声, 散了。 可那只是电影, 现实也许会是这样的—— 黄四郎的打手: “吃两碗凉粉,大概要半个小时吧?根据消化常 识,有些凉粉应该已经进入肠子了。大家看,六子剖开的明明是胃, 他装着很痛苦的样子从胃里掏出一碗粉骗大家。 为啥他不敢剖开肠子 呢?”大家纷纷嘀咕:“没错!不敢剖?肠子里说不定还有一碗呢!” 韩寒最初信心十足,悬赏两千万,凭的是什么?可能他觉得,明 明是自己写的,凭啥没信心?且证据证人俱全,十几年前的手稿还留 着,目击或了解他写作情况的至少包括他的同学陆乐、沈宏伟、潘超 安、金丹华、沈杰,老师戴金娜、邱剑云、彭令凤,作家赵长天、李 其纲、叶兆言、方方、程郁缀,编辑林青等等(部分证言见附录 A)。 这些天南海北的人,全被收买了?显然不合常理嘛。总会闹个分赃不 匀什么的吧?总有个收买不到的吧?难道这些还不能“证实”吗?
18

其实,早在 2006 年,医学教授肖传国在面对方舟子“中美全职 脚踏两只船、用垃圾奖冒充大奖”等“质疑”时,就曾放出类似豪言: “任何人,只要能证明新语丝(方舟子控制的打假网站)上对我的任 何一条指控,每条奖励五万元。”笔者揣测他的心态:论学术水平, 我是相关领域国内权威;论治病,同事与病人有口皆碑;论医德,我 从不收红包,还捐款给特别穷苦的病人。怕什么?结果,被“质疑” 五年之后,他成了拿铁锤砸人的医疗骗子。 为什么单靠事实材料不能在公众面前证明问题?因为材料只是 死物,需要人去选择、分析与阐释,给出逻辑明晰的论证。而在舆论 场中,如何控制信息,调动媒体与群众协助传播,尤为重要,本书将 其统称为话语权手法。这类手法的效果,与社会中媒体、意见领袖的 舆论水平密切相关。对当事人来说,辩论关键是逻辑完备,运用与破 解各类话语权手法。 对旁观者来说, 了解传播的特点, 多做逻辑训练, 可以快速有效地对公共事件进行判断,避免被舆论裹挟。本书将围绕 逻辑、材料、话语权这三个词,来进行论述。

19

第一节 模糊标准
首先谈理性思维。 什么是理性?很多人认为, 我用大脑冷静思考, 辩论时不冲动,不骂人,讲道理,不就很理性了吗?实际上这远远不 够。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典型的“讲道理”式的质疑。 质疑者用“文本分析法”考察韩寒 1997 年的早期作品《书店》, 认为文中不少场景,如新华书店闭架等,应该发生在八十年代,而非 九十年代。而作者又声称这篇小说是根据真实经历所写,因此它是韩 寒父亲韩仁均代写的。姑且不论这前提和方法是否合理,我们先用逻 辑的语言把质疑者的判断标准梳理一下。 标准 A: 作家根据真实经历所写小说的内容应与其生活经历一致。 材料: 《书店》 中有些场景属于八十年代, 而那时韩寒刚读小学, 不可能去买书。 结论:因此《书店》是韩寒的父亲韩仁均代写的。 根据标准 A,运用材料,得出结论,分析结束。这是个简单的三 段论。(教科书中的正式称呼是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本书为方便 讲解做了简化) 当然,这个判断相当粗糙。可以攻击标准:八十年代的书店情况 韩寒当然可以写在小说里。也可以攻击材料: 《书店》中出现了 1993 年出版的书, 这证明 “场景发生在八十年代” 只是质疑者自己的臆想。 但其逻辑核心是完备的:标准、材料、结论。

20

然后我们再看另一个 “讲道理” 的典型质疑。 这次疑点是个访谈, 视频中韩寒与几位嘉宾谈论他的作品《就这么漂来漂去》。主持人喜 欢扉页上的那句话,认为很精彩。韩寒奇怪:这么肉麻的话,居然是 我写的?肯定是编辑自己加的!但这句话的确出自书中,是由编辑挑 出放在扉页上的。质疑者们瞪着红肿的眼睛看遍无数作品和录像,终 于找出了破绽,很多人亢奋了:自己书中的一句话,他会记不住?这 是铁证了吧。我们同样梳理一下。 标准 B:作家应该记得自己作品里的精彩句子。 材料:韩寒记不住其作品《就这么漂来漂去》里的一句话。 结论:《就这么漂来漂去》是别人,比如韩仁均,代写的。 这个判断同样非常粗糙,比如标准有问题:作家自己写的东西就 一定不会忘吗?但我们姑且先承认这个标准。

于是,质疑者们现在有了两个疑点,分别称作疑点 A 和疑点 B。 他们认为,虽然单个疑点的论证都很弱,可两个合在一起,不就变强 了吗?只要努力多翻几本韩寒的书,多看些相关视频,挖出更多的疑 点。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疑点加起来,结论不就铁定成立了吗? 正在这时,突然有个人,姑且叫他路人甲吧,很讨厌地跳出来, 说:“等等,我发现事情有点不对。” 大家很奇怪:哪里不对呀?
21

甲:大家看看疑点 B,《就这么漂来漂去》写的是韩寒早期赛车 生涯中的朋友和故事,根据标准 B,因为他忘掉了书中的一句话,所 以这本书是别人代写的。但如果用标准 A,根据真实经历写的小说的 内容应该与生活经历一致。那么代笔嫌疑人不会是他父亲,韩仁均还 能开赛车?如果同时运用标准 A 和标准 B,韩寒记不住描写自己赛车 生涯的书中的一句话, 按照逻辑, 显然应该是另一个赛车手代笔的才 对啊。这个会写书的代笔赛车手我们去哪里找? 大家:……(一阵无语) 乙:何必认真,疑点 A 用标准 A,疑点 B 用标准 B,不就行了? 丙:疑点 B 不能用标准 A,韩寒自己的赛车体验,难道就不能先 告诉他父亲,让他父亲写吗?只有疑点 A 才能用标准 A。 丁:这好像不行,搞出双重标准了。我们可以这么说,这本书中 大部分与赛车生活相关的内容是韩寒自己写的,他父亲或哪个编辑, 代写了少数几个段落。正巧被主持人问到,于是韩寒露馅! 甲:自己写大半本书,再让他父亲代写几段,有意义吗?何况我 们今天又挖出另一条铁证——通过专业细致地分析石述思(《工人日 报》编辑)贴出的韩寒短信,我们认为韩寒连行文造句都不通顺,老 写错别字,只有小学生、文盲水平。除了赛车和泡妞啥都不懂。如果 这本书他写了大部分,还卖了几十万册,那我们不就白分析了吗? 丙:说不定故事结构是韩寒写的,他老爸润色了文字。

22

甲:那就更不对了呀—— a.如果韩寒不懂文学, 只有小学生、 文盲水平, 就算没文字要求, 让他写本书,这难度太高。你找个文盲写本书给大家看看? b.如果类似的书都是这么合作的,那韩寒也写了上百万字了。再 笨也练出来了,文字怎么可能还是小学生、文盲水平? c.再说,假如句子都是他父亲润色的,他显然应该瞒着撒点谎。 而不会说,这么肉麻的话?不是我写的。要韩寒真这么蠢,他能骗那 么多编辑、出版商、朋友、老师、同学、作家?一骗 13 年? 丁:路人甲是故意过来捣乱的韩粉!赶紧把他从讨论组里踢掉!

大家会发现,随着数量增加,这些“讲道理”的质疑就开始相互 矛盾,相互否定。为什么?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模糊标准 因为上文论述时使用的标准 A、 标准 B 等, 是质疑者们为了将手 头的材料扯到想要的结论上而随意编造的,逻辑上并不自洽,所以编 多了必然会自相矛盾。它们看起来好像在讲道理,其实经不起推敲。 这些编造的标准叫伪常识,一旦材料或论证目标改变,它们就会 被弃置或更换。旁观者会感受到明显的双重标准,但运用者自己却难 以察觉,以为这叫“就事论事”,思维不停变幻,没有根基。

23

理性思维,是按照一套事先确定的明确稳定的认知方法,思考和 分析材料,通过逻辑得出结论。相反,为了得出预定结论,依据手中 的材料,捏造各式各样的认知方法,体现的则是思维的随意性和主观 性。这样炮制出来的论述如果能被你认可,说明你并不“理性”。

罗永浩是深受高校学子喜爱的英语培训教师, 也是韩寒的朋友。 因对“倒韩”运动极其不满,且曾被方舟子攻击过,他发起了一场恶 搞征文大赛,要求网民使用同样的方式“严谨地推导”出“方舟子挑 衅并攻击罗永浩是不可能没拿西门子公司的好处的”[1](罗永浩曾因 西门子冰箱质量问题维权),并承诺前三名各奖一台 iPad。 最终网民老抛的文章夺得头名。文中他首先提出疑问: 1、罗永浩先生和方舟子……既然是几年来的老仇人,为什么不 迟不早,恰恰在 2011 年 11 月 20 日老罗用铁锤砸西门子冰箱事件仅 仅一个月之后这个神奇的时点,疯狂地向他挑衅和攻击呢? 2、方舟子先生攻击罗永浩先生也就罢了,但是为什么他还要同 时攻击韩寒先生呢?[2]

他注意到方舟子几天前与其铁杆粉丝网民狮鹫扔大锤之间的一 次小纠纷,后者被方舟子误当成敌人拉黑(禁止对方关注与回复自己 的微博,并屏蔽其推送的信息)。这位粉丝向方舟子抱怨道: 唉,我大概是明白了,你是不是因为我的名字,我的名字是魔兽
24

争霸这个游戏里面人族的一个兵种狮鹫使用的武器就是扔锤子, 不是 因为肖传国雇人用锤子袭击你这件事。
[3]

老抛从这件小事出发,“严谨”地进行推理: 大家现在想必已经明白了, (拉黑铁粉的)原因出在狮鹫扔大锤 这个网名中的“大锤”两字上。……万恶的罗永浩先生在(2011 年) 11 月 20 日做了什么事情呢?大家没有猜错!罗永浩用大铁锤砸了西 门子冰箱!

罗永浩砸冰箱

[4]

在这套假说之下, 他列出全国媒体对罗永浩砸冰箱事件的大量报 道作为“证据”,强调其中“大锤”“铁锤”“抡锤”等词,恶搞式 地推测道: “西门子的公关知道了方舟子痛恨锤子,于是……两边一 拍即合。 方舟子通过攻击老罗, 终于解了西门子之围。 老抛还声称, ” 连方舟子痛恨南方系媒体的原因也明确了:“我搜索了十几家媒 体……只有《南都周刊》详细地报道了铁锤的长度、模样、和砸冰箱
25

的细节。这难道是偶然吗?” 最后方舟子攻击韩寒的动机也被他发现了——在韩寒最新出版 的杂志《独唱团》的扉页中居然藏着一把锤子!(出自影片《肖申克 的救赎》,代表破除心灵之墙、反体制化与救赎)

《独唱团》扉页(图片来自网络)

此文一出, 大家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 “锤子终于浮出水面” “真 是铁证”“这下彻底搞明白了”。尽管明知是恶搞,很多人还是表示 诧异。当然,读者应该清楚锤子根本不是原因,那么这些巧合是怎样 找到的,又是如何构筑起整个论述的呢? 其实方法很简单,只要指定构陷目标,比如“方舟子对涉及锤子 的人进行报复”,然后搜索被方舟子攻击的人与锤子的相关材料,再 随意制造“标准”,将材料硬扯到结论上。以方舟子 2012 年的“打 假”对象为例。法学教授贺卫方多年呼吁司法改革,他的好友浦律师
26

这样评价他:徒劳十年,司法改革的成果只是引入了一把锤子(指法 锤)。这篇评论发出两个月后,贺卫方就被“打假”。前谷歌中国区 总裁李开复的创业信条之一是:当你手中有一把锤子,什么问题看起 来都像是钉子。于是他很快也被“打假”。堆积这类信息,组织夸张 的语言加以描述,就会让大家觉得很神奇,但这毫无意义。 网民方尺规曾模仿方舟子口吻写了一篇《人造鲁迅》[5],论证鲁 迅毫无疑问是个假货。论据包括:鲁迅作品中对个人生活经历的描述 相互矛盾;他对某个笔名的来源居然有多种说法;几篇文章中存在不 同的用词习惯;在仙台留学时,一门功课不及格,四门 60 多分等等。 方尺规意在讥讽,然而令他无语的是,早先拿类似理由质疑韩寒 的群体,大多对此不置一词,少数则开始“变脸”,积极为鲁迅辩护。 有几个人还特地联系他,认真地逐条批驳,令他哭笑不得。 这些人意识不到, 这个脱离常识的结论是使用错误的认知标准的 必然结果。用在鲁迅身上时,他们会立刻发现这是“站不住脚的”, 是“笑话”,而用在韩寒身上却觉得很正常,因为后者符合他们想要 的结论。在使用标准前,需要先验证其普适性。如果替换质疑对象或 材料后,该标准就不适用了,那它必然是错误的,属于伪常识。 分析事物的方法,即认知标准,就是我们常说的“理”,是需要 遵循规范,并经过验证的。理性思维,就是用正确的态度对待“理”。

27

第二节 陷阱逻辑
韩寒的忠实读者和粉丝对质疑者将目标指向其早期作品《三重 门》感到不可思议:一本九十年代的中学校园小说,硬说是五十多岁 的韩寒父亲代笔,这就相当于说宋祖德的文章是宋祖英写的,周杰伦 的歌是周星驰唱的,太可笑了。 可质疑者并不这么看。他们坚信韩寒写不出《三重门》。原因是 书中旁征博引,丰富学识绝非中学生所有。笔者摘选一些典型分析: 1.作者有很好的古文功底,尤其是《荀子》 《左传》 《尚书》 《史 记》《西厢记》都是熟读后能记忆精彩段落的。 2.熟悉七八十年代的毛主席语录、流行语、建筑特点等。 3.对“文革”历史、中国革命史、苏联历史都很熟悉。 4.随意引用莎士比亚戏剧内容,熟悉外国戏剧。 5.书中有个精彩比喻——“语文课立马像闪电战时的波兰城市, 守也守不住,一个礼拜只剩下四节。”暴露了作者的底细。在军事迷 看来,作者不但了解“二战”,而且受过一定的反“苏修”宣传。 6.韩寒自称没读过《红楼梦》等名著,但《三重门》里却引用了 这本书中的几段话。 7.作者在适当地语境里熟练地运用各种英语单词, 显然不是初中 水平,而是高中甚至专业水平。
[6]

28

读者可能一眼就能看出这些论断的错误, 但我们现在改用相对规 范的逻辑分析,使用“模糊标准”的方法,先列出认知标准: 标准:如果作品中展示了某领域的知识或经历,则作者必然熟悉 该领域。 为考察该标准的正确性,可以替换质疑对象:质疑者认为,《三 重门》中英语是高中和专业水平,所以不是正读高一、英语不佳的韩 寒所写。以该标准考察韩仁均,他“文革”时上中小学,根本不学英 语,更无证据表明他有专业水准。亦可替换材料:质疑者认为《三重 门》引用的古文、语录、历史知识和文学作品等,并非九十年代中学 内容。但书中大部分内容是文学社、流行歌曲、学生恋爱等,以此标 准考察韩仁均,他中学不可能有此经历。 一旦改变材料或论证目标,质疑方就会开始使用双重标准:由于 未经历过七十年代, 韩寒不能写出相关体验。 但他父亲可以通过阅读、 与儿子交流,写出九十年代的中学生活。那反之可以吗?当然不行。 因为构陷目标(即韩仁均)已经定好了。为达到结论的一致性,标准 的普适性就被无视了。 运用“模糊标准”分析后,你无需仔细研究标准内容,只要发现 逻辑矛盾,即可判断出该标准是错误的。究竟为什么错?我们可选取 典型案例仔细分析。 比如质疑者们声称: 韩寒自称没有读过 《红楼梦》 等名著,但《三重门》里却引用了这本书中的几段话。

29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三:陷阱逻辑 同样先写出上条质疑所依据的认知标准——因为作品中引用了 某著作的精彩段落,所以作者必然读过这本著作。 对这样的标准,如果你一下子看不出问题所在,可以尝试使用该 标准的逆否命题分析。因为逆否命题和原命题逻辑上是等价的。 标准的逆否命题:如果作者未读过某本著作,作品里就不能引用 它的精彩段落。 考察逆否命题,很容易看出这个标准是荒谬的。不读原著,仅阅 读对该作品的摘录、评论,或与读完原作的人交流,都能引用该作品 中的段落。所以这个标准并不成立,属于陷阱逻辑。 现代社会的信息来源碎片化,知识未必源于原始材料,而可能来 自报刊、电影、聊天、互联网等。而且,书中的旁征博引,多是韩寒 描写一个不懂装懂、喜欢卖弄的角色所用,质疑者并不知道这一点。 逻辑上理清了,再通过实例确证。下图是个 8 岁半小学三年级学 生的日记作文,毫无疑问她的引用并不代表阅读了相关军事著作。

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截图)[7]
30

【思维练习】: 1.上文那些论断,想必很多读者一看就觉得可笑,可为什么那些 质疑者就不觉得可笑呢? 2.如果有人提出,虽然引用片段未必需要阅读原著,但韩寒引用 得非常精彩贴切,所以可疑,你怎么看? 3.如果有人说,韩寒引用的《红楼梦》是个冷僻的特殊版本,显 然是精通原著的人才会收藏,你又怎么看?

绝大多数质疑都有明显的逻辑问题。其中有个大类别,是指控当 事人在细节上“供述不一致”,所以作假。例如针对新概念大赛,方 舟子写道: “光是扔的什么纸就有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版本:李其纲说 是道林纸,韩寒说是餐巾纸,胡玮莳说是袋泡茶的外壳,且不说杯子 还有玻璃杯和漱口杯两个版本。这三种纸差别很大,不可能混淆。”
[8]

通信专业教师“奥卡姆剃刀”揭示了这类“质疑”的逻辑脉络。 他设想了这样一个场景: 几个警察在审讯室里向嫌疑人追问十年前的一个命案, 很多细节 这个倒霉蛋实在记不清了,其中有几个不能自圆其说,警察认定其杀 人的证据己经足够充分了。看到这里,你一定会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了,但哪里不对呢?

31

……因为你说不清楚十年前的某个晚上喝的是白酒还是啤酒, 所 以你杀了人。学过逻辑的童鞋都知道,一个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 价的,当原命题不好分辨时,不妨拿逆否命题来试试。此命题的逆否 命题为:因为你没有杀人,所以就能说清楚十年前的那个晚上喝的是 白酒还是啤酒。这个说法显然是很滑稽的,可信度极低,但为什么原 命题却不显得如此滑稽呢? 那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假设,把未必相关的事件,楞是给建立 起了因果关系。假如审的不是命案,审的盗窃案,完全一样的几个不 能自圆其说的说法,就可以令警察认定“盗窃案证据充分”了。[9]

记不清十年前旧事的几个细节,于是命案盗窃案强奸案都告破 了。这种可笑错误产生的原因是先入为主,人类思维很大程度上受情 感左右,严谨的理性思维需要训练。当心中先有结论时,人们很容易 将既定结论作为前提,再去寻找支持该结论的材料,创造各种标准将 毫无逻辑关联的材料硬扯到结论上,同时忽略或否定相反的材料。在 不断筛选信息、制造标准的过程中,人们还会逐渐强化自己的既定结 论,这种现象叫做证实偏见。 《吕氏春秋》上有“疑人偷斧”的寓言故事:斧头的失主将邻居 家小孩确立为怀疑对象,于是在他眼里,小孩的姿势、神色、语气都 极其可疑,怎么看都像是贼。但当他找到斧子后,先入为主的思维模 式被打破了,原本被严重侵害的逻辑能力开始恢复,此时他才惊觉,
32

这些理由与有没有偷斧子毫无逻辑关系。 那么,对过往事件的细节“供述不一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心 理学科普作家陈禹安这样说明: 罗伯特·伯顿是美国加州大学锡安山医院的神经科主任。当年, 他在上医学院二年级的时候,碰上了美国总统肯尼迪被暗杀这一重大 事件……我们有理由推断,经历过这一事件的人都应该对当时自己的 情形记忆深刻。 但是,当伯顿和他的同学聚会,并回忆起肯尼迪被暗杀时大家都 在干什么时,答案却是五花八门的……一位泌尿科医生觉得他们当时 在吃午餐,一位内科医生说他们当时在图书馆,一位病理学家却记得 他们在一个酒吧里。 泌尿科医生反驳说将: 不可能,肯尼迪被暗杀时, “ 我们还没放学呢,绝不可能在酒吧。 (这个情形是不是比上述李其纲、 ” 韩寒等人的说法不一更加离谱?)……伯顿就给他们讲了心理学家乌 尔里克·奈瑟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 在“挑战者”爆炸的当天,乌尔里克·奈瑟立即让班上的 106 名 学生写下他们是如何听到爆炸消息的,以及当时他们在哪里、在干什 么,听到爆炸消息后的内心感受等……两年后,这些学生再次接受访 谈,回答同样的几个问题。结果显示:25%的学生所说的跟他们原来日 记记录的截然不同;还有一大半的人错了一些细节,但还不太离谱。 真 正能够将所有细节都说得和两年前完全一致的不足 10%! 然而,在这些学生看到自己当年所写记录之前,他们个个信誓旦
33

旦地相信自己的记忆是绝不会错的。 这个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记忆是多么地不靠谱,而更不靠谱的是, 人们对自己记忆正确性的强烈信念。 ……方舟子认为,李其纲、韩寒、胡玮莳的三个人说法不一,要么 事件本身根本就没发生过,要么事后有人在撒谎……其实更大的可能 就是这三个当事人的记忆出现了偏差,而在他们述说回忆的时候,当 然认为自己所说的是真实的事实。 一个撒谎的人,最不愿意说出细节。 这三位几乎都在努力描述细节,这足以(让我们)认为他们真的是在 “掏心掏肺”的证实自己。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我判定韩寒他们没 有说谎。[10]

记忆偏差乃至虚构是常见现象。1992 年,一架波音飞机在荷兰 撞上大楼。十个月后,心理学家汉斯•克劳姆巴格对此进行公众调查, 他发现有半数人生动地虚构了五花八门的撞击过程。1962 年,美国 篮球巨星张伯伦带领费城勇士队击败纽约尼克斯队, 并拿到了前无古 人,很可能也后无来者的个人单场 100 分的 NBA 记录。可多年后, 当事人的回忆出现了错乱。 100 分是怎么拿到的?张伯伦记得是七 第 尺中投进的,而给他传球的队友乔·拉克里克却记得是手指拨球舔篮 得分,该场比赛的播音员比尔·坎贝尔则坚信那是个大力扣篮。 由此可见,细节记忆偏差与是否作假并无逻辑关系。但若你不具 备这方面的知识,就可能得出错误结论,这叫做知识盲点。
34

2012 年 4 月,美国南加州大学,一男一女两位中国留学生凌晨 一点开着宝马车,在从实验室回家的途中被劫车者枪杀。国内媒体报 道时强调了“深夜”“男女同车”和“宝马”等细节。人们立刻反应 过来:原来是官富二代出国泡妞啊!活该!随后严肃媒体作了更正: 宝马是二手车,只值一万多美元,死者亦属普通家庭。但早被撩拨起 来的群众并不接受,纷纷质疑:“不是富二代,能一次性拿出一万多 美元买二手宝马?” “凌晨一点还做实验?骗谁?去夜店了吧?” “抢 车的罪犯会往车上射那么多弹孔?那抢来还怎么卖?怕是情杀。” 有留学经历的读者能看出这类质疑是不靠谱的。 美国买车可分期 付款,因此普通留学生能负担起二手宝马;海外求学艰辛,凌晨加班 是家常便饭;抢车歹徒非理性作案,开枪杀人时精神高度紧张,并不 会思考怎样销赃。这些质疑起因于经验盲点。 人们依赖自己掌握的知识与已有的生活经验做判断, 而无力判断 超出经验和知识范围的问题。如果不正视自身局限,仅仅为了自身好 恶,频繁接纳各种不靠谱的材料与奇特的论证方式,思维就会越来越 偏激愚蠢,最后理性崩溃,进入类似“魔怔”的状态,将目标的所有 正常行为视为可疑。用逆否命题辅助思考,有助于避免思维紊乱。因 为逆否命题先对结论进行了否定,先入为主的影响被弱化了。

35

先入为主状态下的思维模式,与正常思维模式的差异

在方舟子坚称韩寒遗忘了《就这样漂来漂去》的内容,所以有假 时,几位作家反驳并表示了担忧,方舟子讽刺道: 作家是最熟悉自己的作品的人, 可以轻而易举地具体解答对自己 作品提出的疑问。 有那么几位畅销作家也跟在韩寒后面高喊担心作家 面对质疑都无法自证清白,甚至还因此不敢让下一代当作家,让人怀 疑他们是否真的心虚,是否代笔在现在的文坛不是个别现象。
[11]

作家斯库里对这种说法无法忍受,要求写手们出来表态: 之前我觉得自己是站河岸上看笑话的, 但当方舟子说了图中那些 话以后,俺觉得自己真的要表明一下立场。但凡有一丁点儿让人觉得 俺支持方舟子,那无疑就是承认我找人代笔写东西呢。AC 空气稀薄 说我和马伯庸抱团取暖(腐女奏凯!)我觉得不仅是俺们俩,求所有 码字儿的都来抱团取暖
[12]

36

各路写手纷纷响应,部分回复摘录如下: 马伯庸:我是来忏悔的……《笔冢》前四部的情节我忘得一干二 净,管城七侯是谁也数不全了,好在我不算正经作家,只是个写手。 默默地潜:方肘子这话。那耽美(男同性恋爱情小说,网络小说 的重要类别,绝大部分耽美小说是女作家所写)女作家不是全完了, 她们哪儿来的 H 经验啊,应该都是父亲代笔的吧。 七十二编: 抱团。先承认我忘了我书中大部分数据剧情,求方舟 子来打假。同时指出,右边这群人做贼心虚,一打就是一大片啊,比 打韩寒一个爽多了。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做内应,承认他们的书都 是我代写的。要不承认我的书是他们代写。 绵羊兽性大发: 我这个自认记忆力超强的人也记不起来我最得意 的拿过奖的作文是写什么的了……连名字都忘了。舟子我对不起你 啊。 喵才不是傲娇炸毛受:要是问我大二时候做的设定,我一定 不 会记得男女主角的名字了……ORZ 清风断空:在大脑没有植入电脑芯片之前,人类就不该有作家这 个职业,否则必须是找人代笔的混子。 可可 312:噗,我记得我看过一个网文,那作者把一个男配 写 死了,然后又扯了很多章,那男配居然又诈尸出现了。然后读者留言
37

提醒,作者才反应过来乌龙了。 浅蓝传说:老子工作忙,断更半年了,年初四终于有空打算 出 宫更两章,发现四十万字要从头看一次啊有木有!!

可见,别说忘掉自己作品中某句话、某个段落,连忘掉角色、情 节、设定、书名,甚至写没写过这本书都忘掉,边写书边忘,均毫不 稀奇。那些质疑乃是彻头彻尾的胡扯,瞄准的是观众的经验盲点。 “小说描写与个人经历不同”“对笔名、书名来源有多种解释” “忘掉书中一段话”等等质疑,会让局外人感到可笑,为什么质疑者 们就不这么想呢?因为气氛,即情绪化的、被污染的舆论空间。 你发现传销组织洗脑很有效,于是复印他们的教材,准备回家骗 骗朋友,结果朋友听完却嬉皮笑脸——你忽悠什么呀,当我傻瓜啊? 你觉得很奇怪:同样的教材、方法,为什么传销组织可以蒙人,我却 无法取得相应的效果呢? 这是因为传销组织在进行集体培训,特别是封闭式信息灌输时, 制造了某种环境。正常情况下,你不会接纳那些荒谬的材料和方法, 但组织会让事先安排好的教师、学员相互佐证,此时判断力弱的人就 会率先沦陷。这些沦陷的人很快会受到赞扬与奖励,有缺陷的论证被 吹捧,弱智的分析家被视为“福尔摩斯”和“名侦探柯南”,脑残的 帖子成了“力作”。诱发越来越多的人从众跟随,使用捏造、歪曲、 剪裁过的材料,在自己的知识盲点与经验盲点上进行判断。符合目标
38

的论断,会被圈里人不断奉承,不符合目标的论断则会受到嘲笑,得 不到传播。不停地对观众进行这类奖惩训练,强化伪常识在圈内的地 位,陷入其中的人就会逐渐上当。 营造 “气氛” 是传播手法, 需要拥有话语权并深刻了解大众心理。 圈外人观察被传销气氛影响的群体, 会觉得他们的思维模式与结论异 常惊悚,但圈内人往往浑然不觉。

39

第三节 整体思维
将质疑者们的指控集中起来,会发现它们的论述模板是这样的: 材料:一段韩寒说话结巴的录音。结论:瞧瞧,他根本笨得连话 都不会说。 材料:一篇韩寒写得不怎么样的文章,或一条用词有误的手机短 信。结论:韩寒造句都不通顺,根本不会写字,是小学生、文盲水平。 材料:视频中韩寒把自己书中的一段话忘掉了。结论:他连自己 的作品都不熟悉,一问三不知。 …… 其特点是,摘取一句话或者一小段相关视频,然后试图从这些琐 细材料中得出大论断。现在,笔者尝试把它们“合起来”: 既能用严谨文风写传记,也能用俏皮话写青春小说与时事评论, 引发了几百万 80 后读者共鸣的奇才韩仁均,学贯中西、英文流利, 就连流行歌曲、少年动漫、车辆检修都样样精通。他在乡下老宅里隐 藏绝世天份,穷困潦倒二十年,苦等儿子成长到能“扮演作家”后, 方才开始躲在幕后不停推出销量上百万的佳作。 而他的儿子韩寒,是个行文造句都不通顺、在镜头前连话都不会 说的小学文化水平的初中生文盲,每日周旋于老师、同学、编辑、记 者、读者之间,却从未被怀疑,就算有,也被可耻地收买了。由于利

40

润分配合理,居然没人爆料。成功行骗 13 年后,这个骗局最后却被 一个枯坐电脑前的宅男,慧眼发现了。还列出了几百条疑点呢! 质疑方其实能看出这个故事并不合理, 否则他们会去证明韩寒有 一定的文学功底,这样才能与编辑和作家朋友交流而不露破绽;有谈 吐和急智,这样才能应付交际场面与记者。但他们并不在乎。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四:耸人听闻的指控 为什么质疑者倾向于提出耸人听闻的指控, 哪怕付出逻辑上削弱 自己论证的代价呢? 因为他们的目标不是“求真”,而是尽可能地“传播”负面话题。 材料完整、 属实, 逻辑严谨, 并不带来传播力。 只有耸人听闻的论断, 才能吸引眼球,令话题急速扩散,影响易骗人群。这类人群对材料的 真实性、 完整性并不敏感, 对构陷目标并不熟悉, 往往缺乏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追加辅助手段:以数量弥补质量,抛出成千上万个指 控,当信息数量超出旁观者的认知能力后,他们就难以专注于材料和 逻辑本身;散播仇恨,营造派系斗争的氛围,可调动更多的人怀抱既 定立场参与进来;污损对方的人格,则会令己方人员产生虚幻的道德 优越感, 用情绪代替思考。 这些手段的目标都是削弱大众的思维能力。

其实,方舟子自己在科普时,经常强调对这类手段的态度:
41

首先要培养一个怀疑的态度,对那些说大话的要怀疑,话说得越 大的越要怀疑,不要碰到有人说大话,你就被吓住了。这里有一个原 则就是:非常惊人的主张,需要非常惊人的证据,你说的那个主张越 吓唬人,你必须拿出的证据就要越充分。你只要掌握了这一条,你就 不容易被这些假话、这些大话给吓住。
[13]

但他“打假”时却不这么做。各类歪曲的信息,夸张的描述,脆 弱的论断,甚至对敌手的人身攻击,随时取用。他在电视节目中彬彬 有礼, 但在博客、 微博、 新语丝网站等地面向粉丝发言时却完全不同。 他称呼对手为:弱智、文盲、人渣、小丑、混混、骗子、假货等;对 手的支持者则是:方黑、同伙、水军、托儿、猪队友、脑残粉等。他 还会给对手起各种贬低和侮辱性的外号,就跟小孩儿吵架似的。 在旁观者看来,这些行为幼稚而不可理喻,但其支持者却乐此不 疲,他们认为这是嫉恶如仇的表现,并努力模仿。在这样的辩论环境 下,疯狂造谣传谣的被认为有正义感,毫无常识的被称作专家,骂人 最阴损的被视为犀利,骚扰对手及其家人的行为被鼓励,稍有怀疑者 则打成叛徒、卧底,清理出斗争队伍,最后集体自我宣称胜利。对手 的言论则往往被恶意截取、歪曲,显得愚蠢可笑。当对方以证人、证 据驳斥后,他们还会在里面找“疑点”,并沾沾自喜地宣告:“你提 供的证人、证据,反过来证明了你确实作假。”——这个圈子里的每 个人都认为自己智力高超,而无法意识到这种论断有多么疯狂和愚

42

蠢。 要从琐碎细节和恶意气氛中脱身,就必须掌握整体思维。南开大 学教授、网民南开老沙阐述了其要点: 如荀子所言,“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所谓“小 辩而察”,是指对各种细枝末节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判别……所谓“本 分而理”,是指对事物本质的价值判断……所谓“见端而明”,是指 对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脉络分析, “见端”是要把各种细节符合逻辑 的组合成一个完整框架…… 以韩寒的新概念作文竞赛为例, 如果韩寒的参赛以及获奖存在黑 幕,那么这样的黑幕应有整体轮廓的浮现。谁是主谋,谁是帮凶,整 个作假过程是什么,作假的利益动机是什么呢……如果有黑幕的话, 大可让韩寒提前知晓复赛题目按时参赛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拿个一 等奖。无论是《萌芽》还是李其纲都有这个能力,为什么还要搞个刻 意丢失复赛通知书再努力补赛再上演生死时速般的参赛过程呢?此 次作文竞赛过后,其他社会媒体介入,在诸多获奖学生中选择了韩寒 进行宣传,韩寒由此登上神坛,如果这样的过程能够被韩寒的父亲策 划并驾驭的话,为何他父亲要选择“新概念作文比赛”这样的民间竞 赛而不是正规的官方比赛呢?为何韩寒后来还拒绝了被免试录取进 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呢?放弃所有轻而易举能获得的造假成果, 偏偏要 选择一条完全不靠谱的造假道路,这样的造假过程符合“常识”吗? 更何况迄今为止比赛组织者和评委的证人证言全都不支持比赛造假

43

的质疑,为何方舟子还抓着他自认为成立的“本质”不放呢?以细节 的“小辩”来制造怀疑的氛围,但在整体逻辑上无法形成鲜明稳定的 框架,比赛有黑幕的结论能够成立吗? 以韩寒文学作品中的代笔质疑为例……如果方舟子认为不符合 “常识”的内容是中年猥琐男代笔所为,那么其余数量更大的符合中 学生生活经历的文字是谁写的呢?张放的各种文本分析方法将 “小辩 而察”发挥到了极致,但是得出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论,按照张 放的分析,写出韩寒小说的人应有深厚的文史功底,有卓绝的英语水 平,既能写旧时代的大学生活更能写新时代的中学生活,这哪里是韩 寒的父亲啊…… ……对普通人而言,获得各种各样的碎片化知识是很容易的,但 是把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形成稳定的体系,才是最困难的。对判别事 物而言,获得各种各样的细枝末节的特征是很容易的,但是把这些特 征去伪存精地整合为完整一致的逻辑架构,才是最困难的。人的认知 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现象走向本质,从必然走向自由。其核心问题就 是经由“见端而明”的探索,将“小辩而察”的细节与“本分而理” 的结论进行整合,形成稳定可靠的认知……在方舟子的质疑过程中, 只有对“小辩而察”和“本分而理”的生拉硬配,压根就看不到“见 端而明”的完整逻辑,这种为了结果不择手段的打假,实质就是在造 假。[14]

44

当今,人们从网络中接收大量琐碎的材料与论断。然而,普通人 通常不具备深究每块信息碎片可靠性的能力与精力。 不断地就同一目 标,制造琐碎的负面信息并集中传播,这种手段叫信息碾压。它被很 多媒体采用,但在认知上十分危险,因为琐细材料不一定具备代表性 和完整性,宣传者很容易隐瞒与其相左的信息,灌输预定的结论。佐 治亚理工统计学博士、网民被打飞写了篇数学科普谈这个问题。 不少人提出,弱疑点能够串起来增强质疑力,形成力度等同于强 疑点的“证据链”……假定从韩寒作品里找到 ABCD 四个疑点,如果 真没人代笔,每个疑点出现的可能性仅为 50%,四个疑点同时出现的 概率为 50%的四次方,即 6.25%,这是个较小的数字,反过来似乎说 明了韩寒没代笔的“不可能性”。 ……很可惜。这种计算是完全错误的。为什么错?破破的桥 的 解释是,这些弱疑点不独立(也就是说,某个出现的话,其他的更有 可能出现),因此概率上不能直接相乘。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 原因……其实, 弱疑点串不起来的关键原因很简单: 未考虑总样本数。 ……我们不妨把 50%这个数值再调小一点,变成 10%……如果韩 寒没代笔,则 4 个疑点同时出现的概率将是 10%的四次方,也就是万 分之一,这无疑是很小的一个值……但是,别忘了,这四个疑点是翻 遍了韩寒的大量作品和访谈才找到的。 假定这四个疑点是韩寒作品中 出现的四句话,而韩寒作品中与代笔问题有关联的话共有 100 句(这 显然保守了),如果韩寒无代笔,则每一句达到此可疑程度的概率均

45

为 10%。……先用常识判断。既然每一句如此可疑的概率为 10%,则 100 句中如此可疑的话总数应为 100×10%=10 句。能挑出四句或更多 的可能性极大。 再看看数值计算,具体公式这里不演示了,可利用二项分布或其 正态近似……答案约为 98%。 换句话说,因为没考虑产生疑点的“样本总量”,将 98%的可能 性,误算成万分之一的可能性! 在统计学中,这叫 survivial bias(幸存性偏见)。也就是说, 专挑可疑的,但不看这些可疑事件是从多大样本量里挑出来的。而样 本量足够大后,总能挑出来足够多,放在一起挺吓人的。但其实什么 都说明不了。 ……我认为这正是一切深文周纳的阴谋论得以奏效的本质原因。 有点可疑但不那么可疑的事情单独挑出来放在一起, 对旁观者造成很 大震撼,这时候,就算别人指出还有很多事不可疑,但人类心理天然 反应,对那些不可疑的事情不大关心,但就是惦记着可疑的那些。此 时,懂一点数学,就能有效的防止被忽悠。[15]

这种常见的错误行为在科学研究中叫做选择性取样。 例如仅记下 实验中与理论相符的数据,对大量与之不符的结果,则找出各种理由 予以忽略。这样能得出任何你想要的结论,但与真相无关。

46

在日常生活中你绝不会这样运用“概率”——今天,邻居居然比 我上班早,把车开走了,可九成情况下他都比我晚哪;在饭店碰见面 熟的美女,可九成情况下她这个时间点不会来用餐;开车到最忙的那 个路口,居然只等了一个红灯,平常可得等俩;路边电线杆上乌鸦好 多,平常可是空空如也。四件事同时发生的几率约为 10%的四次方, 只有万分之一,每 30 年才出现一次,一定是做梦! 没人会犯这种错误,因为身边绝大部分事情都很正常。只有被先 入为主思维严重干扰时,人们才可能选这些小概率事件作为材料推 论。更常见的情况是,因为懒于主动寻找全面信息,你在自己不熟悉 的话题和领域内,被人有意灌输了特定的片面材料,从而诱导出错误 的观点,这就是信息控制。

47

第四节 信息控制
面对铺天盖地、成千上万的“质疑”,韩寒终于选择不再直接回 应,而是开始出示证据。因为质疑大多指向他 17 岁时所写的第一部 小说《三重门》,所以他整理了这本书的手稿,在媒体上披露: 我留下了当年《三重门》所有的手稿,定稿整整四百多(页), 加上初稿和修改稿一共超过八百页,接近四十万字。17 岁的我为了 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 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 在教室里不停地写。我至今所有的荣誉都是因为这本书而开始。虽然 这本书在现在看来多有幼稚和卖弄。今天,我真的是被逼无奈了—— 我决定把《三重门》的手稿出版成书……这个套装的名字叫《光明和 磊落》……我还特地和手稿一起拍了几张照片(下图),在文章的最 后。
[16]

48

韩寒出示《三重门》手稿

韩寒预想到质疑者会攻击证据, 所以他试图提前将所有怀疑路径 堵死。春节刚过,他立即到公证处公证手稿,因为从被怀疑到出示 40 万字手稿的时间很短,可证明无法临时伪造。手稿字迹与他中学 时略显稚嫩的笔迹一致,纸张陈旧,显然属当年产物。同桌陆乐等人 出面证实目睹了写作过程,当年他每写一页,班里同学都争相传看。 他还是住校生,几周才回家一次,与父亲合谋困难。何况 15 年前, 作为无名小卒,连书能否出版都有疑问,怎么可能预见到今日名满天 下, 而以荒废学业为代价花一年制造 “手稿” 呢?笔者估计韩寒觉得, 这么离奇的事,有理智的人们,至少知识分子,应该不会信吧。
49

然而,真有不少人信了。因为质疑者称,手稿太干净!真正的作 家手稿应该是怎样的呢?当然是脏乱差。那些人摆出如下材料:

手稿展示: (1)陀思妥耶夫斯基 《卡拉马佐夫兄弟》 (2)托尔斯泰 《战 争与和平》 (3)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4)上为王安忆《长恨歌》, 下为海岩《舞者》 (5)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7]

和这些名作家的脏乱手稿一比,韩寒的手稿真是太干净了。于是 质疑者们得出结论:干净的手稿是誊抄稿,不是韩寒坚称的原稿。大 家一看:说的对呀,真可疑。
50

《新发现》杂志的主编严锋,尝试运用这个学术成果,惊呼: 我震惊地获得了一个音乐史上最重大的发现:莫扎特(左)是有 代笔的,而贝多芬(右)显然是原味的。
[18]

莫扎特(左)、贝多芬(右)手稿

这时你可能会觉得有点不对,也许因为这是乐谱,不是文学作品 吧?网民司马少随后贴出了更多的名家手稿[19]。

鲁迅手稿 (左) 鲁迅《阿 Q 正传》手稿 (中) 胡适手稿 (右)

[20]

[21]

[22]

太干净了,不禁令人起疑,誊抄稿吧?作家投稿前为保清晰誊抄
51

手稿,这个可能性的确存在。带着疑问查考鲁迅去世前一天的日记手 稿,发现还是干干净净。鲁迅总不可能临死前还在拼命誊抄手稿吧?

鲁迅临终前夜日记手稿 (左) 老舍《骆驼祥子》手稿 (右)

[23]

[24]

有人怀疑日记可能修改较少,于是司马少翻出老舍长篇小说《骆 驼祥子》的手稿,老舍在创作手记中证明这是初稿。 它使我满意的地方大概是:故事在我心中酝酿得相当的长久,收 集的材料也相当的多,所以一落笔便准确,不蔓不枝,没有什么敷衍 的地方……我自己最不满意的是收尾收得太慌了一点。 因为连载的关 系,我必须整整齐齐地写成二十四段;事实上,我应当多写两三段才

52

能从容不迫地刹住。这,可是没法补救了,因为我对已发表过的作品 是不愿再加修改的。

老舍其他小说创作过程也类似,《四世同堂》序中写道: 现在是随写随出,写到够十五万字左右,即出一本,故三部各有 两本,全套共六本……设计写此书时,颇有雄心。可是执行起来,精 神上,物质上,身体上,都有苦痛,我不敢保险能把它写完。即使幸 而能写完, 好不好还是另一问题。 在这年月而要安心写百万字的长篇, 简直有点不知好歹。[25]

这些手稿与韩寒《三重门》手稿神似,那为什么质疑者给出的手 稿就脏乱差呢?追溯他们提供的手稿,例如《红岩》,发现原稿出自 某次作家手稿展的新闻[26]——质疑者特意挑选了新闻照片里脏乱的 手稿 (下图右下) 而屏蔽了同一网页中展示的干净手稿 , (下图右上) 。

53

老舍《四世同堂》手稿

[27]

(左上) 韩寒《三重门》手稿 (左下)

[28]

质疑者截取材料的原始来源 (右, 上图为干净手稿, 下图为脏乱手稿)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作家手稿应该是什 么样子,属于知识盲点,必须调动大量认知资源弥补,这很累。而人 又是很懒惰的动物, 他们会参考舆论传播中的材料与论断替代这个过 程。此时,恶意的传播者就会在他们的盲点上进行欺骗,灌输这样一 个伪常识:所有作家的手稿看起来都是脏乱差的,有无数修改的,因 此,凡是不脏乱的手稿,都是伪造的。 在这里,伪常识并非由专家宣布,而是通过传播精心选择的材料 完成, 因为控制了材料, 就控制了观念。 作家手稿有干净也有脏乱的。 将脏乱手稿搜集在一起,放到你面前,并屏蔽干净手稿的信息,此时
54

你会不由自主地接纳这个伪常识。由于以为这是自己独立思考所得, 你还会努力保卫它,殊不知它是别人有意灌输给你的。 如果韩寒拿出的手稿是脏乱的,那用同样手段反向操作即可,即 只传播干净的手稿,屏蔽脏乱的手稿。这种方法叫信息控制。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五:信息控制 信息控制是最常用的话语权手法。 它瞄准的是你的知识盲点和经 验盲点,试图通过传播歪曲或片面的材料,屏蔽原始、干净、与自己 预设结论相反的材料,诱导你得出错误结论。 信息控制通常骗不了所有人,但对特定人群效果极佳。这群人信 任恶意的信息源,往往对攻击目标怀抱反感情绪,听不进反面意见。 假如他们的反感情绪并不强烈,这些信息源还会长期对其挑拨煽动。 封闭环境下难以接触相反的信息,信息控制的欺骗效果最佳,传销组 织先关人再洗脑,就是这个道理。在开放环境下,信息控制的效果会 大大减弱,但由于证实偏见的影响,它依然有效,先入为主的旁观者 会自动屏蔽与预设结论相反的材料和论断。 正常辩论的情况下,破解信息控制很容易,只需给出原始、完整 的材料即可。但在公共传播中,这却非常困难,因为片面、夸张的信 息远比正常信息传播得快。再者,容易被信息控制欺骗的人群,往往 喜欢沉浸在封闭的小圈子里,自觉拒斥反面信息。 挑选负面信息集中展示,是信息控制最常用的办法。例如:
55

有位足球运动员,傻得连球衣都不会穿,在重要比赛中单刀面对 守门员时还在思考人生,结果球丢了。这是谁啊?顶级球星“巴神” (马里奥·巴洛特利)。 有位篮球手,接球时经常失误,移动缓慢,进攻拖沓,没有弹跳 能力,曾经被比自己矮 30cm 的对手暴扣。这是谁啊?著名中锋姚明。 有家芯片公司,做了几十年了,经常跳票不说,发布的一款重要 芯片连最基本的除法都算错, 最后被迫大规模召回, 损失数十亿美元。 这是哪家公司?英特尔。 有家手机生产商,产品特别贵,电池续航能力很差,产能经常跟 不上, 操作系统封闭, 还有天线设计缺陷, 总是掉漆。 这是什么产品? 苹果第一代 iPhone。 对于熟悉目标对象的人来说,这种做法不值一哂。反之效果非常 地好,几乎一骗一个准。要摆脱信息控制,首先要理解传播,在舆论 中,由于精力限制,你判断一件事,依靠的永远是被少数人筛选后的 信息。此时,需要对自己的知识盲点与认知限度有清醒的认识,仔细 考察核心参与者的信誉,虚心包容,认真倾听反对意见。

56

原始材料经核心参与者筛选剪裁后,再通过舆论传递给大众

出现下列现象时,你要警醒信息源是否被恶意者控制: 1.你信任的信息源使用了大量琐细材料来进行论证。 当你偶尔查 证时,多次发现原始材料被故意歪曲或断章取义。 2.你坚信信息源塞给你的材料与结论, 但某天突然收到与之完全 相反的信息。经过验证,你发现这个信息居然是全面、可靠的。 3.你所信赖的、有判断力的人,在充分了解事件后,得出了和你 完全相反的结论,以至于你无法理解对方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判断。 4.多名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当事人的证言与你的推测相反。此时, 你所信赖的信息源开始污蔑并煽动你攻击证人。 之所以要警醒,是因为查阅原始材料的成本很高,绝大多数情况 下,你会依赖某个消息源帮你筛选,它左右着你的论断。当偶然接触 到与你印象相反的全面信息时, 最忌讳将其简单地视为 “个案” “例 、 外”,因为闯入你视野的反面材料已突破了重重屏蔽和偏见,往往只 是同类信息的冰山一角。此时,你需要反思原有的信息源是否可靠。
57

【思维练习】: 查找与以下论断相关的原始材料,做出你的判断: 1.韩寒博客中,凡是写赛车经历的,文笔都很差,而时政文章文 笔佳妙,一看就是中年人的成熟笔法。 2.韩寒在访谈时,凡谈起赛车、美女就兴高采烈,谈起创作过程 就沉默寡言,转移话题。 3.韩寒初中各科经常不及格,成绩非常烂。他父亲写道:“几乎 是整个初中阶段,韩寒在班级中的名次一直在 40—50 名之间,而他 们班级共有 54 名学生。”(韩仁均《儿子韩寒》)。

当信息控制被揭穿时,忽悠者会迅速补救,常见方式如下: 1.转移议题:如原有的论证目标是“手稿干净,所以是伪造的”。 被驳斥后,可转化为“几个错别字错得有问题”“几页笔迹有问题” “不同版本手稿对比有差异”等。也可以用更多、更细致的谣言和伪 逻辑论断进行轰炸。其目的是让观众失去焦点。 2.制造区别: 当某个标准被人指出是通过信息控制手法所制造的 伪常识时,就模糊标准,声称当前问题存在特殊性,是个例外,因此 适用这个伪常识,而其他同类问题则因为各种原因不适用。

网民静听弦吟总结了对“手稿干净,所以有假”的辩护战术[29], 1.你找出其它作家的一份干净的手稿,指出这是伪常识。他们会 辩称这是一个例外,绝大多数作家手稿是脏乱的。
58

2.当你翻出鲁迅、老舍、周作人、王小波、胡适等知名作家的手 稿,发现都很干净时,他们就开始制造区别—— (1)胡适是书信,所以干净;韩寒写的是小说,所以干净有假。 (2)鲁迅写的虽然是小说,但那是短篇,无需多作删改,所以 干净;韩寒写的是长篇小说,所以干净有假。 (3)老舍写的虽然是长篇小说,但他写作经验丰富,所以干净; 韩寒写的是处女作,属稚嫩生手,所以干净有假。 这套逻辑还可以扩展为:英语作家字母简单,手稿可以干净,中 文作家干净有假;中老年作家沉稳可靠,手稿可以干净,青少年作家 干净有假;女作家心思细密,手稿可以干净,男作家干净有假……此 时你要思考: 这些区别为什么成立?如何证明它们成立?通常情况下 这些理由是张嘴就来的胡扯,属于双重标准。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是,既然他们坚信这类辩护的正确性,那 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摆出全面信息,并罗列这些理由,而是要先隐瞒关 键信息呢?

59

第五节 诉诸专业壁垒
短篇小说《求医》是韩寒 1999 年中学时的作品,写他身染疥疮 到医院看病之事。以方舟子为首的质疑者认定这是他父亲所作,因为 文中写的像是七八十年代的医院,病症则像是肝炎,而韩仁均正好是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肝炎患者。他们使用的方法叫“文本分析”——通 过分析小说内容和作家生活经历“不符”之处,论证小说不是该作家 所写。此后网上涌现出了几百位文本分析“专家”。 对于这类质疑,通常可指出标准问题:“自传体小说”并非纪实 新闻,考究它与生活是否相符并无意义。所谓“像是”肝炎、 “像是” 七八十年代等,纯属主观臆测。但韩仁均硬是想证明此事,他连夜翻 箱倒柜,居然找出了证据:韩寒当年患疥疮时就医的病历卡。韩仁均 把病历卡照片贴到微博上,声明: 《求医》 是韩寒根据自己的经历再夸张描写的文艺作品, 《小 当年 说选刊》就把它选在短篇小说栏目里的。看见有人苦苦考证,非要找 出哪家医院查出韩寒是否得过疥疮什么的, 现在就把当年的就诊记录 贴上吧。就是韩寒没去过哪家医院也可以随意发挥虚构。回应各种误 导性的欲加之罪真的很累,我也将少说此事了。
[30]

60

韩寒的病历卡

由于该医院已于十多年前撤并, 这种标有老医院抬头的病历卡早 就不再使用了。考虑到韩仁均没有预知能力,不可能在十几年前有意 保留空白病历卡用于伪造。 所以, 这是个真正的铁证, 足以终止质疑。 当然,对心怀恶意的质疑者来说,证据就是用来否认的。 为证明《求医》是韩仁均描写自己的就诊经历,再署韩寒之名投 稿,方舟子在微博上引用了几位“医生”的专业意见。 分析文章在网上贴出后,多位医生发表了专业意见,认为文中所 述的症状并非疥疮。
[31]

方舟子回复恨虚度:你从医生的角度分析指出《求医》写的是一 个肝炎患者在年代久远的医院里的经历,很专业很有价值。 方舟子:医生 lw56102 发现的疑点:《求医》原文中说的是病历

61

卡, 这个是病历本中的一页, 原文中说病人的姓名信息在病历卡正面, 病史写在病历卡背面,这张纸只有一面写字。要是文学加工,这个细 节加工的完全没有必要,很明显原文是写于医院还在用病历卡的年 代,这个年代肯定不是九十年代末。 方舟子:喀迩娜医生对韩寒《求医》一文的专业解读,比我写的 更好,推荐。读完这篇解读,结合我以前的分析,《求医》作者不可 能是韩寒,应该更清楚了。[31]

看见这些论断,你不但能领受神医们通过小说诊病的本事,还能 感受到一股力量扑面而来。对,这就是专业的力量!这么多医生,从 各种角度证明韩寒的诊病经历是他父亲代笔。这还算不上铁证吗? 笔者简单总结一下几位“医生”的分析。 第一位“医生”恨虚度指出, 《求医》文中所写的病症从症状看, 不是疥疮,而像是乙肝。 第二位“医生”lw56102 则指出,韩仁均出示的是韩寒的病历本, 并不是文中所写的病历卡,而病历卡在九十年代末已经不用了。 第三位“医生”喀迩娜不但肯定了第一位医生的“专业判断”, 还根据自己的“从业经历”提出了不少疑点,指出文中所写的医院状 况都像是七八十年代年代的,而非九十年代的。 我们先来看方舟子转述的恨虚度的论述片段:
62

疥疮是因为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 皮疹多发生在皮肤皱折处, 包 括手、腕、腹部、阴部等。只有幼儿患者才会在头部发生皮疹、瘙痒, 少年和成年患者不会。 该文 (指 《求医》 说的 ) “腮边凸起一块” “足、 头、腹无处不痒”,不是疥疮的症状。 疥疮的瘙痒局限于手、腕、腹部、阴部等特定部位,痒处会有皮 损,包括皮疹、小水疱或结痂。所以要指出哪里痒,是很容易的,而 不是像文中所述无法向医生指出痒在何处, 而一痒起来又是全身无处 不痒。该文的作者显然没有患过疥疮,至少不是在患疥疮期间写的文 章。 文中所述的这种没有皮疹、全身奇痒却又没有特定痒处的症状, 更像是肝炎诱发的,是肝炎患者的切身感受。肝炎造成肝功能损伤, 导致血液中的胆红素升高,在皮肤下沉淀,刺激皮下神经末梢,导致 全身上下都瘙痒难忍。所以文章所述,是作者把自己初患肝炎的体验 移植给了疥疮患者。 维基百科对疥疮的解释是:“疥疮是一种由体外寄生虫引起的、 有较高传染性的一种皮肤病。多始发于手指夹缝,症状为皮肤表面出 现丘疹,同时伴有晚间尤甚的奇痒。”[32]

总之,这位名叫恨虚度的神医通过分析小说诊病,声称《求医》 描述的症状不是疥疮, 而是肝炎。 而韩寒父亲韩仁均正好是乙肝患者, 他把自己患肝炎的体验写入文章伪装成了疥疮。
63

评论里众人纷纷叫好:“厉害!好专业!不愧是神医。”只有几 个患乙肝的家伙在底下嘀咕: “痒?我得乙肝十多年了, 哪儿痒了?”

看见夹杂着一堆专业术语的文章, 很多人肃然起敬——虽然看不 懂,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其实不必害怕,只要严格按逻辑思考,即 便你没有任何医学知识,也能够看出很多问题。 将文中林林总总的专业名词砍掉,翻译成麻瓜语言,你会发现这 位“医生”的标准很简单:出现没有皮疹却全身奇痒的症状,可推定 为肝炎患者。回顾“陷阱逻辑”,将其变换为等价的逆否命题:如果 病人不患肝炎,他就不会没有皮疹而全身奇痒。 这个论断很荒谬。就算肝炎患者会全身痒,可一大堆病都有类似 症状,怎么就成了肝炎了呢?这是因为韩仁均是肝炎患者,构陷目标 已经定好了,所以无论怎样生拉硬扯,都要将材料往这个目标上靠。 接着检查材料有无“信息控制”。这位医生否定文中症状为疥疮 的论据是:首先疥疮有皮疹,痒处特定,而韩寒没有皮疹又全身痒, 找不到痒处; 其次, 少年韩寒头部瘙痒, 但只有幼儿患疥疮才会如此。 查看韩寒原文[33]发现, 所谓找不到痒处属文学修辞。 原文对症状的描 “睡 写—— “腮边凸起一块或腿边红肿一片” 貌似就是皮疹, , 还挠得 衣上鲜血淋淋”。排除事实错误后,再细查论据。如神医称: 维基百科对疥疮的解释是:“疥疮是一种由体外寄生虫引起的、 有较高传染性的一种皮肤病。多始发于手指夹缝,症状为皮肤表面出
64

现丘疹,同时伴有晚间尤甚的奇痒。”

查找维基百科时发现原文是这样的: 疥疮是一种由体外寄生虫引起的、有较高传染性的一种皮肤病。 多始发于手指夹缝,症状为皮肤表面出现丘疹,同时伴有晚间尤甚的 奇痒。随后逐渐遍及全身,但少见于头部。
[34]

粗体部分被神医和方舟子转述时 “吃” 掉了。 看原文我们才知道, 原来疥疮不但会全身痒,而且还会出现在头部,只不过少见而已。 为佐证其诊断,方舟子还附上了某专业疥疮医学网站 scabiesweb 的网址,它比维基百科更权威,于是我们再去该网站查证原文: 疥疮皮疹最常见的发生处是膝盖、腰、手指之间、脚的两侧、乳 头周边、手腕和生殖器区域。
[35]

疥疮是多发于头部、颈部、手部和足部的,只是通常婴幼儿比成 人更容易在这些区域被感染。
[36]

我们发现,疥疮多发区域中与《求医》所述症状吻合的头部、腿 足部等部位,在神医和方舟子“转述”时被全部去掉了!头部是疥疮 多发部位,婴幼儿比成人“更容易”感染,经“转述”后成了“只有 幼儿患者”才会在头部感染。
65

笔者为此咨询了几位相关领域的医生,意见基本一致:肝炎会因 药物、黄疸等诱发全身痒,但十分罕见。至于韩寒描述的腮边、腿部 肿起,抓得背部鲜血淋漓等,与肝炎毫无关系,他们临床时根本没见 过肝炎病人有这类情况。* 那这位神医恨虚度到底是什么专家呢?点进其新浪微博页面查 看,原来是个马甲,所有文章已全部删除,简介是:“脑残病诊疗首 席专家”,职业也已经变成了“作家”。相信它将来还会转职为数学 家、化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师,继续“专业”地发言的。那么,上 文那些专业词汇是怎么来的呢?使用搜索引擎即可,很方便。

总结这些杂乱的叙述,可知控制信息的具体步骤: 1.把专业医学网站中与疥疮相关的内容搜索出来。 2.在这些内容里,屏蔽与《求医》所述症状相符的部分,如腿部 两侧、头部红肿,足部搔痒,全身发痒等,或由自己或伪装成医生的 队友在关键细节进行变更原意的改写,如疥疮不会产生于少年头部, 不会全身痒等,这就向公众“证明”了《求医》所述症状不是疥疮, 再用同样的方法将其证成“肝炎”。 3.利用“科普作家”的标签所拥有的话语权,在媒体(如《新华 每日电讯》等)的专栏上貌似专业地胡说八道,向大众反复“科普”: 这不是疥疮,而是肝炎。

66

为什么这么做会成功?因为专业知识是绝大部分人的知识盲点。 普通人没有能力调动足够的认知资源弥补,而严重依赖专家看法。在 网络时代,任何人,哪怕没有接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只要善于使用搜 索引擎,就能轻松获得相应的知识片段。不需要任何系统性的学习, 只要敢于大胆地胡扯,就可以冒充专业人士,做出“专业”结论,或 对真正的专业人士进行批评。他们不怕被揭穿而损及信誉,谁会损失 未曾拥有的东西呢?而大众和媒体是无法分辨貌似专业的胡扯的。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六:诉诸专业壁垒 专业领域对绝大多数人都是知识盲点,由于难以独立验证正误, 所以远比一般情况更难察觉,因此这类讨论需要遵循规范: 1.发言者有什么样的履历和成就,证明他是相关领域的专家? 2.该专家是否具备信誉?是否愿意署名担保其信誉?以前有没 有利用专业壁垒故意骗人的记录? 3.专家的中立性如何?是否与某一方利益相关?其专业论述的 目的是向大众普及知识,还是为了攻击特定个人? 4.专业知识和专家论断是否由媒体和非专业人士“转述”? 5.持另一方立场的专家怎么说? 涉及专业问题的讨论,要牢记检查中立性(避免过多的利益纠 葛)、权威性(以履历保证其专业水准)、公开性(便于其他专业人 士核查)、署名(以个人名誉担保其专业信誉)这四个标准。

67

这些标准未必能全部满足,但满足得越多,言论越可靠。不要轻 信非专业人士的专业发言,培养查阅原始材料的能力,信任权威中立 的专业机构、团体或个人,是最好的判断方法。

接下来,简单对第二位医生 lw56102 的论断进行分析。这位医生 认为:《求医》一文写于 1999 年,但 1999 年上海的医院已经不用病 历卡了,所以韩仁均拿出的病历卡证据是假的。 刚被神医骗过,这下小心了。先查履历,发现他自述为滨州医学 院 1996 本科,大连医科大学研究生和附属医院医生,搞不好是个真 医生哎。那对不对呢?上海网民纷纷贴出自己的病历卡照片(图略)。 围观-改变中国:给这位似乎对上海情况有所熟悉的“医生” lw56102 科普一下:附图中,小册子为上海市基本医疗保险门急诊就 医记录册(为参保人员所用),蓝色卡片为社会保障卡。多数上海人 将前者称为病历卡,后者称为社保卡。
[37]

肆四四肆:我发现我真是闲到蛋裂了。方舟子你借用别人的话来 一口咬定 9X 年不可能有病历卡,所以一定是出现在更早的时候,老 子刚随手一翻就翻到了我 09 年的病历卡,前后不到 5 秒。长宁区是 上海中心城区,09 年都在用病历卡,9X 年有什么不能用?
[38]

有人还在韩寒就诊的金山医院(已合并)的网页上发现了病历卡

68

照片。在大量证据面前,医生“lw56102”改口了: 从众多回复中发现一点,很多上海人将病历本称作病历卡,因此 我说使用病历卡的年代肯定不是九十年代末是不确切的, 在此向各位 和受我误导的方舟子道歉。但对《求医》一文的病历卡疑点并没有失 效。尤其是第二点,病历卡背面书写病历的描述和韩仁均给出的图片 不符。卡本不分的方言问题在《求医》中也不存在。[39]

于是“99 年上海医院没有病历卡”的质疑被弱化为“病历卡应 该有背面书写,韩仁均那个没有”“卡本不分的方言问题并不存在” (他认为这是病历本)。韩寒后来在视频访谈中出示了该病历卡[10], 否定了这种说法。但此处笔者暂时记下,留到下一节探讨。先思考: 1999 年,他只是山东滨州医学院的本科生,会比平常人,甚至 上海人、金山人,更熟悉上海金山医院吗?对病历卡存不存在这个问 题,医生和普通人的说法,有没有权威性上的差别? 答案都是否定的,对“病历卡”的问题,他和普通网民一样,没 什么发言权。既然医生身份和该问题完全无关(具有权威身份的应是 当年在金山医院看过病的人),那为什么方舟子要强调他是一名“医 生”呢?这是诉诸权威的忽悠手法。通过暗示,将常识问题描绘为专 业问题,或无视专业人士的局限,扩大己方人员的话语权。 最后思考: 为什么这位医生对前一位神医在专业领域明显的胡说 八道保持缄默,却在“病历卡”这种非专业问题上帮着“佐证”呢?
69

第六节 诉诸生活差异
最后来看第三位“医生”喀迩娜的论断。 首先核查身份,她发文前是个空号,除少量游戏记录外什么也没 有。为什么这些“医生”多用新帐号匿名发帖,再由方舟子转发呢? 不过她并未涉及专业医学知识,所以无需遵循专业规范。她只是 认为 《求医》 描绘的并非九十年代, 而是七八十年代的医院状况, 如: 1.医院门诊和办公室在一起。 2.医生写病历写错了,还用橡皮擦,用小刀刮。 3.收费处药剂师员工看不懂医生处方。 4.疥疮外用药不齐备。 5.没写人头攒动看病难,黄牛代挂号,医生乱开药、收红包等现 象。[41] 方舟子转发后还作了几个补充: 6.封闭式鼠洞般的挂号小窗口。 7.墙上有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标语。 8.上海市金山区中心医院有单独的皮肤科。这与《求医》所述的 皮肤科与外科合并成一科的情况不符。 上节 lw56102 的两条质疑也补充在此,凑足 10 条。总之结论是: 《求医》是七八十年代的就医经历,那自然是韩仁均代写的。 当然这种说法有很大问题,难道韩仁均九十年代不看病吗,吃撑 了去回忆十几年前的看病经历?从小说里找“与现实不符”的罪证逻
70

辑上成立么?但我们现在抛开这些不合理之处,仅讨论“文中描写的 是七八十年代的医院”这个事实是否成立,就会发现,网民分成了两 派。一派觉得,这没啥问题啊;另一派觉得,虽然每个质疑都很弱, 但那么多地方不合理,韩寒应该出来说明一下。 同样情况也发生在对韩寒其他作品的“文本分析”里。比如《书 店》应该是闭架还是开架,《小镇生活》描写的是大学生的体验还是 中学生的想象, 《三重门》里生煎包子打架一幕是七十年代还是九十 年代风气,上海金山公路在九十年代末到底颠簸不颠簸等等。 在解释这种现象的成因之前, 我们先来看方舟子的网站 “新语丝” 里的用户讨论。这些人在努力钻研南方周末《差生韩寒》一文中韩寒 同学的证言,试图寻找漏洞。报道中有这样一段: 1998 年 12 月的一天晚上,教室的电视机里播放《新闻联播》, 一则消息说钱钟书去世了, 正在教室里晚自习的韩寒突然激动地站起 来,走到电视前,他盯着电视机良久,转身对班上的同学说,以后这 个世界上写文章,我就是第二了,排他前头就剩个李敖。
[42]

一位新语丝用户质疑道: 98 年 12 月 19 日早上钱钟书死的,当天是周六,如果是当天或 隔天新闻联播播放,韩寒怎么晚上还在学校?

71

另一人回答: 这个质疑很有可能不成立。中共对于讣告的发布,是严格分等级 的,级别越高发布得越及时。钱钟书的级别,估计还不能享受当天死 当天或隔天就在央视新闻联播发讣告的待遇, 很有可能是隔了两三天 才发的。 如果隔了两天, 12 月 21 日星期一钱钟书讣告上新闻联播, 到 并没有什么奇怪。对于这种可以求证的事情,还是小心求证再质疑比 较好。
[43]

其实讣告是哪天发的并不重要,因为韩寒是住校生,几周才回家 一次,周末在校晚自习很正常。但在争论中,我们发现了一句非常有 趣的话: 对于(钱钟书讣告上新闻联播的日期)这种可以求证的事情,还 是小心求证再质疑比较好。

大家不禁会想:咦?这是“可以求证”的事,那什么是“不可求 证”、可以“随便质疑”的事呢?请看本节开头列出的那些说法。挂 号窗口大不大,医生写病历会不会用橡皮擦、用小刀刮,收费处药剂 90 师能不能看懂医生处方。 年代这家医院有没有这些事, 怎么证明? 没法证明,也没法证伪。谁没事十几年前去医院拍个照等着今天来发 啊?就算拉出当时的医生,也早忘得差不多了,说法未必一致。

72

这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拿“99 年上海金山医院的挂号窗口不 是韩寒说的小窗口,而是大窗口”的质疑为例。读者看见这个质疑, 又发现无法找出证据来证实或证伪这个质疑, 就会用自身的生活经验 和它对照。由于生活差异,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 20%的人 99 年去的医院挂号是大窗口,和方舟子质疑的一样。 40%的人 99 年去的医院挂号是小窗口,和《求医》中写的一样。 40%的人 99 年还小,不清楚,看别人信什么就是什么。 这是考察单条质疑出现的情况,如果这种不能证实或证伪的“质 疑”摆出 10 条会怎样呢? 假设有 10 条这样的质疑 ABCDEFGHIJ,大家分别将其与自身经 ACDE 和自身经验一致, 验对照。 其中甲发现, 质疑有效, 其余无效; 乙发现,BCEFGJ 和自身经验一致,其余无效。以此类推,旁观者中 就会形成诸如这样一个分布: 1.10%的人,可能发现 8—9 条,甚至所有 10 条质疑和自身经验 相符——韩寒果然是假的! 2.20%的人,可能发现自身经验与其中 5—7 条质疑相符,剩下几 条则与韩寒所写相符, 那……韩寒可能是假的, 也可能是真的吧。 10% 的人开始怀疑,10%的人还是决定相信。 3.40%的人,可能发现只有 1—4 条相符。还是相信韩寒。 4.剩下 30%的人,发现这全都是胡诌,《求医》写的不是和我自 己的经历完全一样嘛!太正常了。

73

大家发现什么没有?早有铁证、理应结束的争论,经过这么一折 腾,居然有 20%的人开始怀疑。虽然不高,但考虑到怀疑者比例是从 0 增加到了 20%,质疑者赚到了第一批客户。而且,更有趣的是,这 批人还不理解为啥其他 80%的人不怀疑——你们怎么不信我呢?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七:诉诸生活差异 诉诸生活差异针对的是经验盲点。人们的生活经验千差万别,总 有人和你相同或不同。若你无法识破这个手法,当你的生活经验正好 和质疑者所述相符时,就会被骗。这套方法来源于算命先生,他们不 断叙说某种典型的生活经历:“你 20 岁娶妻,2 年后生子,父亡母 在,5 年后有血光之灾……”这与绝大多数人的状况均不符,但那些 人也就一笑而过。可是,这套胡诌若正好命中某些人的生活情况,那 他们立刻会死心塌地——活神仙哪!然后乖乖掏钱。 了解这个手法,你就不会成为算命先生的俘虏。你会发现,它总 能争取到少数人。这批人既不能识破逻辑陷阱,生活环境与态度又与 被攻击对象相差最远,他们会觉得,每条质疑都说到心坎里去了(少 量与其生活经历不同的情况会被主动忽略)!旁人看着很可笑,这么 扯淡的事都能信?面对如此冷血的说法,他们觉得好委屈啊。 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现象,如南周评论员李铁说道: 我有个问题,这次说韩寒代笔的,有几个是写文章写出了点成就 的人?有谁是在生活中有趣的潮人?他们平时连体育新闻都不看, 怎
74

么能理解一个大都市的 80 后潮人的调调?苦大仇深,天天只知道板 着个脸谈革命和政治的迂腐之人,哪有资格来品鉴韩寒?
[44]

这实际上是“诉诸生活差异”手法的典型结果,其特点是: 1.在论述中不严格证明,而是大量使用“像是”这类模糊词汇。 2.你觉得材料有道理,可不少人基于自身经验表示反对。 3.质疑者摆出了多组材料,你觉得其中一部分有道理,想劝说他 们把没道理的那几条去掉或道歉,他们坚决不干。因为你认为没道理 的那些, 其他人会觉得有道理, 反之亦然。 去掉的话, 手法就暴露了。 4.往往与诉诸权威手法配合使用, 若某个倒霉的名人因生活经历 正好与质疑内容相符,成功上当受骗。构陷者就会将它的个人经验树 为典型甚至权威,扩大其话语权,拼命表扬并大量转发其论断。 5.如果被命中的人不多,就用马甲、水军纷纷声称经验与构陷者 所述一致,利用从众心理,争取将信将疑的人。这叫诉诸公众。 怎样避免被诉诸生活差异的手法欺骗?心态平和地了解和尊重 他人的生活经验, 不偏执, 不理会不可证伪的指责, 尊重证人、 证据。

在诉诸生活差异时,无需在意指控的合理性,哪怕荒谬绝伦的指 控,只要你能信心十足地说出来,就一定会有不少人信。 方舟子:《三重门》:“高中的生活一下比初中宽了许多,愿听 就听,一切随便,甚至上课睡觉也可以,只要不打呼噜。”高中因为
75

有高考的压力,应该比初中更紧张才对。这是哪里的高中啊?还允许 课堂上睡觉?怎么像是大一的生活?是代笔者把一部写大学生活的 小说改成写高中的又没改全吧?
[45]

为什么“允许课堂上睡觉”会“像是大一的生活”呢?而不是高 中,或是大二?因为构陷目标韩仁均大一因病退学嘛。这条微博在新 浪遭到几万网民嘲笑,但角落里也有不同的声音:难道不对吗?我高 中上课时确实不能睡觉啊,头低一点都会被老师骂。 反复使用这类手法,傻瓜们就会逐渐积少成多并形成圈子交流。 《三重门》中有这样一个段子: 《卧春》:卧梅又闻花,卧知绘中天,鱼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 林雨翔大叫:“好!好诗!”发议论说:“这首诗不讲究韵律, 不是韩愈所作,这种五言绝句肯定是柳宗元反对骈骊文那时候创作 的,我曾在《中国文学史》上见到过。凭我的记忆,卧梅是指盛产于 北方的一种梅花,枝干横长,看似卧倒;主人正在房里卧着,心中描 绘自己如日中天时的情景,而‘卧石’,似乎是哪本古书里的?《万 历野获编》?好像是的,里面的一个地方,在云南?好像是的,是一 个景观,临近它的一潭水叫卧石水,鱼都在轻吻卧石水,这一段真是 写神了,有柳宗元《永州八记》里《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里那——鱼 的风采,最后,卧石似乎在回答春天已经到了,好诗!好意境!”
[46]

76

学者张放惊觉韩寒巨额知识来源不明,他分析道: 此段更能凸显 16 岁少年的文学天才。作者对古诗词的韵律也十 分懂得,而且通过读,就能够判断出来这五言绝句肯定不是出自唐代 韩愈之手。厉害!而且还没完,还能判断出这绝句是出自唐代柳宗元 笔下。而且还没完,还知道是柳宗元在批判骈俪文泛滥文坛时所创作 的……
[47]

一个九十年代在中小学传播极广的《我蠢》的段子,混杂中学教 材几篇课文材料的一大通胡扯,“学者”居然看不出来。奇怪吗?其 实他不乏支持者:我怎么没听过这段子?这么有文采的段子,16 岁 能写出来吗?张放评价的不是诗作本身, 而是后面那段旁征博引的议 论。佳作!力作!——荒唐透顶的人永远不缺。 这两个例子虽然极端, 但它们与之前那些 “质疑” 并无本质区别。 被骗最多的正是一群死读书、愚蠢且刚愎自用的学者,这些人既不熟 悉,也不理解韩寒的生活与作品。 2004 年,由《三重门》改编的 8 集电视剧结束后期制作,准备 在央视播出。导演请韩寒审核,韩寒看完后极其不满,“‘(编剧水 平)难以用语言形容,差到我都没法再说什么。’韩寒举了个例子, 书里有许多诗歌,原本是韩寒写来讽刺说作诗的人水平极差,做出来 的诗臭不可闻,结果到了电视剧里,竟然被深情地朗诵出来,还配以
77

优雅的画面,简直让人晕倒。韩寒说,编剧简直毫无判断力,竟全然 不知道他是在讽刺!”
[48]

这类僵化、老化的人与擅长娱乐、解构的

年轻群体,在思维上天差地别,品味格格不入。在平常,这类笑话仅 是谈资,但到群众运动时,恶意者就能以此调动他们。

78

小结
本章介绍并分析了一些基础的逻辑思维概念与舆论传播特征。 首 先谈理性思维,要点是判断事物的标准要足够稳定可靠。其次提出了 产生认知错误的重要原因: 知识盲点与经验盲点。 绝大部分忽悠手法, 瞄准的都是旁观者的盲点。例如针对知识盲点,可以诉诸专业壁垒, 针对经验盲点,可以诉诸生活差异。在接下来的章节里,笔者将由浅 入深,对典型事例进行剖析,详细讲解这些手法。

1.理性思维:事先确立一套规则和方法,严格遵循标准思考,这 属于理性思维。切忌先有结论,再根据材料制造方法生拉硬扯。 2.模糊标准:成百上千条质疑,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它们之间 是互相矛盾的,在逻辑上无法自洽,属于伪常识。 3.陷阱逻辑: 逻辑严谨地思考问题, 如果一下子看不出问题所在, 可以尝试使用逆否命题,避免先入为主的思维误区。忽悠高手会通过 各种手段制造气氛,诱导你产生错误的思维方式。 4.整体思维:不要陷入碎片化的细枝末节,尝试从整体上把握问 题, 搭出完整的叙事框架。 如果拼凑起来的故事不合情理且耸人听闻, 那么宣扬它们只是为了获取眼球,加速传播,与追求真相南辕北辙。 堆积符合自己结论的细小 “疑点” 并无证明力, 它们是通过歪曲细节, 隐瞒对论点不利的材料,从大量事件中摘选出来的。这在科学研究中 叫选择性取样,是典型的错误方法。 5.信息控制:瞄准人们普遍的知识盲点或经验盲点,通过精心选
79

择的片面材料,可以传播伪常识,诱导人们得出错误结论。因为控制 了材料,就控制了观念。 6.制造区别: 当信息控制被揭穿后, 常用的诡辩手法是制造区别, 瞎编各种理由,将反例说成是例外,或声称它们有特殊的适用范围, 为的是使用双重标准。 7.诉诸专业壁垒:普通人难以调动足够的认知资源在专业领域弥 补知识盲点,因此在专业议题上严重依赖专家看法。学会运用专业词 汇,毫无信誉的业余人员就可以将自己打扮成专家生产论断。专业论 争需要遵循规范:中立性、权威性、公开性、署名。查阅原始材料, 倾听反对方的专家意见,可以让你少犯错误。 8.诉诸生活差异:这是一套概率技巧。基于生活经验的叙述,总 会符合一部分人的体验。瞄准人们的经验盲点,传播大量主观论断, 自身经验被命中的这部分人就特别容易被骗。 人与人的生活经历千差 万别,虚心听取别人的体验,尊重证人、证据,承认差异的存在,就 不会成为算命先生的俘虏。

80

[1] 罗永浩 新浪微博 《“我也可以很方很舟子杯”恶搞征文大赛(群众意见征集稿)》 2012/3/8。 [2] 老抛 新浪博客 《锤子·冰箱和方韩罗三位先生不得不说的故事》。 [3] 狮鹫扔大锤 新浪微博 (后改名为 狮-鹫)。 [4] 图片摘自: http://www.cnr.cn/newscenter/xwtz/201111/t20111121_508808501.shtml。 [5] 方尺规 新浪博客《人造鲁迅》。 [6] 最后一条摘自 张放 新浪博客 《〈三重门〉作者的真实英语水平》。其余来自天涯社 区。 [7] 秋吉利 新浪微博。 [8] 方舟子 和讯博客 《破解韩寒补考题目之“破”朔迷离》。 [9] 奥卡姆剃刀 新浪微博 2012/2/1。 [10] 陈禹安 和讯博客 《韩寒补考题目一点也不“破”朔迷离!》。 [11] 方舟子 新浪微博 2012/2/3。 [12] 斯库里 新浪微博 2012/2/3,其后众人的回复均摘自此微博下。 [13] 《方舟子破解世界之谜》新书首发暨读者见面会文字实录。 [14] 南开老沙 新浪博客《超越猥琐——也谈方韩两派网络论战的论辩表现》。 [15] 被打飞 新浪博客 《弱质疑和忽悠能“串”成强证据链吗?并浅析阴谋论得以奏效的 数学基础》。 [16] 韩寒 新浪博客 《〈光明和磊落〉——我的手稿集》 。 [17] 质疑者拿出的手稿图片均来自网络。 [18] 严锋 新浪微博 2012/2/4 亦为图片来源。 [19] 司马少 新浪博客 《手稿太干净》。 [20] 文物出版社《鲁迅手稿选集四编》(北京鲁迅博物馆编)。 [21] 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全集》第一卷插图。 [22] 黄山书社《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耿云志主编)。 [23] 文物出版社《鲁迅手稿全集·日记》(鲁迅手稿全集编辑委员会编)。 [24] 人民文学出版社《〈骆驼祥子〉手稿本》。 [25] 司马少 新浪博客 《你不能用你的无知来证明世界的空白》 摘录了这两段引文。 [26] 中国网 《“新中国 60 年文学成就奖”28 日开展 为期半年》。 [27] 老舍手稿新闻照片(来自老舍纪念馆)。 [28] 优酷视频 《韩寒首度公开〈三重门〉手稿》。 [29] 静听弦吟 新浪博客《忽悠秘笈十三招》。 [30] 韩仁均 新浪微博 2012/2/3 [31] 方舟子 新浪微博 2012/1/31 - 2/3 [32] 恨虚度 新浪微博 此文稍作修改后转述于方舟子 新浪博客 《对“天才”韩寒〈求医〉 的医学分析》 缩写后载入《新华每日电讯》方舟子专栏 [33] 韩寒《求医》 [34] 维基百科词条“疥疮”截至 2012/2/19 之前的版本。 [35] http://www.scabiesweb.org 首页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硕士 新浪微博 希波 克拉底的学生 翻译,作者检查译文无误 [36] http://www.scabiesweb.org/blog/what-are-scabies-mites/ 由新浪微博 希波克拉 底的学生 翻译,作者检查译文无误 [37] 围观-改变中国 新浪微博

81

[38] 肆四四肆 新浪微博 [39] lw56102 新浪微博 [40] 优酷视频 《韩寒出示病历卡》 [41] 根据 喀尔娜 新浪微博 整理 [42] 南方周末 《差生韩寒》 [43] 新 语 丝 读 书 论 坛 《 应 该 去 央 视 求 证 一 下 钱 钟 书 讣 告 上 新 闻 联 播 的 准 确 日 期 》 www.xys.org/forum/db/9/246/191.html [44] 评论员李铁 新浪微博 [45] 方舟子 新浪微博 2012/2/5 [46] 韩寒《三重门》 [47] 张放 新浪微博 [48] 成都商报《〈三重门〉亮相央视面目全非 韩寒称拍得丢人》 * 请读者注意:作者亦非专业人士,转述之内容未必是该专业议题的准确答案。 注:由于本书定稿于 2013 年 10 月,所以附注里的文章,目前可能已无法在网络上找到,对 原始材料感兴趣的读者请参见本书阅读提示。

82

第二章 无法自证的身高——赌赛罗生门
让我感到吃惊的是:这是个阴谋论和道德感都特别旺盛的民族。 ——铂程

狂风骤雨般的“质疑”绵延四个月后,媒体因新鲜感衰退不再报 道,旁观者锐减。各路“文本分析”高手则早已走火入魔。有人认为 盲人歌手周云蓬是代笔人,罗列十多条理由,其中一条是:周云蓬新 书叫《绿皮火车》,而韩寒小说《1988,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里也 写到了绿皮火车[1]; 某大学生仔细研究了韩寒小说主角看 《忍者神龟》 《圣斗士》《希曼》《葫芦兄弟》等动画片的时间,并与上海相关电 视台的播放时间比对,声称小说是硬把 1976 年出生者的经历往 1982 年出生的韩寒身上放[2]。但这些离奇论断脱离了既定的构陷目标,丧 失了结论的一致性,“倒韩”传播者们并不感兴趣。 此时,寻找新突破点,重回舆论中心,就成为紧迫的任务。早在 2012 年 3 月,少数“挺方”粉丝群内就开始讨论韩寒的身高,传言 在小圈子里不断发酵,最后由方舟子抛出,尽管传统媒体跟进不多, 但网络上声势不小。 方舟子贴出了韩寒与花式九球选手潘晓婷的一张 合影,照片显示潘晓婷的发际线与韩寒的眉毛齐平。他分析道: 九球球杆的标准长度是 58 英寸,合 147 厘米。竖直了到韩寒的 鼻子。男子鼻尖到头顶的长度大约是 17 厘米。由此可算出韩寒穿运
83

动鞋的高度是 164 厘米左右。旁边穿运动鞋的潘晓婷公布的身高是 160 厘米,基本符合。如果韩寒坚持他的真实身高是 174 厘米,那么 他从鼻尖到头顶长达 27 厘米,马脸?
[3]

随后他补充了视频截图,将韩寒自称的身高值修正为 173cm。

方舟子贴出的潘晓婷(左,160cm)与韩寒合影,及相关视频截图

面对大量“方舟子你好无聊”的指责,他反驳道:“身高本无意 义,但韩寒对着镜头声称他的真实身高 1.73 米,讨论他的身高就很 有意义,看看此人有多假”。[4]这是他“打假”的惯用方法,意图从 人格上否定对手,声称对方“无处不假”。这张照片被疯传,质疑者 宣称:韩寒嘲笑郭敬明(著名青春小说作家,媒体经常拿他与韩寒对 比)矮,但没想到他自己拔高了近 10cm,被抓现行了吧?

84

除 “倒韩” 主力外, 搜狐娱乐派出了狗仔队跟踪拍摄韩寒的身高, 韩寒身边一些朋友也去找他比高。韩寒常去的一家上海饭店,经理见 他前来就餐,当众邀请他站在店内柱子边上,划出身高线,又做了个 玻璃罩罩起来,标注“韩寒身高处”,便成了日后招徕顾客的景点。 与逐利的商家和媒体不同,很多讨厌“韩三篇”网民的想法比较 单一:虽然折腾身高没什么意义,格调也不高,但只要能打击他的气 焰,削弱他的话语权就行。可这些人不知道的是,包括他们在内的绝 大多数人,都是被话语权的对象。

85

第一节 被话语权
此后数日,方舟子贴出大量照片,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无数 “科研成果”。5 月 7 日上午,他分析称韩寒身高 164cm,下午改为 165cm。8 日,韩寒的朋友与粉丝纷纷发合影驳斥,方舟子便称那些 照片显高是因为韩寒穿了“天才增高鞋”,最后结论依然是 164cm。 9 日,他开始研究“增高鞋”,并于次日将韩寒的身高修正为 163cm。 11 日一早,科研成果变为 166cm,很快又改成小于 165cm;下午,新 的测量结果是 165cm,随后又改为小于 168cm。[3] 面对这一地鸡毛, 该怎样入手分析?首先依然雷打不动地检查有 无“信息控制”。找来韩寒与潘晓婷打台球的照片集,你会很快发现 这些:

咦,怎么“变高”了?韩寒与潘晓婷的相关合影[4]

方舟子提供的照片显示,潘晓婷的发际线与韩寒的眉毛齐平,并 据此推算两人身高差 4cm。可上图左边的照片里,她的发际线下移到 了韩寒的眼角;右边的照片里,她的发际线只到韩寒嘴唇上方,若韩 寒抬起头来,怕是只够得着下巴。按照方舟子所说的“男子鼻尖到头
86

顶的长度大约是 17 厘米”推算,韩寒身高岂不直奔 180cm 而去? 方舟子称“韩寒对着镜头声称他的真实身高 1.73 米”。找来原 始视频比对 (标题为 “韩寒: 对于调侃郭敬明身高的问题我要道歉” : ) ……本质上我也不算是很高。我 1 米 7 就出头一点点,1 米 73, 72、73 的样子。真实身高啊。如果我混演艺圈的话我的资料可能就 是 1 米 76 啦,甚至 1 米 78。但是我的真实身高是 1 米 73……有的时 候,我可能比较间接,向郭老师,有些比较间接的讽刺吧。我觉得其 实有点不妥。我觉得大家都不要再去质疑两个小明(指黄晓明、郭敬 明)的身高了。[5]

可见方舟子转述时屏蔽了语境(向郭敬明道歉),并做了少量变 更原意的截取(1 米 7 出头一点点,1 米 72、73 的样子等被省略)。 查证这些信息是不是吹毛求疵?请阅读完本章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接着检查“模糊标准”。下图是质疑者们围绕一张韩寒提行李箱 的照片所进行的“科学分析”。

87

质疑者的分析图[6]

左图的分析来自网民司马 3 忌。他以左侧垃圾箱为基准,得出韩 寒身高 164.2cm、所提行李箱高 76cm 的结论。方舟子转发表扬道: “另辟蹊径,很巧妙。”[7]右图的分析来自网民灯塔与小舟。他查了 行李箱的型号,假定其高度为 82cm,算出韩寒身高 165.1cm。很快 方舟子也转发并称:“与用垃圾箱算出的差不多,可相互验证。”[8]

抛开这些眼花缭乱的线条,不看具体的分析方法,我们现在就用 逻辑思维对这两种方法进行“相互验证”。将左图分析方法记为标准 A,右图记为标准 B,列出两人的判断逻辑。 1.左图:箱子被推定为 76cm,根据标准 A,测得身高 164.2cm 2.右图:箱子被假定为 82cm,根据标准 B,测得身高 165.1cm 相信具备小学水平的读者都知道, 照片中箱子的预设高度与计算
88

所得的韩寒身高值成正比。同时使用标准 A 和标准 B,相互验证,就 会发现:用标准 A 分析标准 B 使用的材料——箱子高度 82cm,可得 出韩寒身高为(164.2/76×82=)177.2cm,而不应当是标准 B 得出的 165.1cm。也就是说,当箱子高度取值相同时,两种分析方法得出的 结果居然相差 12cm! 你会发现,哪怕你完全不了解相关知识,仅使用逻辑分析,就能 发现问题。那为什么无论箱子被取为 76cm,还是 82cm,质疑者们算 出的韩寒身高均为 164—165cm 呢? 因为构陷目标(身高 164—165cm)已经定好了,他们的任务就 是制造趁手的 “标准” (在这里表现为胡乱划线的 “科学” 分析方法) , 将照片材料生拉硬扯到目标上。 由于这些标准都是胡编乱造的, 所以 通常会自相矛盾。请复习上一章讲述的“模糊标准”的原理。

笔者再列出第三位身高分析师的说法,读者就更清楚了,该分析 出自网民聪明的一叔。他说: 之前司马 3 忌……根据垃圾桶高度得到行走身高为 164cm,灯塔 与小舟根据该品牌行李箱的最大尺寸得到行走身高为 165cm,经过验 算,如果行李箱高度为 82cm,韩寒穿拖鞋+头发的行走身高实际将超 过 172 厘米,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该把行李箱取小一号,高度为 78cm,韩寒的行走高度是 163—164 厘米,符合实际情况。[9]

89

没错,他发现了问题,经过验算,韩寒身高居然超过了 172cm。 这怎么可能?于是,他聪慧地将作为参照物的行李箱高度改为 78cm, 用一张相似的照片算出韩寒站立身高为 168cm,减去头发 2cm 和拖鞋 1cm,最后结论还是 165cm。方舟子转发并赞赏道:“还找到了直立 在箱子边上的照片啊?那就更准确了。” 解决方法竟然是修改参照物高度, 以便把计算结果压到 170cm 以 下,否则就会超过 172cm,不符合“实际情况”。为啥不符合?因为 所谓“实际情况”指的是“构陷目标”,韩寒必须只能这么高。 行李箱到底多高?可根据条纹特征到厂商原始网站核查——这
[10] 是 Rimova 920.77 型号或老款的同尺寸 932.77 型号, 高度 81.5cm。

而这三个分析中的划线与计算方法, 也全都是错误的, 标准的伪科学。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八:被话语权 在传销式的群众运动中, 你会发现很多怪事, 比如身边的匿名 “专 家”们各显神通地画了一堆你看不懂的线,说了一通你听不懂的话, 从各种相互矛盾的材料中,神奇地得出了几乎一致的结论。一个人说 了你不信,两个人你也不信,几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到处宣扬,科普人 士们不停地转发赞叹,在狂欢的气氛下,你周围的人全信了,不信的 人被鄙视了,于是你也傻乎乎地信了。怎样才能摆脱这种蒙昧状态? 牢记以下几点: 1.忽悠者针对的是你的知识盲点。运用“模糊标准”方法,哪怕
90

你完全不懂相关知识,仅靠逻辑判断,亦可发现矛盾,识破骗术。 2.然而,逻辑分析有局限性,它能指出错误,却无法教会你相关 知识。请回顾上图思考:当行李箱高度取值相同时,两人对同一张照 片的分析结果,为何会有 12cm 的差距?如果你无论如何也看不出问 题所在,那要警醒:“从照片分析身高”是你的知识盲点,这种自我 认识非常关键。这表示你在该领域无法抵挡“诉诸专业壁垒”的忽悠 手法,找张照片随便“分析一下”就能把你骗倒。 3.了解到自己有知识盲点,不要难过,而应感到欣喜。因为每个 人都有不懂的领域,知道自己在哪方面无知,比拥有知识更重要。有 了这样的意识,你才能避开盲点,寻找对自己有效的判断方法。

然而,大部分人并没有这样的清醒认识。当他们发现,身边纷飞 的材料和众人的论断均与自身观点相符, 自己的言论也很快被众人认 同、 吹捧与传播时, 便开始飘飘然, 以为自己一呼百应, 有了话语权。 其实, 这是被话语权的典型特征——他们以为自己在独立思考、 发言, 实际上被少数人所操纵。控制者只要灌输相应的材料,在传销气氛的 影响下,他们就会精准地得出控制者想塞给他们的结论。这个圈子里 的人,个个都觉得自己很聪明,但旁观者会发现他们非常愚蠢。 如果你发现以下现象,那么你很可能已经被话语权了。 1.你察觉自己接收到的一些信息是被捏造和歪曲的, 但它们与你 在圈子里已接纳的信息相互佐证,非常符合你的既定看法。这一切令

91

你未能在第一时间分辨谣言,反而对其加以传播。 2.你曾对发布这些虚假材料的信息源信赖有加。你以往的观念、 论断,也是在该信息源散播的其他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的。 3.这些遭污染的信息,并未被你圈子里的人发现与澄清,相反, 他们屏蔽外界的辟谣与驳斥信息。当你质问时,他们开始找借口。 若这种情况多次出现, 那么你很可能处于一个开放性与理性值得 怀疑的小圈子里,被人高强度地灌输虚假信息,且无力分辨它们。

话语权手法运用在舆论中,其目的往往是操控和愚弄。它与认知 方法完全背道而驰。具体区别请看下表:

一个出镜多年的名人,居然被人用“科学”的方法质疑他拔高了 8—9cm,那些频繁接触他、与他合过影的人怎么看这件事? 导演胡戈晒出合影和体检报告,自嘲道:“我好矮啊。”
92

左图 韩寒(左)与胡戈(右,177cm)合影,右图 胡戈体检报告

胡戈讽刺道:“真相是这样的:两年前我身高 165,拍了这张合 影,然后吃了一种我家祖传下来的增高药,两年间猛长 12 公分。我 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成年后继续长高不是梦!”[11] 质疑者起初指体检报告有假,但胡戈在电影里客串过无数角色, 不易从身高攻击。于是他们转换了思路,质疑道:怎么只敢放出上半 身的照片呢?说不定你拍照时弯了膝盖——虽然他们自己拿照片 “质 疑”时,是从来不考虑下半身的。 质疑拍照时弯膝盖?那简单,有膝盖的合影多得是。长安福特的 黄熙贴出他在赛车场与韩寒的合影,并自嘲道:“两个可能:1.韩寒 开车时穿了增高鞋,2.我就只有 164cm 高!”

93

黄熙(左,网名熙锋,身高比 174cm 略高)与韩寒的合影[12]

这回质疑者轻车熟路,他们没去攻击黄熙的身高,也没说他吃了 胡戈家祖传的增高药,而是质疑道:拍个照片怎么就不敢露出脚呢, 说不定韩寒脚下垫着什么东西呢。 但露出脚的全身照也不少,摄影师王轶庶很快贴出一张。

94

王轶庶(左,身高 175cm)与韩寒的合影[13]

王轶庶说:“我 1 米 75,鞋跟大约两公分。”方舟子率先回应: “注意‘天才’站位比较靠前,而且摄影师没站直,这些有利于‘天 才’的偏差都要考虑进去。”质疑者从旁鼓噪,指出包括膝盖、腰部、 肩部等各处“疑点”。 但这些不足以解释该照片与“科学分析”结果的巨大差异,于是 方舟子独辟蹊径,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照片里韩寒的黑色球鞋。 他发现韩寒常穿这双鞋,于是他将类似照片搜集起来,称之为“天才 增高鞋”。至于为什么一个人常穿一双鞋,这双鞋就是增高鞋,这个 问题笔者留给大家去思考。 方舟子贴出照片,讽刺道: “天才增高鞋,举世一双,拍摄必备, 超越 164 极限,获得 173 自信。”
[3]

95

方舟子搜集了大量韩寒穿黑色球鞋的照片,并指这是增高鞋

[14]

可很快《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浦奕安提供了这双鞋的细节,表示 这明显是平底运动鞋,而非增高鞋。她写道:“诸位看好!穿高跟鞋 滴小腿曲线和高帮平底运动鞋滴就是不一样。”同时“欢迎去我社指 定体检医院求证本人赤脚身高” 该报评论部主任丁永勋打趣道: 。 “难 道是传说中的内增高。还有,很快就会有人论证旁边的黑丝女身高不 足一米五的。(大笑)”[15]

韩寒(左)接受《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浦奕安(右)的采访

[15]

96

话音刚落,质疑者马上围着鞋子开始分析,结论当然是——内增 高。网民 eprom 注意到“内侧鞋帮上异常的折线”与“脚底奇怪的角 度”,方舟子转发赞扬道:“这个精准。4~5 个手指的高度,增高 8 厘米左右。”

对“增高鞋”的分析[16]

可很快,网民又翻出了韩寒穿拖鞋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韩寒参加 《海上传奇》首映礼时拍摄的,他左侧是导演贾樟柯(网上其身高有 163—168cm 等数值)。据媒体报道,当时情形是这样的: 首映礼开始之后,导演贾樟柯突然邀请坐在观众席的韩寒上台。 一身休闲打扮的韩寒一上台就打趣贾樟柯导演,说他的《海上传奇》 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完成的。原来在拍《海上传奇》韩寒部分时,贾
97

导的一只眼睛已经受伤,不得不只睁着一只眼睛完成拍摄工作。

[17]

贾樟柯(右二)与韩寒(右一)在《海上传奇》首映式上

[17]

方舟子马上回应: 韩粉根据百度资料说贾樟柯身高 168,而韩寒明显比贾樟柯高 5 厘米,所以韩寒身高有 173。百度还说贾樟柯妻子赵涛身高是 167, 比贾樟柯矮 1 厘米呢。 但是赵涛穿平底鞋和贾樟柯结婚的照片却比贾 樟柯高出几厘米。身高 170 的侯孝贤也比贾樟柯高半个头。这不乱套 了?贾樟柯身高应在 160 左右,韩寒真实身高自己算吧。
[3]

笔者截取了他这条微博所附的侯孝贤与贾樟柯的合影:

98

导演侯孝贤(左,170cm)与导演贾樟柯的合影

[3]

围绕这双球鞋的争论愈演愈烈。韩寒的朋友马锐拉(即马日拉, 时光影库创始人)拿着相机,对着鞋上拍下拍左拍右拍,从里到外拍 了个遍, 放到网上。 它终于成了全国最知名的一双鞋。 马锐拉感慨道: 一双 Adidas Y3 品牌的运动鞋,因为荒唐的质疑和不负责任的结 论,突然就躺着中枪成了质疑者眼里的“增高宝靴”。方若真拿事实 说话合理质疑,肯定先会去了解一下 Adidas Y3 品牌的鞋子是否具有 他们口口声声所谓 “增高” 效果, 而不是把网友当白痴一样天天喷粪。 (他同时贴出了鞋的图片、品牌号和厂商原品网址,图略)[18]
99

不出所料,方舟子又从中找出了“疑点”,他分析道: 一双穿了多年穿得那么破旧的运动鞋, 在鞋的内里脚跟处必然会 形成脚跟的印痕。但是在马锐拉出示的“天才增高鞋”内里放大照片 中,我们却看不到脚跟印痕,这说明韩“天才”穿的时候垫了厚厚的 增高鞋垫。 其实简单的比较就可以就可以发现不是 Y-3,“天才增高鞋”没 有 Y-3 标识且不说,还有多处不同,我只圈出两处。这是山寨版增高 鞋,天才也穿去接受新华社采访了。[3]

左图:韩寒球鞋内部,马锐拉摄 右图:方舟子将浦奕安与韩寒合影 照片中的鞋与 Addidas Y3 的样品贴对比,认为圆圈处不同。

马锐拉趁他删贴之前立刻截图并嘲讽道:
100

方舟子在照片上画了四个十分专业的圆圈, 以此证明韩寒的鞋和 Adidas Y3 官方宣传照怎么看都不一样。的确,四个圆圈完全不一样, 这条微博居然史无前例让方家军和挺韩派达成一致, 大家都叫好…… 所有网友都笑了……你看明白了吗?
[18]

——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方舟子把鞋子的左右脚搞反了。

对“鞋”的研究很快成为娱乐事件。Adidas Y-3 品牌的中国形象 总监 Nicole Chen 感谢韩寒并承诺以旧换新:“我送他一双,谢谢那 么早就支持 Y-3!”[19] 韩寒在话剧《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由韩寒同名作品改 编)首演后,面对观众提问,对此事进行了回应。他说这双鞋是他太 太早年送给他的礼物,因为喜欢所以常穿: 我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因为君子坦荡荡,小人藏基金。这个 问题其实真的很简单,只是真的很无聊。整个夏天欢迎所有的朋友, 包括媒体的朋友,在我比赛的时候,我整个夏天都会穿着拖鞋,你在 我边上比划一下就可以了。这是第一。其次呢,我想说。有一个从美 国来的博士,他挺无聊的,研究我的一双鞋,研究了长达两个礼拜, 我的那双鞋,穿了五六年,既然被这位美国来的博士这么看重,我愿 意把这双鞋送给他,然后呢,祝贺他,终于成立了“鞋教”。这是第 二。还有一点,我其实真的不高,在这个社会里是很普通的身高,我 不为我的身高感到自豪,也不为我的身高感到自卑。今天我看到这么
101

精彩的话剧,这个世界总是这样,有的人负责创造,有的人负责跟在 别人的屁股后边诋毁,没有问题。我愿意我的作品,在座的每一位创 作的作品,都能够顶天立地。[20]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九:无限质疑 在第一章里,质疑方提出了“干净手稿有假”的命题,针对反驳 者的材料,他们不断辗转腾挪,不停地胡诌理由“制造区别”,这可 称之为无限质疑。在身高事件中也是如此: 1.摆出合影证明身高。——你没拍膝盖,说不定弯了膝盖。 2.摆出到膝盖的合影。——你没拍脚,说不定脚下垫了东西。 3.拿出全身合影。——你穿着奇怪的鞋,这是增高鞋。 4.拿出鞋的外观照片。——你这是隐蔽的内增高鞋。 5.从各个角度给鞋拍照, 证明没有内增高。 ——你用了增高鞋垫。 无限质疑的目的已不再是玩弄逻辑,而是把水搅浑,转移话题, 令反智的群氓运动得以持续。提出这些理由不需要任何智力,但被质 疑者却需要花费时间精力去反驳。骚扰被质疑者的生活,伤害被质疑 者的尊严,才是构陷者的目标。

【思维练习】: 1.有人认为,既然怀疑鞋,那脱掉鞋拍照不就成了?你怎么看?

102

2.请注意:无限质疑的理由,从增高鞋开始,已经脱离了正常思 维的范畴。当你拿着照片独立判断某无关人士的身高时,绝不会有这 种想法。这套思维并不属于你。假如你在这场群众运动中接纳并认真 对待了它,那么是谁,通过什么方式,将它植入到了你的脑中?

数月后,方舟子妻子刘菊花的本科学历遭遇质疑。方舟子贴出她 的学位证“自证”,结果被人用同样手法凶猛回击。作家押沙龙总结 道: 本来大家不会打假,经过韩寒事件后,方舟子手把手地教大家, 现在终于都学会了: (1)为什么刘菊花只晒学位证,不晒学历证?学历证可以联网 査询,学位证不能,这不是心虚么? (2)为什么别人学位证上的句号是椭圆的,刘菊花证件上的却 是正圆的?这可能么? (3)17 年了,证件为什么一点折痕都没有?这正常么? (4)发证日期是礼拜天,学校专门加班为刘菊花开学位证? (5)学位证上的字体很不正常,大家对比别人学位证上的“计” 字,就知道这是造假,请看贴图。 (6)学位证上是校长签字,但校长当天在国外。 方舟子和刘菊花也许可以解释 1 是为什么,2 是为什么……但就 算这样,我们也可以做战略包抄——
103

“就算这种种质疑都能给出可能的解释, 但是这些可疑点同时出 现的概率有多大呢?” “帮刘菊花圆场,需要假设各种罕见现象同时成立。” “这不是单一的证据,而是一个完整的证据链。” 还可以把对方诳出家门群殴: “既然是哲学学士,为什么不敢出来走两步,当场出来回答哲学 问题?不敢吧?不敢说明心虚。” 还有白区游击战: “百度上刘菊花的出生年份是 1974 年,身份证上是 1971 年,晒 的学位证上把出生年份涂掉,这里头有猫膩。出生日期都要捏造,这 个人有多假?” 同时辅以围点打援: “××出来替刘菊花做证,是有个人目的的。” “新浪接到了指示。” “这里有一条利益链。” “我给兰大同学打过电话,人家告诉我别问了,里头的水深着 呐……” 我本人完全相信刘菊花女士的学位证是真的。 但是我觉得她确实 很难自证那是真的。因为这种“质疑”可以打倒任何人,“……正常
104

么?”“……可能么?”“……的概率有多大?”,最后非弄到“按 照贝叶斯公式,刘菊花女士拨打小广告上的电话,购买学位证的概率 超过 99.8%”不可。她最策略的办法是不说话,说多错多。方舟子本 人也该明白这一点,这次不知道脑子里是不是一根大筋没扭对,居然 晒太太的学位证。这明显是失策。 刘菊花是不是清白的?我相信她是清白的,没给谁当小保姆,也 没伪造证书,但是很不幸,她丈夫的泼粪大法本来是垄断技术,现在 已经呈现核扩散状态。说的越多,面积越大,对方泼起来越顺手。你 以为你清白之躯,大大方方站出来:“我说两句”。等你说完,人家 一桶粪泼下来,马上你就成了黄种人里的黄种人。 当你被“打假”的时候,不管你是清白的,还是不清白的,你的 最佳策略都是沉默。这是金玉良言,但说起来真是可悲。[21]

105

第二节 攻击信任链条
质疑者们不承认任何照片,那怎么办?他们提出:赌身高!我们 一起量,输者付钱。韩寒的朋友们满口答应:没问题。但最终坚持到 底的赌局只有一场,即网民五岳散人和质疑者简单冲刺、人欲即天理 的身高赌赛。双方将标的定为 170cm。 很多旁观者觉得这主意好: 量一下, 哪怕只是现场简单比比身高, 不就一切都清楚了吗?但韩寒并不这么看, 他向朋友钭江明谈了对赌 局的看法: “大豆(《时尚先生》杂志编辑钭江明的昵称),没用的, 别理会了, 你怎么证明自己的身高?你怎么证明我穿垫高鞋?人要故 意使坏,你说什么都没用。”[22] 此话一出,质疑者纷纷嘲笑:“天才说连身高都不能自证。”还 有些比较呆傻的网民被忽悠了,不满地问道:“身高?不就比一比、 量一量吗?这也难证明?”请看完本节后,再思考这个问题。 五岳散人是时事评论员,谈起对赌动机时,他说: 韩寒到底多高我不知道,我只见过他一面,是在一个咖啡馆里聊 天,根本没在意这种事。赌什么很重要,赌韩寒多高不是我的目的, 我对此也没有兴趣,我赌的是你们这帮傻逼说的那些数字:跟方舟子 赌,就赌那个他认定的 165,跟其他人赌,赌你们说的 170。我想证 明的不是韩寒的身高,而是你们的下作与愚蠢。 但按照方教主的斩钉裁铁的口气,这帮人应该对赌 165 才是啊, 为什么不敢这么赌呢?为什么真要对赌的时候, 就一定按照韩寒的说
106

法,而不是献身为教主的“宝数”站脚助威、增加一个砝码? 这是因为他们心里是清楚的,教主那个数字完全不靠谱,必须要 转换说法、顾左右而言他才可以继续搅混水。其实身高不是问题,他 们也不关心韩寒到底有多高,重要的目的是抹黑,而且不能让人忘掉 这件事……
[23]

对此,方舟子评论道: 我们质疑的是韩寒的真实身高没有 173, 韩家军现在要跟人打赌, 却把标的定为 170 甚至 165,实际上已经承认韩寒说了假话,为什么 还有人要和他们对赌?注意: 有办法让身高临时增加数厘米, 维持数 个小时,足以骗过体检。还有手术可永久增高。赌注太大就难免铤而 走险。“拔高门”这么欢乐,没必要变成血腥对决。 要确认测尺准确性不难,双方各带一把尺,确认量身仪器即可。 一定要用专业的测量仪器。 台湾综艺用这种仪器查出很多艺人虚报身 高,160 能吹成 170。 市场上有增高袜,可拔高约 3 厘米。验高一定要脱袜子。要以头 皮为准, 不然梳个爆炸头就麻烦了。 医学上和江湖上还有一些方法可 以增高,有的是暂时的,有的是永久的,无非都是针对头皮、脚跟、 脊椎、 骨关节韧带、 长骨做文章, 具体就不说了, 免得有人冒险一试。
[24]

107

请读者先思考并试图回答如下问题: 1.方舟子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 2.你原先预想中的身高赌赛是怎样的?需要防止 “手术增高” “临 时增高”和“增高袜”吗? 3.台湾哪个综艺节目,用哪些“专业的测量仪器”,测出哪些艺 人从 160 吹成 170? 4.寻找“医学上和江湖上的方法”,尝试将自己临时拔高 3cm, 保持 1 小时。

方舟子的姿态遭到了广泛批评,但赌赛并未因此中止。双方确定 由央视记者王志安作为第三方主持此事。王志安身份特殊,既是方舟 子的铁杆粉丝,多次给他做过节目,又是五岳散人的朋友。他负责托 管双方资金, 方舟子支持的代表简单冲刺和韩方代表五岳散人各汇二 十万元。另一位独立质疑者是甲骨文公司的网民人欲即天理,他未打 款,但私信向五岳散人公布了身份以示诚意。 五岳散人提出了他设想的身高对赌方案: (1)双方向认可的第三方账户汇款。 (2)我负责劝韩寒出来量身高。 (3)独立方公证并记录、出具证明文件(比如公证处)。 (4)韩寒 170 以上我赢,170 以下(含 170)简单冲刺赢。
108

(5)韩寒不出来算我输。 (6)按照简单冲刺的要求,嬴了我把钱拿走,输了给方舟子的 那个安保资金。 老实说,从一开始这就是个并不公平的对局。无论是我还是钭江 明、马锐拉,都是实名认证的、有名有姓、有工作单位的,而诸位只 是 ID(并非真名的网络代号)而已,谁也不知道背后是谁。接受你 们对局的基本条件,就应该是你们亮身份。就像做生意一样,谁会跟 一个坐在对面的蒙面人谈生意?但为了让你们不是破财就是信誉破 产,即使这样不公平的开局我也接了。 这些项目都早就说过,而且这个规则对我不利,韩寒是不是出来 量身高都是未知数,不出来的话我都算输。作为接受这个与蒙面人对 局的一方,算是仁至义尽了吧?现在该你们表达自己的诚意了。[25]

简单冲刺回应道: 悬赏活动开始了,各位网友见证,看看我和五岳散人到底谁是怂 逼,看看谁找各种借口退出活动,或者以不公正的要求整事!抄送虚 逐子、吴兴川(两个铁杆方粉)。 光明与磊落:1.相信王志安做公证人,但不要像王小山那样半途 而废。2.五岳散人说韩寒不出来测量身高就算他输,希望散人不是硬 着头皮说此话,认输就要捐款。3.虽然韩寒自称身高是铁打的 172 公 分,我仍坚持要为自己最初定的 170 标准去“一诺千金”。4.我虽草
109

根,但愿意与所有质疑派一起去求真。[26]

另一位对赌者人欲即天理说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说身高这等物理量都不能 自证,那说这句话只能自证自己的无知和无耻!冷眼看螃蟹,横行到 几时?……可以预见的是, 赌局必会被这些怂人以条件谈不拢等操作 层面的理由搅黄……逼这帮怂人现形也不失为一乐事……[27]

方舟子表态道: 科学结论靠事实和逻辑来认定,不靠打赌,那有违科学精神;更 不靠性命相搏,那很不人道。所以我从来不接受赌约。有人要为韩寒 身高打赌,我也不赞成。但若真赌上了,我愿意去检验现场监督并会 会“天才”。[24]

王志安则表达了良好的愿望: 我认为,微博上说话也需负责,言必信,行必果。恰恰好,身高 问题又能够证明。既然如此,就让真相扑面而来吧![28]

收到双方各 20 万汇款后,王志安和朋友陈旭律师、舒可心很快

110

起草出一份方案[29]。 相信这份草案让口称 “证明身高很难吗?不就是 量一量比一比么”的网民大吃一惊——初稿有 8 大段,58 条细目, 约 5000 字,涉及人员、测量流程、公证流程、内容发布、意外情况、 违规罚金等。众人议论纷纷,踊跃提出建议修改完善。舒可心感慨: 要是国家制定法律时,大家也有这份激情那该多好。 然而旁观者早按捺不住好奇心了。作家六六在家中摆下鸿门宴, 邀请韩寒。晚餐后,她拿出准备好的卷尺,请韩寒站在墙边,量起身 高来,还让在场的天使投资人薛蛮子为测量过程拍了照。 照片被六六在网上炫耀,大家纷纷追问测量结果。六六笑称女人 真是不能保守秘密的动物,她公布了结果:171.5cm。薛蛮子随后证 实了此事。 韩寒的支持者非常愤怒:好不容易要让这帮人损失 20 万,你们 倒凑上去帮人家忙啊!质疑者则很高兴:韩寒果然不足 172-173cm。 但很快他们就被科普:人的身高早晨比晚上高 1—2cm,夜里测出 171.5cm 实属正常。 方舟子又对着照片挑刺,但与刚开始的“质疑”时的姿态已很不 同。他转发了网民 hbchendl 的微博,后者嘲笑说: “为啥韩寒的胸像 个萌少女?这就是踮着脚的效果啊。 女人为啥要穿高跟鞋?为了把胸 挺起来!男人踮起了脚也一样呀!”[30]方舟子评论道:“平时穿‘天 才增高鞋’也是一样的姿态,他都习惯了。” 他还转发了作家王增杰的微博,后者说:“半年前,他穿着袜子
111

晒书稿,半年后,他提着袜子量身高。是谁把意见领袖玩残废的?请 看本期《走进科学》,方舟子耍猴。”[31]方舟子评论道:“请看《走 近科学——一双袜子的旅程》。” 方舟子提出建议:“找一房间,由王志安在墙上画出 164—173 的刻度,双方自带皮尺确认,然后让‘天才’脱鞋脱袜穿短裤靠墙站 立。”[24]接着又补充:“还得剃光头,干脆手上再拿个牌子吧。” 更肮脏的话这里就不列了。读者会发现,测量身高不是为了“求 真”吗?怎么一转眼,这事儿就变成“耍猴”了呢?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群众运动与污名化 艳阳天, 人们在草坪上席地而坐, 吃喝玩乐。 有人突然来情绪了, 跑到草地中央,疯狂地边跳边扭屁股。旁人纷纷嘲笑,指指点点。但 很快,几个安排好的人站了出来,围着他同样边跳边扭屁股。这时嘲 笑声变少了,人们开始疑惑:莫非这事很好玩?喜欢凑热闹的人率先 加入这个群体,年轻人纷纷跟进,乌压压一片都扭起了屁股。在草地 上休闲的人们变得坐立不安,犹豫着,不知道是不是错过了趣事。加 入扭屁股大军的人们则边跳边想:这一定是个展现活力,释放压力的 欢乐运动。可平常他们绝不会自个儿在大庭广众之下扭屁股,这太傻 了。 群众运动便是这种狂欢, 人们可以心安理得地跟随大众干出任何 傻事。冲动会让人丧失思维能力,狂欢气氛会让人丧失自控能力。每
112

天用着佳能、索尼,看着日本动漫的人,反日运动时可以毫不手软地 当街砸别人的丰田车,平时规范个人行为的道德法律失效了。 在舆论中,群众运动的重要特征是划分阵营,忽悠者会极力将观 点对立方以团伙相称, “方黑” 如 等, 再逐步煽动仇恨, 将目标从“追 求真相”变更为“打倒对方”。只要制造出派别,他就成功了。当你 的目标变成“倒韩”时,还有什么“求真”可言呢? 污名化是一种话语权手法,指发起群众运动,污损对手的形象, 贬低对手的人格,煽动围观者抛弃道德约束来搞臭对方。当你身陷运 动时,绝不会在意事实是否准确、完整,论述是否严谨、合理。你周 围的人都在踊跃地贬损对手,称对方韩二、大演、罗装、三脏女、路 金猪、老鼠会、五岳谎人、青年误导师 carefully……(方舟子阵营攻 击韩寒、李承鹏、罗永浩、木子美、路金波、科学松鼠会、五岳散人、 李开复时起的外号) 这时, 。 你会不由自主地跟随众人嘲笑侮辱对方, 而不会再认真对待反方给予的信息,将其纳入你的认知过程。起外号 看起来像小孩子游戏,其实它在影响你的思维。 “五岳谎人说的是事 实”,这句话逻辑上就是自相矛盾的,你会不自觉地拒斥这类判断。 有些人不以为然——那些骂人损人的言辞, 我不听不就行了?实 际上,污名化的伴随产物就是信息污染,由于参与者道德约束减弱, 使得歪曲剪裁的材料、离谱的论断、假冒的专家,充斥着公共空间。 此时认知成本极大,任何人的判断能力都会严重下降。

113

方舟子的攻击矛头开始指向薛蛮子和六六。 他翻译了网民吕氏注 疏所贴的有关薛蛮子海外官司的英文文章:“2000 年 UTStarcom 公 司创始人 Charles Xue(薛蛮子)……Wang 起诉 Xue,陪审团判决 Xue 赔偿近百万美元, 上诉, Xue 法院判决 Xue 违法, 但赔偿要重算。 ”
[24]

他还转发了网民仙人指路影射六六的侮辱性文章[32], 文中将其描 述为“个矮、体胖、波大、腰肥,身材如野猪,性格似猛兽”,“饥 渴难耐”“淫心大动”。“这些淫妇乘机把韩 2 找回家去,量量、摸 摸、捏捏、逗逗,与玩三陪的区别,只差没付钱而已。”方舟子转发 评论道:“在家里耍耍也就罢了,还拍了照,还晒到网上,这不是真 把‘天才’当猴吗?”(仙人指路一年后反思称,这类侮辱性做法不 对。但他不知道的是,讨论时的道德风气对认知过程有严重影响。) 就算薛蛮子吃了一万个官司,难道他就有帮韩寒作假的利益动 机, 何况是在一见面就会被拆穿的身高上?那些人为什么还要侮辱和 攻击六六呢?——因为薛蛮子和六六帮韩寒证明了身高。 方舟子还称新华社记者浦奕安“发了一篇专访韩寒的关系稿”。 关系稿?有证据吗?没有。 那为什么要无端攻击一个记者呢?——因 为浦奕安驳斥了增高鞋的说法,侧面帮韩寒证明了身高。 总之,谁胆敢帮韩寒证明身高,就攻击谁。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一:攻击信任链条
114

很多人认为,身高很容易自证啊。“多简单,量一量、比一比不 就行了?”在私人场合,这话没错。甲乙两人面对面,甲想知道乙的 身高,两人并排比比,或拿把尺子一量就行。但在公共舆论中,要向 大众证明自己的身高,就完全不同。 原始的身高信息在扩散到终端受众的过程中, 经历了这样的传播 链条:真实的身高量→测量者→现场人员(当事人)→大型传播源→ 小型传播源→终端受众。以这场身高赌赛为例: 1.真实的身高量是个物理存在。 2.测量者用测量工具测得韩寒的真实身高。(原始信息) 3.现场人员检查测量的数值和过程。 在赌赛中, 甲方是五岳散人, 乙方是简单冲刺和人欲即天理,第三方是公证机构。 4.大型传播源一般是正规媒体。但这种事很无聊,上不了台面, 最终会由一些大的个人传播源完成。 5.小型传播源是关心此事并介入传播的人。 6.终端受众是不会投入大量精力的围观者。 要将原始信息传递到每个人, 必须保证这组链条的每个环节里的 信息都是真实传递的, 没有经过歪曲剪裁。 终端受众也必须信任链条 中的每一环。 但如果他们已经被话语权了, 宁愿相信被污染过的信息, 那么证明就是极度困难的。 攻击这些信息传递环节——尺子是作假的,演员身高是谎报的, 朋友是护短的,作家是利益集团,记者是来吹捧的,粉丝是脑残粉,

115

测量者是卧底——就能否定有效材料。如果你不信任何人,那永远也 不能证明,因为无信任则无真相。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歪曲司空见惯, 其原因包括恶意构陷、 偏见、 知识与经验盲点、理解差异、记忆出错、主观随意性等,相关传播源 构成了传播链条上的信息污染点。 比如方舟子曾说 “连身高这么容易验证的客观东西都能对着镜头 撒谎,何况其他更难验证的非主观东西”,并评论道:“一个人在一 件事情上说谎,说明他在别的事情上也会这样。”[24]为证明这点,他 多次引用他人的论断,如财经评论员刘戈说的“看韩寒和马英九的照 片,马英九(身高 178cm)应该有 195”[33]。刘戈认为,韩寒与马英 九的身高差为 22—23cm,看过马英九和韩寒的合影[34]的人自然知道 这纯属瞎掰。在正常情况下,少量污染可通过互证或辟谣排除,但在 群众运动中完全不同,大量同类论断在网上疯传。试想:阅读该论断 的人,会去查找原始照片验证吗?会去了解刘戈是否心存偏见,或在 这场运动里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吗?绝大多数不会。 因为获取原始信息 的时间成本太高。即便是最审慎的人,也很难去求证和了解每份材料 的真实性, 每个论断的准确性, 每个参与者的立场与说话的靠谱程度。 原始材料完整、平淡、缺乏吸引力,传播力远不及耸人听闻的信息片 段。实际传播情况见下图:

116

信息传播中被话语权与信息污染示意图

灰色圈是原始材料,它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圈子。白色是如实 摘选信息, 做出论断的传播点; 黑色是歪曲信息, 臆造论断的污染点。 圈子大小表示传播覆盖面。大污染源可以针对被话语权的受众,大量 “转述”被污染的材料与论断,并屏蔽正常传播点。 人们依赖传播源了解公共事件,包括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 也包括意见领袖、同学、朋友等个体。观点差异很多时候并非逻辑判 断不同,而取决于所采信的信息源的差异。当你或你的信息源,信赖 了裁剪、捏造、歪曲材料的大污染源时,就很难得出正确判断。 大污染源还可以奖惩传播点。 用诉诸权威的方式扩大己方小污染 源的话语权, 制造假教授、 假学者。 一旦有真专家被骗, 就立刻表扬、 吹捧、 宣传。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 将反对方的传播源硬说成 “作

117

假集团”,攻击、侮辱、嘲笑、抹黑,把他们污名化。对被话语权的 终端受众来说,此时反对方的证词效用降低,不再进入认知过程。甚 至在现实中攻击证明者,骚扰对方,让他们退缩、闭嘴。这手法叫作 攻击信任链条。简而言之:逼你不断自证,但又不让你证成。 然而, 攻击信任链条的缺点是容易快速地制造敌人。 打一个老师, 得罪整个学校; 打一个名人, 得罪一群名流。 因为帮着说话的都是 “联 合造假”“利益集团”,必须群体攻击,能不得罪光吗?但在被话语 权的人眼里,这种现象却会被解读为打假者“铁面无私”“只问事实 不讲关系”“顽强的斗士”。得罪的人越多,说明打假越是真诚、勇 敢。别人看他们非常愚蠢,但深陷其中的人往往难以自省。

大量账号涌入薛蛮子微博下疯狂辱骂。薛蛮子大感惊诧: “昨天 巧遇韩寒,拍了张六六量身高的照片,居然一石激起千层浪,热评如 潮,尤其是那么多人恶语相向,辱及老汉家人孩子……太太大怒,老 汉遵命删贴,再不过问此事了。”[35]六六同样因此删掉了相关微博。 尽管已量了身高,但不信的人还是不信,赌局并未夭折。王志安 提出的规则,人欲即天理略作修改,五岳散人直接认可。但简单冲刺 却难以沟通,他要求加七人观察团,并在现场摄像。五岳散人对此提 出异议:难道你连自己的眼睛都不信?他声明: 不能有其他人参与,只有掏钱出来的人可以在现场。我知道你们 这帮人打的什么主意,不就是打算利用这个事件,用公开的测量羞辱
118

韩寒么?很遗憾,我不会给你们这个机会。但你们也无法利用这一点 脱身, 因为我并未拒绝与我对立的一方出现在现场……只要是质疑派 打算现场旁观,请掏钱,取得你直接参与的资格(指拿出 10 万元参 与对赌)。没这个勇气与信心,您就网上围观吧……任何以侮辱性方 式测量为借口的行为, 都是达成协议的障碍。 不就是赤脚、 不戴帽子、 压住头发量身高么?专业医院足矣、公证机关足矣。 现场不可摄影、拍照、录音。很简单,大家都在现场,胜负也在 现场决定。无论出于法律风险还是对于个人的尊重,都不需要弄这种 东西。[36]

简单冲刺回应道: 韩寒在北京参加活动的时候也公开说过欢迎大家去赛车场公开 与他比身高, 六六也把韩寒赤脚提袜的乖乖照发到微博上让千万网友 观赏, 怎么韩寒在观察团成员的注意下公开测量身高就变成了对他的 羞辱? 至于录像的问题,要看韩寒出来是替散人站台、想赚钱,还是借 此回应身高的质疑,如果是回应身高的质疑,那么不公开录像能有说 服力吗?如果只是替散人站台不想公开录像, 那么如果我对测量的结 果无异议,录像带可以交给王志安当场销毁,并不会外传,如果有异 议, 那么就要放在公证处封存, 留作司法证据。 这是防止作弊的手段。 并不会对韩寒造成一点伤害。[37]
119

对简单冲刺这套说法,方舟子帮了腔。五岳散人反驳: 事情演变到这个地步,正好证明我所说的:你们就是想借这个测 量身高的机会侮辱韩寒。 方舟子自己所说也证明了这一点, 他说: “一 方坚持耍猴就要让大家围观,一方坚持耍猴不能让别人白看,想看也 要买门票,眼看猴要耍不成了。” 请问一句, 既然你方舟子说是为了社会的诚信而质疑一个名人的 身高,大家已经到了为此“悬赏”的程度,在你看来竟然是耍猴。那 你质疑到底是严肃的质疑, 还是无耻的纠缠与构陷?想必答案已经昭 然若掲了。 至于说为什么不要请所谓“观察团”的理由很简单,首先就是不 让你们当场羞辱韩寒的目的得逞;其次是完全没有必要。你们本身就 是质疑派,已经自己到了现场,为什么还需要其他人?你们不瞎吧? 智力上没有缺陷吧?那你们为什么一定会需要观察团? 至于说录像摄影,我只是告诉你们不许摄录整个过程,并未让汝 等不拍摄最终公证书与体检报告,也并未要求你们不公布最后的结 果,旁观者依然可以在事后得知本次活动的结果。如你们所言要排除 作弊的可能,但也正如我提出的,我们完全可以临时抓阄去找有资质 的地方体检。如果说专业的医疗机构与公证机构都不能相信,我想任 何测量结果你们都不会承认, 这完全就是无理取闹。 至于那些所请 “拉 伸”“药物”,根本属于无稽之谈,只是汝等为了把规则复杂化而找
120

的借口,以便于如果成功则羞辱韩寒、不成功有个臭不要脸的退路罢 了。 归根结底问汝等一句:在你们亲临现场的状态下、在专业的医疗 与公证机构的测量下、 在你们可以在结朿后公布自己拍摄的公证书与 体检报告的承诺下,你们到底敢不敢把此事进行下去?不敢,就赶紧 滚蛋;敢,咱们就接着往下走。[38]

双方在观察团、医院、公证机构等条件上扯皮,一周时间很快就 过去了。人欲即天理明显很不耐烦,他和网民 bszzf 在早定好的规则 帖下抱怨,bszzf 对他说[39]:“简单冲刺肯定玩不下去了,直接找散 人吧。他一会儿质疑医院,一会儿质疑公证处。散人说了韩寒不出场 就算输,他还要散人拿出韩寒确定出场的证据,这是要赌吗?” 人欲即天理觉得简单冲刺胆小[40]: “这厮年轻,可能是谨慎过头 了吧……散人是老江湖了……散人不利的局, 但对手不断地犯错误。 ” 他向两人喊话:“五岳散人,简单冲刺,如果大家的真实想法是 求真,那么尽快达成合理的协议,让测量活动顺利举办才是本手。” 可他支招的“本手”显然过于天真,五岳散人完全不予理会,而 简单冲刺则影射他是卧底,与之产生了严重纠纷。人欲即天理对他极 其失望,向五岳散人提议单独开赌。 可网民目田氏王刀夕认为他的赌局没有任何意义: 别人都随时可

121

以把他打成卧底了,那还赌什么?人欲即天理解释说,可公开邀请网 友,或让方舟子指定监察员,监督赌局。 目田氏王刀夕反诘: “除非您把方舟子拉去当监察员,而他最终 承认韩寒身高超过 169,否则这个角色没意义。双方如果都讲道理, 根本不用这个角色。双方去一量就了事。如果方粉质疑派支持您,您 又怎么会混到现在两面不讨好的境地?如果您对了还好,您错了(指 如果打赌输了),您弄 100 个监察员也没用。”[41] 人欲即天理问: “为何我需要方粉的支持?……为何方舟子指定 的人选,方粉还要怀疑?”[40] 目田氏王刀夕嘲笑道: “方舟子为您指定谁做监察员了?如果我 判断没错这是您一厢情愿的想法。 我还判断方舟子根本不会参与这次 赌博行为,他根本就不相信韩寒身高低于 169。”[41] 争吵延续数周。五岳散人亮出底牌:既然一定要有观察团,那可 以,但方舟子必须是其中一员。他解释道: 如果你说这就是我们两个人之间的事(事实上你已经说了),那 么,在专业机构与公证机构出面下,观察团是不需要的,这个赌约我 们马上就可以开始履行;一旦你说这事关网友,既然方舟子以及虚逐 子、 三思柯南之流 (指方舟子的几个铁杆粉丝) 对身高问题鼓噪最力, 那他们必然需要出面,也给网友一个交代。 ……现在, 方舟子能扳回这一局唯一的希望, 就是硬着头皮出场, 如果韩寒身高真的有问题,他这次就大获全胜了。如若不然,从此不
122

要提什么真相洁癖、科学精神,你想,这么好的验证机会,他又有保 镖什么的,为什么他不去呢?如果不去,以后还打个什么假?当然, 他依然可以用自己的金钟罩、铁脸皮混过去。[42]

方舟子回复道: “怎么五岳谎人把我出场当成了条件?要埋伏刀 斧手,还是想让公安把我作为聚赌的共犯抓进去?”他拒绝参与。 回顾本节开头,方舟子在对赌开始时可是这么说的: “若真赌上了,我愿意去检验现场监督并会会‘天才’”。

这位每天拼命发帖, 通过各种照片分析对方身高的 “求真” 人士, 怎么到了真能在现场量一量的时候,却反悔不去了呢?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十二:罗生门 绝大部分旁观者无法亲临现场或接触原始材料, 只能依赖传播源 获取信息。如果双方各自信任的传播源给出的信息相左,那他们就永 远无法形成共识。如果你不知道该取信什么样的信息源,那就永远不 会有真相。这叫罗生门。 五岳散人和简单冲刺的分歧,本质是针对这段传播链: 真实身高→测量者→现场人员(当事人)→大传播源 (1)测量:五岳散人要求当天抽签选定三甲医院测量;简单冲
123

刺让对方选择医院,但自己要带木杆测量医院的仪器是否准确。 (2)传播:五岳散人认为只应传播身高数值,仅有公证和赌赛 者在场;简单冲刺要求录下量身高的过程,N 个观察员在场。 怎样将一件事变成罗生门?信息复杂繁琐,就容易截取、歪曲, 数字变成了图像、录像,就可以搞出各种“分析”。只要不承认任何 可能与己相左的信息源是权威的,夹塞更多的污染源到传播链中,用 杂乱的信息冲刷信任自己的听众,就能让他们丧失判断能力。 但任何依赖传播的忽悠手法, 在终端受众接触原始信息后都会崩 溃。恶意构陷者们尽管每天不厌其烦地“求真”,但同时会回避平等 的现场,指望他们前来“对决”是一厢情愿,因为质证将会令信息歪 曲难以进行。有人可能会想:是否可让公众对谁不愿到现场进行判 断?很难,因为不赴现场的具体原因很多,你无法判断动机是否为回 避质证。且“谁愿到现场”这个事实,依然需要传播才能到达公众。 更重要的是,舆论事件都有一个引爆的“窗口期”,只需找理由拖过 这个窗口期, 公众的关注力度会急剧衰退, 他们就永远也搞不清楚了。

6 月初,当王志安还在协调赌赛时,韩寒走进腾讯公司,与员工 握手、合影,然后……象征性地比了一下身高。紧接着腾讯决定开设 韩寒专栏《一个》。 腾讯微博上也热闹了, 大家纷纷询问韩寒身高。 腾讯员工许革说:
[43] “170 出头, 嗯, 应该比较客观” 。 员工翟东海贴出合影说: (我) “

124

净高 177,韩寒比我矮大概 3—4 公分,而且他就穿了个拖鞋,绝无 内增高。”[44]只是比了比身高,新“方黑”们就诞生了。 接着韩寒与领头“倒韩”的凤凰网的首席运营官李亚见面,此前 李亚曾写过题为《保卫方舟子,捍卫韩寒》的和稀泥文章。两人长谈 三个小时,韩寒说起数月来遭遇的种种构陷,李亚深感不安。正好他 身高是 172cm,便让服务员用 iPhone 拍摄了两人的合影。随后他发 出微博:“一个月前曾说笑过要‘赤脚比高’,今天临时兴起,我穿 袜子他光脚, 请饭店服务员拍照取证, 并短信老方: ‘舟子学长收图, 韩寒高约 1 米 72’。虽然说过‘一个人究竟有多高,量一量他悲悯 的情怀!’,但还是希望传播真相,让善良的人们欣慰。”[45]

韩寒(左)与李亚(右,身高 172cm)合影

光着脚拍照,没法扯增高鞋袜了,这怎么办?资深身高分析师灯
125

塔与小舟通过左侧的桌子高度,使用专业 CAD 工具“算出”韩寒身 高为 163.3260393873cm[8]。 方舟子转发并评价说: “这也太精确了吧。 ”
[24]

他的支持者纷纷指责李亚谎报了自己的身高。 李亚不服, 拿出了致命的铁证——他与方舟子的合影! 并解释道: 韩寒应该与我差不多高,而方舟子也和我见过多次,很多互联网

圈、媒体圈的朋友也对我的身高有大致判断,1 米 72 左右。 当天在机场微博前 20 分钟,先发了短信附图给我的科大学长方 舟子,也许是隐隐约约抱着一种希望,希望他——作为“科学理性与 事实真相的代言人”——能认同:即使假定不同测量时间与身体状态 会产生些微偏差,那些依靠“逻辑推理”得出的韩寒 1 米 7 以下的结 论是主观和错误的。如果两天前的微博赤脚照不够让一些人信服,希 望今天的说明能消除这些疑虑,达到这个目的。 韩寒的身高本没那么重要, 也难以改变分裂的双方对他的推崇或 质疑,但这半年来参与其中的笔友和论敌们,是否能从这简单的身高 开始, 不管他人怎样, 赤诚面对自己, 抛开预设立场, 拒绝语言暴力, 让理性回归我们的互联网?回归公共讨论?
[44]

然而“悲悯”“拒绝语言暴力”等用词在这场战争中只会被解读 为软弱。 质疑者骂他 “替骗子站台, 伪造身高” 网民 eprom 说: 。 “李 亚与方舟子的合影,可以很明确的证明,他绝对没有 172。”网民浙 大曹亘说: “166—167,内部消息,铁定。”方舟子转发了这些说法,
126

并强调:“我赤脚到头皮 180,眼睛到头皮 13。李亚到我眼睛。他证 明了韩寒身高不高于 167?”[24] 李亚哭笑不得,他指出:咱俩见过很多面,你不该搞错,就算记 错,看照片我头顶也到你眉顶,怎么给说成眼睛了呢? 方舟子回应道: “我说你到我眼睛是要扣掉头发的,即使把头发 算进去,像你画的那样到我眉顶,那么是 169。如果 172,应到我额 头正中央。”[24]

眼角高度差比对示意图 左图:方舟子(180cm)与李亚合影 (方舟子 认为照片显示两人身高差 11—13cm) 右图: 质疑初期潘晓婷(160cm) 与韩寒合影(方舟子认为照片显示两人身高差 4cm)

[47]

然而,韩寒的支持者测量自己眼睛到头皮的高度,纷纷报出 8— 10cm 的数据,指责方舟子撒谎。有趣的是,方舟子的粉丝和质疑者 也纷纷也测量了自己、同事、朋友的眼睛到头皮的高度,均为 13cm 左右。有人摆出“常识”,科学地说明人眼到头皮确实是 13cm,有 人从照片中衣服扣子的距离推断出这段距离是 13cm,还有人指责对

127

方头太扁,居然只有 8—10cm。双方各执一词。这是怎么回事呢?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三:主观随意性 学会独立思考、验证论断,是脱离蒙昧的第一步。 19 世纪末,科学家们还不能理解水星在近日点反常进动的原因。 于是,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根据一组未经验证的观测数据,推测水 星轨道内部有一颗行星——火神星。这个说法在科学界一直存在争 议,但因为火神星轨道离太阳过近难以观测,始终无法确认。 1878 年 7 月 29 日这天有罕见的日全食,正是观测的大好时机, 大批天文学家架起望远镜寻找火神星。有趣的是,不相信存在火神星 的天文学家全都没有观测到,从而更坚信它子虚乌有,而相信存在火 神星的天文学家却有不少观测到了它。职业天文学家沃森 (James Watson) 及业余天文学家斯威福特 (Lewis Swift) 极其热爱火神星, 即便他们的观测结果被指与理论完全不符, 且两人观测到的火神星位 置也相互矛盾,但他们却坚信自己确实看见了火神星,至死不渝。[48] 数十年后,随着观测记录的积累,火神星的存在被越来越多的人 否定,直到爱因斯坦以广义相对论完美地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原 理,这一悬案才尘埃落定。 为什么有些人会“看见”火神星呢?如果你回答不出这个问题, 那么换一个简单得多的问题:从人的眼睛到头皮,到底应该是 13cm, 还是 8—10cm?请拿出尺子自测,再找一位无关人士帮你测量。
128

如果读者进行了上述实验, 很可能会发现自己量与他人量的结果 往往是有差异的。这是由于: 1.语言本身的多义性。量“眼睛”时可能从上眼皮、下眼皮或眼 角算起;量“头皮”时可能以发顶、头顶或发际线为准。 2.测量误差。 头部仰起或低下, 尺子是否竖直, 都可能造成差异。 3.主观随意性。当你很想量出 13cm 时,会从眼睛最下方开始量, 把头发弄得蓬松些,尺子稍作弯曲;当你想量出 8cm 时,会不自觉地 做相反的事。而局外人不了解测量目的,得到的结果与你的往往不一 致。所以测量与观察时要尽量避免主观因素。

【思维练习】: 1.抛开“头皮”“发际线”“头顶”等受发型影响的模糊词汇, 采用“外眼角”这一概念清晰的位置进行比对,我们发现潘晓婷眼角 到韩寒嘴角,而李亚眼角到方舟子下唇下方,差距不大。但方舟子将 这两个距离分别称为“4cm”和“11-13cm”(见上图黑线),很多质 疑者两种说法都认可,为什么? 2.李亚转发了网民品味哥 001 找来的另一质疑者十年砍柴 (身高 163—164cm)与方舟子的合影,指出自己的发顶高度,即下图第二条 黑线,位于两人身高正中间,因此可证实是((164+180)/2=)172cm, 而方舟子对高度差的估计是错误的。该方法是否正确?

129

十年砍柴(左一,163—164cm)与方舟子(右一,180cm)合影

[49]

中间那条黑色横线是之前那张合影照片里李亚的发顶高度示意

3.身高质疑开始时,方舟子称“男子鼻尖到头顶的长度大约是 17 厘米”。但与十年砍柴的合影显示,方舟子下嘴唇(而非鼻尖) 到发顶只有 16—17cm(到头顶更少)。该“常识”是他捏造的吗? 4.使用“模糊标准”方法检查上三张照片,指出画线法的问题。

李亚为自证身高做了最后一次努力, 他去健身房让教练帮忙量了 身高, 还是 172cm。 他发布结果并请大家查询他以往体检的电子报告。 方舟子再次“质疑”:有专业体检报告,你还要跑去非专业的健身会 所量身高, 让教练做证?李亚叹道: “舟子战无不胜, 身高无法自证。 ” 他终于明白了身高无法自证的道理。

王志安最终拒绝了简单冲刺提出的增加观察团、现场摄像、带木 杆检测医院仪器等要求,基本照搬了五岳散人的方案:抽签定三甲医 院,医生体检身高,由公证人员公布。简单冲刺旋即表示不信任王志
130

安。磨蹭两个月后,双方众望所归地谈崩了,王志安退出赌赛,他征 得同意后公开了三方私信。网民敏感区评论道: 测量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其地位相当于裁判。只要选出双方 共同信任的测量机构,用什么工具测量、用什么方法测量、测量结果 如何,都应该由此第三方说了算,打赌双方是不能干涉的——参赛运 动员怎么可以干涉裁判的裁决?按照最新一稿的方案, 简单冲刺挑选 三家备选测量机构,五岳散人从中抽选一家来测量,这样选出的测量 机构应该是双方都能信任的, 至少简单冲刺一方是完全能信任的—— 三家都是你挑选的,你当然应该信任三家中的任何一家。如果你简单 冲刺不信任这家测量机构,可以在挑选测量机构的阶段就另选他家, 没有理由在你选定测量机构之后再干涉该测量机构的测量行为…… 如果简单冲刺检査测量工具后对测量工具提出异议, 双方在测量工具 问题上出现争执……难道又要请出另一个第三方 (比如有资格对计量 仪器进行认证的质量监督机构) 作为更高一级的裁判来裁决测量工具 争端?但简单冲刺既然可以对测量机构这个裁判提出异议, 按照他的 逻辑和观念,他当然也可能对更高一级的裁判提出异议,他当然也可 能怀疑更高一级的裁判会作弊……这样, N 层裁判都无济于事…… 设 你不能把自己当作超级裁判,反过来对裁判的行为做出判决。
[50]

对抗性活动一般会邀请第三方作为仲裁。体育比赛里的裁判、仲 裁纠纷的法院以及公证机构等,都是常见的第三方。引入第三方是为

131

了借助其专业性和中立性来评判相关问题。 面临冲突时,双方若不认可第三方仲裁,便永远不会有结果。测 量机构、公证机构可能作假,裁判可能是同谋,同伴可能是卧底…… 问题是, 别人凭什么信你和你的那根木杆呢?如果第三方受到群众广 泛的怀疑:法院判决会受领导影响吗?专业机构报告会被权力施压 吗?球赛裁判是黑哨吗?专家学者是托儿吗?那么, 在这样的社会状 况中,公共事件的真相缺失,便会成为常态。

王志安退出后,赌局成了耍嘴皮子。简单冲刺每天“倒计时”, 催促测量, 但五岳散人最终邀他去现场时, 他却找了无数推托的借口, 没有出现,还逃掉了原定的给王志安的律师费。只有人欲即天理到达 了现场。赌赛结果出来前,笔者开设了关联投票,与初期数十万人关 15 注的形势不同, 个小时内仅有 474 人参与投票, 其中 82.3%的用户 认为人欲即天理会输,且会被质疑方指为卧底。 赌赛结果很平淡。五岳散人说:“赢了。”人欲即天理则长时间 没有说话,斟酌之后,他写道: 时间有限,加上准备不足(没有尺子),故没有精确测量。但以 我的目测,我输的概率要大些。如果我见到的韩寒就是韩寒的话(身 形相貌和谈吐与视频无甚差别,若有这么相似的替身,我也就认栽 了),个人建议身高的话题,大家就不要再扯了。具体的身高,我不 想表态,也不想再谈这个话题。严谨的表达应该是:散人赢的概率更
132

大些。未精确测量,是双方的问题。但准备不充分,那是我自己的责 任。 关于身高的话题, 我在此为之前那些不礼貌的文字 (如果有的话) 向韩寒道歉。说韩寒身高 165cm 是纯属扯淡的。除非我今天见的是假 韩寒,但这个概率实在是太小了!
[27]

五岳散人发表了感想: 对于韩寒身高的质疑, 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闹剧与丑剧……一个出 现在公众场所这么多次、与那么多人合影过的人,居然被一帮所谓的 “技术流”质疑其身高,而就没有一个人去拿出他们总是放在嘴边的 求真精神, 亲眼去赛车场等地看一眼——哪怕只是一眼——然后回来 再说。 周五,我未接到简单冲刺已经到京、愿意就测量具体地点等项目 商谈的消息, 而人欲即天理则在周四晚上已经到京……路上人欲即天 理说,他出发匆忙,并未带尺子。我问他身高多少,他回答是 171cm, 我说那你自己站在那里跟韩寒比一下就好, 人欲即天理也同意这个做 法……在梅地亚中心对面的一栋楼当中。 走过去之后韩寒在大堂吧里 等我们,然后两人有所交流,一起并排比量了一下身高。此约定到此 就算结朿了,胜负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我对韩寒的身高具体数字并不关心,实际上任何人只要当面见 过韩寒,都能知道他不是方舟子构陷派说的 164、165 左右,而是肯 定在 170cm 以上。 我要跟他们打赌的目的只是证明这种构陷到了何等
133

丧心病狂、误导其他人的地步,人欲即天理算是被忽悠的人之一。当 然,现在他已经被鞋教徒打成潜伏很深的方黑了,很快他不足 171cm 的证明也可能出现。 其实直到李亚因为与韩寒见面,为他身高问题说了句话,然后被 “证明”为不足 170cm 之后,我才真的觉得身高很难自证。为什么? 因为当时李亚是跟方舟子一起做节目, 方舟子当面见过李亚并且合影 留念。我认识李亚也是多年,主持人是多年好友、著名的大雪封山。 就是在这种当面见过的状态下,方舟子甚至都能不顾颜面的胡说八 道,这个身高还能怎么证? 这不是证明身高,而是坚决不打算证明身高、然后继续泼粪。只 有把水搅浑,这帮人才能把这个泼粪游戏玩下去。任何机构、个人都 会成为他们质疑的对象,哪怕是教主亲临都不行,最后他能质疑他自 己,为了这个他都自称头皮到眼睛有 13 厘米了,弄得自己像是异 形…… 人欲即天理找我要账号,要把款项汇过来。正在此时,韩寒再次 给我发短信说:散人,我建议打赌什么的都算了,你也别让这哥们自 己给自己添堵了。韩寒早上就跟我说,让我赢了也不要钱,让他们知 道自己错了就是。惭愧,我一个四十岁的人,不如这个年轻我十岁的 人通达。账号,我始终没有发给人欲即天理。[51]

方舟子大怒,并称人欲即天理“非托即傻”:
134

这个连肉尺子都不愿当的无尺之徒非托即傻。 鉴于以前他就骂我 是 “烂人” 目测量高后又马上宣布与五岳谎人出钱成立 , “塌方基金” , 是托儿的概率要大一些。[24]

无数质疑者涌入人欲即天理的微博,骂他是“无尺之徒”,两天 刷了几千条回复。他受不了了,开始“澄清”: 我从未承认过韩寒身高超过 170cm……我的标的是 169cm,肩并 肩站过以后,我认为大于 169 的概率要大些,大家都是体面人,所以 我提议算我输。 并排站的时候,我应该略高一些(我的身高 171—172,从未超 过 172),韩寒的头发略高,但不离谱,我总不能用手压住他的头发 来拍照吧?以我个人的估计,真实身高应该在 168—170 之间,大于 169 的概率略大些。[27]

方舟子表示满意:“看来此人不是托,只是傻。证明了韩寒身高 168—170cm,这不是既打李亚的脸,又证明韩寒说谎吗?怎么还认 输?”质疑者随即停止了谩骂。人欲即天理表态后,还向李亚等人叫 起板来,要他们“道歉”。李亚反驳道:“人欲与散人昨日下午见韩 目测认输,未经尺量,凭什么断言‘肯定没有 172’呢?” 方舟子满意了,韩寒的支持者可气疯了呀。当场认输,离开现场

135

后不但没付 20 万赌资,还反咬一口?这次轮到他们大骂“无尺之徒” 了。 有人质疑: 你认为韩寒身高 168—170cm, 前几天又说超过 169cm 的概率很大, 也就是说, 你用裸眼就能精确到 1 厘米, 这是不可能的。 更多的人则催他付赌资。 他扛不住压力,主动表示捐 20 万,这次五岳散人没给他台阶下, 而是将邓飞的免费午餐慈善基金账号发给他。他非常尴尬,因为根本 没想过会输,没准备任何钱。他勉强捐了两万元给李连杰的壹基金, 并再次回头批评方舟子。但几次改口后信誉丧尽,已经没人把他的话 当回事了。 方舟子的铁杆粉丝“龙哥-科学公园”对他质疑道:“你称自己 无尺, 故托梅地亚中心礼宾部去买尺……今日路过此处特意去问能不 能帮我买个尺子,服务员说对不起,不提供这项服务。”[52]服务员拒 绝给我买尺子,当天怎么会给你买?类似的几个问题接连问下来,人 欲即天理很快也“无法自证”,百口莫辩了。 本该明晰的结论,一离开现场,便又神奇地变化成了多种不同的 说法。韩寒曾预言: “你怎么证明自己的身高?你怎么证明我穿垫高 鞋?人要故意使坏,你说什么都没用。”结果,不但他自己的身高不 能自证,连带其他各色人等全都无法自证了,身高事件变成了“罗生 门”。

136

第三节 语言陷阱
一个出镜十多年,有成千上万张公开照片的人,身高真的很难估 算,以至于变成“罗生门”吗?当然不,这是认知缺陷在恶意的舆论 传播中被放大所致。对身高的正确估算方法是什么? 首先,学会用精准的语言讨论。在这场身高舆论事件中,辩论时 先说头顶,再一眨眼变成发顶,然后在眉顶、头皮、发际线、眉间、 额头、额顶等词汇中反复切换,那是无法搞清任何问题的。 1.厘清定义:笔直站立、放松站立;穿皮鞋、球鞋、拖鞋;量发 际线、头顶、发顶。其高度差异分别是什么?自测并用笔记下。 2.明确标准:头顶、发顶等受制于发型差异,并不严谨。对合影 照片,严格采用同一标准“外眼角高度”进行比对。其余用于参考。 有了严谨的定义和标准,才具备讨论基础。接着,要意识到你存 在知识盲点:照片中视觉上的高度差,可简称为“视差”,它并不是 真实的高度差异。

用照片忽悠身高的原理

[53]

137

恩佐婚纱的摄影师用图简述了原理, 从照片中韩寒手臂的摆放方 式可知,两人并不在同一个平面上,仰拍而非平视的角度,亦缩小了 视差。这是摄影师为让人物显得更亲密所用的拍摄技巧。此外 4cm 的 视差值也是随口捏造的,行文中还有一个小逻辑问题,不再冗述。 这个知识盲点必须“控制信息”后才能利用,所以寻找潘晓婷与 韩寒其他角度的合影,即可发现问题;用“模糊标准”方法,发现各 种身高分析的逻辑矛盾处,亦可破除。 那正确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呢?比较复杂,仅作简述。

使用射影几何方法分析等高线的示意图

[54]

上图是一个基于射影几何的标准模型,通过照片画出参考平面, 两个竖直的比对物体,其延伸线汇聚于高度方向上的消失点 p(图仅 为示意,实际上 p 往往很远)。再做出水平方向上的消失线 l,与 br
138

和 b 的延长线汇聚于 q 点, 这样参考高度的一个端点 tr 就可以投影到 测量对象的方向上,即图中的 i 点。换句话说,i 与 b 的距离就等于 tr 与 br 之间的距离。在射影几何中分析高度,不能像平面几何那样平 着画等高线。网上绝大部分分析都犯了这样的错误,包括本章描述事 件时所列的不少示意图。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既然 i 和 b 之间的距离已知,t 与 b 的 距离就可以通过比例关系求得,其实这还是完全错误的。网上少数正 确的透视就犯了这类计算错误。在射影几何中,这个比例并不相等。 需要生成一组 3×4 的投影矩阵,利用参考高度,求出度量因子,再 将得到的因子代入投影矩阵求出待测对象的高度。[54][55] 对几个月来大搞伪科学分析的“科普团队”来说,科学是他们的 构陷工具与话语权,而不是知识与方法。

通过二维照片求解高度, 绝非易事。 即便懂正确方法, 因分辨率、 人物姿态、镜头畸变等产生的计算误差也很显著,何况大部分人根本 不可能懂。所以只要有人宣称用该正确方法画线计算,由于知识盲点 未除,你依然难以判断对错。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当然有。 确认自己无力判断照片中处于不同平面的人的高度差之后, 就能 针对性地避开知识盲点,确立筛选有效材料的标准,将命题纳入你所 掌握的知识范围。例如符合以下所有基本原则的材料: 1.肩并肩或手臂紧靠的正面照,避免大角度拍摄或隔人比对。这
139

样两人就确定在同一平面了,还能弱化因距离产生的镜头畸变误差。 2.只取与男性的合影, 可排除高跟鞋等干扰。 照片至少拍到大腿, 通过比对腰部或膝盖高度,确认双方的鞋高与站姿没有大幅差异。 3.比对者的身高有确定数值(经常出镜有公认身高,或当众承诺 自己的身高),其身高值要与目标接近,减少比对误差。 上述原则构成了充分必要条件,这是对有效材料的最基本要求。 此时依平面几何方法画等高线, 比对像素点数目, 即可大致计算差值。 这些照片信息充分,你能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做出正确论断。而缺失 任意一条原则的照片一律无效,如下图所示:

著名的 Ames Room,同样身高的人拍出不可思议的高度差异

[56]

不在同一平面,人物就能在照片中显高或显矮,电影《指环王》 依此原理拍出了甘道夫和小矮人们惊人的身高差异, 但这类照片永远 不能完全符合上述基本原则,属于无效材料。它们命中了你的知识盲 点,而认知上最忌讳的就是在你不懂的领域做判断。

140

搜集完有效材料后,便可开始考虑证明力差异,提前写下明文规 则,避免主观随意性。如合影者身份里,利益密切相关者、粉丝、公 众人物,证明力由低到高。再看照片质量,角度差且不露膝盖只露大 腿的、露膝盖或角度较好的、两者均满足的,证明力由低到高。将证 明力量化为权重,此处笔者将权重粗糙地取为 1、3、10,仅为示例。

左图:演员夏雨(左一,176cm)与韩寒(左二)的并肩合影 。中 图:网民张小耀归来(左三,172cm)与韩寒(左二)的并肩合影 。 右图:赛车手孙强(右,175cm)与韩寒(左)的并肩合影
[59] [58]

[57]

以上图为例,三张照片均符合所有原则,属有效材料,但效力有 差异: 1.与夏雨的合影。身份是公众人物(权重 10),但相片只拍到大 腿,仅可模糊看出两人腰部基本等高(见图中横线),角度略差(权 重 1),总权重可取为 10×1=10。请读者自行思考,为何韩寒右侧的 吴佩慈(身高 170cm)的腰部和头部明显高出一大截?
141

2.与网民张小耀归来的合影。身份是粉丝,效力低(权重 3), 但相片角度好,可明显看出两人膝部基本等高(见图中横线,权重 10),此时总权重可取为 3×10=30。 3.与赛车手孙强的合影。这张正面照非常完美,且拍出了韩寒的 拖鞋,因此无需再比对膝盖判定鞋高差异(权重 10)。但孙强是韩 寒车队的导航员,属于利益密切相关(权重 1),因此总权重为 1× 10=10。 主动搜寻足够有效材料后,作身高点分布图,大部分点必然处于 某区间内,区间外是少量瑕疵点(样本身高值有误或未知原因,可去 除)。加权平均即可估出身高。当你具备正确思维方式后,除控制信 息 (例如将瑕疵点搜集在一起灌输给你) 外的所有忽悠方法均告失效。 如果你没有精力搜集材料, 或担心利益相关者谎报身高造成系统 偏差, 那仅分析权重高的照片亦能得出结论。 如果连这点精力都没有, 就相信公众人物的尺量结果。 与各类在照片上画满线条的分析相比, 上述方法是否简单易行? 这是科学中“技”与“道”的区别——你要掌握的是“道”。 那公众为什么会出现认知差异呢?以下图材料为例:

142

左图:林志颖(左,172cm)与韩寒在赛车场的并肩合影 右上:头部区域放大 右下:其他角度略差的并肩合影供参考
[60]

这组照片属于高权重的有效材料,林志颖是知名公共人物,并肩 合影照片角度也正。膝、腰、肩、眼均很清晰,可比对参考(有人疑 惑单膝略弯没问题吗?其实有一条腿直立,高度就不变)。本书读者 看了上述照片,一定会觉得答案很明显,但深入质疑者们的圈子,你 会发现他们的主流观点并非如此,下图是新浪微博上某典型评论:

他的论断居然是“韩(寒)比林(志颖)矮了一大截”。你会疑 惑,莫非他眼神有问题?其实他眼神真的没问题,这是传播的魔力。 请看左下图,这批人所能接触到的材料是这样的:
143

信任什么样的信息源,判断材料的能力,这两者决定了你的结论

[60]

它们是核心的恶意质疑者,从原始材料中精心选择的无效材料, 在封闭圈子里传播,屏蔽有效材料(如右下图),再由所谓“科普人 士”们相互佐证。使用控制信息手法,瞄准终端受众的知识盲点,欺 负他们不懂基本的透视原理。 无效材料可以无限制造。只要人物间有距离,不在同一平面,变 换角度即可产生视觉差异, 这样的照片可轻易找出几百张。 集中灌输, 缺乏认知能力的人会感到眼花缭乱: 怎么韩寒一会儿高一会儿矮?实 在搞不懂,干脆谁照片多就信谁吧。而对被话语权的人群来说,世界 更简单,每张照片都矮,身边每个“专家”分析结果都是 164cm,再 配合各种恶意描述,如称林志颖“高帅富”,韩寒则为“矮矬穷”。 韩寒是全国冠军, 队服上赞助商广告多, 可蔑称 “狗撒尿的电线杆子” 。
144

圈子里的人们互相吹来捧去,贬低对手,旁观者看他们很蠢,但他们 却觉得自己明察秋毫,飘飘然,沉醉于智商爆棚的愉悦感中——点进 上图微博中的评论,你会发现每个被骗的人在下结论时都很开心,以 为自己聪明极了。这就是“被话语权”的典型特征。

使用大量无效材料,如有角度的照片、与高个子们的合影、与穿 高跟鞋的女人的合影等,对受众进行高强度灌输后,即可令对方产生 先入为主的不良印象,接下来只要对付漏网的有效材料即可。此时常 用的方法是语言陷阱。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四:语言陷阱 语言没有成本,却有魔力,它能误导、干扰人们的思维。对网络 传播不了解的人,很容易被信口开河的文章所打动。怎样离开由这些 浩如烟海的文字组成的迷宫呢? 1.摈弃无成本的、富含主观性的材料。 在谈论身高时,合影者拿出照片证据,承诺自己的准确身高或测 量结果,这叫“背书”。他们为此支付自身信誉作抵押。若在公共平 台上谎报自己的身高,知晓他们底细的同事、朋友会反感、看轻他。 也就是说, 这些材料是有成本的, 在没有更强证据的情况下不容否定。 依据这样的材料去做判断,出错的几率最小。

145

什么样的材料损害认知?比如没有证据, 却富含以下词汇的材料 与论断:目测、差不多、身高估计也就那样、大概这么高……,它们 是“饭桌上的八卦用词”,受“主观随意性”影响。喷出这些论断, 无需任何成本,不损失任何信誉,因此它们是无效材料。

2.警惕转移话题、人身攻击的倾向。 攻击信任链条与无限质疑的目的,都是转移观众的注意力,让有 效材料的效力减弱。 一旦拿出足以证实身高的合影时,质疑者们便开始无限质疑,扯 增高鞋、内增高、增高袜、机械拉高、手术增高……保持常识感,要 意识到这是精神病人的思维方式,反思自己的知识盲点。 攻击信任链条是另一常见做法。 当证人、 媒体站出来证实身高时, 煽动人身攻击,挖黑材料,让对方退缩或名声变臭。对名人,如林志 颖,可拐弯抹角讽刺——韩寒说演员身高都报高 3—5cm 的(闲谈是 无效材料,但他们用起来会觉得很机智),亦可另寻他事报复。对报 道,可顾左右而言他,如《纽约客》2011 年的专访中提到韩寒高 5 英尺 8 英寸(172.7cm)[61],被瑞士某杂志转载为 1.72 Meter gross, 方舟子解读为“毛高 1.72 米,瑞士记者果然幽默”——他不懂此处 德语 gross 意为身高。对记者,如新快报女记者在赛车场做求证报道 并贴出合影时[62], 则可侮辱嘲笑。 在粉丝、 马甲不停热捧、 狂欢之下, 人们意识不到这些做法并非有效反驳。他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了,不再
146

将反方给出的信息纳入认知过程,反思过往的结论,而会轻易无视。

3.仔细审视细节论断。

左图:余力为(左二,170cm) 右图:余力为(左三)与韩寒(右二)
[17]

在争论“增高鞋”时,网民翻出了贾樟柯与韩寒穿拖鞋的合影照 片,方舟子立刻攻击贾樟柯的身高并认为韩寒身高依然是 165cm。此 时如果你仔细看,可以发现照片中有导演余力为,他身高 170cm。图 中隔空画线的方法科学上并不正确, 却能让你在不具备相关知识的情 况下,发现 165cm 很可能是错误论断并反思,它是怎么来的呢?

左图:侯孝贤(左,170cm)与贾樟柯 右图:贾樟柯与韩寒。

147

方舟子用左图论证贾樟柯身高只有 160cm, 再根据前图贾樟柯与 韩寒的合影照片,推断韩寒为 165cm。奇怪的是,我们把两张照片放 在一起,将贾樟柯的头部放大到高度一致,会发现被他论证为 165cm 的韩寒,穿着拖鞋侧着身,高于同样侧身的 170cm 的侯孝贤。 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呢?回顾方舟子原话: 韩粉根据百度资料说贾樟柯身高 168,而韩寒明显比贾樟柯高 5 厘米,所以韩寒身高有 173……身高 170 的侯孝贤也比贾樟柯高半个 头……贾樟柯身高应在 160 左右,韩寒真实身高自己算吧。
[3]

注意粗体部分, 这是典型的语言陷阱。 首先将主语偷换为 “韩粉” , 推卸“贾樟柯身高 160cm”,“韩寒比他高 5cm”这类论断的责任。 通过叠加错误论断,小谎言便成长为惊人的结论。在每一处,能少说 1cm 就少说 1cm, 能少说 5cm 也绝不含糊。 如果这种论断你多信几个, 韩寒很快就不足 1 米 5 了。结论不能直接给,要让观众接纳污染材料 后“自己算”。算还不简单?小学生都会算,160+5=165cm 嘛。通过 亲自计算,他们会以为该错误论断是自己思考所得,并努力保卫它, 而意识不到这是被人灌输的。

质疑者其实还做过实地调查。 韩寒有张在松江二中传达室门口的 照片可供测量。方舟子介绍说: “今天一大早杭州网友糯夫子从杭州 开车到松江二中, 赶在韩粉去破坏现场之前, 测量了下图所示 ‘天才’
148

穿增高鞋靠墙拍摄时的高度,得 170,与建筑工程标准算出的相符。 即‘天才’穿增高鞋的身高为 170,推测裸高在 165 左右”。他们回 报的测量结果是 170.2cm。如下图标线位置所示:

质疑者们去松江二中按照片测量的结果,红色横线离地 170.2cm

[60]

他这条微博中充斥着各种恶意攻击、 转移话题和语言干扰, “韩 如 粉破坏现场”等,还有诉诸专业壁垒的胡扯“与建筑工程标准算出相 符”等等。它们的目的是分散你的注意力。抓住该材料中唯一的有效 信息“横线处离地 170.2cm”,简单明确两件事:1.左图是叉腿站立, 右图是低头站立,均非直立。2.增高鞋是捏造的,并不存在。你一样 可以得出正确的身高。

制定标准,厘清逻辑,冷静理性地分析,你会发现身高一点也不

149

难量。只要筛选出有效材料,用统计方法可量,用高权重单张照片也 可量,还可信任第三方尺量。无数种方法均能得出正确结论。上街随 便找个中学生问:我想知道某人的大致身高,又不能直接尺量,那怎 么办?人家会告诉你: 找个身高和他差不多的家伙肩并肩站着一看不 就行了?——对!这就是本章所述的方法。 中学生都知道的方法, 很多教授学者们为何做不到?因为他们的 科学素养极差,又不具备在舆论中分辨材料效力的能力,不停地接纳 无效材料;取信跨度极大的分析结果,对质疑者贴出的照片为何有各 种角度毫无警惕;缺乏明确稳定的思维方式,思路极易被干扰。 当你学会排除无效材料、语言陷阱与小谎言的干扰,只对有效材 料投入足够精力时,就可以集中注意力,细心审查每个定义、论断, 用简明的思维方式得出正确结论。 从照片量身高,常见于议论名人的低端论坛。不少网民尤喜用照 片分析政治家身高,并为此争辩不休,这源于他们的知识盲点。而知 识分子,按理说,学文科的应当能看出问题,学理工科的应当能找出 得到正确结论的方法。可现实是,合格的不多。 当前在公共舆论中活跃的很多知识分子,认知能力匮乏,极易上 当受骗。被骗后他们还惯于找糟糕的借口。因知识盲点而出错,可归 结于误差。自己认知上无能,却责难别人自证不力——你咋不量给我 看?他们对舆论传播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喜好夸夸其谈,却不愿身 体力行地去现场求证。韩寒并不难找,赛车场、球场等活动地点均早
150

已公示甚至有时间表,几乎每月他都要与无数粉丝合影,身高一比即 知。马锐拉讽刺道:“这帮人口口声声出来走两步,别人其实天天都 在外面走,而他们除了坐在电脑前两根食指一副键盘泼粪外,什么都 不会。”[18] 最后请理解并思考这样一个社会现实: 连身高都搞不明白, 靠饭 桌八卦来判断公共问题的教授、学者们,却在各大媒体上侃侃而谈, 分析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问题;大搞伪科学,连左右脚都不分 的人,在很多记者眼里,却是“科学与真相的代言人”。

151

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信息传播对认知的影响。 如何从舆论中筛选有效 材料,察觉思维异常,防止在群众运动里被人操纵。

1.被话语权:参与群众运动时,人们误认为自己获得了话语权, 言论被周围人所认同和传播,并洋洋自得。其实他们绝大多数是被话 语权的对象,信息源被恶意者所操纵,成了攻击别人的工具。 2.无限质疑:任何材料、证人、论断,只要不符合自己的观念, 就都不相信,不断提出新的质疑来延续话题。这是一种诡辩。 3.攻击信任链条:谁帮你证明,谁就是“利益集团”。将对手与 证人污名化,骚扰其家人、朋友、领导、同事。在这种气氛下难以求 真,因为只有信任才有真相。参与者们在群众运动中责任心减退,肆 意传播谣言,形成信息污染,获取可靠信息的成本急剧增大。攻击信 任链条是基于舆论传播的忽悠手法, 当终端观众接触到原始材料时就 会失效,因此构陷者会回避现场质证。 4.语言陷阱:语言没有成本,却有魔力,它能误导、干扰人们的 思维。摈弃没有成本的主观说辞,防止转移话题与人身攻击,仔细审 视每个细节论断,保持简明有效的思维方式,就能避免语言陷阱。

152

[1] 聪明的一叔 新浪博客 《周云蓬是〈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的代笔人》 2012/10/8 这篇文章实际上发自身高事件之后,本文仅用于说明类似现象 [2] 中财尚超《〈像少年啦飞驰〉后的真相——一个 95 级辍学师专生的回忆抑或一个别有 用心的老写手的代笔之作?》 2012/3/28 [3] 方舟子 新浪微博 2012.5.6-5.15 [4] 图片来自 搜狐体育 韩寒与潘晓婷打花式九球的照片系列 [5] 搜狐视频 《韩寒:对于调侃郭敬明身高的问题我要道歉》 [6] 原始图片来自 腾讯娱乐 [7] 司马 3 忌 新浪微博 [8] 灯塔与小舟 新浪微博 [9] 聪明的一叔 新浪微博 [10] cloudsforest 新浪微博 《正误差之辩》 可以根据条纹的数量来确认箱子的款式,箱 子型号见 http://www.rimowa.de/main#products [11] 胡戈 新浪微博 [12] 熙锋 新浪微博 笔者联系后确认他为长安福特的黄熙 [13] 王轶庶 新浪微博 [14] 照片均来自网络新闻 方舟子微博里作了整理 因篇幅所限,本书仅截取了其中几张 [15] 浦奕安 新浪微博 [16] eprom 新浪微博 [17] 12530 无线音乐 《〈海上传奇〉》首映 韩寒现身粉碎删戏传言》照片出自同一新闻 稿 [18] 马锐拉 新浪微博 [19] NicoleChen 新浪微博 [20] 话剧《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表演结束后韩寒答读者问视频 [21] 押沙龙 新浪微博 《方舟子照我去战斗》 [22] 钭江明 新浪微博 [23] 五岳散人 新浪微博 《“狗眼看人低”的四个关键词》 [24] 方舟子 新浪微博 2012.5.12-6.30 [25] 五岳散人 新浪微博 《跟简单冲刺以及装逼犯们说两句》 引用文字顺序略有改动 [26] 简单冲刺 新浪微博 [27] 人欲即天理 新浪微博 及其回复 [28] 王志安 新浪微博 [29] 王志安、陈旭、舒可心《A 先生身高测量活动规则 (V3.0.2-征求意见稿)》 [30] hbchendl 新浪微博 [31] 王增杰 新浪微博 [32] 仙人指路 新浪微博 《韩 2 被公知母知量身高的微博汇总》 [33] 刘戈 新浪微博 [34] 图片来自中央通讯社 联合报《韩寒现身总统府 马:久仰》 这是韩寒随共创两岸和平 红利论坛到台湾总统府访谈时摄影师拍摄的合影 [35] 薛蛮子 新浪微博 [36] 五岳散人 新浪微博 《关于规则的底线》 [37] 简单冲刺 新浪微博 《关于测量天才身高活动规则的底线》 [38] 五岳散人 新浪微博 《酒罢问君三语》 [39] bszzf 新浪微博

153

[40] 人欲即天理 新浪微博 [41] 目田氏王刀夕 新浪微博 [42] 五岳散人 新浪微博 《不好意思,你被消费了》 [43] 许革 腾讯微博 [44] 翟东海 腾讯微博 [45] 李亚 新浪微博 [46] 李亚 新浪博客 《回归理性——从韩寒身高开始》 [47] 图片来自 李亚作为嘉宾主持凤凰网“雪夜漫谈”节目时与方舟子的合影(2011/9/19) [48] 卢昌海 《寻找太阳系的疆界》 火神疑踪 [49] 图片来自 凤凰网“雪夜漫谈”节目十年砍柴与方舟子的合影 [50] 敏感区 新浪微博 《超级裁判》 [51] 五岳散人 新浪微博 《身高之谜》 [52] 龙哥-科学公园 新浪微博 [53] ENZO 恩佐 新浪微博 [54] 图片来自 http://www.csse.uwa.edu.au/~pk/Forensic/Course/SVRlecture/ [55] Single View Metrology http://www.cs.cmu.edu/~ph/869/papers/Criminisi99.pdf [56] 图片来自 http://psylux.psych.tu-dresden.de/i1/kaw/diverses%20Material/www.illusionworks. com/html/ames_room.html [57] 图片来自 新浪娱乐《吴佩慈敢与韩寒比车技 笑称愿做"香车美人"》 [58] 图片来自 张小耀归来 新浪微博 [59] 图片来自 孙强 新浪微博 [60] 图片来自 腾讯体育 F1 赛车十周年 [61] Evan Osnos 《The Han Dynasty》 The New Yorker , July 4th, 2011, http://archives.newyorker.com/?i=2011-07-04#folio=050 [62] 新快报 《韩寒究竟有多高?》 [63] 图片来自 南方周末 《写真:焦点外的韩寒》 注:由于本书定稿于 2013 年 10 月,所以附注里的文章,目前可能已无法在网络上找到,对 原始材料感兴趣的读者请参见本书阅读提示。

154

第三章 传销式舆论战——信息污染
方粉们在那里叫:你们得先看材料,看完材料就信了。我听着就 想起传销团伙:你先去听课,听完课你就信了。 ——李铁

在“质疑”大潮中,80 后女作家蒋方舟(9 岁出版了小说《正在 发育》)躺着中枪。方舟子称,蒋在 10 岁作品《白字小姐》一文中 写道:“去年我才突然发现,‘善良’的‘善’是四横,我写成三横 竟然写了十年。”9 岁时写“善”字写了 10 年?毫无疑问是其母亲 代笔。 蒋方舟微博下很快堆积了上千条辱骂信息,她的粉丝惊怒交加, 这显然是夸张修辞,否则按此逻辑,她母亲岂不是在生女儿前一年才 学会写“善”字?还误写了 10 年?怎能从文学作品里找罪证? 然而质疑者们并不接纳这类解释, 相反他们在诽谤后热情地劝说 蒋方舟服软,只要诚实地承认作假,向他们认错,就会得到原谅。

作家陈村曾是方舟子的朋友,他维护韩寒并严厉批评了倒韩者。 于是质疑者们做了幅图, 指称有批作家包括他和韩仁均、 赵长天, 1999 —2003 年从文坛“神秘消失”,在家帮儿子写作,打造“天才少年 作家” 这种奇葩逻辑下还能自证?但陈村认为他可以——因为 1999 。
155

年他的儿子才 3 岁;“神秘消失”则纯属造谣。 但陈村并未成功“自证”。质疑者们被他驳斥后,简单地将“铁 证”中的 1999 年改成 2006 年继续传。他给一个人解释完,几天后另 一个人又来“质疑”,再解释一遍,过几周又来一批。他不胜其烦。

2012 年 7 月 21 日晚,北京暴雨造成多人死亡,韩寒赛前写了一 篇短文,提示涉水开车注意事项。结果有人“质疑”道:赛程显示你 发帖时比赛已经发车了,你边赛车边发博客?抓到铁证了吧? 其实,“发车”指车队工作人员将赛车开到指定地点进行检测、 调试,而非在赛道上飙车。况且韩寒发博客时,不少粉丝正围在休息 室外苦等签名,还拍了照。但你若这样解释,只会招致以下结果: 1.你自己对赛车也不是很熟,不小心说错话,或与同伴说法有差 异。那他明白了:这是利益集团、水军、骗子同伙,合计起来骗他呢。 2.你虽然说对了,但因为对方智力低下,你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也没能把他说懂。他认为自己是对的,你很蠢。 3.你终于把他说明白了, 让他知道自己错了。 但他为了证明自己, 又去寻找其他更蠢的 “疑点” 再来 , “质疑” 你有本事把他教聪明? 。 4.你终于把他说明白了, 而且驳斥有力, 不但让他知道自己错了, 还成功地让他意识到自己很蠢。这结束了?不,更麻烦了。人是有自 尊的,人家恨上你了!他开始更热诚地转发其它人的“质疑”了。

156

这些质疑的逻辑错误都很简单, 使用了模糊标准与未经质证的材 料,在知识盲点上判断,那为什么这么多人会如同着魔一般,陷入其 中难以自拔呢?

157

第一节 信息污染
在撰写本节前一周, 笔者正好得知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 喜讯, 于是花了十分钟阅读相关材料, 仿照这场运动中质疑者的方法, 列出以下“铁证”,证明莫言作品必然是别人代笔的: 1.莫言文化水平不高。他小学五年级辍学,后来靠特招才进入大 学。与其文学水平不符。 2.莫言没有文学理论功底。 他的导师坦承帮莫言写了硕士论文后 半部分的几千字,因为莫言不懂。那前半部分谁写的也值得怀疑。 3.莫言作品和生活经历不一致。例如中篇小说《岛上的风》写海 岛生活, 但他当时在山里当兵, 别说海岛, 连海是什么样他都没见过。 记者问莫言怎么能写得那么精彩贴切,他居然回答是翻查辞海,找出 对海边的描述照着写的。这么荒谬的事也有人信? 4.莫言写《生死疲劳》时,自称 43 天写完 43 万字,大家说,这 可能吗?要知道笔者这本书 1 天顶多写 1000 字。 而且 43 万字一稿成 书,太可笑了吧?《三联生活周刊》还借编辑之口吹捧道:“他交给 我的是特别干净的稿子, 每一字都写得方方正正, 字体扁而几乎一致, 其间几乎没有涂改。偶尔增加的句子,都会清楚地标示,一如他永远 整洁的床铺。莫言写作,是不打草稿的,崔京生说,他在开笔前只在 一张纸上列出顺序、交叉、拐弯抹角处,然后就开始动笔,基本一字 不改。” 这么神的事儿你能做到吗? 5.莫言获诺贝尔奖和评委马悦然有关,而他们之间关系密切,马 悦然的书还请莫言作序,联手作弊的可能性很大。
158
[1]

6.在获得诺贝尔奖的那个月,莫言赋诗一首《写给自己》: 莫言已经五十七,心中无悲也无喜。 经常静坐想往事,眼前云朵乱纷披。 人生虽说如梦幻,革命还是要到底。 革命就是写小说,写好才能对起自己。

这是文学奖得主的作品?有人辩称打油诗不作数, 那我们来看莫 言日记片段: “五月九日, 有一只燕子落在树上, 说今天是个好日子, 毛主席要到我们家吃鱼。”——板上钉钉的小学五年级水平吧。 7.莫言中学作文不及格, 文中病句之多可以从侧面印证他的真实 写作水平。他女儿管笑笑说:“在我初、高中的时候,父亲是从不指 导我语文的,因为按照中国的应试教育,他的作品有一大部分都是病 句。” 作家徐林正佐证道:“莫言还告诉我,他其实很少花时间教 育孩子……但有一次, 他教管笑笑写作文, 结果管笑笑的作文不及格, 而且,几乎每一句话都是病句。” 诺贝尔奖水平的作家,文章里会 到处是病句,连中学作文都及格不了吗? 8.莫言手稿不但干净得可疑,而且有时写繁体,有时写简体,一 看就知道是两个人写的。 翻开手稿第一页, 短短三行就发现了错别字, “处女座”写成了“霉女作”(见下图右圈)。这毫无疑问是对文学 完全无知的铁证。抄代笔者稿子的时候,抄错了吧?
[3] [2]

159

莫言文集序言手稿截图

哪怕每条“疑点”都较弱,“概率连乘”后,就是铁证了吧。笔 者信心满满地贴出这个帖子,不服来辩。 有人提出:这个形似“霉”的其实是“处”的另一种异体字啊。 笔者马上反驳:和第二行的“处”字异体不一样啊!同一个字居 然写出两种异体,正好说明原稿是两人所写,莫言抄写时没注意,露 出了破绽!(使用模糊标准手法,总能得出预定结论。) 也可以继续寻找“奇怪”的错别字:莫言抄写别人手稿时,因为 后文“打斗”的“斗”字干扰,将“打”抄成了“抖”。(不需要认 可我的材料,只要你接纳了错误标准,我就能无限制造“铁证”)

而且两份手稿的笔迹看上去还不大一样,正好证明是两个人写

160

的!(随时抛出新指控转移议题,令讨论失焦,转移观众注意力) 就这样,笔者和莫言的支持者(莫粉)一句句辩论下去……

然而现实中,这种辩论是不会发生的。普通人的正常反应是—— 你神经病啊?因为每一条都有明显的逻辑错误。 那为什么同样的理由 从方舟子这批人嘴里说出来, 在质疑者眼中却会显得如此 “合理” 呢? 作家马伯庸介绍过三国里《曹操抹书间韩遂》的故事: 曹操与马超、 韩遂联军在渭水对峙, 双方僵持, 都奈何不了对方。 为离间敌方两大势力, 曹操故意给韩遂写了一封信, 信里没正经内容, 涂涂抹抹。马超看到这封书信的时候,不由得拍案而起,大声地质疑 韩寒……哦,不对,是韩遂:“曹操的书信为啥这么多涂抹痕迹,手 稿不应该都是干干净净的吗?涂掉的是机密吧?你一定有问题!”联 盟破裂,西凉军遂败。
[4]

马超因愚蠢的逻辑错误导致兵败,但这个错误并不是孤立产生 的,他原本就猜忌韩遂集团(先入为主),曹操又做了大量工作:假 装退兵纾缓外部压力,令对方内部矛盾抬头;与韩遂战场叙旧,制造 疑虑;曹洪用模棱两可的暗语撩拨两人关系;当然可能还派出了奸细 散播谣言等等。 这一切构成了怀疑 “气氛” 诱发了马超的逻辑错误。 ,

161

韩寒出版手稿集后,预言道: 《光明与磊落》出版以后……我甚至都能想象有些人拿到手稿 集,大叫“一看就断定是造假的”,然后出现一些所谓的长篇分析。 届时估计会冒出不少“笔迹学专家”,单独拎出我写过的几个字几个 笔划,再对比手稿集里的几个字,得出结论,假的。
[5]

事后对方大致如他所料, 指控手稿中有 “奇怪” 的笔迹和错别字, 断定为假。而且不少人是真信,因为有人居然报了警。想到电话那头 气急败坏的声音传来: “韩寒手稿里有几个错别字很奇怪,毫无疑问 是诈骗!公安怎么不管?”能忍住不挂电话的警察,脾气一定很好。 如此荒唐的理由, 为什么质疑者会觉得很合理呢?笔者询问了其 中一些人,他们承认单看这类指控,确实很难成立。可很多人告诉笔 者:“虽然这未必成立,但其他证据太多了呀!”没错,这个“其他 证据太多”才是关键,干扰了他们对所有问题的判断。追问下去你会 发现,对方要么说不出详情,就是感觉“好多”;要么喷出一大堆谣 言、伪逻辑和错误论断。这是信息污染的典型表现,也是诱发逻辑错 误的根本原因。下面笔者就依照污染类别列出例子。

第一类:材料和逻辑均有问题的指控 这类指控看似愚蠢, 但反驳时存在陷阱。 当材料和逻辑均错误时, 仅否定材料,容易让旁观者误解你默认其论证逻辑,而只阐述逻辑,
162

则旁观者会认为你默认了虚假的材料,从而令他们接纳其中之一。 如方舟子用来论证“《三重门》是韩仁均所写”的材料: 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给《三重门》写的序言说:“而在《三重 门》的作者韩寒身上,却已几乎不见孩子的踪影。若没有知情人告诉 你这部作品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之手, 你就可能以为它出自于成年 人之手。”“在我的感觉上,它恰恰是以成熟、老练,甚至以老到见 长的。”
[6]

查看原文,可发现方舟子引用的这两句话中间缺了一句: 可以这么说:《三重门》是一部由一个少年写就,但却不能简单 划入儿童文学的一般意义上的小说。
[7]

删去这句是因为对结论不利,要控制信息。实际上,曹文轩序言 的原意是说韩寒思想锐利、 看法独特, 已脱离了单纯幼稚的童真话语, 而非认定此书乃成年人所写。他还说: 这些深刻与经验是他学来的, 并非来自于他的切身感受……他无 非是成熟得早一点罢了。他比他的同龄人先走了一步,如此而已。其 实,世上早慧、早熟的人也不是韩寒一人。思想史、文学史,甚至是 科学史上,都有这样的人。
[7]

163

但仅作这类反驳不够。某作家说文章不像出自孩子之手,所以它 就不是——这种逻辑是荒谬的。少年作家若和同龄人写得一样,那还 出什么书?如果默认了这种“逻辑”,“铁证”就会越找越多。

2011 年 8 月,方舟子攻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二十年 不发论文”(后改称只发了三篇论文),称对方是“水货法学教授”。 贺卫方的支持者,中山大学教授袁伟时辩护道: “一百篇所谓论文也 比不上贺卫方为捍卫法治而写的一篇文章或感人至深的书信。” 这种辩护犯了同样的错误。因为“二十年只发三篇论文”的说法 完全是捏造的,贺卫方平均每年发表两到三篇论文,其中多篇代表中 国相关领域的最高水准。仅批驳逻辑,相当于默认了假材料。

讨论韩寒手稿时,质疑者称:《三重门》20 万字一次性写完, 只修改了一些词句,这可能吗?然而《光明与磊落》的序言中说: 《三重门》手稿大约二十万字。这本长篇小说,对我来说是巨大 历练, 经过了这本书, 我的写作能力和硬笔书法水平都提高了一大截。 全书完成后, 我对前面部分不满意, 遂作废了数万字。 于是重写的 《三 重门》开头的字迹反而比较老练,中间稍微稚嫩,后段有进步。
[5]

为何不一致?因为质疑者的说法“引申”自韩寒博客:
164

在找出了《三重门》的手稿以后,还找到了很多当年发表和没发 表的随笔手稿……十四年过去了, 我都忘了自己还写过一些很傻的诗 和一些非常学究的文章……在现在电脑普及的年代, 我写完文章反而 要时不时改动几句话,但我少年时候文章的手稿居然都是一次成型, 除了一些错别字以外,极少做大段的修改。
[8]

“少年时候文章的手稿”被曲解成《三重门》整本书了,这叫自 然语言传播变形。 澄清时构陷者会指责你 “前后不一致” 这很正常, 。 你的原意和被他们拼命歪曲的意思当然会不一致。 此外同样需纠正逻 辑,所谓 20 万字小说不能一次成型,也是无知导致的错误论调。

第二类:主观或虚假的论断 讨论真伪问题时,主观或模糊的论断是无意义材料。这类论断由 恶意传播者制造,不用支付任何成本,通过诉诸生活差异生效。 炮制错误论断也是信息污染。有些人会追究材料真伪,却对离谱 论断网开一面——言论自由嘛。其实这些论断源于虚假、歪曲的材料 与伪逻辑,是后者的延伸与传播的载体。满天飞的错误论断是信息污 染得以奏效的重要原因。

在天涯论坛,网民胡大猪称: “韩寒真正的致命伤是十四岁时发

165

表并收录入个人文集的《小镇生活》。”因为这篇小说的主角上了大 学。十四岁就能描写大学生活?他补充道: 韩寒 2000 年出版的《零下一度》是很多短篇散文的合集,有些 散文是自传性质的。 据韩仁均交代, 这里的作品比 《三重门》 写得早, 但出版得晚,这些作品大多写于初中时期。该文集其中就有《小镇生 活》。

先不管“韩仁均交代”(实出自韩寒博客)等暗示。查《零下一 度》自序原文: “文集收录了以前我的一些稚作……这些发表过的文 章大多是读初二时写的。”论证时“大多”被歪曲成了“全部”。其 实《小镇生活》首发于《萌芽》2000 年第六期,因此可能是韩寒十 六七岁高一时的作品,文中有《还珠格格》第二部(1999 年)的歌 词亦可佐证。最后指出伪逻辑:初中生当然能写大学生活。 然而,如果这个质疑进一步“变形”怎么办? ★ 韩寒十四岁时就能把大学生活描绘得惟妙惟肖吗? 这句话虽短,却包含了信息控制、陷阱逻辑、主观随意性三种手 法。新增的“惟妙惟肖”属无意义的主观描述,大学生活经验与该论 断相仿的人,就会觉得既妙又肖,然后上当受骗。 回顾第一章陷阱逻辑中的例子:韩寒自称没读过《红楼梦》,怎 能在书中使用其字句?指出伪逻辑后,质疑很快修正为:

166

★ 韩寒自称没读过《红楼梦》,怎么能在书中恰到好处地使用 其精彩字句,而且这些字句还出自《红楼梦》的一个罕见版本? “恰到好处”“精彩”为主观随意性。质疑者用多篇文章论证版 本罕见,但去书店买本《红楼梦》就知道这纯粹是造谣。 质疑者不会因逻辑虚弱放弃论断, 而会试图添加更多谣言与主观 性内容。因为论断本身才是他们真正想要的,材料与方法正确与否对 他们并不重要。

★ 韩寒《杯中窥人》《求医》很有故事会风格。——这是暗示。 该论断并非文学分析的结果,而是围绕构陷目标的发明:要证明它们 是韩仁均写的,而韩仁均又是《故事会》杂志的作者,所以必须把这 几篇文章说成是故事会风格。 ★ 韩寒面对镜头说话都打结巴,这像是著名作家吗?——网上 广为传播的几段结巴视频是从几百个小时的录像里挑选的, 这是信息 控制。指出这一点之后,质疑者会摆出双重标准:结巴的是真视频, 说明他不会说话;其余 99%的流利对答是假视频,买通了采访者。这 是攻击信任链条,玩无意义的逻辑游戏。 ★ 韩寒在香港读者交流会上满嘴黄段子。——裁剪几秒钟的片 段,引诱对俗文化完全无知的老学究得出错误论断。 ★ 在访谈中,韩寒谈到赛车、女人、生活,就特别来劲,大侃

167

特侃;说到文学,就沉默,不像是作家。——材料是捏造的,凤凰网 视频访谈等均涉文学。其次是陷阱逻辑,作家当然可以不谈文学。最 后是缺乏了解,韩寒作品里描写最多的就是车、女人和生活。 ★ 韩寒博客中,描述赛车和生活的博客一塌糊涂,写时评的却 很好,说明这是两个人写的。——这类论断被热烈讨论,说明人们对 准确定义概念并不敏感。 什么叫 “描述赛车” ?是指写赛事, 写开车, 还是写车手?这类描写应占文章多大比例才算?什么是“好博客”和 “坏博客” ?在没有明确标准的情况下, 这类统计型结论是无意义的。 它欺骗的是那些既不读韩寒博客,又缺乏思维训练的人。

第三类:堆积歪曲过的细节 歪曲细节,堆叠大量的小谣言与错误论断,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 时间影响舆论判断,也是常见的污染手段。绝大部分人没有精力深究 细节,何况这类谣言都特别细碎,即便被揭穿,也不会引起旁观者的 警惕,还可以依靠自然语言的多义性扯皮。 许多当事人的言论都被歪曲过。例如方舟子称《求医》中医院的 挂号小窗口不实,90 年代应是大玻璃窗。他引用土豆网对医生的采 访佐证道:“另一医生说本世纪挂号处已经用玻璃窗了,并不是说 2000 年才开始有的,不排除 1999 年也是用玻璃窗。”[9]但医生的原 话是: 以前的嘛就是有窗口的,就(是)墙(上)开了一个小窗,后来
168

翻 (修) 成就是玻璃的, 大玻璃都看得见的……我们装修什么时候啊? 是,肯定是这个世纪了,就在 2000 年以后了。
[10]

很清楚,2000 年前是小窗口,之后翻修成大窗口,却硬是被“转 述”成相反的意思。他深谙大众心理,甚至不怕贴出原视频链接。你 根本不会去看,却因此更信任被污染的信息。当然从小说描写里找与 现实不符的罪证的方法也是错的,不再冗述。 韩寒的同学证明韩寒在教室现场写作,且边写边让大家阅读。此 后,方舟子多次声称《三重门》投稿时间在现场写作之前。他编出这 样一个故事:韩仁均投稿后,让韩寒在教室里抄他的手稿。 根据韩仁均的说法, 《三重门》 开始写于 1998 年 9 月 (或稍晚) , 完成于 1999 年 4 月。但是这个说法与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郏宗培的 说法完全不符。郏宗培最近接受土豆网的采访时说……《三重门》书 稿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审了两个月后,写了修改意见退给韩仁均。郏宗 培很肯定地说,在他们审《三重门》书稿时,韩寒还没有获得新概念 作文大赛一等奖, 因为当时韩寒获奖是很轰动的一件事, 郏宗培说新 概念作文大赛结果一出来他就知道了,但在他们审《三重门》时,并 没有韩寒获奖的信息。那么,上海文艺出版社退稿的时间不会晚于 1999 年 3 月底,按审了两个月算,他们收到《三重门》书稿的时间 在 1999 年 1 月,即 1999 年 1 月时《三重门》已完成。郏宗培的说法 虽然是事隔多年的回忆, 但有另一当事人吴伦的佐证, 二人无作假的
169

动机,说法合情合理,更为可信。

[11]

(粗体部分为信息污染,请读者注意污染浓度)

即,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郏宗培证实,他在新概念评奖(1999 年 3 月)前(1999 年 1 月)拿到《三重门》手稿,还有另一当事人 吴伦的佐证。这和 1999 年 4 月完成书稿的情况不一致。 查找采访视频,郏宗培涉及此事的原话是: 当时没新概念大赛……99 年有吗?……当时他还没参加呢…… 但是当时,如果是这样的话,据我所知道,这个新概念大赛呢,还没 有这个信息的, 我们看这稿子的时候……连新概念大赛这件事情我们 都不知道,因为一出来我们就知道了。这可能是在新概念大赛之 前……那么这稿子是 99 年出来的稿子,新概念的话那应该是在年 底……原来是 3 月份进行的颁奖, 我们看这稿子的时候一点都不知道 这个作者的背景。
[12]

(粗体字为方舟子借以得出结论的部分。)

郏宗培根本不知道 1999 年有新概念大赛,经记者提示后又错以 为是 1999 年底举办的信息,被抹掉了。对该典型案例作详细解说: “写了修改意见退给韩仁均”——稿子是韩寒的。使用暗示方法 对读者进行催眠,制造气氛。
170

“郏宗培很肯定地说”——原话是“可能是在新概念大赛之前”。 “在他们审《三重门》书稿时,韩寒还没有获得新概念作文大赛 一等奖,因为当时韩寒获奖是很轰动的一件事”——与视频原意完全 相反:“99 年有吗?当时他还没参加呢”,“我们看这稿子的时候 一点都不知道这个作者的背景”。指韩寒当时是无名小卒,编辑并不 了解。 “郏宗培说新概念作文大赛结果一出来他就知道了, 但在他们审 《三重门》时,并没有韩寒获奖的信息。”——断章取义并歪曲。视 频中郏宗培说他根本不知道韩寒是获奖者,同时把大赛时间记错了。 “退稿的时间不会晚于 1999 年 3 月底,按审了两个月算,他们 收到《三重门》书稿的时间在 1999 年 1 月。”——前一句话说的还 是审稿时间,摇头一变,这句成了“退稿的时间”,通过小谣言把收 稿日期往前挪,让事情“更不合理”。 “郏宗培的说法虽然是事隔多年的回忆, 但有另一当事人吴伦的 佐证。”——吴伦的“佐证”是捏造的,他根本没在视频中出现,郏 宗培打电话问稿子是不是他推荐的而已。这是语言陷阱。 “二人无作假的动机,说法合情合理。”——上文整个论述全部 是转述者自己的歪曲和瞎猜,与二人有没有作假动机毫无关系。这些 解读“合情合理”,与开头的“完全不符”一样,都是主观臆断。 视频原意并不难理解。收稿时间是 1999 年底之前,并不能推断 为 1 月份。采访里还有其他佐证,如郏宗培称,退稿后不久,《三重
171

门》出版并大卖(2000 年 5 月),社里专门为此做了反思。若真是 1999 年 3 月份退稿,这个“退稿后不久”便难以成立了。 因为投入精力有限,普通人很难摆脱细节欺骗,但这种方法是有 弱点的。首先很难通过“整体思维”,质疑者描述了一个处心积虑让 儿子在全班面前表演创作制造铁证的人, 却傻乎乎地在此之前先投了 稿的荒谬故事。其次是无法获得证人出面背书认可,只能躲在阴暗角 落歪曲“转述”。特别当证人出面反驳被质疑者强加的角色时,还需 要攻击信任链条,称证人“被买通了”,属于“利益集团”等,让他 闭嘴。

例如质疑者曾爆出所谓的“自认代笔视频”。韩寒曾在做节目时 接到新浪编辑术术电话约稿,方舟子“听”到电话声中飘出“代写”, “图个安你的名字, 替你拿笔” 等铁证, 随后又神奇地大幅修正为 “图 你安个名字,又不是第一次了”。术术出面辟谣称“代写”是“单写” 歪曲: 图安个名,这颠倒了字的顺序。我觉得我可能说的是图个安宁, 因为韩寒此前没有答应参与过新浪博客做过什么征文活动, 但是每次 活动总要联络他,我当时是想,打完这个电话我算是交了差了……我 从未给韩寒代笔,也没有劝说过他接受代笔……韩寒的目的在于说 明,别的网站,以及别的频道约稿都推掉了,单给我们写不大好,韩 寒的风格一向是婉拒……说新浪和韩寒合谋……全瞎猜。
172
[13]

当然,她出面辟谣的结果,就是和萌芽编辑胡玮莳、赵长天、与 韩寒讨论过《三重门》情节的编辑袁敏、称书中女主角原型是校内同 学的朱莲等人一样,遭遇了无数谩骂。

和方舟子辩论过的人多有同感。 做科学史的柯志阳曾一度信任方 舟子在生物学上的论断,直到与一些主流生物学家交流后,他才发现 方舟子常常歪曲或修改别人的本意。此后,他再也不敢相信对方的科 普文章了。北师大教授田松佐证说: 我们进行学术讨论,是为了了解对方,反省自己。方舟子不是一 位可以进行交流的“对手”,你要是和他辩论,会感到特别累。你要 再三解释, 当时不是那回事, 我不是那个意思。 而方舟子会一口咬定, 你就是那个意思。
[14]

韩寒也发表了类似的感想: 这样赤裸裸的断章取义、瞒天过海,在我写文章十多年的笔战生 涯里,这么不要脸的还是第一次见到,连一个互联网新人都不会这么 做,何况您还是一个公众人物。我都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反驳你。当你 看田汉不顺眼的时候,你是不是会这么发微博:“天哪,田汉写了一 首《义勇军进行曲》,里面居然有一句是‘……愿做奴隶的人们……

173

筑长城……’。”

[15]

第四类:针对私人议题剪裁材料 有些意见领袖知识丰富, 但他们难以花费精力去了解特定个人的 详细材料与生活经历,信息控制手法在这类领域具备特效。 把韩寒手稿说成“抄稿”时,方舟子说: 韩“天才”的“手稿”把辉瑞药厂写成了辉“端”药厂,改了一 遍都没写对,说明他根本不知道这个药厂,照抄两遍还抄错,是不是 这个字在原稿里印或写得模糊?
[16]

这是陷阱逻辑,但对比原稿你还能发现更多问题: “‘瑞’啦,拿来我看!”林雨翔不屑于自己母亲的荒废学识, 轻蔑地接过一看,吓一大跳,赫然是“辉端药厂”,以为辉瑞误产药 品,正遭封杀,不得不更名改姓。仔细一看,叫“假药!”
[17]

174

《光明与磊落》手稿原图,方舟子在微博上截取了框中部分。

可见材料被恶意剪裁,与原意完全相反。此时距方舟子质疑《三 重门》已四个月,你会发现其实他对这本书根本不熟,可为什么他能 说服很多人信那些指控呢?

质疑者称韩寒手稿里把“四两拨千斤”抄成“四两拔干片”(意 为把它当成菜名) 认为他是成语都不知道的小学生文盲。 , 原始材料:

(韩寒手稿截图)左上:“四两拨千斤”写错;左下:高一退学时给 同学金丹华的字条(12 年 4 月重新抄写的手迹);右:笔迹鉴定专 家方邡列出的《三重门》手稿中的其他部分“千”字。

175

该“质疑”流传甚广,最后送到全国公安重点文件检验室笔迹鉴 定专家方邡手中。他诧异:“千”字是个人书写习惯(最后一字也未 必是“片”),仅“拨”误为“拔”;二十多万字手稿中挑几个错别 字,就是“小学生文盲”?他旋即被称作“韩粉警察”。该质疑变形 为:韩寒不但不知道“四两拨千斤”这个成语,抄“千”字还经常抄 错。看完原始材料你会知道,仅仅一个写急写误的错别字,就会被传 成耸人听闻的论断,很多人还会以这类离谱论断为初始论据,做下一 轮判断。

★ 质疑者称《三重门》旁征博引,与 17 岁的学识积累不一致, “巨额知识来源不明”。 ——《三重门》里引用的书籍: 《论语》 《左传》 《水浒传》 《四 世同堂》《史记》《战国策》《永州八记》《小石谭记》《变形记》 《孟子》 《西游记》 《出师表》 《搜神记》 《长恨歌》 《淮南子》《劝 学》《羊脂球》《闲情偶寄》《聊斋志异》……这些是初中语文课文 中涉及的书,《三字经》《尚书》《孙子兵法》《说文解字》《美女 赋》《镜花缘》《西厢记》《万历野获编》……这是初、高中语文延 伸阅读或课文出处,《走出魔镜的钱钟书》《李敖快意恩仇录》《广 阳杂记》 《管锥编》……这是与韩寒当年最喜欢的作家钱钟书和李敖 相关的书。 《三重门》里引用的人物:鲁迅、列子、曹植、杜甫、老子、钱
176

钟书、胡适、韩非子、荀子、庄子、孔子、徐志摩、柳永、毛泽东、 韩愈、柳宗元、墨子、李煜、郭沫若、居里夫人、莎士比亚、苏东坡、 杨万里、莫泊桑、李渔、唐寅、梁实秋、李敖、刘塘、亨利、宋玉、 卡夫卡、尼采……这些是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人物,墨索里尼、 拿破仑、希特勒、江青、慈禧、孟德斯鸠、曾国藩、赫鲁晓夫、狄德 罗、孔祥熙、瓦特、愛迪生、张海迪、孔德、苏格拉底、普里戈金、 竺道生……这是中学历史、 政治课本人物, 雅典娜、 奧特加、 范德萨、 托尔勒、柏原崇、江口洋介……这是动漫人物、球星、影星。
[18]

《三重门》 中知识多出自中学课本、 动漫影视, 仅少许偏门书籍, 却被认定为“巨额知识来源不明”。其原因是有些人自己中学并不踏 实,巨额知识去向不明,更多的人则根本不看原始材料。 该质疑逻辑也是错误的,后来还补充了主观性论断:韩寒在《三 重门》中不但旁征博引,而且用典精确,恰到好处。 ★ 质疑:韩寒不知道自己小说《三重门》的书名来源。 ——这是当年央视《对话》栏目中,未看过此书的嘉宾们对韩寒 批斗,因此韩寒在节目的后半段拒绝配合回答问题。

最后看方舟子多次称韩寒在成绩上撒谎,语文成绩很差的铁证。 韩寒高一的成绩单:语文 51 分。对比韩寒所说:“对方有一点 质疑得很对,如果语文考 40 分,那么写文章一定不好。这点其实我

177

比较认同……如果 100 分满分,平时我的语文成绩一般都在 85 分到 90 分左右,然后理科都是不及格。”还有这么多人相信这个撒谎的 人?
[16]

方舟子转发的韩寒成绩图片

韩寒原话: 不过看着十五年前的文章, 我真的很欢乐……对方有一点质疑的 很对,如果语文考 40 分,那么写文章一定不好。这点其实我比较认 同。 的确, 我语文有一次考了四十分, 但那一次纯粹是为了发泄情绪, 胡乱答题,评价考题,甚至还批判试卷。如果 100 分满分,平时我的 语文成绩一般都在 85 分到 90 分左右。 (早期是 100 分满分,后来是 120 分满分,作文每个人都要被扣掉几分)
[8]

方舟子断章取义后自然又娴熟地屏蔽了“发泄情绪,胡乱答题, 评价考题,批判试卷”等解释。那成绩为什么矛盾?因为韩寒说的是
178

初中时期,方舟子却拿出他的高中成绩单声称对方“撒谎”。 韩寒高一同学金丹华解释说: 方先生微博、 视频里没有引述的一句话…… (早期是 100 分满分, 后来是 120 分满分),很关键。上海的同学、家长应该都知道,在我、 韩寒等一辈 80 后读初中时,初一、初二“语数外”是 100 分制,初 三变成 120 分制。而高一、高二,又都是 100 分制,高三“语数外” 又变成 150 分制……韩寒讲得语文成绩好,85 到 90 分,是指初中时 候。这再一次证明,这件事,就是件鸡同鸭讲的事情。
[19]

可高一语文成绩怎么就变得那么糟糕呢?对方舟子截取的这张 图片溯源,出自 1997 年的新闻,图片下方就是记者对此的采访。 李厚德(语文教师):我们出的语文考试的卷子,不是讲评吗? 卷子发给他们了。他交给我的卷子上头,对我们这些题目当中,他对 某些题目作总体评论。 记者:对出的题目作评论? 李厚德:对。哪些题目出得好,剩下的都…… 记者:自己在上头写评语? 李厚德:啊。他对我说,他做语文试卷都是算好的,60 分,60 分够了,他就不做了。上次就是算错了,算了 58 分,算错了,所以 不及格。他是这样一个人。他说我又不是不会做,我会做的,我不想
179

做。

[20]

语文老师说的可不就是“发泄情绪,胡乱答题,评价考题,批判 试卷”吗?这恰恰与韩寒的话形成了互证。后来的采访也佐证了这一 点。他的高中文学社老师邱剑云说: 很多卷子他不做, 只是在空白处对卷子本身作一番让人哭笑不得 的点评,甚至连语文试卷也不好好做,数一数差不多赚够 60 分就停 笔了。
[21]

一个个剖析这些小谣言是不是异常无聊?看完本节, 想想你得到 了什么知识?——韩寒的初高中成绩怎样,韩寒语文为什么考那么 差,错别字错什么样……这些知识的特点是:它们对你的人生都是毫 无意义的。正确的做法是彻底拒绝而非分辨信息污染。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五: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是一系列忽悠手法的密集混合使用。捏造、歪曲、剪裁 材料,运用伪逻辑得出论断并疯狂传播,这是典型的传销式手法。 信息污染的材料最显著的特点是数量繁多, 忽悠者会从任意角度 攻击,瞄准人们普遍的认知弱点:那么多材料,难道还不能证实么? 其实,挑几个片段,歪曲捏造一番,写上几千字,几十分钟就足以制
180

造出一份欺骗材料。它成本极低,因而可以成百上千地堆叠。有些人 自恃聪明,以为自己逻辑强大,却不了解认知有局限性,当材料与论 断超过一定数量时, 审查它们是否真实、 可靠、 全面, 论证是否严密, 变得不再可能。想彻底分辨成百上千个谣言,至少花费数年。 那在信息污染中,是否就没法得出正确结论了呢?也不尽然,首 先学会观察信息污染参与者的典型特征: 1.难以清晰地说出从原始材料到论断的完整逻辑过程。 无数人在 传播各种耸人听闻的论断,“《三重门》旁征博引,中学生肯定写不 出”、“韩寒在香港读者交流会上大讲黄色笑话”、“韩寒上电视连 话都不会说”,可若你反问他们“《三重门》到底引了哪些书?”、 “韩寒在香港讲了哪几个黄色笑话?”、“既然连话都不会说,为什 么那么多电视台找他作视频访谈?”,此时你得不到像样的答案。因 为这些论断是恶意者灌输到他们头脑中的,并未经过质证与思考过 程。一些人从狂热气氛中抽身后,会很快遗忘铁证细节,也羞于讲述 论证方法——“我当时居然会信这个?”。因为这些材料缺乏逻辑组 织,难以记忆,所谓“方法”,则是传销组织通过围观起哄的方式, 诱导他们使用的,并非他们原有的思维方式。 质疑者们东打一耙, 西敲一桩, 用数量庞大的材料进行信息碾压, 并相互吹捧,侮辱对手,为的是让旁观者丧失焦点,思维紊乱,从而 不加分辨地接受其中一部分。哪怕持反对立场的人,也会被海量谣言 所惑。这些片面歪曲的材料相互佐证,构成牢笼将受骗者牢牢控制。

181

当某条信息控制被揭穿时,牢笼出现漏洞,质疑者会立刻使用信息污 染,制造大量新的谣言转移焦点,从而令你丧失反省的机会。 2.不同的人取信不同的材料。得知笔者就此事写书后,很多人送 来“铁证”。有意思的是,甲信的“铁证”,乙不信;乙信的,丙不 信。甚至不但不信,还能批驳对方。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知识盲点与 经验盲点, 只要材料足够多, 就必定会有某份材料命中你特有的盲点。 传销组织搞培训都要塞大堆材料,“看过材料你就信了”。一开始你 仅怀抱模糊观念,努力辨别出一两个,但总有能骗到你的,慢慢就信 了。很少有人会信全部谣言,但一百个谣言里,信上几个几十个,甚 至仅仅犯蠢一次,忽悠者就已经大获全胜了。 信息污染是多种忽悠手法的组合使用,不同的手法适用不同的 人。认知能力弱的人会接纳各种伪逻辑,逻辑能力强的人虽然对此免 疫,却容易被信息控制。这些“聪明人”嘲笑队友瞎传谣言或相信了 胡扯,却心存侥幸地以为自己信赖的“铁证”就能豁免污染。不要妄 图在这种环境中分辨每个细节,而要像戒毒一样地戒掉信息污染源。 3.着重抢夺阐释权。信息污染的材料均非直接证明材料,而是各 种片段加上三五千字的长篇解说,跨越遥远的逻辑距离来“佐证”论 点。在这些材料里,只言片语、陈年旧事、个人私事份量最重,因为 人们对此了解最少,便于歪曲捏造,阐释空间最大。十几年前的正常 报道,断章取义后屏蔽解释,就能生产出一份“质疑”材料。污染源 意图掌控的是阐释权,但他们不敢直面证人,只能不断“转述”。

182

信息污染的效果因人而异:

信息污染中使用的各种手法对不同人群的效果。

各类手法中,信息控制最重要,对几乎所有人生效,除了了解细 节的当事人。因此,污染源特别喜欢攻击信任链,鼓动粉丝对当事人 与证人疯狂骚扰, 促其闭嘴, 或将它们说成利益集团, 令证言无效化。

【思维练习】: 1.寻找原始材料花费的时间成本极大,如果你的精力不足以验证 所有论断,又想得出趋近正确的结论,那该怎么做? 2.如果有人说,本节虽然反驳了一部分质疑,但说不定只是从几 百条质疑中挑选了容易回答的而已。这是避重就轻。你怎么看?
183

3.如果你被人用信息污染手法攻击多年,应如何反击?
[22] 4.阅读方舟子博客 《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内定的》 ,

他论证韩寒无法在规定时间内从家中赶到复赛现场, 所以补考是伪造 的。找出文中至少 10 处信息污染。思考如何证实或证伪该指控。

想在海量的污染材料里完成认知,就必须摆脱阴谋论思维。阴谋 论者只关心结论是否符合固有观念,对基本事实稀里糊涂,论述材料 经不起质证,逻辑跳跃,永远不承认论证目标本身有错,排斥任何与 之相背的证人、证据——证人都是买通的,证据都是伪造的。此时指 控变得不能被证伪,即便你在具体事件上驳倒了他们,他们依然会觉 得“此事可疑”、“难说”,而无法彻底否定自己。这叫蒙昧状态。 阴谋论者失陷于海量论据之中, 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判断材料的效 力强弱。例如警方调查一起杀人案。一些人怀疑是甲所为,因为他脾 气暴躁,做事冲动,不计后果,而死者欠他不少钱(分析、揣测)。 又有人说,案发前,乙曾威胁要干掉死者(当事人随口所言),所以 乙更可疑。丙却称,案发时乙和他在一起打游戏,有不在场证明(证 人、证言),乙不可能是凶手。最后警方发现现场留有丁的指纹,并 在其家中找到了藏匿的血衣和凶器(证据)。正常思维下,证据、证 人优先,而在阴谋论者眼中,与他们所指控的凶手不符的证据、证人 均可被轻易推翻,只有与其结论相符的分析、揣测才是可靠的。

184

正常思维的人和阴谋论者处理材料时所持的不同态度。

从无数材料中筛选关键信息是搞清问题的重要一步。 例如质疑者 拿出众多文本、视频分析,声称韩寒“学习障碍”。对此,你只需搞 清最关键的事实——韩寒中考成绩 468 分(体育加 8 分,满分 510), 高中时因写书与厌学导致七盏红灯——就不会被那几十条“佐证”、 “论述”所迷惑。除非有证据证明他中考作弊,否则这无数论述,必 然都是歪曲捏造。不用研究他们到底怎么瞎掰,那没有任何价值。

其次就是莫纠缠于琐细的“牛二式质疑”,警惕讨论失焦。 《水浒传》中有“杨志卖刀”的故事。杨志生活困窘,只好开价 三千贯卖祖传宝刀。集市上有个叫牛二的流氓,跑来问:“这把破刀 有什么好,卖得这么贵?” 杨志介绍道:“有三件好处。第一件,砍铜剁铁,刀口不卷。”
185

牛二便换了二十个铜钱试刀,杨志一刀便将铜钱剁成两半。 “第二件 叫‘吹毛得过’,拿头发朝刀口上一吹,立刻断成两截。”牛二拔下 一撮头发,杨志接过头发,朝刀口上一吹,头发一分为二飘过刀口。 杨志又道:“第三件叫‘杀人不见血’,把人一刀砍了,刀上不留血 迹。” 牛二“质疑”道:“我不信,有本事你砍个人给我看看。” 杨志说: “平白无故谁敢杀人?你不信,找条狗来我杀给你看。” 牛二立刻找茬: “你说的是 ‘杀人不见血’ 没说 , ‘杀狗不见血’” ! 做虚假广告,被我逮住了吧? 如果污染材料无法长时间维持议题,就会用琐细材料充数。例如 韩寒中学同学陈少清曾在相亲节目中称,韩寒英语不好,《三重门》 里的英文词汇是请他翻译的。质疑者到处鼓吹用这“一行字”拿两千 万。这就是典型的“牛二式质疑”。观众还没搞清前一个指控,下一 个马上就抛出来了。真相还在穿鞋,谎言已经跑遍全城。人们在舆论 中丧失了焦点,永远一头雾水。

最后要重视当事人和专业调查者。因为分析揣测,瞎掰出预定结 论再容易不过了,而证据、证人和证言却有成本,除非你能证明这些 证据系伪造,证人有密切利益关系,否则漠视或拒斥它们是不良的认 知态度,极可能导致错误结论。调查此事的南方周末记者陈鸣说:

186

我们当然做了大量调查工作。采访了和被点名的几篇文章、小说 《三重门》 《漂来漂去》有关的很多人,包括(韩寒的)同学、老师、 朋友、车友、评委等等。这些采访对象都是我们自己找的,每一条重 要信息都经过三个以上的信源核实。 质疑方从未切实调查过韩寒经历的见证者,我们独力找出来了, 姓名俱在,欢迎核查。例如韩寒的同桌和同寝,都是《三重门》写作 的第一见证者; 例如 《杯中窥人》 的监考林青, 是我们第一个找到的。 其实这些人一点不难找,也十分愿意说话,但是之前人们只愿坐电脑 前发表高论,写理论分析文章,就是没勇气去找……几乎所有采访均 有双份录音。我采访过的所有人,包括没有出现在报道里的,均表示 愿意在法庭上为韩做证。
[23]

而质疑方最常见的回复是:你们南方系吹捧韩寒,都不可信。就 这样,几个报社十几万员工都成了“利益集团”。 阴谋论者很常见。有些人相信登月是骗局,有些人相信 911 事件 是美国人自己干的,有些人相信地摊财经文学,为此争相抢购黄金, 有些人担心日本核电站泄漏污染海水,恐慌地囤积食盐。阴谋论是怎 样形成和扩散的呢?网民“maowy”阐述道: 阴谋论的要素: 论断要惊人 (即耸人听闻的指控) ……麦田很嫩, 只敢说韩寒博客有团队(2000 万悬赏也是针对这个质疑)。而方舟 子高明得多,玩大的,直接提出韩寒早期文章不是他自己写的,一炮
187

打响。那些看不惯韩寒的人,迅速聚集到他麾下,跟着喊“韩寒的文 章不是自己写的” 他们没看到任何证据, 。 就是听方舟子在那儿忽悠, 自己并不确信。所以早期还在争论该不该质疑韩寒一类的话题,都是 这种情绪的反应。 阴谋论的要素:制造荒谬性(即信息控制、知识盲点)……诉诸 生活常识是个常用手法。像登月骗局,一个重要论点是“月球上没有 空气,怎么国旗明显被风吹动”。大众按这个套路去想,就觉得的确 不大对劲,之前对大胆论断的疑虑就被打消了,开始进入到阴谋论的 场中。陷阱在于,阴谋论者提出的是经过裁减的事实。其实那个国旗 上有金属杆支撑,真空下没有空气阻力,靠惯性运动,并不是被风吹 动。但在不了解事情的那些人看来,就是造假证据了。 阴谋论的手法:制造反差。让人印象深刻需要制造反差。方舟子 一方面把韩寒小说《三重门》说成天才之作,引经据典如何牛逼,另 一方面, 又把韩寒语文成绩、 不读书等反复强调。 反差越大越有效果。 人其实是很懒的动物,是不会去认真考察到底是不是符合事实的。事 实是什么样的呢?《三重门》就是中学生写自己身边的故事,所谓用 典精妙,不过是为掉书袋故意设计的桥段罢了。 阴谋论的手法:不断提出疑点(即信息污染)。阴谋论需要大量 疑点形成交叉火力。 要从多个角度播种怀疑。 即使每个疑点都靠不住, 但因为数量多,就足够在人心中播下怀疑的种子了。例如方舟子质疑 韩寒“怎么会记不得自己的作品”,事实上他也记不清自己的,但他

188

对此是不管的, 只要能散布怀疑气氛就行……那些对你的论证表示怀 疑的人,不是阴谋论的目标听众,只要选择性无视就可以了。 阴谋论的手法:培育圈子(即制造气氛、被话语权、攻击信任链 条)。当怀疑强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芽扩散,其他人也会慢慢进 入这样的场,特别是身边有人已经进场时。原本半信半疑的人在这种 气氛中开始迷失。有的人写“我一开始也不相信代笔,但看了方舟子 的论述后,越看越觉得韩寒有代笔”。是不是很像气功大师发功后弟 子们的表现?这些人的声音一定要放大、放大,再放大,给其他人一 种“他已经觉悟了,你怎么还没明白”的压力。
[24]

上文描述的大部分信息污染手法均已在本书中讲解过, 但文中所 说的“场”是怎么回事呢?这种手法叫做“诉诸公众”。

189

第二节 诉诸公众
“质疑”数月之后,该“总结”了。一位名叫“严惩一切罪犯” 的匿名者以人民公安、中国政法、清华、华东政法、西南政法“五教 授”的名义,将大量网帖攒在一起,发表了“论文”《韩寒代笔出版 〈三重门〉涉嫌犯诈骗罪的刑侦分析》。此文迅速扩散到各大论坛, 五位教授的署名分别是:TYX、JDH、WES、LQZ、DLY。这几位教 授敦促韩寒在某月某日前“自首”,否则就要起诉云云。

“严惩一切罪犯”所写“论文”的开头部分

方舟子表扬道: “该论文是否由五教授所写且存疑,但作者显然 是刑侦学专业人士,论证韩家不仅有代笔,还有代抄,涉嫌诈骗,论
190

据充分,说理透彻,虽然很长,值得细看。”[16] 五个不同学校的教授联合起来为这场网络掐架写论文?大家蒙 了,这招“完全没见过”。论文标题看起来很“学术”,格式严谨, 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但仔细查考材料与方法,如看第一条所谓“父子 供述矛盾”的指控,便可知作者连韩寒读过两次高一都不知道;接下 来作者建议用碳 14 测定当代手稿,这是个常识错误;呼吁公安局刑 侦、公诉,则体现出他是个法盲。查询这些学校的教师名录,发现没 有人姓名以这些字母开头。也就是说,作者只是个网络骗子。可骗子 在方舟子嘴里怎么就成了“显然是刑侦学专业人士”呢? 在众多信徒的转发鼓励下, 这篇 “论文” 越写越长。 可问题来了, 他号称韩家不自首就要起诉,截止日期到了韩家压根不理会,他又不 敢露面,这可怎么办?“五教授”心生一计,贴出一封号称是韩仁均 寄来的自首信《我的自白书》——既然自首了,当然发扬风格不起诉 啦,不少质疑者们自然是信了,在天涯和微博上欢庆胜利。 匿名终究上不了台面,“严惩一切罪犯”随后又署名“公安大学 王大伟教授”发表了新“论文”《韩寒、韩仁均涉嫌诈骗犯罪是否会 成为千古悬案——从犯罪心理学兼谈当前倒韩局势》。网民“深海胖 子”忍不住了,问:“王教授会授权给不是实名认证的用户发表他的 文章?”“严惩一切罪犯”回应道:“我们不久就会申请加 V(指新 浪实名认证) 王教授都是我们圈子里面的熟人, 。 授权一个电话即可。 ” 然而,王大伟本人很快出面辟谣:文章不是我写的。质疑者非常
191

尴尬,开始产生分歧。一些人认为,大家目标是追求真相,这种做法 是错误的。另一群人则反驳:“‘严惩一切罪犯’的意思只是请王大 伟教授谈谈对这件事的看法。” “大家不要看署名,关键要看内容。” “严惩一切罪犯”回复道: 您好,王大伟教授,非常感谢您发此声明。我们转发的文章作者 “王大伟”的确不是您,欢迎您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关注韩寒事件, 此乃刑侦、司法鉴定、犯罪研究学术界任何一位有良知的学者都应关 注之问题。韩寒造假,天理难容,况吾等食国之俸禄之人?人民,国 家都热盼您这样的学者。
[25]

其他同伙在骂声中纷纷出来打圆场: “早说清楚就好了嘛! “我 ” 们也是好意。”“纳税人供养的教授面对造假集团沉睡了十三年,可 有过一丝丝羞愧?”“文章不错,干嘛在乎作者是谁呢?” 他很快改名为“肯思咨询”,声称自己是“在倒韩事件中诞生的 七人团队……韩寒倒掉之日,就是肯思咨询正式营业之时”。当然, 截至本书定稿前该公司尚未开业。

一群号称仇恨造假的人, 为什么反而争先恐后地相信骗子?在回 答这个问题之前,笔者先回顾 2006 年方舟子“打假”南京大学教授 潘知常的旧事。 在他长期攻击潘知常未果后, 突然有人在网上贴出 《南

192

京大学六位博士生关于请求查处潘知常事件给校领导的公开信》。信 称“我们是南京大学中文、历史、哲学专业的几名在校博士生”,提 出九组、 二十多条 “指控” 内容就是新语丝上那些信息污染的总结。 , 这封信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兴趣,强大的舆论压力很快形成,潘知常本 人和单位被疯狂骚扰,最终逼南大处理了潘知常。 实际能确认的指控, 不过是潘知常主编的几十万字的书中有数百 字脱注,以及未发表的讲义中有不规范之处。这就好比指控你强奸、 连环杀人、 诈骗数千万元, 公安动手逮捕, 电视上你穿着犯人马甲 (中 国媒体最常用也最恶劣的贴标签手法)在全国观众面前出镜,最后法 院查实你只是上完厕所忘了冲水。 陈铁喜博士事后回顾道: 这封造假的公开信(此信造假是本人的论断,因为没有任何证据 表明这是 6 位南大博士发出,而且事后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点)把事 件推到高潮。结果舆论先行对潘进行了审判,南大随后对事件着手调 查,最终认定涉及学风问题,做出“暂停作为研究生导师资格”的处 罚。涉及的是潘未发表的讲义中引用不明的问题,南大有点“求全责 备”的感觉,但由于影响广泛也只能严肃处理了。

南大学生、网民“一一的照相机”在指出信中大量错误后说: 潘显然一个字也没有抄袭,而只有失查的过失。但是有人为什么 虚张声势,炮制这个公开信?一个是为了借机把所有的指控集中起
193

来,臭潘一下,一个是为了逼迫南大就范,达到处理潘的目的。这封 信应该去查一下,如果确实是造假,那可真是一大丑闻。

江苏网整理了关于此事的材料,评论道: 有人根据网上的帖子就断言是 “性质最为恶劣的剽窃案” 是 , “大 学丑闻”,并且轻率地称人为“剽窃教授”,可是现在经过认真查证, 却连一个字的抄袭也没能坐实。遗憾的是,因为在网上的炒作与图一 时之快而给被打假者所带来的伤害,已经无法弥补。 更惹人非议的是那封没有署名的 《南京大学六位博士生关于请求 查处潘知常事件给校领导的公开信》。当时很多人仔细看了网上的帖 子后共同的感觉都是:潘知常的问题并不严重,但是匿名上网的这封 公开信却口气凌厉、态度极为激烈,意欲把潘彻底批倒批臭的心态溢 于言表,然而其中列举的一些关于潘知常的所谓“劣迹”,有些却明 显属于毫无事实根据。例如说他的《生命美学》一书抄袭,说他收了 别人一万元钱并任命其为副教授,说他拿自己博士的论文去开会,等 等,批评自己学校的著名教授但是作为批评者的六个学生却都不署 名,如此不负责任的举动似乎不像是几位名校博士的所为。
[26]

潘知常愤怒地说: 方舟子把我所主编的《传媒批判理论》一书中出现的引用他人的

194

数百个字而没有注明出处的问题作为诬陷我的一大法宝……我当即 对负责该章的作者提出严肃批评,要求他写出书面检讨,并且在网上 公开道了歉。方舟子既然能够找到那个指出该书出现问题的帖子,就 应该能够看到那位作者的公开道歉,可是,他却蓄意不提,而且蓄意 让网友误解是我本人抄袭。这种做法,实在令人齿冷!而且,我们从 没有掩饰过自己的失误,相比国内动辄抄袭数千、数万文字而拒不道 歉,相比方舟子的长篇剽窃西方科学家的文章而至今拒不道歉,我觉 得我们已经无愧于心。…… 我已经不想再与他多费口舌(无非还是这样一些卑鄙的诬陷、篡 改、歪曲,毋须再辩),对于……这样一个不要任何事实就竟然随便 在大众媒体上将人进行肆无忌惮的“示众”的邪教教主,这样一个连 科学大师袁隆平、国学大师季羡林、中科院副院长陈竺等一大批著名 专家都不放过的以“错打、误打”“乱打、瞎打、谬打、狂打”而知 名的新一代的打砸抢分子,我已无话可说。在方舟子以及他的《新语 丝》身上,我嗅到了一丝文化大革命的气息,也又一次感觉到了我们 这个民族内部潜存的那种令人恐怖的暴戾之气!
[27]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六:诉诸公众 制造假教授、假博士是诉诸权威,但更重要的是伪装成多个独立 的信息源。这瞄准了公众的认知弱点:论断、指控若由单人提出,那 是孤证,可信度低;多人讲述,叫互证,可信度大大增强。但他们忽

195

略了一点:互证的前提是,这些人各自独立接触原始材料做出论断。 而在被污染的舆论中却并非如此,众人经常以谣言为基础,作出错误 论断,后者又反过来佐证谣言的正确性。而网络匿名方便,令个人或 小团体伪装成多个角色成为可能。它们不断传播、归纳,互相吹捧, 将谣言交织成网。 当不熟悉舆论特点的真教授、学者或严肃媒体受骗时,这些污染 源就会将其作为 “权威佐证” 谣言提升层次, , 变身为教授学者们 “金 口玉言”的“权威论断”。观众看见的是这些论断,却很难意识到这 些论断的基础是舆论中的各式谣言。其实,看起来铺天盖地,像是很 多人独立得出的论断,往往出自同一污染源。

看似多个来源的“互证”,其实出自同一个污染源;伪装为多个独立 来源后,在观众眼中,信息的可信度好像增强了。

196

大部分人判断问题并不独立,极易受他人影响,所以针对普通人 从众、人云亦云的人性弱点,反复传播被污染的论断,强调己方意见 属于多数,甚至用水军营造“多数”,就成为有效的宣传手法。 《战国策》里有“曾参杀人”的故事。曾参是孔子的学生,勤奋 好学、 人品端正。 有一天, 某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在外乡杀了人, “曾 参杀人”的流言传来,邻人将消息告诉正在织布的曾参母亲。他母亲 坚定地反驳:“我儿子不会杀人。”但很快,第二个、第三个人跑来 “互证”,每个人都告诉她:“曾参杀了人。”结果因为她不知道他 们的材料实际上出自同一个污染源, 所以开始害怕, 爬墙跑了。 你看, 仅仅因为三个人的论断,她连儿子杀人都信了。

抛开个例看统计,就更清楚了。质疑者曾在天涯论坛庆祝“倒韩 高楼 40 万帖纪录”。笔者统计了这 40 万帖的作者,其中发表 3000 帖以上的有 12 个帐号,1000 到 3000 帖的有 38 个帐号。光这 50 个 帐号(其中半数还是新注册的马甲)就发表了约 10 万帖子。也就是 说, 数十万人看见的材料与论断, 实际上就是几十个闲汉的相互佐证。 至于与这些话题相关的投票, 编写程序在深夜几万几万的刷票更是司 空见惯。在好奇之余请继续思考:为攻击某人,每天可以发表数十乃 至上百个帖子的那些人,他们到底做什么工作?靠什么生活?

197

网民“孔孟老庄”分析了这类现象。 “诉诸公众”是逻辑学及批判性思维理论所总结的推理谬误之 一,指在论证观点时,不是阐述论据及因果关系,而是以该论点得到 多数人的赞同作为论点正确的理由。它的基本表达形式如下: (1)所有人(或者多数人)认为命题 A 为真。 (2)所以,命题 A 为真。 事实上,观点的正确与否,与它有多少人赞同没有关系。既有可 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也有可能“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诉诸公众” 不是逻辑推理, 而是宣传手段。 它利用了个体的不自信、 盲从等弱点,可以对人起到很大的操控和迷惑作用,使人变成“羊群 效应”中的一只羊。支撑它的是“从众心理”:人总是倾向于让自己 的观点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反过来讲,多数人认同的观点,也会对自 己的判断产生心理上的从众压力。 有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实验,叫“阿希从众实验”,最能生动地 说明人的从众现象。大家请看下面这张图片:

如果问你:“左边的线段,跟右边的三根线段中哪根一样长?” 恐怕你会说:“你是不是在侮辱我的智商?明摆着跟 C 一样长嘛!”
198

别急,在美国心理学家阿希 1951 年设计的实验里,不可思议的事情 发生了!他把被实验者(大学生)每 7 人分成 1 组,在同一个房间依 次序回答问题,但实际上前 6 个人是安排好的托儿,真正的被实验对 象只有第 7 个人。前几次大家一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在后面的实 验里,6 个托儿被安排一起故意选择同一个错误答案,这时结果是: 第 7 个人竟然有三分之一跟着做了错误的选择, 他们选择了左边线段 跟 A 或者 B 一样长! 阿希选用多个简单问题在多组人群中做了多次实 验,结果 75%的人至少有一次错误的从众选择,有 5%的人甚至从头到 尾一错到底,真正一直坚持自己独立正确选择的人,只占 25%! 如此简单的问题,被实验者还都是大学生,竟然得到这么可怕的 结果。 如果是素质和学历更加参差不齐的人群, 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 情况可想而知。所以大家要记住,“从众心理”是人性的一个永恒弱 点,“诉诸公众”这种手段是永远有市场的。 另一种情形是,论者伪造出一种“支持者众多”的假象,而实际 情况可能相反,我称之为“诉诸伪公众”。面对这种手段,暂不论因 果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睁大眼睛来辨识:真的是多数人支持吗? ……方舟子是个诡辩高手和宣传能手,经常使用“诉诸伪公众” 的手段。比如他曾发过一篇微博《大学教师中的批韩派和挺韩派力量 对比》,列举了 14 个批韩寒的教师姓名,5 个挺韩寒的教师姓名, 以此证明教师队伍中支持他的人占多数, 再烘托出支持自己的网民也 占多数。实际上,挺韩的、言论活跃的教师并未被列入。而根据新浪

199

微博很多投票的结果,支持韩寒和方舟子的网民比例一直在 8:2 左 右。该微博意在误导读者,以“诉诸公众”的手段为自己宣传造势。 提醒一点,这类投票结果,可以用来证明“韩寒人气依旧”“方舟子 恶名远扬”等与支持率相关的命题,而不能论证“韩寒没有代笔”这 类命题,因为投票结果与事实判断没有逻辑关系。他还声称:“据非 正式调查,自韩寒抄稿集出来后,搜狐、腾讯、网易、凤凰网的编辑 大都认为韩寒是假货。”很快多名网站编辑站出来表明支持韩寒的立 场,从后来腾讯与韩寒独家合作的事实看,这纯属胡说八道。他前面 那句“据非正式调查”,其实已经为自己信口开河预留好了台阶。
[28]

面对诉诸公众的手法,一定要克制情绪,时刻反省。“某个香港 知名教授也认为韩寒是假货”,“我今天给学生做讲座,结果发现底 下一个韩粉都没有”,“我有个做销售的朋友,他告诉我,韩粉又傻 又好骗,正适合推销那些自我吹嘘的商品”。这些帖子、言论如果和 你的立场相同,会让你产生虚幻的智商优越感。可你一定要警醒:说 不定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筛选韩粉的销售员, 真正存在的也许只有正在 筛选傻瓜读者的发帖人。

200

第三节 可证伪性
近几年,各类推理小说、破案电影进入中国,经典的福尔摩斯系 列、热门动画片《名侦探柯南》以及套用古代背景的《神探狄仁杰》, 都掀起了风潮,毫无疑问也影响了质疑者们。他们严谨地“推理”, 为自己从各种蛛丝马迹里得出的预想结果而惊叹。 但有个重要细节或 许被他们忽视了——如以颇受好评的柯南为例, 每当柯南推理出犯人 后,犯人往往抗辩:“证据,证据呢?” 这个“证据”是什么意思?证据是证明的依据,就是不经任何拐 弯抹角的揣测,能够直接证明结论的人证、物证。而质疑者往往把自 己无力识别的材料与推论称做证据。 同一份材料可以推理出不同的结 论,相互矛盾的材料也可以推理出同一结论。但证人、证据不一样, 它们有一个重要特征: 和相反的结论无法共存, 除非否定它们——证 据是伪造的,证人是说谎的、糊涂的、被收买的。当然,证人证据并 不是不容否定,只是条件极其严格。 为什么需要证据?因为推理属于猜测,它是无数可能中的一种, 并不是严谨的逻辑证明过程。与小说、影视作品里侦探的神奇表演相 反, 现实中的 “推理” 往往与真相南辕北辙。 何况即便是神奇的侦探, 也要“证明”他们的推理。 推理可分为上中下三品。 1.上品推理——神探式推理:推理结果不但符合所有现有证据,

201

没有任何解释不了的证据或现象,而且根据推理结果指引,还能找到 原先未发现但与推理完全相符的新证物, 或证人出面承认推理与事实 相符。神探式推理现实中很少见,往往出自小说、影视作品。 2.中品推理——警察式推理:推理结果符合所有现有证据,没有 任何解释不了的证据或现象;若发现了新的证人、证据,再依此修正 推理结果。这类推理是警官查案时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简单说就是有 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它并不神奇,但能够逐步趋近事实真相。 3.下品推理——居委会大妈式推理:只选择符合自己说法的材 料,无视或轻易否定不符的材料,用臆测压倒证据、证人。这种推理 的实质是放开嘴皮子“讲故事”,把自己和比自己更笨的人说信了。

笔者曾与友人去华盛顿游玩。因为白宫、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 念堂等景点之间距离较远,所以拿了份地图参考,发现地图中标明景 区游览车免费。美国公交并不便宜,因此大家特别惊讶,在去车站的 路上开始探讨原因。一位朋友认为,华盛顿是美国首都,政府补贴的 可能性很大。公交免费令游客增加,这些人在华盛顿的食宿消费能给 政府增加税收,远大于补贴的花费。大家觉得这个论断很有道理。 另一位朋友是商人。他认为政府补贴公交公司到免费不可行,开 销太大。他指出,游览车上都刷着大幅广告,此地游客云集,想必车 身广告收入很高,足以应付游览车的运营。大家觉得这也很对,而且 自负盈亏,比政府补贴更合理。

202

但笔者发现,尽管烈日炎炎,游人走起路来汗流浃背,可不少急 驰而过的游览车的上座率却不到一半。 难道大家宁可走路也不愿坐免 费车?这太奇怪了。朋友解释说,美国人酷爱运动,所以不坐公交。 由于一路上看见很多美国人哼哧哼哧地光膀子跑步锻炼, 这说法好像 也有点道理,于是大家都点头接受了。 最后终于到了车站,一问司机,才知道根本不免费,而且票价高 达每人每天 45 美元!原来是我们误解了地图上的文字。 问题是,之前那些“很有道理”的推理是如何产生的呢? 1.起因:我们看错了地图上的说明,误以为车票免费。在这个先 入为主观念的诱导下,我们从预定结论出发,做出了这些“推理”。 2.品质:我们频繁使用未经证实的材料与方法。以“政府为吸引 游客、增加税收,补贴公交”为例:免费到底能吸引多少游客?其中 多大比例会在当地吃住?增加的税收够不够支付公交成本?华盛顿 地方政府如何决策?这些知识,我们完全不具备。正是这些我们根本 不了解的材料构成了推理的基石,出错是必然的。 3.反面材料:轻视推理的可靠性。我们发现了很多反面细节,比 如游览车上座率低,行人宁可冒烈日行走也不愿坐车。这些迹象足以 说明车票免费的推理很可能是错误的,但由于先入之见非常顽固,我 们找了借口——美国人酷爱运动,以此抗拒认知失调造成的不适感, 硬是用这么烂的理由把自己说服了。 4.求证:我们遇到了司机证人,告诉我们车票不但不免费,而且
203

很贵。 此时, 理智告诉我们, 之前的所有推理都是错误的, 被推翻了。 总之,推理的品质取决于材料与方法的可靠性,它本身要经得起 质疑,最后与证人、证据对照来证伪。

笔者现在就以韩寒新概念作文大赛出道一事为例, 详述质疑者的 推理过程。韩寒当年因通知信寄丢补赛,写下佳作《杯中窥人》夺得 一等奖。但质疑者认为,《杯中窥人》旁征博引,体现的渊博学识决 非高中生所有。 仔细考察赛事过程后, 他们发现了一个 “绝对的硬伤” : 韩寒得的是 B 组一等奖,但《萌芽》出刊时印的是 C 组一等奖。 各位可能会奇怪,这不还是一等奖吗?网民“倍魄”讲了他的推 理:组委会规定,B 组是“除高三以外的初、高中学生”,而 C 组是 “除中学生以外,30 岁以下的青年人”。他解释道:C 组参赛者不 需要参加复赛,可以避开公证。所以真实情况是:韩寒那天根本没补 考,赵长天、李其纲等人给他发了 C 组一等奖以避开公证人员,事 后再改为 B 组,并编造了补考一事。[29]

204

“倍魄”贴出的《萌芽》杂志获奖名单,韩寒为 C 组一等奖。

《萌芽》主编赵长天否定了这个说法,猜测是排字员弄错。“倍 魄”用推理反驳道:“3 月 28 日大赛结束,5 月刊出评奖结果,编版 时间充裕,可以充分校对。一等奖获奖名单是大赛最重要结果,校对 会格外仔细,甚至会增加额外校对环节。”接着“倍魄”翻出获奖者 合影说:“按理说,韩寒在颁奖前两个小时还在补考,如果在当时就 确认获得了一等奖,理应出现在合影当中。”但合影照片里没有他, 说明他不是现场获奖者,这正好佐证了他是 C 组而不是 B 组一等奖。 他还“解读”了许多人的说法。一类是《萌芽》编辑赵长天、李 其纲、胡玮莳等“利益集团”,他指出这些人的证言“相互出入” (吻 合部分则不予采信)或“不合理”。比如通知信寄丢,倍魄推理:组 委会明明有参赛者的电话号码,怎么会用信件通知?这不合理。另一
205

类是记者、参赛者、监考和评委等外围人员,如记者沈嘉禄说他到现 场时韩寒已考完离去,当年参赛的作家任晓雯证实 C 组获奖不需要 复赛, 监考林青未谈起监考韩寒一事, 作家叶兆言并未提到补考场面, 这些人的话虽然不能直接证实,但经“阐释”后可以用来佐证论点。

看见 “倍魄” 的推理, 笔者就想起从前有一天, 邻居大妈来串门。 她神秘地告诉我,她有个朋友在山西开金属矿,利润很高,两年赚十 倍,发了大财,这位朋友拿出自己与数位当地名人的合影,又展示了 他的豪车与漂亮的办公室,对她说,他正找投资扩大生产规模,年回 报率 100%。于是她回来就提议邻居朋友都参加投资,一起发财。我 反问:那位朋友挖的是哪种金属矿?她摇摇头,不知道。矿场在哪? 还是不知道。这么高利润为啥不找投资商?一问三不知。因为她所有 注意力都集中在赚钱这一目标上,财迷心窍,对具体过程毫不关心。 这是阴谋论者的典型思维方式。 要分析这件事,应首先用整体思维,把握其脉络。 第一届新概念大赛尚无名气,作弊利益是什么?是高考特招名 额,但仅限 A 组(高三应届生)一等奖。韩寒当时高一,B 组、C 组 得奖对他均无实用价值(后来复旦大学特招是因为《三重门》热销, 亦被韩寒拒绝)。 事件过程是什么?韩寒复赛首日未到,次日上午评分时,所有评 委在场,讨论后通知韩寒补赛,临时指定出题人。要掌控这个过程,
206

需收买出题人、 多名评委和大赛组织者, 如能做到这一点, 无需补赛, 背熟题正常复赛即可。 质疑者称,拿 C 组一等奖是为避开复赛现场的公证人员,这推 理的依据是网易 2012 年 2 月采访赵长天的谈话片段(赵长天称韩寒 补考时公证人员已走)[30]。但他们没搞清基本事实,公证人员公证的 是评委出题与复赛次日上午的评分工作,并不监督考场,根本无须避 开。所以 C 组一等奖应当在公证名单里,只有韩寒是复赛次日中午 补考,不在名单中。 如果你连基本事实梗概都没搞清,就去查考细节,哪怕研究五年 十年,只要忽悠者不停抛出歪曲后的新细节新材料,就迟早被骗。如 果一套推理连最基本的故事大纲都编不圆,那必然错误,按理无须再 议,但为详细解说,笔者再来查考细节。

质疑者发现《萌芽》把韩寒印成 C 组一等奖,于是推理出他伪 装成“除中学生以外,30 岁以下的青年人”以避开复赛,而绝不是 印错了。现在,笔者就仔细考察这个“绝对硬伤”。

《萌芽》杂志获奖名单局部放大:上海市松江二中 韩寒

207

有趣的事情来了——韩寒伪装成“30 岁以下的非中学生”参赛, 可填写的单位却是与 B 组获奖者相似的“上海市松江二中”,与 C 组那位来自“淮阴市人民广播电台”的完全不同。难道他伪装成中学 老师参赛?这可能吗?“校对格外仔细,甚至会额外校对”的编辑没 发现吗?这么明显的逻辑错误,福尔摩斯们愣是看不出来。 质疑者称,韩寒不在一等奖合影照片里,所以他没参加复赛补考 与颁奖。笔者数了数合影人数,拿奖状的参赛者仅 12 人,就算有一 两个看不清,顶多 14 人,其他应该是评委老师。但获 A、B 组一等 奖的,加上韩寒有 19 人,难道其他没合影的 5 到 7 人都是伪装成 C 组作弊的吗?还是说,合影并不是必须完成的获奖程序呢? 最后阅读原稿。找来那篇“旁征博引,文字精妙,绝非中学生现 场所作的” 《杯中窥人》手稿[31](萌芽结集出版时比赛文章均已做过 润色,与原稿有少量不同)阅读。笔者随手点评: (1)“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生 好比这团干布, 可以严谨地律己。 ——人之初, ” 性本善的意思是 “人 刚出生,可以严谨地律己”吗?显然不是。人刚出生怎么律己? (2)“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也会不由自主如害羞草叶, 本来的严谨也会慢慢被舒展开,渐渐被浸润透。思想便向列子靠近。” ——“接触社会这水……浸润透”指入世,和列子的思想刚好相反, 怎么会“思想便向列子靠近”呢? (3)“中国人向来品性如钢,所以也偶有洁身自好者。”——

208

因为“向来品性如刚”,所以“偶有洁身自好者”?因果关系完全不 通啊。 (4)“然而在中国,做个直言自己水平的人实在不易。一些不 谦虚的人的轶事都被收在《舌华录》里,《舌华录》是什么书?—— 笑话书啊!”——《舌华录》是笑话书?收录“不谦虚的人的轶事”? 都不是。 仔细阅读原稿后, 你会了解: 尽管破题立意出色, “旁征博引” 但 实为生搬硬套。很容易让人想到,作者在努力体现自己的“深度”, 但因考场上无法翻书查证,导致错漏。为什么这些人会认为这是事先 写好的,作者很“渊博”呢?因为他们只关心结论是否与构陷目标相 符,也没有像样的文学知识与鉴赏水平,真以为写得很牛。当然,绝 大多数人根本没看过这篇文章,人云亦云。

振振有词的推理,仔细一分析,怎么就破绽百出呢?因为整个故 事本来就是捏造的啊!不管怎么编故事,有效材料并没有增加,就是 印错一行字而已。与多名当事人的互证相比,这份材料与结论的逻辑 距离太远了, 只能靠瞎猜瞎掰来填补, 这种故事笔者一天可以编十个。 其实上述细节分析部分质疑者早就做过。韩寒获奖无法保送大 学,是嘲笑奖项含金量时所用,但与构陷目标不一致,得不到传播; 指出《杯中窥人》胡乱使用典故,是为嘲笑他高中作文水平差,但不 如构陷“作弊”有效,所以同样消失在信息的洪流中;合影照片里获

209

奖者不全,由于找不到好的解释,忽悠效果不佳,还不如不提它,所 以这个漏洞连带解释,很快就从“推理”中全部消失了。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七:传播筛选 当你溯源时就会发现:这些与预设结论不符的细节,在传播中逐 渐消失, 而逻辑漏洞会逐步由臆想和谣言补上, 最终呈现在你眼前的, 是一份细节被精心篡改打磨后的材料,这叫传播筛选。因为构陷目标 已经定好了,所以每一个恶意传播者,都会倾向于传播对结论有利的 部分,删减对结论不利的部分。而每一个无恶意的旁观者,则会传播 最容易忽悠人、最耸人听闻的材料。原始材料在传播中经众人有意无 意地协作修改后,变成欺骗性最强的作品。 怎样对待这种作品?置之不理最好。如果你真的很闲,想深入分 析,那就必须专注细节。或者把握关键信息,直接询问证人。

质疑者完成推理后,便开始寻访当事人。当年的获奖者赵婷婷认 为照片只是 A 组获奖者的合影,所以没有韩寒。“倍魄”不同意, 问她到底是谁。赵婷婷不耐烦地讽刺道:“我就在照片里坐着,你连 这都不知道还唧唧歪歪个啥。”
[32]

结果当年的 B 组获奖者孙佳妮声

称自己也在照片里,否定了赵婷婷的证言。赵婷婷被斥为“说谎”。 “倍魄”指出她曾在《萌芽》工作,参与过《萌芽》在千岛湖举办的 作家聚会等:“看到为什么很多当事人沉默吧?《萌芽》跟他们素有
210

交往,好吃好喝好玩。” 质疑者认为孙佳妮诚实可信,便以她为突破口进行盘问[33]。 网民“IT 砖员”问:“现在最大的一个漏洞就是韩寒一开始被 萌芽定为 C 组一等奖,后来成了 B 组一等奖。”孙佳妮回复:“他跟 我一样是 B 组一等奖。” 网民“fszhang”问:“什么时候知道的韩寒是 B 组一等奖?多 年宣传开以后还是当时颁奖的时候?”孙佳妮说: “是颁奖的时候。” 网民“字酷堂”问:“复赛通知是电话通知还是信件通知。”孙 佳妮言简意赅:“信。” 这套居委会大妈式推理, 很尴尬地被他们自己找来的证人全否定 了。有些人打圆场:“退一步说就算证实韩寒是 B 组获奖,但……依 然有很大疑点。”可这个台阶“倍魄”下不来,他反驳道:孙佳妮如 何能证实韩寒是 B 组获奖呢?她当时不认识韩寒, 她至多是听到韩寒 是 B 组获奖,并且能记住——甚至,她只是现在以为韩寒是 B 组的。 他过于热爱自己那些“精美”的推理了。刚用完的证人,因为证 言不符合预定结论,一闭眼就否定了。直到一年后,他还在不停地讲 这个 B 组 C 组的故事。 其实“倍魄”还有很多不知道的细节,例如他说监考林青和作家 叶兆言都没证实韩寒补考,这是错误的。笔者还能列出更多佐证: 1.监考林青是记者陈鸣找到的第一个知情人, 已在采访时做证—
211

—那没关系,说成是南方系转述作假,或说他是被买通的就行。 2.作家叶兆言称评委讨论时是他提议叫韩寒补考, 这就否定了赵 长天等人作弊的可能。他还说韩寒并不在应届组(A 组),不能保送 大学,未获收益,又说在韩寒之外还有个成人组(C 组) 。用排除
[34]

法可知韩寒确为 B 组一等奖——这没事,他也是利益集团的一员。 3.C 组一等奖,淮阴人民广播电台的陈武早在 2008 年就回忆过 当时的情形:“去图书馆,竟然在《萌芽》公布的首届大赛获奖名单 中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而且是 C 组唯一的一等奖,不禁喜出望外。”
[35]

——也没关系,他和孙佳妮一样,“不知内情”嘛。 4.网民“阿南朵”也站出来做证:“新概念获奖者合影,并不是

强制性的,韩寒领完奖在和我们聊天,所以照片里没有他。事实上他 很讨厌这种场合。” 她被“倍魄”嘲笑为匿名做证者。其实科幻作 家宝树早已确认她是作家胡纬莳。——还是不要紧,同样可以打成利 益集团嘛。哦,好像她早就是了。 为什么这套“精美”的推理处处都与证人不符呢?是证人全被买 通了吗?显然不是。瞎编的东西当然和证人不符。那为什么他永远无 法否定自己的结论呢?因为这套思维模式的特征是: 如果某人的说法 对推理结果有利,就采纳;不利,那就是利益集团,或不了解内情的 路人。补考事件本身特殊,很可能出现异常现象,这些现象可解释为 作假者疏忽大意留下的铁证, 而正常现象则是利益集团成功串通的证 据。居委会大妈式推理不具备可证伪性,永远无法否定预定结论。
212
[36]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八:可证伪性 正常的推理具备可证伪性,即假如它是错误的,就可以通过可行 的、 符合常理的举证方式证伪。 围绕构陷目标, 剪裁材料、 拼凑细节、 忽略其余,以臆想与谣言弥补逻辑漏洞,揣测出想要的结论,这种推 理只是编故事。逻辑能力强、掌握材料全面、心态平和的人会更合理 地筛选材料进行推理。但即便看起来合理的结果也并不一定就是真 相,依然要和证人、证据对照。阴谋论的核心就是拒绝可证伪性。 以新概念大赛为例,质疑者的初始说法是:出题者李其纲与韩仁 均认识,有作弊嫌疑。这至少是可证伪的。赵长天、胡玮莳等当事人 出面证实出题者是评委临时指定,该命题就已经证伪了。但质疑方采 用了不停地添加证伪条件的阴谋论做法, 指控萌芽合伙作弊。此时证 伪就困难了,只能咨询非萌芽的作家评委与其他参与颁奖的参赛者。 待他们出面证明时,命题又改为:他们要么被收买了,是利益集团, 要么不明真相。此时,命题的证伪条件已超出正常范围了。 纳粹的宣传部门有个重要信条:撒谎要撒大谎。原因之一是小谎 很容易证伪。对某个犹太人搞诈骗的指控,拿证据简单驳斥就行了。 指控犹太人密谋独霸世界,那怎么证伪? 但随着可证伪性逐步降低,荒谬性会递增,推理中的漏洞会越来 越多——收买十几个作家就为得个高中作文竞赛一等奖?萌芽炒作 一个根本不会写作的学生得奖, 来提高知名度?记者随便一问不就露
213

馅了嘛。他的字为什么还那么好?质疑者在提出新的证伪条件之前, 应当拿出证据,并圆满地回答这类疑问。可惜的是,随意瞎掰,常识 感丧失,是阴谋论者的常态,他们还能争先恐后地信增高鞋呢。

在可证伪性上的思维误区特别常见,早已被现代科学所否定。心 理学家基思•斯坦诺维奇写道: 1793 年,一场严重的流行病——黄热病袭击了费城。当时,这 座城市里有一位顶尖的医生名叫本杰明· 拉什……认为黄热病必须用 大量放血的方法治疗。他为许多病人实施了这种疗法,当自己感染这 种疾病的时候,他也如法炮制。评论家指责他的治疗方法甚至比疾病 本身更危险。 然而, 随着疾病的流行, 拉什对他的疗法却更加自信了, 即便曾有几个病人死去。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这么总结拉什的态度:“一方面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 另一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方法对治疗效果进行系统研究, 因此他将每个 好转的病例都归为治疗方法的功效, 而将每个死亡的病例都归为病情 的严重性”。换句话说,如果病人情况好转,就被作为放血疗法有效 的证据;如果病人死掉了,就被拉什解释为病人已经病入膏肓,无药 可救。我们现在知道为什么对拉什的批评是正确的了:他的治疗方法 和黄热病本身一样危险。 本杰明·拉什在评估其疗法的效果时跌入了一个致命的陷阱。他 的评价方法根本就不可能让人得出其治疗方法无效的结论。如果说,
214

病人的恢复是对他治疗方法有效性的肯定, 那只有当病人的死亡是对 其治疗方法的否定时才算公平。 但事实上, 他却把这种否定合理化了。 拉什解释证据的方式, 违反了科学理论建构和检验应遵循的最重要原 则之一:他令自己的理论不能被证伪。 科学理论的表述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从中得出的预测有可 能被表明是错误的……这项理论告诉我们哪些事情会发生的同时, 应 该指出哪些事情不会发生。如果不会发生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我们就 得到了一个明确的信号——这项理论有问题……相反, 如果一项理论 预测包括了所有可能观察到的数据,那么它将永远不能被修正,同时 我们将被禁锢在当前的思维方式中。
[37]

谈起阴谋论,流传数十年的“美国登月骗局”最为著名。质疑者 们称,耗资数十亿的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个大骗局,六次登月都是在摄 影棚里拍的!刚开始,美国政府压根没把流言当回事:登月项目有四 十多万科研人员参与,证人无数;宇航员不但带回了月岩标本分发各 国科研机构, 还在月球上安置了大型反射镜方便天文台用激光进行地 月测距。这些证据还不够铁吗?这反射镜总不会是外星人安的吧? 然而,这套阴谋论的信众越来越多。有一天,登月宇航员巴斯在 大街上遭遇一位质疑者“求证”。后者没拿测谎仪,而是很文明地拿 出了一本《圣经》,请巴斯手按《圣经》发誓登过月“自证”,否则 就是骗子。巴斯当场给了对方脸上一记老拳。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嘲笑
215

道,就算把这帮人送上了月球,他们也会以为是摄影棚。 直到此时,美国政府才予以重视,展示环月卫星拍摄的登月舱痕 迹等证据,科普媒体也不断辟谣。但至今依然有约 10%的美国人相信 登月是骗局。 为什么海量的证人证据无法说服这些人?因为阴谋论者将证人 分为两类。一类叫核心证人,包括宇航员与主要科学家等,他们是利 益集团。美国政府既富有又强大,把这些人全买通了。其中部分人在 登月不久后去世,则可称作“神秘死亡”“疑似被暗杀”等。另一类 叫外围证人,比如参与项目的大量底层技术工作者,它们对情况并不 全面了解,所以证言没有意义。那到底谁可信呢?当然是冒着被美国 政府追杀的风险, 揭露这个惊天骗局的各路正义人士——他们不但奇 迹般顽强地活着,还靠出版相关书籍、拍摄相关电影大赚特赚。 至于怎么解释那些证据——你觉得相信这种阴谋论的人, 有能力 独立验证月球上的反射镜和登月舱痕迹么?当然不可能。 所以攻击信 任链将其他验证者说成同谋即可。接受了这种设定,这套说辞就永远 无法被证伪,此时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不停地“质疑”,比如—— 五十年前能登月,现在怎么不登了?月球上真空不起风,国旗为 什么会飘?宇航员影子的方向怎么不同?为什么登月舱升空时没喷 出火焰?月球没水, 地上怎么会留下清晰的足迹?照片里太空背景中 为什么没星星……普通人很难回答这些问题。 人们会感到惊讶,疑点不但数量多,还个个都很可疑!其实这是
216

传播筛选的结果,几十年来质疑者提出过几百个疑点,其中九成以上 因为欺骗性小而逐渐消失,“适者生存”,流传下来的就是命中大多 数人知识和经验盲点,最能骗人的那些谬误,必须对相关科学知识进 行系统学习后才能回答,但阴谋论者的智力并不足以做到这一点。所 以当你想宣传歪理时,牢记“禁止实证,不停质疑”就行了。 深究这些阴谋论的细节,你会学到很多一辈子用不着的知识。对 待这些说法,要牢记,验证推理的正确性,并不是看对方说得多么天 花乱坠,而是要与证人证据相符。整体思维也很重要。因为阴谋论如 “非典是生物武器”“911 是美国为找战争借口自己炸的”……,其 共同特征是极度荒谬。常识是最后的认知防线。然而,长期生存于信 息污染的舆论环境中,最终会令人们丧失掉常识感,那就没救了。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可以怀疑或否定证人? 1.最关键处的说法有矛盾。 店里被偷了, 问证人: 小偷是他吗?” “ 五年前说是,今年说不是,这个证人不可信。但细节记忆出入——五 年前说小偷穿黑白格子衣服,今年说穿绿衣服,不宜简单否定。 2.利益相关性要密切。当你试图用利益相关来否定证人时,必须 证明伪证能收到回报。家人和有密切经济往来的伙伴,可以无证据怀 疑, 但无端否定同学、 朋友、 编辑等松散关系的证人, 属于思维懒惰。 3.证明证人的证言涉及他无法判定的专业领域。 4.以直接证据(而非材料加上无数推理)否定证言。

217

高校教师“奥卡姆剃刀”从可证伪性出发,讲述了网络辩论的常 见误区。 1.有“证伪性”才有意义。你是个战士,连长战前动员称“只要 冲锋跑得快,就不会受伤”,你拼尽全力冲了出去,被人血肉模糊地 抬了回来。你质疑连长,回答是:“那是因为你冲得不够快,否则就 不会受伤。”你喷过一口血后慢慢明白了,连长那句动员根本没有潜 在的可以被证明不对的可能性,简单说就是没有“证伪性”,解释权 完全由他,这是句永远正确的骗人鬼话。若改为“只要冲锋速度达到 每秒 5 米,就不会受伤”,就有“证伪性”了,只要有人冲锋速度超 过每秒 5 米还受了伤,就可以证明连长是错的。所以,辩论首要的就 是要检验对方观点的“证伪性”,无法证伪的说法没有意义。 2.“无”不需要证明。与边界清晰的数学问题不同,现实生活中 的“无”是没法证明的,也不需要证明,持“无”观点的一方默认正 确,直到持“有”观点的一方拿出证明为止。你说手机辐射存在着引 发脑瘤白血病的危险,我说不存在,这时应该由你来举证。……你求 证“有”不能成立,而我的“无”就是继续成立的。 3.肯定性指控拿证据, 否定性指控有界线。 肯定性指控说的是声 称对方做过某事的指控,例如你指责我偷了钱包,那就应该由你来拿 出物证、人证,并公布时间、地点等信息,而不是由我自证没偷过, 其逻辑的根源就在于“无”没法证明。
218

否定性指控说的是声称对方没做过某事的指控, 例如你指责我没 有上过大学,是靠欺骗得到的教职,因为你所声称的“无”不需要证 明,那举证责任就轮到我了。但在我举证之前,你先要明确你这个指 控的“证伪性”在哪里,比如说你同意了只要我亮出大学文凭你就认 输, 然后我才会举证。 否则, 我亮出了文凭, 你又否认文凭的真实性, 待我证明了文凭是真的后, 你又不认可文凭上的人是我本人……否定 性指控必须要有可证伪的界线,否则就是耍流氓。 4.证人证词不能选择。我在做科学实验,根据我的独创理论,实 验结果数据应该是 8。可我第一次实验结果是 2,再做是 19……好不 容易有一次得到 8 了, 我高兴地宣称: “虽然有很多误差干扰了实验, 但终于得到正确结果了,这就是我理论成立的铁证!”……只要你总 是对不利结果视而不见,你想证明什么就能证明什么,而且证据都是 “铁证”。 你有了一个立场,有个证人出现了,他的某些说法证实了你的立 场,于是你宣称这个人可信,并将其说法作为自己的证据。但对立面 拿了此人说的对你不利的话来质疑,你称: “谁能保证一点错误不犯 啊,个别细节他没看清楚也是可能的。”这就是有意选择证据。本来 你认可了证人,就不能对其说法厚此薄彼,除非你有了证明“厚此薄 彼”合理的证据,否则跟我那个可笑的科学实验有什么两样呢?
[38]

219

第四节 克服偏见
现在我们先回顾前几章里的一个典型场景。 韩寒拿出手稿,只见每页都干干净净,只改了一些字词句。笔者 不禁质疑道: 韩寒的手稿怎么可能这么干净呢?作家的手稿不都是涂 涂画画,反复修改的吗?显然脏乱差才正常(拿出几个作家脏乱差的 手稿佐证)。何况韩寒写的是处女作,没啥经验,这么干净可能吗? 很多人认为这叫“说理”,哪怕反驳者指出其他作家也有干净手 稿,他们也会想,虽然证据不铁,但干净的毕竟比脏乱的可疑嘛。 假设在某个平行宇宙里,韩寒拿出手稿,只见每页都涂涂抹抹, 大段大段删改得跟鬼画符似的。笔者不禁又质疑道:韩寒的手稿怎么 可能这么脏乱呢?他的同学金丹华和父亲韩仁均都说他写文章一气 呵成、干干净净,写本书就涂改成这样啦?再说,作为新人作家,到 处求人出版,难道不该将稿件弄清爽,给编辑留下良好的印象吗? 旁观者又纷纷附和:有道理,脏乱手稿确实要比干净的更可疑。 这两个说法,单独看,好像都有点道理。其实,无论手稿怎样— —有时脏乱有时干净,前面脏乱后面干净,行文脏乱段落干净,随机 地脏乱和干净……,笔者都能随口讲出几条“道理”来质疑。

再以“新概念大赛”为例,假设查看一等奖公证名单,发现: 公证名单仅 18 人, 韩寒和 C 组陈武都不在内。 笔者质疑道: 《萌
220

芽》出版时把韩寒印为 C 组一等奖,和公证名单相互佐证,正好说 明他伙同《萌芽》伪造复赛经历,用 C 组一等奖替换 B 组避开公证。 公证名单有 19 人,仅韩寒不在其中。笔者又质疑道:公证处代 表颁奖时还上台发言, 难道就不能给韩寒补考做个公证吗?萌芽首次 举办大赛,必然看重信誉,如果没作假,怎会留下这样的疏漏呢? 公证名单里 20 人都在。笔者再次质疑:赵长天说韩寒补考时公 证人员早就走了,可他居然神奇地出现在公证名单里。这不是作弊的 铁证吗?请公证每小时得花几千块钱, 为了个没收到信来补考的中学 生,萌芽居然耗费巨资专门请人为他补足流程,没利益关系谁信? 不管名单里有多少人,笔者都能“推理”到预定结论上。 哪条推理是对的呢?符合证据(手稿)、证人(评委监考等见证 补考事件的当事人)的推理是正确的,其余的全是瞎掰。 但人们经常不信任证人证据, 而会坚信那些迎合自身偏见的推理 是正确的,并为之争吵不休。那科学家们是如何克服偏见,达成共识 的呢?除尊重证据外,他们还积极验证认知方法的有效性。在这场运 动中,很多人感叹,跟着方老师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用错别字判断 抄稿,用文本分析判断作者等等。笔者即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韩寒重启新浪微博后发表首篇博文《写给张国荣》,质疑者们旋 即开始 “文本分析” 但很快出现了意见分歧。 , 一部分人认为写得差,

221

是他自己写的;另一部分认为写得好,是代写的。而方舟子则独辟蹊 径,他找出此文出版时的版本(版本二),并与博客版本(版本一) 逐句比较,认为后者差,前者好,据此推论出版版本是代笔团队或编 辑润色过的,而韩寒则误用了某个老版本发表在自己博客上。 质疑 者的意见于是很快统一到了他的旗下。 现在笔者将版本一和版本二中 有差异的句子打乱排列如下。请读者逐句比较,哪个版本写得好?
[39]

222

自我测试 1:哪个版本好?差异已用不同字体标出

[40]

《三重门》手稿发表后,质疑者发现“不少错别字错得很奇怪”, 就此推理“这是在课堂上照着打印稿抄的,而同学们没有发现”。下 图是笔者从各作家、 学生手稿 (包括原创与抄写稿) 中摘出的错别字, 请使用“错别字判断抄稿”的知识,指出哪些是原稿,哪些是抄稿。
223

自我测试 2:通过错别字分析,识别哪些是原创稿,哪些是抄稿(以 上“判定抄稿”的理由都是方舟子等人提出的)

224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九: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如果你用某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与证人证据不符, 那首先要怀疑前 者。验证认知方法的有效性有助于你减少主观臆断。错误的方法是忽 悠者围绕构陷目标随手发明的, 通过信息污染灌输给你, 一旦接纳它, 你就会被越骗越深。它的重要特征是不具备普适性,可通过设计自测 方案来初步验证正误,最常用的方案是单盲(Single Blinding)实验 ——向被测试者遮蔽实验对象的信息,避免有意无意的偏见干扰。 对专业问题更应谨慎, 它需要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和经验积累才 能判断,最好的方式是交由中立的第三方专家,依照程序评判。

【思维练习】: 1.在自我测试 1 中,为什么质疑者用“文本分析”会产生互相矛 盾的两派意见?为什么双方很快又神奇地“统一”到了方舟子的“推 理”上,且该推理与他们的初始判断均完全不同? 2.在这场运动中,很多质疑者“文本分析”出韩寒文章是中年人 所写。 请设计一个方案验证 “文本分析小说作者年龄” 方法的正确性。 3.假如你和朋友均无法分析出哪个版本好, 也无法识别哪个错别 字出自抄稿,那为何有人会认为自己在运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很多意见领袖对舆论缺乏了解,成了信息的奴隶。他们不具备厘 清材料的能力, 带头传谣; 不具备判别主观性论断和验证方法的能力,
225

怎么掰扯他都信; 不具备筛选信息源的能力, “脑残科诊疗医生” 刚被 骗,接着被“刑侦学五教授”骗。但即便拥有以上缺陷,只要有能力 发现异常,自我反思,同样能不断提高。 举例来说,质疑者曾拿出视频称,韩寒居然不知道“文人相轻” 怎么写。视频中记者问:“有一句话就是,叫做‘文人相轻’。”韩 寒说道:“是哪个 qin 嘛?‘亲热’的‘亲’?”方舟子质疑:“韩 寒谈‘文人相亲’,看上下文不像是开玩笑,连‘文人相轻’都没听 说过?” 但这确实是开玩笑,出自他的小说《光荣日》: ……大声念道:“《文人何苦问难文人》,介个讲的啥,是文人 相轻吗?”众人哄道:“文人去相亲,谁要啊。”这时候机器旁边的 女人说道: “这首辛晓琪的《女人何苦为难女人》,送给在场的女人, 希望不要橇别人的男人。”
[41]

辟谣后该“铁证”变为:韩寒不知道“文人相轻”这个成语,尽 管他在小说《光荣日》里明明用过——更铁啦。直到一年后,还有自 作聪明的“台湾教授”在报纸上用这“质疑”。 当你偶然了解该信息后,该怎么想?“这才回答了 1 条质疑,还 有 25 条呢!”不对!这样你只能永远被困在信息污染的牢笼里。 反思:韩寒很熟悉作品,甚至能信手拈来地开玩笑。这和质疑者

226

给出的其他材料、论断完全相反,为什么?(信息控制,整体思维) 反思:质疑者折腾了整整一年,居然连韩寒作品都不熟悉?那他 们的动机是什么?宣扬并相互佐证的其他论断靠谱么?(诉诸公众) 反思:韩寒粉丝总熟悉其作品吧,那些人的辩驳在一年时间里, 怎么好像被屏蔽了一样,没能传到我的耳朵里呢?(被话语权) 反思:往年对其他人的“质疑”,也是这种情况么?

韩寒中学同学作为当事人对《三重门》现场写作做证后,质疑者 旋即在天涯论坛爆料:同学谭旭东回忆文章里不经意披露大秘密,证 人陆乐是韩寒第二次读高一时的同学,与该书写作时间相差一年。 面对这类指控, 首先把握关键信息, 查阅证人与经过质证的报道。
[21] 《南方周末》 清楚地指出陆乐是韩寒第一次读高一时的同桌。 同学 [42] 朱莲在土豆网访谈中也佐证了这一点。 他第二次读高一时的同学金

丹华讽刺道:“一群人在电脑前闭门造车,盲人摸象,一会给你造出 段经历,一会给你班添出个人。” 那质疑者的论断是怎么来的呢? “铁证” 的起源是某天涯网民发现谭旭东早年文章里提到了韩寒 第二次高一同班的“小陆”。他认为“小陆”就是陆乐,于是推论“陆 乐造假”。反思:几万人整天就传播这种无稽之谈?(信息污染) 后来网上有人又为这个论断追加了佐证: 韩寒曾写过第二次高一 同桌“阿乐”,这下又有陆又有乐了吧——“一剑封喉”。找来韩寒
227
[43]

描写“阿乐”的文章《那些事,那些人》 ,可知文中前半部分写他 第一次高一 205 寝室的舍友,包括同桌“阿乐”(即陆乐),后半部 分写的才是第二次高一的舍友,其中包括“小陆”。这是两个人。 反思:为什么传播时这些细节会被歪曲混淆?(传播筛选)质疑 者不是用各种材料证明韩寒是“小学生水平的文盲”吗?他描写高中 舍友的作品居然出版热销?这种文章多吗?多得是。 这也能让老爸代 写?(信息控制,模糊标准)质疑者们不是“求真”吗?为什么拼命 造谣污蔑证人呢?(攻击信任链)既然有了证人,他们为什么就是不 愿承认自己的推断是错误的呢?(可证伪性)

[44]

信息污染中各种错误论断与谣言循环佐证, 极易沉溺其中难以自 拔,最糟糕的是,你花费无数精力考证细节,结果却只是停留在“识 破了一个谣言”的阶段,认知情况并没有上一个台阶,你将永远处于 时刻准备上当受骗的蒙昧状态,等待新谣言接踵而来。反思给了你跳 出泥潭的机会。 传销氛围让人们不停地接纳伪逻辑, 损害他们的智力, 而学会反思则锻炼了人的思维能力,从错误中不断汲取教训。

那正确的认知方式是什么?把握关键,简化问题。韩寒作家生涯 中收益最大的是处女作《三重门》与时评博客,分别令他成为知名作 家与意见领袖。 针对这两处的指控, 思考证伪条件, 考察证据、 证人。 先谈《三重门》。对“作品是否原创”这个命题,证伪条件是什
228

么?正常思维的结论是:手稿,以及创作的目击者。而不是上电视说 话是否顺溜、学习成绩如何、身高有多高……这些话题为的是模糊焦 点。你必须拥有自主思维的能力:独立思考,永远不要被别人牵着鼻 子走。主动查询原始材料,不要依赖污染源。 接着查看证人、证据是否符合证伪条件。韩寒出版了手稿证据。 其同学、 编辑作为写作过程的目击者与当事人多人互证 (详见附录 A) 。 只要否定不了证明效力最高的证人证据,便无需再关心那些揣测。

上图:“秋天播种的树苗”改为“春天的小苗”(“春”字左侧有涂 改液痕迹,表明经过多次修改) 中图:“只见里面好菜早已卖完” 改为“只见肉类早已卖完” 下图:“nice”改为“wonderful”
[45]

手稿中这类创作性改动近千处, 出版的手稿前言中亦例举了前几 页中的数十例[5]。质疑者对此蓄意不提,却从二十万字里挑出几十个 错别字,硬说错得很奇怪,来否定证据。这是控制信息,欺骗不愿查 看原始材料,逻辑能力弱的旁观者。通过单盲测试可否定这套胡编乱 造的方法。
229

接着谈时评博客,很多人认为“韩三篇”突兀地从迎合公众转为 批判,属于炒作,这实为不了解作者的误读。因篇幅所限不再冗述, 可查阅详解[46][47]。 其原因是韩寒迎合公众的博文远比其他作品易于传 播,传播筛选的效果令公众对他的印象产生了偏差。 但思想相近,逻辑上并不能证明博文是他本人所写。笔者采用的 证明方式是将韩寒的视频访谈, 与同期博文,在观念和语言上进行比 对。考虑篇幅,本书仅以韩寒最长的一次出镜深度访谈——凤凰卫视 《非常道》何东专访(摄于 2007 年 6 月 18 日,两小时)为例说明。 访谈视频: 我们写文章讲究的是假大空, 用假大空去歌颂真善美, 所以我们的文章都特别地讲究积极的、 向上的、 阳光的, 都很厉害了, 阳过了(“杨过”的谐音)。 博客(谈教育):很多人的撒谎体验都是从作文开始的,而为数 不多的说真话体验,是从写情书开始的。从小,作文的范本和教材告 诉学生们, 文字的用处就是赞美和歌颂, 而揭露和鞭策都是不积极的、 向下的、阴暗的、不极地阳光的。(2007-6-15)
[48]

访谈视频:我从小就是被骂大的,就像厦门大学的学生,从小就 是被吓大的……他们问我对大学怎么看,我就觉得现在的大学,很简 单的,其实只要花钱就能够上,也没有什么神圣不神圣的,那很多大 学生听了就会不高兴。
230

博客(谈教育):现如今的大学像妓女一样,只要有钱,全国所 有大学都乖乖排成一排随便你点,想上哪个上哪个,愿意多花点钱甚 至可以几个一起上。氛围不同了,别再还真的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 十几年前大学生还吃香,但那一批已经是绝代天骄了。所以,还是抓 紧时间学点真本领和真手艺吧。当然,厦大有钱也不能上,那的学生 还真的都是吓大的。(2007-6-7)
[49]

访谈视频:但很多人他们就会说,你这太那个了,万一一个 5 岁 的小孩要搞一个 3 岁的女孩怎么办,你这种是什么什么的。说实话我 脑子里从来就没想过一个 5 岁的小孩搞一个 3 岁的小孩, 我真的从来 没想过,这种事也就他们能想得到。 博客(谈国民性):很多正派的人说,不行,我没有这个权利。 并且反问我说, 如果 6 岁的你儿子搞了 3 岁的我女儿怎么办?你真是 难倒我了,我脑子里从来没想到过这样猥琐的假设。(2007-6-16)
[50]

访谈视频:我们不要动不动就去说“封杀他,封杀他”,你在说 的时候心里是很爽的。感觉自己很有权力,我封杀你,我封杀你,这 其实是一种巨大的不幸,总有一天会轮到你的头上,如果你喜欢做这 些事……给他们点权力,他们真的会来封杀我。 博客(谈国民性):我们中国人是这样的,一方面喊着要言论自
231

由, 一方面自己一旦有一点权力就喜欢封杀别人。 我们的表面仇视特 权,但我们只是仇视别人握着特权而已。我们的个体比任何国家的个 体都爱特权。 (2007-7-12) (韩寒博客 2006 年 7 月谈郭敬明, 2008 年 4 月谈松岛枫,6 月谈莎朗•斯通,“韩三篇”等,均有类似说法)
[51]

该方法亦可用于小说,考虑到对《三重门》以外的作品质疑并不 多,仅举一例: 采访视频:香港什么 80 后啊,学生啊,都不带红领巾。我想这 个,不行,红领巾是由烈士的鲜血染成的。当时学校里面刚出来,当 时不知道嘛, 当时就以为有好多烈士, 在这种红领巾工厂里天天放血, 然后染那个红领巾,我以为真的是血染的,后来才知道,只有卫生巾 才是由鲜血染成的。(香港书展,韩寒记者招待会 2010/7/22) 小说:戴上红领巾的那天,高年级的大姐姐对我说,同学,你现 在就是少年先锋队员了,你知道吗,红领巾是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我 把这个比喻句当成了陈述句,在我的想象中,红领巾工厂里,每天都 要用血给我们戴的红领巾上色。(《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其实他无数访谈都在谈自己的作品, 只不过质疑者缺乏阅读与理 解韩寒作品的意愿和能力, 绝大多数只是在情绪和谣言的驱使下参与 运动,人云亦云地做出论断。

232

列出双方在这场运动中使用的典型材料比对,可以看得更清楚:

了解双方所用材料效力上的区别,与所用方法的稳定性。

你会发现正常材料与信息污染具备不同的特征。 前者主要是证据 与当事人的直接证言, 它们是有成本的; 而后者思维紊乱, 天马行空, 处处攻击。在不停“转述”、分析中,歪曲当事人和材料原意,还特 别喜欢用诸如“《三重门》写作之谜”“求医之谜”“新概念大赛之 谜”等词句,诱导你“猜谜”,在不良氛围中恶意揣测。 这套舆论攻击的模式是这样的:先确定构陷目标,然后围绕该目 标,投放海量的污染材料,如歪曲造谣、伪逻辑、主观论断等,己方 人员注册大量马甲吹捧互证。然后他们会观察传播情况和用户反应,

233

大部分材料因欺骗性不够而逐渐死亡,少数精华则在舆论中生存下 来,被他们筛选出来大肆鼓吹。你一开始会觉得他们的材料和理由很 荒诞,但随着传播筛选,谣言不断剪裁打磨,欺骗性逐渐增强,“慢 慢地”你越听越信。他们还煽动公众仇恨,污名化对方,攻击证人。 如果有教授学者名人不幸被骗,那他们的论断很快就会被拉出来吹 捧,变成谣言的“佐证”。 信息污染只能在丧失道德准则的舆论环境中才能使用, 忽悠者必 须不停造谣,且拒不澄清道歉,才能开始作传播筛选。但中国知识分 子并不理解规则在认知上的重要性。 他们还缺乏在舆论中搞清基本事 实的能力,不懂得分辨主观判断和客观证据,不了解传播,天真地认 为群众运动可以 “去伪存真” 缺乏基本的逻辑训练与科学思维方式, , 没有能力通过证人证据终结议题,处于蒙昧状态。 他们很容易被漂亮话打动:“求真”、“打假”、“言论自由”、 “还你清白” ……, 却不知道通往这些目标应当遵循的规范。 “求真” 的人们会去辱骂证人让他们闭嘴吗?“清白”是造谣污蔑后让人“自 证”么?搞信息污染和群众运动通往“真相”么? 中国的知识分子没有正常的信任感,朋友出面证明,不行,肯定 帮着作假。国内媒体上出镜,不行,肯定买通了记者。CNN,NHK 等国际大媒体几十分钟专访,不行,背熟的。找个反对者行么?还是 不行,那是卧底。只有找最核心的恶意质疑者才成。想自证清白,你 得让构陷者来配合你证伪——这就是他们最高级的智力成果。

234

凤凰网有位资深倒韩博主黄麟,2010 年起埋头写了整整三年共 一百多篇倒韩文章,总点击百万以上。正好赶上了运动,被各路谣言 忽悠得要杀人了,搞起死亡威胁,受到愤怒谴责,专栏被撤。结果质 疑者仅仅挑出他五年前两篇赞扬韩寒的博文,就成功切割,把他打成 “韩方卧底”。很多知识分子,表面上很尊敬别人,平常都夸赞:赵 长天、慕容雪村老师人品好,值得深交。但当对方为韩寒做证时,他 们却死活不信——这是要面子、利益集团。 他们从饭桌上、出租车司机嘴里得到消息,找来传销材料如饥似 渴地阅读。一切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都有了答案,原来他们的书没人 看,课没人听,评论没人捧场,是因为别人有个好老爸啊!尽管搞不 懂其中有何逻辑,但他们已经开始撕心裂肺地发出正义的呐喊:这是 民族的悲哀!这是时代的堕落!——除了扯这些大词,他们什么都不 会。2000 年的时候,这些学者们批判韩寒《三重门》文笔低幼;2004 年批判他不务正业玩赛车,作品越写越烂;2012 年,他们又出现了 ——当年你文笔太高妙,旁征博引,绝对不是你写的。这未必是同一 群人,但铁打的营盘永远有流水的兵。 如何超越这些人?学会简洁明快、直击重点的思维,主动寻找干 净全面的原始材料作判断,筛选有信誉、判断能力强的信息源,拒绝 污染源给出的材料和论断,不管对方多么有名有地位,无论头衔是教 授还是学者,成为污染源说明他们的认知能力很弱。尊重证人证据与 社会公德,牢记胡适的劝告:待人要有疑处不疑,做学问要不疑处有 疑。遵守道德规范不但能提高自身修养,还有助于认知。
235

那普通网民又有何重大缺陷呢?他们频繁使用的各种错误方法, 其根源是迷信权威,死板僵化的中学语文教育。 旧版中学教科书里收录了鲁迅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 中写捉鸟时,有这样一句话:“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 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促住了的不过三四只。”这个“促住 了”是什么意思?课本解释说,这是通假字, “促”通“捉”。其实, 鲁迅原稿就是“捉”,排字员弄错后,以讹传讹,就这样一版版传了 下来。直到近期,最新版本才更正了这个错误。
[52]

这个错别字,几亿人都看见了,为什么多年来没能订正?因为鲁 迅是权威,教科书也是,它们是不会错的,所以“只能”是通假字。 这叫作 “魅” 即神秘感和神圣感。 , 假如你根本不知道这是名家作品, 拿来一看:“哎呦,这不斗大一错别字嘛。”很容易就得出正确判断 了。这叫“去魅”“除魅”,同样能帮助我们理性思考。 很多质疑者指摘韩寒某些生活博客差,不如时评,这就是“魅”。 韩寒出版作品中有篇文章,叫《好吃的水果们》。全文是: 昨天我在和平里买了一些梨和长得很奇怪的小芒果, 那梨贵到我 买的时候都要考虑考虑,但我还是毅然买了不少。回家一吃,果然好 吃,明天还要去买。
[53]

236

韩寒在《通稿 2003》中,揭开谜底,帮粉丝去魅: 很多人揣测这篇文章的意义,有人说看不明白,有人说这是不错 的文章。其实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这些水果真的很好吃。文章要告诉 大家的是,一个学生,哪怕写出《红楼梦》来,只是属于习作;但是 一旦有了点名气, 哪怕写出像上文这样无聊扯淡的东西来, 都是艺术。 我只是写了几本销量很好的书而已,如果上面的东西是鲁迅写的,那 就更远了去了,那得有多少人从里面看出政治风波来啊。所以说,文 章这个东西,在语句通顺,错别字不多到影响阅读的情况下,好坏完 全没有评判的标准。我随便拿一篇朱自清的文章交上去,没有一个老 师会觉得自己的学生写作文好到有名家的水平了, 并且照样会做出很 多修改意见。
[54]

上海高中语文试卷中,阅读理解部分引用了作家陈应松的《雪 夜》,问:“文中多次写道‘我’坐拥‘一本书’‘一张床’,作者 这样写有何意图?”学生向作者询问,陈应松懵了:“没啥意思呀, 就是雪夜我在床上读一本书……坑爹啊,我好心写个散文,却让老师 去害学生”。 作家毕淑敏则遭遇了“钓鱼”。一位中学生打来电话, 热情向她讨教,她开心地详细解读了自己的文章。没想到几周后便有 教师上门哭诉,原来这位老师在课堂上批评学生对毕淑敏文章的“错 误分析”时,遭遇学生反戈一击——这是作家本人说的,我手里有录 音。可把老师气坏了。毕淑敏还得向这位老师赔礼道歉。 质疑者找
[56] [55]

237

病句,搞文本分析的愚蠢行为,正是来自于这些自命正确的教材和教 师,它们教会了学生怎样朝着所谓“正确答案”胡诌,像这样—— 鲁迅:晚安! 学生: “晚” 从 字可联想到天色已黑, 体现出旧社会的黑暗。 “安” 字则暗示人们在这样的社会里,麻木不仁地生活,安稳地做着奴隶。 感叹号抒发了作家对国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复杂情感。 老师:说得好! 鲁迅:……
[57]

韩寒刚成名时,不少中学老师满怀仇恨地将《三重门》《零下一 度》摘录到试卷上,让学生挑“语法错误”。十多年后社会依然原地 打转。中学语文未能让人体会到文字的魅力,却让他们养成了一整套 伪科学思维习惯。 笔者感触最深的, 就是这种教育对学生心智的戕害。

238

第五节 话语权战争
短短一年, 方舟子连续攻击了李开复、 于建嵘、 贺卫方、 罗永浩、 韩寒、蒋方舟等名人。其中李剑芒和罗永浩的回击令人瞩目。 李剑芒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第一期毕业生、凤凰网著名博主。 谈起对韩寒的攻击,他认为很多网民走入了歧途: “这是把观点上的 争论,转向了道德、人格上的诽谤。”他说: 我以前从来没看过方舟子的文章。因为卷入了大战,这是我第一 次仔细查看方舟子的质疑文章。 迅速发现方舟子完全是在故意玩弄伪 逻辑。为了阐述方舟子逻辑的虚伪,我决定模仿他写我自己的少年班 经历,最终得出李剑芒上少年班完全是他父亲在造假。
[58]

他解说道,方舟子并非论证,而是诉诸生活差异,诱导性地反问 大家:这可能吗?然后人们就会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被“打假”名人 的特殊经历对照,得出错误结论。中科大少年班最小的学生才 11 岁。 如果我不拿证据,就是反问大家:11 岁考上中科大,这可能吗?那 肯定 99%的人说不可能啊——我 11 岁只能读小学,你怎么能考大 学?必然是找人代考。这是典型的抹黑诽谤。 但很多读者并不赞成:你这篇文章号称用什么方舟子逻辑,他的 分析冷静理智逻辑严密,你的一看就假,怎么可能有人信? 于是李剑芒便将其抛在脑后,随后他连续数月炮轰方舟子,逐渐 成为质疑者们的眼中钉。忽然有一天,这篇论证“李剑芒靠父亲造假
239

考上中科大”的文章出现在凯迪论坛,作者信息早在多次转载后消失 无踪。结果,很多人就真的信了,大批方粉拿这篇文章作论据拼命攻 击李剑芒,哪怕他声明这是自己的文章对方都不相信。[59] 于是李剑芒决定:我要用方舟子的质疑方法对付他自己,直到他 向被他伤害的人们道歉为止。他很快找到了同盟——“方黑”群体。 这些人长期以质疑、打击方舟子为目标。方舟子声称方黑们被他打过 假,受过利益伤害。其实该群体主要反对他的科普观点与“打假”方 式,不少人原先曾是他的支持者。 方黑们做了很多细致的材料工作,还真挖出不少证据。首先他们 发现, 方舟子太太、 新华社记者刘菊花的硕士毕业论文约有 90%与他 人作品雷同,是东拼西凑的抄袭产物。为了掩盖抄袭,文中约一半引 用未能注明出处或隐瞒了所引篇幅,最后却被社科院评为“优秀论 文”。他们四处宣扬此事时,遭到了陈力丹教授的批评。陈力丹是刘 菊花硕士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对举报中夹杂的攻击讽刺十分反感, 他要求揭发者拿出证据:“如果是抄袭,我应该承担失察的责任,并 要求社科院研究生院通过一定的程序, 撤销刘的硕士学位……如果没 有……那么,提出这种质疑的人,应该向刘菊花礼节上道歉。”[60] 于是,最知名的方黑亦明(葛莘,南卡罗来纳大学副教授)组织 多名志愿者,逐段将抄袭详情做出比对表[61],交给陈力丹。次日,陈 力丹公开认错:“就现在的重复率看,估计超限了,得算抄袭。”他 履行承诺,正式将材料转交研究生院举报。但他又说:

240

我们这个社会需要方舟子这样的顽强打假者……方与九年前他 尚不认识的妻子的硕士论文存在抄袭一事无关,这个时候查刘,我怀 疑动机,当然,不论动机,打假客观上都应支持。
[62]

方舟子与妻子辩称仅是引用不规范。刘菊花在《过洁世同嫌》和 《问心无愧》里称: 当时也没觉得自己是抄袭, 我到现在都以为文科硕士论文就是综 述一个问题,能说清楚就不错了……我那篇低水平的硕士论文,是一 篇合格的硕士论文, 社科院关于 “全文文字复制比在 40%以上 (含 40%) 的”相关规定,是在我毕业多年后才出台的。
[63]

方舟子痛骂举报者是骗子、流氓,并作势要找社科院的麻烦。结 果,陈力丹递交的材料石沉大海,社科院对所有举报与公开信均装聋 作哑。方黑们打电话向社科院询问处理结果,但只要一提及此事,电 话便立刻被挂断。于是他们又四处宣扬:刘菊花有后台! 方黑还指控方舟子的科普书和报刊专栏文章涉嫌直接从英文著 作翻译剽窃,法治周末对此做了报道[64]。2011 年底,他们列出第一 批共 38 篇文章,编为《方舟子抄袭年谱》[65],并说动其中一位受害 者——方舟子母校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 Root-Bernstein 发表声明。在 你来我往的公开信中,Root-Bernstein 指控方舟子自设标准,自任法 官:
241

不管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所有人,包括你自己,都同意你的文 章很大一部分取自我的文章。因此,问题就归结于多少是不适当 的……你对这一问题的迄今为止的回应是你是打假专家, 你鉴定你没 有剽窃我,也没有侵犯我的版权。然而,你拒绝提供你的鉴定标准, 这不仅让我,也让中国人民茫然无知。你指责别人造假采取什么标 准?这还有更进一步的问题:即使你最终遮遮掩掩地说出你的标准 来,你也不能成为你这一案的裁定者。实际上,在任何案例中,你都 不能同时扮演指控者、法官与陪审团的角色,然而,那正是你试图为 已攫取的权力。
[66]

深圳大学传播系副教授孙海峰参与了举报刘菊花抄袭的公开信 签名,此后便不断遭遇报复。方舟子宣称孙的某篇论文抄袭。孙海峰 辩称这是投稿时原稿泄密,别人抄袭了他的文章。他公布了邮箱中的 投稿信日期, 找到雷同论文的作者, 对方承认抄袭并向他道歉。 “顽 但 强的打假”并未停止,除就此事继续攻击外,还有人用电话与断章取 义的小字报频繁骚扰他的单位。经历这一切之后,孙海峰愤怒地写下 了《流氓式打假是一场社会瘟疫》一文: 江湖术士和权力掮客大行其道, 冒充科学警察与道德法官招摇撞 骗。 当公众乃至知识界对网络城管方舟子们的流氓式打假发出幼稚的 叫好声时,基于社会怨恨的“文革”病毒便死灰复燃,并在乡愿的绥 靖之下变成一场黑色瘟疫。所谓“流氓式打假”,作为极权与民粹媾

242

合而产生的一个文化怪胎,本质上是一种讹诈性的舆论暴力。其特征 可归结为四个方面: 在事实方面,攻其一点以偏概全。用“文革”时期整黑材料的手 法查找别人身上的污点,可以说这世上没有任何人是无罪的。 在程序方面,私设公堂定罪在先。所谓“打假”,严格来说应称 为揭假,本来是一种舆论监督,举报者不能同时扮演裁判与惩罚者的 角色。 无论是学术打假还是社会打假, 都要提交给有公信力的科学共 同体或行业共同体进行专业评判, 而不是由举报者私设公堂自行定罪 甚至施以私刑。 在动机方面,裹挟民怨挟私整人。当这种基于不平等感的毒害情 绪,在弱势者身上占据主导地位时,便会具有强烈的攻击性,极易被 煽动和利用转化为群体暴力。在造假泛滥的当代中国,仇官、仇富、 仇名的心态更是预设了对方社会地位的来之不“义”,而这种怀疑与 嫉妒便成为方舟子们绑架利用发动流氓式打假的民意基础。 在效果方面,为毁而毁、无益建设。纵观方舟子们十多年来的网 络活动,除了将自己树立为网络打手的品牌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建设 性的正面价值。
[67]

罗永浩早年是方舟子的支持者,在经营牛博网时与方发生纠纷, 不过依然支持方反中医、挺转基因。2011 年年底两人关系突然恶化。 罗永浩回顾说: “原因我到现在还没有弄清楚……他很奇怪就突然在
243

新浪微博上连续对我发起攻击。 此后两人开始在网上大打口水仗。 ” 方舟子讽刺道: “这个时代最怪诞的事情是流氓也办教育、搞维 权,而且全国各地到处给青年演讲当人生导师。” 罗永浩反唇相讥:“这有什么怪诞的,流氓做的慈善也是慈善, 流氓也有他的权利并且可以维护他的权利……如果你大义灭亲, 我很 佩服你;如果你沉默,我也理解你;如果你包庇家人,我也理解你, 但我认为你是错的。非常简单的一个道理。妻子论文抄袭不是方舟子 的问题,当然可以继续打假,但在妻子论文抄袭的问题上公然撒谎、 搞双重标准后,再打假就不是靠技术而是靠不要脸了。”
[69]

[68]

方舟子威胁道: “我不和猪打架, 我杀猪。 在我发出严厉警告后, 还想拱我妻子、砸我妻子饭碗的猪更该杀,即使花一生的时间杀,即 使被血溅一身。” 他称罗永浩“非法经营”,在罗的公司兼职的海 外留学生是“非法打工”,到处找工商部门和国外大学举报。 而罗永浩则注意到了对方的软肋—— “打假利益链” 方黑认为, 。 打假是方舟子谋取利益的手段。2006 年,方舟子在美国和中国分别 成立了“中国科学与学术诚信基金会”和“科技打假基金”。后者在 中国募集捐款,初衷是资助方的打假事业,支付其律师彭剑的费用、 受害人维权费用与败诉后的法庭罚款等, 该基金承诺公开详细账目并 接受各界监督。2010 年肖传国事件后,方舟子成立了“安保基金”, 声称是为保护打假者的人身安全。该基金不公布账目,但承诺由“监 管小组” 监督。 未声明捐赠方向的捐款均默认进入不公开的安保基金。
244
[70]

(被质疑后方舟子改称基金为“资金”,本书使用原来的说法) 方黑认为,这些基金有三大共同点:由方舟子或其律师彭剑实际 控制;捐款人冲着方舟子捐款,款项绝大部分为方所用;捐款收入与 方的舆论热度高度相关, “打假” 每 一个名人, 捐款就有一个小高峰。 在安保基金成立后,承诺公开的捐款比例迅速缩小。 罗永浩质疑:五年前你、我和彭剑聚餐,我捐了 1000 元给你的 打假基金,但承诺公布的收支明细一直没见。安保基金一年半支出 59 万元,美国总统保镖(年薪 43000—74000 美元)都比这便宜,何 况大家并没见你有全职保镖, 钱花到哪里了?对方的回应是一张退款 单,除返还捐款外,上面还写着:“付饭费、利息 1500 元。” 方舟子称 “连本代利连同他的一顿饭钱施舍给他” 罗永浩大怒, 。 多次约方舟子当面对质,但对方一直回避,于是他就想方设法“制造 现场”。 一天,方舟子出门做节目,罗永浩得到消息后立刻带摄像师赶赴 现场。他吃着盒饭在电视台楼下守株待兔几个小时,终于在节目结束 后截住了对方。罗盯着方质问,后者低头看着手机一言不发,彭剑出 来挡驾。随后发生了这段著名的对话: 罗:你为什么不公布(基金支出明细)? 彭:我们说会公布。 罗:嗯,五年半了还没公布。 彭:我们会考虑在合适的时候公布。
245

罗:什么时候合适?因为有可能一百年以后比较合适嘛。你准备 什么时候公布? 彭:不可能一百年。 罗:那你准备什么时候公布? 彭:也许就在近期,比如几个月内。因为要有一定的流程。 罗:看你心情是吧? 彭:不是我心情,我们有我们内部的流程。 罗:你觉得五年半没公布很正常对吧? 彭:我认为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没有问题。 罗:什么理由? 彭:我们有我们的流程。 罗:你们的流程是承诺公布(但)五年半不公布,对吧? 彭:我们的流程,我承诺会公布。我们会按我们的流程来做的, 我们不可能按照一些反对者、恶意攻击者的要求来做。 罗:我问的是五年半为什么不公布。 彭:我们在合理的时间内我们会公布的。 罗:你觉得一个承诺公布的基金五年半没公布,很正常对吗?你 觉得很正常是吗? 彭:我们有我们的理由。
[71]

这个车轱辘对话,被罗永浩以“一镜到底哦耶版”为名放到优酷 视频上,当天点击量就超过百万。
246

给方舟子捐了五万元的网民“批判性思维启蒙”等人也站出来, 公开支持罗永浩,批评基金不透明。方舟子这回没有退款,而是嘲讽 这个最大的捐款者。不料此人心平气和地一一据理驳斥,令方的形象 严重受损。截至本书定稿时,打假基金依然未找到“合适”的时机公 开支出明细。而安保基金的“监管小组”则被证实是子虚乌有。

李剑芒和罗永浩的方法,因为有效而备受关注。 罗永浩认为,话语权的关键是信息控制。已方言论均被屏蔽、歪 曲,对方不断回避话题,制造新攻击点,转移视线,这不是辩论,而 是在维护一个正义、好斗且永远正确的“教主”形象,培养被话语权 的狂信群体。所以罗永浩试图建立一个无法逃避质问的现场,打击这 种圣徒形象——你承诺公布,五年半不公布,算什么正义?你不是要 “杀猪”吗?我就站在你面前,你看都不敢看我,算什么斗士? 李剑芒认为,公众很愚蠢,他们笃信的是“教主”的断章取义和 各种论述, 却不愿相信证人。 只有以彼之道地用陷阱逻辑对付质疑者, 才能展示其方法的荒谬性。 他同时也打击对方的形象——你包庇亲人 抄袭,还打什么假?你自己写科普书大抄特抄,算什么科学? 笔者用下图解读他们两人的方法:

247

罗式辩论法:通过制造现场,将真实信息覆盖到被话语权的受众。 李式辩论法:将质疑方法用到质疑者身上,显示其双重标准。

然而,这两套方法都有各自的缺点。 罗永浩扛着摄像机单挑,当面对质,试图破解信息控制,因为信 息控制的最大弱点就是害怕质证。只要逻辑和语言能力够强,气势上 压倒对方,自然凶狠有效。但此法难以推广。名人的形象与时间成本 极其高昂, 谁能整天去堵别人?罗永浩自己很快便偃旗息鼓了——他 是公司老板,事儿一大堆,根本忙不过来。 李剑芒试图以伪逻辑回敬质疑者,却难以掀起群众运动,因为他 缺乏狂热的信仰群体——对方的群体是历经多年宣传和伪逻辑训练 培育而成。这些人把教主的阐释当作圣谕,毫无心理压力地挖黑材料
248

整人,对目标进行无底线地攻击骚扰,熟悉各种网络匿名、传播与欺 骗的手段。这些条件无法被李剑芒简单复现。而旁观者也很难借此意 识到伪逻辑的荒谬性,因为他们会视标签使用双重标准。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十:贴标签 在社会舆论中,大多数人是简单地靠标签来判断问题的。因此, 无论是通过的不懈自我宣传也好,打造媒体关系也好,通过各种手段 给自己贴一个正义的标签,比如“打假”,再给对方贴个“骗子”标 签,就具备了巨大的优势。 打假者造假是误差,不能求全责备;你或证人反驳出错,那就是 心虚作假。打假者及其支持者谩骂、侮辱、骚扰对方是嫉恶如仇;你 若回骂就是被打中了要害,意图报复,你的支持者则是只有立场、没 有是非的脑残粉丝,或者是收买来的水军。 在不成熟的社会舆论中, 参与者很难理解行为规范的意义——尽 管有一些手段不对,可我们是为了揭露骗子,事业是正义的啊!他们 难以理解氛围对认知的影响。有些围观者厌恶“打假”人士讽刺辱骂 对手、相互吹捧、捏造歪曲,却意识不到这些行为是骗术的重要组成 部分。 他们会天真地想: “尽管这帮人品行那么差, 我那么厌恶他们, 可有时却不得不承认他们是对的,我真是太理性、太客观了!”

249

作为名人,若不幸遭遇这样一群人“质疑”,该怎么办呢? 首先,你要对危机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它是私人话题、公共议 题、还是社会共识? 对私人话题, 置之不理即可。 若被炒作成公共议题, 就比较棘手。 偶尔的攻击可据理驳斥,但若对方以此纠缠,就要改变策略。大众与 媒体对丑闻有特殊兴趣,你无法扭转这一点,最好的方法是沉默。 即便信息污染手法用得出神入化, 攻击者也很难将公共议题忽悠 成社会共识。因为依赖传播的忽悠手法有“见光死”的弱点,难以打 动严肃的调查记者与成熟的意见领袖,这些人是舆论的中坚力量。只 有在社会本身存在巨大缺陷,且被攻击者应对极其失当时,才能做到 这一点。 对你的污蔑若成为社会共识,代表你已被成功污名化,此时麻烦 将接踵而来。因为和你有冲突的人,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找到同盟, 比如不介意多踩“骗子”两脚的记者,智力有限、依靠正义姿态博人 喝彩的意见领袖。他们的声音变得更“响亮”了。此时须反其道而行 之,尽力与质疑者对垒,打击对方的信誉,还要寻找与你处境相同的 受害者,帮他们改善境遇。因为忽悠成了社会共识,说明社会有严重 缺陷,只有去改变社会本身,才能最终解决你自己的问题。这非常困 难,却是唯一可行的途径。 面临污蔑,每个人的第一冲动几乎都是自我辩护。因为这是他们 在日常生活中面对面交流所习得的经验, 但这并非应对舆论攻击的正
250

确方式。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十一:议题设置与助长传播的自证 在公共讨论中,议题决定结果。 假设笔者是位名人。有一天,一群人在公共舆论中,质疑“破破 的桥考试作弊”,引起了媒体的兴趣,笔者应当怎么做? 应对方式 1: 与构陷者辩论。 议题是: “破破的桥是否考试作弊” 。 辩论时,笔者铁证在手,逻辑出色,口若悬河,与构陷者争吵、 辩驳,媒体大肆传播并完整、真实地报道了我的观点,而对方只是捕 风捉影,左支右绌。结果笔者大获全胜,居然说服了 95%的听众! 应对方式 2:沉默。拒绝给媒体传播该议题的机会。 结果,因为我的沉默,50%的听众认为我考试作弊。 哪种方法正确?在封闭场所,自然是辩论。但在开放式的公共舆 论中却未必如此。假设原先仅有少量媒体报道,最终有 5000 人认真 关注此事,即便 50%的人认为我作弊,也不过 2500 人。如果因辩论 形成公共热点, 十倍于前的媒体恶炒一个月, 形成百倍的信息覆盖率, 参与者变成 50 万, 哪怕只有 5%的人认为笔者考试作弊, 那也是 25000 人!也就是说,通过出示证据,展示逻辑,发挥口才的精彩辩论,笔 者大获全胜地让十倍于前的人认为笔者考试作弊。 如果我手头没铁证呢?如果我的逻辑不好,口才、文采不出众
251

呢?如果部分媒体屏蔽我的观点, 甚至故意歪曲呢?如果有群人因为 政治立场差异、嫉妒、仇恨,而拼命造我的谣呢?那情况更糟。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这是因为“破破的桥是否考试作弊”这 个议题天然对我不利。 污蔑者搞信息污染, 投放了 100 条材料与论断, 有些人信了其中 5 条,有些人信了 50 条,那又怎样?无论是骗到了 5%的人,还是 50%,对他们来说都是“净赚”,反正损失名誉的是 我,只要把议题扩散开就是成功。所以构陷者特别喜欢使用“耸人听 闻的议题” 等加速传播的手段, 并不在意论述逻辑是否缜密。 “自 而我 证清白”的过程,反而助长了议题的传播。

在不利议题上辩论,即便大获成功,对你持不利看法的人数也会增加 议题的传播力由攻击者的声誉支撑, 打击其信誉才是有效的反驳方式

那正确的应对方式是什么? 1.初期要保持沉默或延期回应。沉默不代表放弃反击,而是绝不
252

在不利议题上辩论。事件刚引爆时,旁观者兴趣浓厚,此时应抑制传 播,拒绝提供任何信息。这样构陷者就会面临题材短缺,为保持议题 活力,他们会开始制造低劣的谣言,从彬彬有礼逐渐变得面目狰狞, 这将令他们的信誉下降——这才是你的目标。 2.不接受恶意媒体的任何采访。不做调查核实,歪曲屏蔽你的言 论,长期炒作负面话题吸引眼球的媒体就是恶意的。只要你不配合, 对方就丧失了动力, 构陷者就失去了帮手。 选择友好严肃的媒体合作。 3.扭转议题。不要和无话语权的对手辩论。仅针对有名气的攻击 者,围绕让对方信誉下降的议题讨论才有意义。比如:(1)攻击者造 了什么谣,进行了怎样的信息污染?(2)攻击者为什么要造谣,他的 目的是什么?(3)攻击者以前是否也造过谣,对哪些人造过谣?(4) 攻击者这样造谣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后果?(5)攻击者自己是否存在 个人诚信问题,如抄袭、敛财等。 4.回复指控的原则是, 确认因回复增加不利议题传播范围的负面 效果,小于打击构陷者信誉所产生的正面效果。 在公共领域中面对污蔑性舆论,要么不回应,要回应,就必须完 整陈述,扭转议题,指出对方的信息污染,攻击对方的信誉——大多 数名人没有精力也拉不下面子做这些事,媒体、意见领袖、旁观者也 在主动或被动地纵容污蔑性“质疑”,最终便形成了中国恶劣的舆论 环境。

253

反驳信息污染时, 需要重点争取的人群是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参 与者,与不特别投入的旁观者。他们会被信息污染所欺骗,但只要指 出信息控制的细节, 给对方贴上污染源的标签, 就能让他们立场松动。

破桥式辩论法:让大家知道,对方是信息污染源,你就已经成功了。

为何对这两类人有效?旁观者不关注细节, 反而豁免多数信息控 制。他们看重标签,如果议题是“打假斗士揭露文坛骗子”,那么辩 护是无意义的,你需要做的是不停地宣扬相反的标签,扭转议题,打 击任何污染源,指出他们因信誉和舆论认知能力均差,其材料和论断 都是不可信的。 逻辑能力较强的人往往拥有话语权,坚信自己的判断,不轻易接 纳别人的论断。用片面歪曲的材料灌输,对他们有特效。但他们往往 会发现很多奇怪现象。比如讨论失焦。他们会想:明明有铁证,深挖

254

下去,当面质询证人不就行了?质疑者为什么要东拉西扯,抛出大量 论证极弱的其他分析呢?因为那些分析是用来欺骗另一群人的。 逻辑 能力强的人会觉得攻击者在拼命做多余的傻事,其实不然,铺天盖地 的弱智论证,与他们坚信的“铁证”,是有联系的。 另一典型现象是模糊指控。质疑者声称自己也不信所有的指控, 但他们会说,只要其中一部分成立就行啦。具体哪一部分不成立,他 们不说。因为各条指控的欺骗对象不同,否定任何一条都意味着失去 部分同盟。不需要旁观者相信全部,只要相信几条,他们就成功了。 哪怕只是把旁观者搞糊涂也行。 逻辑能力强的人往往豁免信息控制以外的手法,所以指出污染 源, 揭示信息污染的特点, 引导他们反思, 他们迟早会得出正确结论。 而对抗性辩论和讽刺、谩骂,会伤到他们的自尊心,从而令他们更起 劲地保卫错误论断。

255

小结
本章主要讲述了最重要的话语权手法信息污染, 以及如何在癫狂 的舆论风波中认知事件,察觉各种异常迹象,进行反思。

1.信息污染。信息污染是各种忽悠手法的混合使用。将捏造、歪 曲、剪裁后的材料,与各种伪逻辑、错误论断,堆积起来,集中传播, 对旁观者进行信息碾压。无论你多聪明,都难以在真伪掺杂的海量传 销材料中辨别真相。因此,不要试图分辨所有细节,而要像戒毒一样 地戒掉信息污染源。 2.传播筛选。在群众运动中,材料在传播时,与构陷目标不符的 细节会被逐渐删去,逻辑漏洞会被谣言补上,最终形成一份欺骗性最 强的作品。要搞清问题,必须把握关键证据,尊重证人,运用整体思 维得出结论。与之相反的所有推理,则必然是臆测、歪曲、捏造。 3.克服偏见。学会使用单盲测试,检查认知方法的普适性。大多 数“很有道理”的说法,实际上只是命中了你的经验与知识盲点,迎 合了你的偏见,它们经不起最简单的验证。 4.学会反思。陷入群众运动后,最忌讳的是研究了很多细节,却 搞不清问题,人云亦云。通过验证可靠的反面信息发现异常,重新审 视自己的既定判断,进行自我反思,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5.话语权战争:舆论攻击与面对面讨论完全不同,自辩会助长不 利议题的传播。打击污蔑者的信誉才是有效的应对方式。

256

[1] 三联生活周刊 朱伟 《我所认识的莫言》 [2] 意林 管笑笑 《万语千言,父爱莫言》 [3] 金华日报 徐林正 《我的朋友“莫言之”》 [4] 马伯庸 《三国志 12 人物造像略评》(笔者转述时有改动) [5] 韩寒 《外一篇〈光明与磊落〉使用说明书》 [6] 方舟子 《点评韩寒及其父亲的回应》 [7] 曹文轩 《三重门》序言 [8] 韩寒 新浪博客 《看着手稿真欢乐——附 16 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 [9] 方舟子 新浪微博 2012/3/21 [10] 土豆网 《金山医院包宏伟医生采访》 [11] 方舟子 《韩寒的同学证实《三重门》“手稿”是抄稿》 [12] 土豆网 《郏宗培讲述素材》 [13] 术术 新浪微博 [14] 田松 《我们为什么不和方舟子玩》 [15] 韩寒 新浪博客 《人造方舟子》 [16] 方舟子 新浪微博 [17] 韩寒 《光明与磊落》 (即《三重门》手稿集) [18] 引自 鼓浪屿上的城堡 新浪微博 《所谓三重门知识点来源》 [19] 金丹华 新浪微博 《韩寒是如何被证成学习障碍的?》 [20] 东视广角 《少年韩寒》 [21] 南方周末 《差生韩寒》 [22] 方舟子 和讯博客 《韩寒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是内定的》 [23] 陈鸣 《差生韩寒》记者网易访谈 详文见 拨惹尘 新浪微博 [24] maowy 新浪博客 《如何成功构造阴谋论》 本书节选了其中一部分 [25] 严惩一切罪犯 新浪微博 [26] 江苏网 《潘知常风波:聚焦网络打假背后的真相》 [27] 潘知常 《方舟子、新语丝与学术恐怖主义》 [28] 孔孟老庄 新浪博客 《诉诸公众: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和宣传手段》 [29] 本节所引倍魄的所有文字均出自 倍魄 新浪微博 [30] 网易娱乐 《赵长天:我判断韩寒没有代笔》 [31] 韩寒 《杯中窥人》 (亦作《杯里窥人》) [32] 赵婷婷 新浪微博 [33] 孙佳妮 新浪微博 众人的提问在相关帖的回复中 [34] 叶兆言 新浪微博 [35] 陈武 新浪博客 《记忆与素描之——新概念》 [36] 阿南朵 新浪微博 [37] 基思•斯坦诺维奇 《对“伪心理学”说不》 窦东徽 刘肖岑 译 [38] 奥卡姆剃刀 《辩论七律》 [39] 方舟子 新浪博客 《韩寒〈写给张国荣〉版本分析》 [40] 韩寒 新浪博客 《写给张国荣》 表中节选了文章前半部分 [41] 韩寒 《光荣日》 [42] 土豆网 《朱莲讲述素材》 [43] 狂澜孤岛 新浪微博 2012/2/17 [44] 韩寒《那些事,那些人》出自 《韩寒五年文集》 最先发表于《零下一度》

257

[45] 相 关 图 片 摘 选 自 百 度 贴 吧 sd240324 他 哥 《 三 重 门 手 稿 创 作 痕 迹 》 http://tieba.baidu.com/p/1502458032 [46] 话题 2012 断桥 《破壁人——韩三篇风波》 [47] 断桥 新浪博客 《〈破壁人——“韩三篇”风波〉写作手记》 [48] 韩寒 新浪博客 《应该废除学生作文》 [49] 韩寒 新浪博客 《关于高考作文和绝代天骄》 [50] 韩寒 新浪博客 《我不能,我没有》 文中观点是之前为徐静蕾专栏撰写的《我的前卫 与荒唐》的后续 2007/5/17 [51] 韩寒 新浪博客 《今天起,我封杀央视》 [52] 司马少 新浪微博 2012/12/14 [53] 韩寒 《好吃的水果们》 选自《毒》 [54] 韩寒 《语文的问题》 选自《通稿 2003》 [55] 陈应松 新浪微博 [56] 北京晚报 《毕淑敏对自己作品的解读气坏语文老师 作者糊涂》 [57] 改编自网络段子 [58] 李剑芒 凤凰博客《李剑芒的枪手是他爸》 2012/1/29 [59] 凤凰网 李剑芒评论方韩大战汇总 [60] 陈力丹 新浪博客《希望亦明先生拿出具体证据说明刘菊花硕士论文抄袭》2011/4/19 [61] 亦明 《刘菊花硕士学位论文抄袭资料大全》 [62] 陈力丹 新浪博客 《亦明先生的回复和我的处理意见》 2011/4/26 [63] 方舟子 新浪博客 方舟子妻《过洁世同嫌》 2012/3/5 [64] 法治周末 《方舟子后院起火,妻子硕士论文涉嫌抄袭》 2011/4/29 [65] 亦明 《方舟子抄袭剽窃年谱(2011 年终版)》 [66] 光明网 《美国教授再次公开信严斥方舟子剽窃》 公开信发表于 8/21/2011, 廖俊林 译 [67] 时代周报 孙海峰《流氓式打假是一场社会瘟疫》 [68] 罗永浩 北展剧场演讲 2012 年 6 月 10 日 [69] 罗永浩 新浪微博 [70] 方舟子 新浪微博 2011/12/29 [71] 优酷视频 [拍客]罗永浩堵截方舟子 现场质疑未获回应 注:由于本书定稿于 2013 年 10 月,所以附注里的文章,目前可能已无法在网络上找到,对 原始材料感兴趣的读者请参见本书阅读提示。

258

第四章 社会信任的溃败——肖传国之争

石述思:(打假是否成立)应该交给第三方机构来判断。 方舟子:我们提出证据,专家、权威机构、第三方可以来反驳。(科 学方面的打假)也没有第三方来鉴定,你怎么就相信我呢? ——宁夏电视台《首席评论》对话节目

肖传国是泌尿外科医师、学者,美国纽约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师 从医学泰斗裘法祖。受老师与卫生部部长陈敏章邀请,1997 年从海 外归国,担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时称同济医科大学)教授, 并兼任其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 他被评为国家 973 项目首席科 学家,负责神经损伤修复方面的研究。肖传国最得意的成果是他自创 的腰椎-骶神经改道重建术(LSNR,即“肖氏反射弧”手术,论文中 一般称体神经-自主神经反射弧手术),解决了很多截瘫与脊柱裂病 人的大小便问题。 2005 年,肖传国申请院士,成功通过初审后,方舟子突然开始 对他进行“打假”。对这件事,央视数年后是这样总结的: 2005 年 9 月,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院士初选候选人名单的公告 发出,肖传国看到,自己的名字就在院士候选人之列。显然,这和肖 氏反射弧理论的成就是分不开的。 然而,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 《脚 一篇
259

踏两只船,中国院士越选越滥》的文章引起舆论大哗。文中说道,院 士候选人肖传国本人自吹自擂,其成果国际上毫无影响,在国内医学 界也没有得到认可,并指责肖传国存在“脚踏两只船”“用会议摘要 冒充论文” “履历造假” 等学术不端行为。 这篇文章正是方舟子所写。 在媒体纷纷转载后,一个直接的后果是,当年的院士候选人肖传国与 院士资格擦肩而过。
[1]

方舟子控制的网站新语丝上,出现了数百篇文章,提出各类“质 疑”“指控”。对此,肖传国回应道:“如果任何人能证明,方舟子 的指控有任何一个属实,每一个奖励五万元”。[2] 两人争吵数月后,肖传国提起诉讼。经过漫长的法律程序,2006 年,武汉法院终审判决方舟子败诉,名誉侵权成立,赔付肖传国三万 元。方舟子不服,认为判决不公,拒不履行。法院强制执行,却发现 方舟子没有工作单位和银行账号, 只好冻结了他妻子账户上的相应资 金。 此后他多次将武汉法院称作 “肖氏法院” 称法官为 , “枉法法官” 。 出乎肖传国意料的是,方舟子虽然输了官司,却得到了舆论与公 众的广泛同情。方以此事为由,开始募集“打假基金”,并得到了各 大媒体的宣传。 方舟子用支持者捐助的基金的零头报销了法院判决的 赔偿,却并未将赔偿支付给法院,肖传国则一分未得。 此后,方舟子的工作重点转移到肖传国的病人与“肖氏反射弧” 手术上来。他在多家媒体上宣称,肖传国的手术不但毫无效果,治愈
260

率为零,而且还会导致病人腿部残疾。除几年前质疑肖传国“脚踏两 只船”的《北京科技报》外,方玄昌所在的《科学新闻》等媒体也参 与了这场攻击。肖氏手术的病人不断到卫生部等国家机关上访,满怀 “正义心”的网民开始疯狂骚扰肖传国的医院、同事和家庭。 持续炒作后,严肃媒体开始跟进。2010 年 4 月,影响力极大的 《南方周末》展示了一幅肖氏手术病人的足部特写照片,暗示方舟子 对肖传国手术导致腿脚残疾、溃烂的指证有效,进一步引爆了事件。

《南方周末》报道肖氏手术争议的压题大图。

[3]

被骚扰多年后,肖传国陷入焦躁。2010 年 8 月,肖传国的远房 亲戚戴建湘找人用锤子袭击了方舟子,肖因牵涉此事被捕。央视立刻 以 “肖传国被打假后, 花十万元雇凶杀人” 为主题进行报道。 法院外, 肖氏手术病人与家属打横幅声援方舟子。

261

石景山法院门口,病人与家属们举条幅要求严惩肖传国。

法庭上肖传国辩称,他只是赞同了亲戚找人殴打方舟子的建议, 并非主动雇凶,更无杀人意图。北京石景山法院最后未承认央视的指 控,以寻衅滋事罪判了他五个半月,查封涉案资金八千多元。 锤击事件发生后,全国群众极其震惊,认为打假者在中国受到了 黑势力的威胁。各省主要电视台上,各界名流或无名小卒们在正义感 的驱使下,声讨和抨击“锤子教授”肖传国。方舟子趁势成立了“安 保基金”,获得了数百万捐款,并得到各类组织与媒体的奖项,成为 正义人士的标兵。早有定论的记者们以最大的热诚报道了这些事。 肖传国则“不能自证”,被剥夺了在中国的所有职位,行医资格 被中止两年。 后来肖传国远赴深圳, 开设了二甲医院 “深圳神源医院” , 手术暂时只能在国外做。 (本书定稿时, 肖传国已恢复国内执业资格) 此后,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做了追踪报道。他们也认为肖氏
262

手术造成双脚残疾,他们展示了一张坐轮椅的小女孩孤单的背影照 片,解说道:“手术后白雨佳几乎完全丧失了行走能力。” 节目中,央视记者采访了病人的代理律师彭剑(他与方舟子合作 多年),后者宣称该手术的“80—85%治愈率”是造假,没有一例能 治愈。不过彭剑承认不到 20%的病人术后有改善。 画外音:在意识到肖氏反射弧手术存在的问题之后,部分患者家 长拿起了法律武器,准备起诉肖传国。在北京,记者见到了这些患者 的代理律师、北京华欢律师事务所的彭剑。 彭剑:医院方面宣传治愈率为 85%。实际上我们了解,没有一例 治愈。 记者:200 多例里没有一例能治愈的? 彭剑: 我们能掌握到的, 对, 没有一例能治愈。 而且有效的就 (也) 是有限的,这些所谓的手术后的一些改善,有效率也是很低的。 记者:有多少? 彭剑:这个绝对不会超过 20%。
[4]

但到了 CCTV《今日说法》上,手术成功率已变成了零。 画外音:肖传国说肖氏反射弧是他提出的一种理论,按照这种理 论,截瘫患者手术之后只需挠一挠大腿内侧,就能自主控制排尿,彻 底甩掉尿袋子,带着这种挠挠大腿就能排尿的技术,1995 年肖传国
263

回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他有着令学界羡慕 的光环,然而正是这些光环,引起了方舟子的质疑。 方舟子:最早 2005 年,他要去选中科院院士,然后介绍里头就 说他发明了这个“肖氏发射弧”在国际上多么有影响,说在国外得到 公认,得过美国泌尿协会的大奖。然后我就到美国泌尿协会的网站去 查历年获奖者名单, 就没有他。 国外根本没有一个手术叫 “肖氏手术” , “肖氏发射弧”这种说法,没有。他在美国呆了有十几年,只发表过 四篇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只有七次。这说明基本上没人知道他,你怎 么可能说是获得了国际公认? 方舟子:我们弄到了一个一百多名患者的名单,他们来跟我们反 映, 没有一例成功的, 就成功率是零。 他竟然敢把成功率是零的手术, 说成是百分之百八十几。 相当一批人是腿就残废了, 搞得倾家荡产了, 没钱告,没人告,请不起律师,那我就说我帮你们打这个官司。 画外音:方舟子不仅揭露学术造假,还帮助患者打官司。肖传国 于是把方舟子当作了眼中钉、肉中刺,公开在网络上扬言,此仇不报 非君子。
[5]

因《南方周末》和 CCTV 的声誉,此事遂成社会共识。请读者 在阅读本章分析之前,确保已完全理解此前各章的内容。

264

第一节 学术式忽悠
肖传国亲属找人锤击方舟子一事同样传到了海外。 例如方舟子在 博客上就全文转载了《纽约时报》对此的报道,相关段落如下: 在一系列调查报道和博客文章中,两位方先生(指方舟子和方玄 昌)揭露了肖大夫的网页上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包括肖吹嘘他自己 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了 26 篇英文论文(他们只能找到 4 篇)以及他曾 赢得美国泌尿学会大奖(他只获得过一个论文摘要奖)。 他们揭发说,他自称“肖氏手术”成功率高达 85%则更有问题。 在回访的 100 多位病人中, 两位方先生报告说没有一位病人的大小便 失禁痊愈,而近 40%的病人在接受所谓“肖氏手术”——将腿部的一 根神经切断重新连接到膀胱上——后健康状况恶化。 不管真相到底如何,肖大夫被彻底激怒了。他提起了一些列控告 方是民诽谤的诉讼,逢人便讲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想搞明白问题,第一步永远是检查材料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以防 被人信息控制。找来《纽约时报》原文比对,发现在方舟子的“全译” 中,一百多句话里唯独少了一句——“在早期实验中,美国医生发现 该手术的结果是很有前景的。”
[6]

265

《纽约时报》的报道中被方舟子“转述”后唯一消失的句子

之所以“消失”,是因为这句话会捅破很多谎言,破坏信息污染 的自洽性。看见它,你可能会奇怪:咦?方舟子在央视上不是说“国 外根本没有一个手术叫‘肖氏手术’”吗?可这骗子手术在美国居然 有早期实验?结果还“很有前景”?那现在还在进行吗? 是的,还在进行。最新进展是 2008 年与 Beaumont 医院(美国最 大的私立医院之一)的 Peters 医生合作的肖氏手术试验,相关方面已 发表了三年随访结果报告。 情况如何呢?方舟子宣称, 效果当然很糟。 肖传国谎称“关于肖氏手术 9 个美国病人成功 7 个的报道。这和 我们国内的 80%有效率一致”。歪曲原报道不说,那也是去年(2010) 12 月份的报道,而根据今年最新报告,这 9 名试验者中 2 名失去随 访,剩下的 6 名漏尿,全都压力性尿失禁,仅剩 1 名患者存在反射,

266

且比以前弱得多。该报告的结论是:“成功了吗?不能肯定。”

[7]

你看,听方舟子这么一说,好像连美国实验都证明了肖传国的手 术是骗术。且慢,我们依然按照破除信息控制的思路,看看肖传国是 怎么“谎称”和“歪曲原报道”的,找来“最新报告”原文: 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报告美国肖氏手术三年结果
作者:Kenneth Peters,Kevin Feber, Benjamin Girdler, William Nantau, Evan Kass, Jose Gonzalez, Gary Trock,Ananias Diokno

背景和目标:通过显微神经手术吻合腰-骶神经运动支,从而建 立皮肤-中枢-膀胱反射弧来重建先天脊柱裂脊膜膨出病人膀胱和肠 道功能的理论和手术是肖传国发明的。我们应用此创新手术已 3 年, 现报告结果。 方法: 这项为期 3 年的临床研究计划共收治 9 位病人 男 6 女) (3 平均年龄 8 岁(6—37 岁)。本计划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经过详尽 的术前检查和评估后,为每个病人在神经电生理监控下施行了腰-骶 神经通路重建手术(即肖氏手术——译者注)。术后评估包括随访问 卷,尿流动力学测定,排尿日记,肾功能研究和大肠功能评估。 结果:9 个病人中,5 个曾在出生后 24 小时内做过脊膜膨出修补 手术,3 个则在胎儿期用内窥镜作了子宫内脊髓膜膨出修补术,仅一 人无手术史。手术平均时间为 183 分钟(127—278 分钟),无任何 术中并发症。术后有 1 个病人发生左足下垂,8 个病人出现暂时性小

267

腿肌肉力量减弱(均在 6 个月左右恢复至术前肌力,见术后一年报告 J.Urol,Peters——译者注)。在术后 12 个月,9 个病人中有 7 个 经检测证实已建立皮肤-膀胱反射弧。在进行术后第 3 年随访时,有 2 位病人没能回访, 暂列为失随访。 其余 7 位病人术后 3 年结果如下。 尿流动力学检查证实:膀胱平均容量从 210 毫升增加到 293 毫升。7 个病人中术前有 4 个是高反射膀胱, 现仅 1 位还有高反射。 平均膀胱 顺应性从术前 12.2 ml/H2O 改善为 28.4 ml/H2O,其中 3 位术前顺应 性低于 10 者 (表示逼尿肌基本无功能——译者注) 术后变成正常 (从 7 到 34.3, 从 9.4 到 21.2, 从 8.3 到 28.4)。 7 个病人中,术前仅 2 人能排出平均 23 毫升尿,现 6 人已完全不需导尿管自行排尿,6 个病人自己记录每次可排出平均 156 毫升尿, 但尿流率测定证实每次 平均排出高达 248 毫升,残余尿 93 毫升,有效排尿率为 73%。所有 6 个病人都能排空至少超过 59%的膀胱容量。7 个病人中,5 个需借助 些许腹压排尿;7 个病人中 1 个已无尿失禁,6 个仍有压力性尿失禁 (即打喷嚏或剧烈咳嗽时滴尿, 因为尿道括约肌还较弱所致——译者 注):其中 3 个仅偶有滴尿,3 个较易滴尿。7 个病人中,3 个在术 前认为自己肠道功能正常,1 个没有大便失禁。 在术后 3 年随访时, 6 个报告肠道功能已正常,4 个已无大便失禁。除 1 位还有高反射膀 胱的病人外,其余所有病人都不再需要服用抗胆碱能药物。肾脏 B 超检查和血肌酐均正常。所有病人均无长期并发症。7 个病人中有 6 个很高兴自己做了本手术。 结论:腰-骶神经改道重建手术能够改善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
268

并发神经性膀胱病人的大小便功能。

[8]

请注意,方舟子的微博中,除结论外,对手术效果的描述每句话 都的的确确出自该报告,笔者在文中已用下划线标出(除将“高反射 膀胱”写成了“反射”【此句系作者有误,见书末勘误页】)。为何 两者看起来格格不入?网民“合写社会”评论道: 方老师信息控制的魔术在于, 删掉所有对肖氏手术和对肖传国有 利的信息(粗体部分),专门挑出对肖传国不利的信息罗列在一起, 并用自己夸张的语言进行改写,当然最无耻的还是:篡改结论(方舟 子称作结论的这句话,出自 Peters 讲述该报告的 PPT,原意是呼吁 该领域学者重复结果,并非随访结论)。结果是,一个通报手术有效 的三年随访报告,被忽悠成完全无效。一个国际知名的中国泌尿外科 医生,就是长期以来用这种手段被忽悠成了行骗于世界的超级大骗 子。肖氏手术是不是不容置疑呢?当然不是,但是请把这项工作留给 国际上肖传国的泌尿医学专业的同事们。
[9]

当信息控制被揭穿后,谎言编织的牢笼出现漏洞,为弥补漏洞, 大量信息污染会蜂拥而至,例如: 1.某某教授、某某志愿者宣称手术无效; 2.Peters 医生和肖传国串通伪造了结果; 3.脊柱裂可以自愈,排尿改善的病人是自己好的;
269

4.病人是由其它手术,如栓系松解术改善; 5.肖传国把美国还在试验的手术拿到中国,让中国人做小白鼠; 6.美国试验手术免费,他在中国居然收费; 7.肖传国手术可能有效, 但因为不遵守卫生部的制度提前大规模 应用,造成了病人残废的悲剧; ……

对方可以继续抛出几百个谣言、伪逻辑和新质疑,但他们永远无 法合理地解释为什么要对上面那份原始材料断章取义, 信誉永久性地 下降了。牢记应对信息污染的原则:指出对方是污染源,并传播信息 控制的细节。 作为旁观者,则须通过反思,一步步拓宽这个漏洞。 1.方舟子的动机是什么?同样宣布手术有效的一年随访报告 2009 年就有,为何他瞒着媒体、病人,声称手术没有一例成功呢? 作为未受医学训练的业余人士,他又是怎样发现手术“无效”的呢? 2.2010 年方舟子在央视上说:“国外根本没有一个手术叫‘肖 氏手术’”。可报告显示,Peters 做的手术都已随访三年了。简单 查询可知,早在 2005 年之前,肖传国就不仅在国外做了手术,相关 论文当年还发表在泌尿学最顶级的国际杂志 Journal of Urology 上。 既然这个手术根本没人知道,怎么会有知名医院去实施,怎么会有顶 级学术杂志刊登其论文?

270

3.方舟子说:“(患者反映)没有一例成功的,就成功率是零。” 但美国随访结论表明, 九个病人有七个成功建立反射弧, 这接近 78%, 在三年随访中,除去失访两人,剩下七个病人中六个有效,这是 86%, 就算失访者均无效,也有 67%。可在中国效果怎么就是零呢?难道中 国人的神经系统和泌尿器官长得和美国人不一样吗? 4.查询手术资助方,发现 2004 年权威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第二次向“基本没人知道”的肖传国提供研究资金,其中光 直接费用就有 242 万美元 。根据美国相关规定,肖传国还能额外动 用相当于这笔钱的约 30%,也就是七十多万美元的间接费用,供自己 和合作者支配,加上教授工资与常规手术酬劳,可推测他相当富有。 但“打假”者却指控说,肖传国在中国办医院做手术赚黑钱——他不 在国外从事收入最高的医生工作,或者赚美国政府的钱,却跑到中国 来给穷人开医院,推广“骗子手术”赚这些人的黑钱? 5.媒体上的各路“专家”不都说这个手术有问题吗。比如央视里 穿白大褂的那位纪小龙医生说,神经是连不上的。既然神经连不上, 那手术如何生效?国外的医生和教授不知道神经连不上吗? 6.电视里和报纸上,病人们展示他们烂掉的脚板和残废的双腿, 难道是假的吗?那些标语,卫生部发言人的表态,又是怎么回事呢? 本章将运用前几章所述的思维方式,逐步厘清这些问题。
[10]

和很多方黑一样,肖传国曾是方舟子最早的支持者之一,上世纪

271

90 年代末, 他在新语丝读书论坛上的网名是 “昏教授” 但到了 2000 。 年,他与方舟子之间开始发生摩擦,如围绕“夏建统事件”的争吵。 夏建统是青年学者,国内记者在报上称他为“24 岁的哈佛大学 博士”“最年轻教授”。但他当时只是博士生,25 岁才拿博士,所 谓教授实为学生助教(Teaching Assistant)之误。尽管夏声称是记 者写稿不严谨, 但红了眼的 “打假” 者们却认定他是自我吹嘘、 造假, 写信去哈佛告发,撺掇哈佛官方处理他。肖传国忍不住劝道: 由我们中国人把这个中国人彻底搞臭,彻底毁灭,对他 (24 岁) , 对其他在美中国学人,对其他在美中国人,真有天大的好处吗?…… 你的打假工作无疑对中国目前及将来学术、 科技的健康发展具极重要 的正面影响。但若可能涉及中国人的整体形象时,要有轻重,要内外 有别,不能只图一时痛快。

方舟子反驳道: 是哈佛建筑学院的院长助理向我索取有关夏的报道和读者评论, 我才给寄去的……“中国人的整体形象”靠夏建统来维护?……如此 弱智,就别自称什么“教授”了。

可肖传国根本不信哈佛会主动管中文圈里的是非,他依然劝道: 夏建统还是个才子, 请同胞们高抬贵手。 这个年龄, 能有此成就,
272

也算难得,也算努力了,也算给中国学人挣脸了。人非圣贤,孰能无 过?……同为中国人,我们主要还是应该为他的才能和成就高兴,希 望他成大器。请大家莫再穷追猛打,我给大家鞠躬了。
[11]

这种立场不坚定的行为,自然在新语丝上遭到谩骂、炮轰。 2001 年,肖传国在新语丝读书论坛回顾了他支持学术打假的心 路历程。此文同年发表于新华网。 1.教授成了工龄的标志,滥竽充数者众,尤其双肩挑者,误人子 弟;2.国内期刊绝大部分水平极低;3.国内媒体对学术界特别是回国 学人的报道太公式化,脸谱化,太夸张失实;4.科研鉴定评奖太多、 太滥、太假,是学术界不正之风的主要原因之一(后来国务院奖励办 对科研鉴定和三大奖进行改革,我不敢贪天之功,但很高兴尽了匹夫 之责)。尽管我在自己的小院子里励精图治,但深觉积重难返。陈晓 宁事件(即“基因皇后”事件)时我正在北京开会,当时的反应就是 这傻大姐和媒体这次玩得太出格了。返美后看到方那公开信,不觉眼 睛一亮,拍案叫好!那信本身也是一篇好文章。自此才知方舟子这名 字。我仅偶尔上教育论坛,在那我多次明确就陈晓宁事件为方舟子鼓 掌、挨骂……这事对国内学术界的不正之风极具震慑作用。[12]

可随后他笔锋一转,开始批评方舟子的打假方式,认为其目的是 “出名”和“卖书”。尽管他不表示反对,但提出了忠告。
273

(1)你打假的对象不是你的敌人,更不是中国人的敌人……指 出过错,以儆效尤,也就达到学术打假的目的了。再说打假打假,打 的是“假”,而不能将人及其真成就一起打死。 (2)天下没有“一等一的全才”,不要让自卑心理影响学术打 假的科学性和理性……方舟子对许多成就显然大于他的海外学人, 尤 其是得到国内媒体宣传者的憎恨, 显然大大超过了人之常情所能理解 的程度……他在对其他专业不懂装懂,还打“假”时的假学阀模样实 在让人惨不忍睹,啼笑皆非。 (3)打假要重证据,要就事论事。方舟子不是真理的代表,更 不是宗教裁判所的祭司……有不惜羽毛,作假行骗者,当然要予以揭 露,但若找点报纸广告捕风捉影,胡批乱咬,毁人清誉,那就不是打 假而是犯罪了……在中国的官方学术制裁制度规范化之前, 民间打假 还是有一定作用的,但务必要有理、有据、有节……可惜的是,方舟 子现在已成为一个不知天高地厚, 只会贴骗子标签, 到处乱咬的打手。
[12]

虽然肖传国自称: “此文写好后冷藏了几天,回头删掉了一些过 头话,主旨还是希望中国好,希望方舟子打假赚钱两不误。像我这样 甚为开明者也基本被方舟子推到了他的对立面, 方舟子的确也应该反 思一下了。”然而,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并导致仇恨。最终,口水 升级为行动,肖传国、柯华(边建超,时任复旦大学医学院副教授, 曾参与支持方舟子“打假”陈晓宁的签名)、离乡客(赵纪军,时任
274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物理系研究助理教授)决定举报方舟子 2001 年 发表于《南方周末》的文章《科学地解决道德难题?》涉嫌抄袭美国 《科学》 杂志 Greene 等人的论文 《道德困境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 三人联合其他在美中国学者署名,将举报信寄到了《科学》杂志社。 《科学》杂志编辑回复道: 尽管我不懂中文,但我这里有一篇方舟子文章的英译本,它是由 第三方人士翻译的。我们认为,按照美国新闻业的标准来衡量,方舟 子的文章是不可接受的。他没有给出那些研究人员的姓名,没有给出 发表这项研究结果的杂志的名称,也没有引用其他科学家的评论。在 美国发表文章,所有这些都是必需的。 ……指控方舟子抄袭却难以成立, 因为他确实提到这项工作来自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除非我所看到的译文不确。他既没有使用 第一人称来暗示这项工作是他自己做的,也没有直接拷贝《科学》论 文的文字。 (方发表于南周的文章注明了来源,但未标出作者与引用 范围,《科学》编辑认为仅是不规范。)
[13]

方舟子辩称: 这两段文字, 是我在阅读了论文之后, 用自己的语言对该实验 (即 Greene 的实验)的介绍……我的文章没有注明参考文件,因为那是 大众报纸上的通俗文章,无须注明出处……只要是用自己的语言、用 自己的文字、用自己的写法作的介绍,就是我的文章。
275

他将肖传国称为“骗子”,把边建超、赵纪军称为“骗子帮闲”, 认为举报信“断章取义”“造谣”“英文水平奇差”。 肖传国等人对结果很不满,认为方舟子毫无疑问是直接翻译,而 非“用自己的语言”改写。因《科学》编辑不懂中文,他们猜测多半 是“第三方翻译人士”捣鬼,但未做纠缠。详细材料可参考[14]。

由于肖传国用的是笔名“昏教授”,所以新语丝网民开始搜集他 的信息, 试图挖出这位 “得过美国卫生科学院近两百万美元研究基金” “获得中国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把三个实验室近百万美元的设备全 部运回国”的人到底是谁,以便报复。2003 年,中国科技大学的姚 雪彪教授就被误认为是“昏教授”,很快被他们打得浑身是假。 重大转折发生在 2005 年。新语丝的某网民发现,在环球论坛对 候选院士肖传国的介绍中, “经 NIH 有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同意, 从美国运回中国一个集装箱值一百万美元的仪器设备, 而且是自己付 的运费”等事例。他质疑道:这可能吗?记者胡诌的吧?其实,这并 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条信息与某些人切齿痛恨的 “昏教授” 对上号了。 一个自称了解情况的网民“NYUer”回复道: 是我老乡,NYU(纽约大学)挖他过来时,他唯一条件是不能限 制他每年回中国时间。他的确把他原实验室一集装箱捐回国了,因为

276

他来 NYU 主要做临床研究,NYU 地皮紧,他就跛子拜年,把原做基础 的设备捐回国了。 这文章肯定是赵致真(武汉电视台台长)写的……捐只要单位同 意就行了,怎扯到 NIH 了?我们楼里有个大牛是台湾的院士,谁都瞧 不起,却对俺这老乡推崇备至。俺老乡发明了个新的神经反射弧,不 光解决了脊髓损伤病人大小便, 还把一种更困难的最常见的脊柱裂大 小便失禁解决了。 他去年夏辞了 TENURE(美国的终身教职)回国了,据说科技部 对首席科学家有时间要求。但 NYU 还是给他个 clinical associate professor (临床副教授)的空头衔,希望他继续以 NYU 名义申请 NIH grant(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拨款),不过我看够呛,他忙得很,当 医生又有钱,不像我们 grant 就是命。[15]

不管这些说法是否准确,该帖的唯一作用就是确认了“昏教授” 即肖传国。次日,新语丝就建立了“打假肖传国专栏”。方舟子与 niupi、NY133X、临时工、水中划、中南海内参、太平洋等网民,仅 用一个月就在该专栏发表了 38 篇文章, 对肖传国进行了全方位攻击, 其中发文最多的“水中划”等人,都是新冒出来的匿名马甲。这些网 络掐架,五年来又是如何走向媒体与公众的呢?

在剖析这些“质疑”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肖氏手术。
277

该手术原用于截瘫病人的神经源性膀胱(因神经系统病变或损 伤,导致膀胱丧失功能等泌尿系统障碍)治疗。肖传国将自己的医院 取名“神源”,意即立志解决神经源性膀胱病症。但很快他发掘出这 项手术更重要的用途——治疗先天性脊柱裂病人的大小便失禁问题。 什么是先天性脊柱裂?胎儿在母体中,由于神经管发育障碍,造 成脊柱闭合不全,脊髓与神经组织暴露到椎管之外。病变常见于腰骶 部,偶发于颈部,往往伴有囊肿。这是一种绝症。它的具体成因目前 尚未明确,医学界一般认为可能是叶酸不足所致,所以医生往往建议 孕妇在孕期补充叶酸。

脊柱裂病人的临床表现。左:脊柱裂造成的背部囊肿; 中:脊柱裂病人未闭合的脊椎产生病变;右:正常的脊椎。
[16]

278

先天性脊柱裂患儿实例,可以看见表皮囊肿

[17]

中国共有约 200 万先天性脊柱裂病人。 脊柱裂的症状在美国国立 卫生研究院(NIH)的网页中写得非常清楚: (1)膀胱与肠丧失控制(即大小便失禁); (2)部分或全部地缺乏知觉; (3)完全或部分地腿部瘫痪(包括可能的腿足部异常,比如先 天性畸形足); (4)新生儿臀、腿、足部虚弱,脑积水,骶部凹陷等。
[18]

仅仅了解一丁点儿背景知识,你就能立刻发现大问题:原来脊柱 裂本身就会导致腿部瘫痪和足部畸形!这是为什么? 因为脊髓受脊柱裂影响,会搭接在错误位置如骶骨上,随幼年病 人年龄增长,脊柱不断生长,令脊髓拉紧,造成脊髓栓系(tethered spinal cord),损伤神经,使得腿部逐步丧失功能,形成畸形足、下 肢溃烂, 最终可能导致截肢。 部分脊柱裂患者在幼儿时期没有症状或 症状轻微, 但会在少年或成年时期产生这些症状并日趋严重。 若幼儿
279

因意外造成脊髓受伤,生长期中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在中国,很多 偏远穷困地区的医生不懂这方面知识,脊柱裂患儿出生后,往往因未 做脊膜膨出修补手术导致病情加重,家长们更是对相关病症毫无了 解。大多数脊柱裂患儿在成年过程中,必须反复进行栓系松解术(切 断终丝、清除疤痕组织等)来缓解下肢症状。[19] “肖氏反射弧” 手术, 主要针对脊柱裂所造成的大小便失禁症状。 受脊柱裂影响, 大脑无法正确地将下行神经信号通过脊髓传导到大小 便器官,如控制膀胱排尿的逼尿肌等,令这些本身正常的器官实质上 失去作用,造成大小便失禁。病人难以正常生活,常年漏尿,臭气熏 天,并发泌尿系统炎症、尿路结石、尿潴留、双肾积水等,最终因肾 衰竭而痛苦死亡,很多人活不到成年。常规疗法是通过膀胱造瘘和肠 造瘘等,开辟通往体外的排泄管道,但这并不真正解决问题。肖传国 想到:既然器官本身完好,失去功能是无法接收到大脑控制排泄的神 经信号所致,那可否不通过大脑,而是利用反射弧(可参考膝跳反射 等)产生神经信号,通过脊神经传导,控制膀胱等器官? 手术具体步骤是: 打开硬脊膜囊, 在骶神经前根切断术的基础上, 切断 S3 神经前根,与左腿(选择左腿因控制排便的乙状结肠在人体 左侧)的 L5 神经前根经生长后对接,然后通过抓挠腿部(实际因手 术选用神经不同可能改为摩擦背部皮肤或脚趾)刺激 L5 反射神经信 号到 S3,控制膀胱排尿。[20]根据截瘫或脊柱裂病变的位置不同,选 择的腰、骶神经会稍有区别。

280

在回访中,肖传国还发现脊柱裂病人在反射弧建立成功几年后, 大脑会逐渐接管脊髓功能,重建控制中枢,令病人感受到尿意,从而 能像常人那样通过意念排尿。[20] 2012 年,方舟子在搜狐微博谈肖氏手术原理时说: 肖氏手术是指截断一根大腿神经连接到膀胱。 然后通过挠大腿来 排尿。从原理看它不解决大便失禁问题,有人做了肖氏手术后觉得排 大便改善, 那与肖氏手术无关, 而是同时做的常规的栓系松解术所致。 如果小便改善但不能通过挠大腿来排尿,也是栓系松解术所致,与肖 氏手术无关。目前未见到一例做过肖氏手术的患者能通过挠大腿排 尿,也就是没有一例成功。但是骗人的是,患者在做肖氏手术的同时 会做常规的栓系松解术(很多医生、医院都能做栓系松解术,是个传 统手术)。而栓系松解术早就被证明对一些患者能改善大小便,所以 如果有患者做了肖氏手术和栓系松解术后大小便有所改善, 就会误以 为是肖氏手术的效果。
[21]

肖传国大怒,骂道: “肖氏手术是指截断一根大腿神经连接到膀胱。”你报复构陷我 11 年,至少要知道老子的肖氏手术是怎么接神经吧?“大腿神经连 接到膀胱”?操!你把纪小龙(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医院病理科 主任,在媒体上多次支持方舟子)笨蛋的脸都丢了。你在美国博士、 博士后 9 年找不到半个工作,却成了中国科学的偶像,操!
281
[22]

肖传国异常愤怒,因为只要做过最基础的论文阅读,即可知肖氏 手术使用的体神经纤维,再生后先作用于 S3 节前纤维,传导至节后 纤维至盆神经节。盆神经节除控制膀胱外,同样可以控制直肠,所以 理论上能同时改善大小便。方舟子根本不懂肖氏手术怎样连接神经。 “大腿神经接到膀胱”是媒体上的通俗宣传,如同“退烧”“消毒” 一样,为的是简明并消弭大众的未知恐惧心理,并不能用于对手术原 理和效果的专业讨论。在专业人士眼中,他和记者那套“手术原理介 绍”简直就是笑话。然而,绝大多数媒体都接受了方舟子的说法,比 如 CCTV《奋斗》节目就按方舟子的口径来谈肖氏手术“原理”。 主持人:我给说说那个手术的方法。在大腿上剪一段神经,剪断 接在膀胱上。这些人排尿有困难,尿不出来。 方舟子:不是尿不出来,是大小便失禁。 主持人:然后这时候你这儿,不是有神经了吗,怎么控制这个神 经呢,挠一挠腿就可以尿出来,然后后遗症的结果就是使得,你们看 到很多人坐在轮椅上,就是因为这个神经破坏以后,本来是一个泌尿 系统的问题,结果变成了下肢没法走路。 方舟子:然后排尿那个问题也没解决。
[23]

深入了解更多的背景知识后,新问题来了:

282

1.方舟子打了对方手术七年的假, 新语丝上有数百篇攻击手术的 文章, 最后他为何连手术神经怎么接都不知道?他是如何取信记者的 呢?难道没有任何记者去阅读相关论文, 更正这些最基础的错误吗? 2.如果说记者不懂专业, 可上镜上报的那些专家也不懂吗?比如 《北京科技报》转述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于炎冰的观点称: “‘肖氏反射弧’技术原理就是让重新连接后的中枢神经再生,但是 想要使中枢神经再生基本上没有可能。”可看过论文就知道肖氏手术 连接的并非中枢神经,这“技术原理”从何而来?假如说该手术过于 高端,懂的人少,那脊柱裂会导致腿部残疾的基本知识,专家们总不 会不懂吧?那么重要的信息,为什么媒体上从来不出现? 3.方舟子认可的其他说法——如: 病人有改善是因为肖氏手术和 栓系松解术一起做;脊柱裂就是个泌尿系统的问题,结果肖氏手术剪 断了大腿的神经, 造成下肢无法走路——你怎样判断它们是否正确?

当发现打假肖氏手术多年的方舟子根本不懂该手术的基本原理 时,你会感到极其震惊。但如果抛开“打假斗士”“科普作家”等标 签, 你又会觉得理所当然——方舟子本来就没有受过任何正规医学训 练,没有任何临床经验,他不懂某前沿手术的原理有什么奇怪吗?真 正奇怪的是:为什么中国绝大部分媒体记者与群众会认为他懂,并相 信他?一个高难度手术怎么做,有没有效,不去信医生,却去信一个 业余人士?特别是,当方舟子跟业余人士辩论时,一群自以为很有科 学素养的记者与评论家会告诉公众“遇事要听专家的”,可当方舟子
283

进入到自己业余的领域后,该信条为何又马上被这些人抛弃了呢?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十:大众传媒的科学报道 作为专业学者,肖传国熟悉的是学术界的判断标准。

学术界人士判断学术问题时的话语权的标准

在医学学术讨论时,方舟子没有任何发言权。但对普通人和记者 来说,却并非如此。美国名校副教授和离开学术圈多年的博士有多大 区别?生物学与临床医学、 乃至泌尿与神经系统医学隔了多大距离? 前沿科学研究者和科普作家水平差多少?他们没有任何概念, 权威性 不明。 肖传国痛恨那些在此事上帮助方舟子鼓吹的媒体人,如方玄昌、 柴会群(南周记者)、王志安(央视评论员)等,但他不理解记者为 何弃他而去。因为媒体看重的是另一套标签,追求公共性与冲击性, 主要目标是提升报道的社会意义和自身销量。

284

媒体记者判断学术问题话语权的标准

那么,肖传国在这场话语权之战中,到底做错了什么?——他有 性格弱点:在专业领域极其自傲,尤其蔑视没有专业能力,却挂着相 关头衔在媒体上招摇的人,对这些人丝毫不假辞色,经常讥讽。而自 己却不知道怎样在对抗性议题上争取媒体的支持。 为了避免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 中国医院一般不愿收治没有把握 的病人,而肖传国自恃医术精湛,不怕冒险,愿意挑战高难度手术。 2007 年武汉电视台曾报导“小月娟”的故事。这个小女孩不幸遭遇 车祸,车轮碾过骨盆、膀胱、尿道,器官大量缺损,饱受排尿困难、 感染、尿结石、肾积水等病痛,生命受到威胁,没有任何医院愿收。 最后武汉协和医院陈敏教授与其导师肖传国共同完成了这个危险困 难的多项器官重建的大手术(非肖氏手术)。[24] 2009 年,一位尿道吊带病人术后瘫痪。因病情少见,多次会诊 均未确定病因,会诊医生与肖传国吃饭时谈起,肖传国认定是手术时

285

捆扎双腿神经的简单失误所致,取出吊带后果然行走如常。他批评会 诊医生:“不读书,不钻业务,只知当官混会诊费。”[25] 纪小龙医生与方舟子长期协作,多次在媒体上批判肖氏手术。他 认为手术原理有误,在央视节目里称:“每根神经就像电话线,里面 有好多分支,只有每一根分支都对上了,它才能长好。”对此,肖传 国斥为“愚蠢之极”,他说:“谁会和说二加二等于五的人争论?你 任意找本神经生物学、神经学、神经外科学的书,翻翻神经再生与修 复的内容就行。” 2009 年肖传国在清华大学讲演时,主持批肖专题的《科学新闻》 总编贾鹤鹏追问手术的有效率、成功率、治愈率到底是多少。肖传国 鄙视地反问:“你学过统计学吗?”贾答:“学过一点。”肖传国立 刻出题“摸底”:“你知道有效率 10%,要求有多少样本吗?若是 50%有效率,要求有多少样本?”这太要命了[26]。他接受采访时还要 求《科学新闻》澄清早已明晰的诬陷,如“脚踏两只船,在美全职却 参选中国院士” 贾鹤鹏以篇幅有限等理由搪塞。 等, 肖传国极其不满, 马上要贾表态方舟子到底有没有抄袭《科学》杂志,对方死活不肯正 面回答,说该杂志已向熊蕾(新华社记者,2001 年曾在《科学》上 发稿赞扬方舟子的打假)咨询并有了结论。肖传国大怒:“我一直怀 疑当年是她做的手脚欺骗了《科学》杂志,包庇了方是民的抄袭。果 然不出所料!”他立刻痛骂熊蕾,但后者否认了此事并回击。 至于法院,他更是常客。方舟子自不必说,饶毅、Yush(即“羽

286

矢”,在新语丝发表大量文章攻击肖氏手术的业余人士)、支持方舟 子的联署人、卫生部、央视、公安局等等,有些当了被告,有些收了 律师函,有些遭到他的警告。但这些法子都是“美国式”的,在中国 却不合“国情”,行不通,反而让他树敌越来越多。 《科学新闻》指控“肖氏手术无效,致残”后,为“平衡报道”, 采访了肖传国,他的抱怨又得罪了一堆人。 张世民,他就不是我的同行。他当年是博士后,是骨科的,根本 不懂泌尿外科。北京的同行多得很,泌尿科主任教授才是同行。张世 民的老师侯春林(另一位研究腰-骶神经手术的教授,2013 年工程院 院士候选人),按照我们的方法做的,很多也都成功了。他写评论的 意思,如果你英文好的话,是能看得懂的,是想帮他的老师吹嘘一 下…… 国际上包括 CNN,美联社的采访, 《纽约时报》的采访我也接受, 但是我对国内的采访不接受。第一,因为你们不懂专业;第二,你们 的报道实际上抱着所谓矛盾和冲突, 中国的记者总是想勾引人家的眼 球,不是非常严肃认真地报道一个事…… 学术争论很容易,比如同行对我这个有怀疑,可以写信到美国的 泌尿杂志,你们都是全外行,跟我谈专业,我怎么跟你们谈。很高深 的问题,解决这么大个手术的新的领域,泌尿外科医生懂的人都没几 个,我现在怎么和你们讲得明白。 美联社的记者采访我的时候,他所有的采访,找的是同行,看准
287

了问题的关键。你们并没有知识和能力来写。写在大众媒体上,就像 开玩笑……我就怕你们写得不恰当, 会造成对病人的误导。 科学理论, 特别是外科,是直接以人为对象的,来不了半点虚假,我们扎扎实实 做工作就好了, 你们的报道对我们没什么, 但中国老百姓容易被误导。
[27]

肖传国一直苦于没法把全是外行的记者们讲明白。问题是,他一 个行医二十年,带出不少博士甚至教授的人,对此都束手无策,可方 舟子怎么就把这群记者给“讲明白”了呢?笔者从另一件事讲起。

新语丝用户们不仅在中国批判肖传国, 也频繁出没在海外各个脊 柱裂论坛上。2010 年,他们集体冲击了 SBC 论坛(Spina Bifida Connection, 海外脊柱裂病人家属的自助交流论坛) 攻击肖氏手术。 , 最初病人将信将疑, 但很快攻击者就因辱骂支持肖氏手术的病人家属 而遭到排斥。SBC 的管理员回顾此事时说道: 在这个论坛上,我们曾激烈地对该主题进行争论。有一个在中国 流行的“民间警察/告密者”集团,喷出各种野生的和毫无根据的指 控,对我们的成员造成极大的不快。版主已被迫删除以前的讨论。
[28]

随后,新语丝成员又尾随病人家属来到另一个脊柱裂专业论坛

288

CareCure。与业余的 SBC 不同,该论坛由美国罗格斯大学细胞生物 与神经科学系主任 Wise Young 主持,他是脊髓损伤方面的权威。一 位病人家属正抱怨 SBC 遭遇了“自命反腐警察”的捣乱,很快,匿 名帐号 xysergroup(意为新语丝用户小组)回复了她的帖子,以志愿 者身份继续指控肖氏手术。Wise Young 教授出来规劝道: 我建议你们附上你们的真实姓名和学术资格,以支持你们在 CareCure 论坛提交的控诉信。你们以匿名面目出现,对一个著名医 生提出非常严重却缺乏证据的学术不端的指控。 也许这在中国是司空 见惯的,但在美国却是不能容忍的行为。 谁是“新语丝志愿者”?不管你们是谁,请不要把 CareCure 论 坛卷入你们和肖医生私人间的激烈冲突。 如果你们确实有意讨论肖医 生方法的价值,和脊髓损伤病人是否能从这种治疗方法中得益,当然 非常欢迎你们发帖和参与讨论;如果我们能知道你们到底是谁,你们 的可信度更会大大增加。
[29]

结果 “新语丝志愿者” 中没有任何人愿意公开自己的单位和姓名, 反倒讲了一通匿名的理由。Wise Young 批评道: 你们质疑他人的诚实,并声称他在外科手术成功率上撒了谎,但 是却不想说你们是谁。我明白你们是害怕受到法律追究,但是正因如 此,在批评别人时表明自己真实身份才如此重要。在美国,匿名诽谤 是不可接受的,并且严重损害你们的可信度。
289

你们的信的很多部分远超事实证据之外, 并显示你们个人对肖医 生品格的主观诠释。你们应该明白,对于作为公正评估的依据而言, 律师(指彭剑)的“调查”并没有多高价值。因为在美国,律师按惯 例是站在他的当事人一边,不管事实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如果你们提到所谓“专家”,请指出他们的名字和他们的学术地 位。比如,你们说“专家们”不同意肖医生关于膀胱神经支配重建的 科学解释。 那些人是谁呢?是什么让他们成为专家的?无法确认他们 的真名实姓、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是专家,使得你们的指控没什么可 信度。 公正的第三方医生的临床试验, 是用来确认这个手术方法的安全 性和有效率的。 在一个新的报道里, William Beaumont 医院的 Kenneth Peters 医生相当谨慎地提及他对肖氏手术对病人的有效率的评估, 说结果是“混合的”。他指出接受这个治疗的 12 个手术病人中的 3 个脊髓损伤病人是“不成功”。但你们在关于 Peters 医生研究陈述 的描述中,没有提及 9 个脊柱裂病人中的 7 个显示“有改善”,其中 1 个女孩被认为是“完全治愈”(home run,原意是“全垒打”,指 效果完美)并恢复了“完全的自我控制”。根据最新的报道,这是一 个盲法试验(指手术为单盲测试,由不知道哪些病人做过手术的第三 方来评判效果),比较了那些只做过栓系松解术和那些搭建了外围神 经桥的病人。我非常想在同行评议的期刊上看到关于这个成果的论 文。
[29]

290

Wise Young 好古怪,他不但熟悉“国外根本没有”的肖氏手术进 展,还把“国外基本没人知道”的肖传国称作“著名医生”。他居然 还说“匿名诽谤是不可接受的”,换换马甲又能壮声势又可以防人报 复不是很好么?作为脊髓损伤与神经科学的权威, 他明明能轻易回答 这些业余指控,为什么却反复追问“真实姓名和学术资格”呢?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十二:学术式忽悠 学术式忽悠是在遍布知识盲点的议题上,通过信息污染,向大众 灌输错误结论。在第二章,笔者仅使用逻辑思维,就可以绕过知识盲 点,揭穿在身高问题上诉诸专业壁垒的骗术,这是因为该问题非常简 单。 但对学术议题, 你永远不可能在回避知识盲点的情况下进行判断。 讨论专业问题时, 如果辩论双方至少有一方是恶意的, 那么在公 共空间里,大众除了解专家是否权威,转述者是否具备信誉之外,没 有任何其他办法判定具体论争的对错。这里的“大众”是指传播中的 普遍群体,特定个人是可以通过正规的学习搞清学术问题的对错的。 专业知识是经科学界长期积累而得来,每个材料、数据、论断、 方法,都经过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实验、观察、计算、争论才能确认。 现代科学极其细化,即便大专业相同,跨小专业也是隔行如隔山。若 不花费大量时间来了解相关专业,阅读重要论文,就很难得出正确结 论。一个经过基本学术训练的人,只要随便耍弄科学名词与数字,就
291

可以轻易骗倒普通人,或因信任他而未深究的专业人士。 无论其逻辑能力多好,业余人士都难以识破“学术式忽悠”,因 为根源在知识盲点。请看如下说法: 1.掺瘦肉精的猪肉,你哪怕吃撑了,对健康都没什么影响。 2.一天吃 20000 微克以上莱克多巴胺才可能表现出症状, 即你一 天吃了 350 千克含瘦肉精的猪肉,摄入的莱克多巴胺仍在安全范围。 3.Chee Liung Wun 博士说,一天摄入 20000 微克莱克多巴胺才 会出现不适症状(Humans would need to consume more than 20000mcg of it per day to have any ill effects at all)。相关知识可参 考欧洲食品安全局 EFSA 相关链接(http://……)

这三句话都是典型的伪科普,意思相仿。但第一句只能骗倒轻信 的人,而第二、三句却能骗倒自以为有科学素养的“聪明人”。为什 么?因为第二句话由专业词汇与具体数据组成, “莱克多巴胺” 如 “表 现出症状”“摄入”“在安全范围”“20000 微克”等,行文便显得 “严谨”了。第三句话摆出了人名、组织名,还有英文和专业网站链 接,看起来便显得“权威”了。 判断问题的正确方式是考察材料的真实、准确、完整性,与方法 的可靠性。然而,不经过数年专业训练,你通常难以在专业领域做到 这一点。此时你的判断方式就会严重变形。你会去看哪方学术名词用 得多,数据是否具体,然而它们与材料和方法的正确性并没有逻辑关

292

系。你还会去看人物头衔与专业链接,可由于业余人员的局限性,你 并不了解该“博士”“教授”的权威性、中立性与信誉到底如何,看 不懂也不会去看链接中的专业内容与命题有无联系。 这些信息丝毫没 有促进你的认知,只是让你信任了发布者。 污染源会瞄准这一人性弱点,用类似方法做出各种“专业论述”, 由各类伪装专家的匿名人士,甚至有专业身份的合作者相互佐证起 哄,形成信息污染,博取你的信任。在普通议题上,你通过自身经验 与知识,总会发现有些污染材料是不靠谱的,从而开始怀疑与反思。 但在专业议题上,因为根本不懂,你不仅发现不了任何问题,还会觉 得对方的各种胡扯逻辑严密、 无懈可击。 如果媒体缺乏这方面的规范, 就很容易将专业辩论搞成比谁的用语更具欺骗性、 比谁能拉拢更多支 持者的无结论的混战。 怎样破解学术式忽悠呢? 1.对自己的知识范围与认知局限有清醒认识。 你花几小时看了点“科普”,于是认为自己对相关领域“懂了”, 这一定是幻觉——找份专业试卷,你肯定考不及格。如果每当了解一 点新知识,你就发现自己原先信任的部分观点有问题,那要警醒—— 这是你的知识盲区。无知就容易被操纵,不要参与到学术批斗里。 假如有条件, 你要独立阅读原始材料, 力所能及地掌握相关知识, 这样就不会被轻易欺骗。熟悉公众心理的人,会把一套高中级别的认 识,用专业名词包装好灌输给你:“剪断大腿神经连到膀胱上,原理 上不解决大便问题”。你一看,没错啊,不但“懂了”,你还会觉得
293

自己特有科学素养:我好厉害,专业论述看着一点都不吃力! 2.检查专业性指控的要求。 专业性指控光有可证伪性还不够,必须拿出经质证后,严格证明 因果关系的材料,让专业机构评判。笔者可以随手指着一瓶药说:病 人得白血病,是因为这药吃了五年造成的。该指控毫无疑问能证伪— —花五年时间做实验就行,但不应被认真对待,因为不符合规范。 3.了解专业论述的特点。 专业论述的材料、逻辑、限定条件均极其严格,只要转述者略加 歪曲,隐瞒其适用范围,结论就完全不同。专业论文的权威性差异很 大,有些是强证据,有些是弱关联,其余则是灌水混职称。假如你把 它们均当作有效材料看待,那么对于几乎所有稍有名气的理论,都能 找到肯定与否定它的文章与学者,只要夸大作者或期刊的权威性,将 反面信息集结成文,就能有效地搞学术式忽悠了。 4.洞悉专业人士的弱点。 专业人士会犯错误,也会说谎,其原因包括未经调查研究随意发 言、利益相关、自身水平不高、跨领域讨论、接纳错误材料、心存偏 见等。即便其论述是正确的,也未必能在公共舆论中胜出。因为业余 错误的观点水平与观众接近,显得更“亲切”,反而容易被人接纳。 很多人喜欢听出租车司机的“政见”就是这个道理。哪怕专业人士讲 得又正确又通俗,媒体断章取义一番后,也会变成极具颠覆性,吸引 眼球的离谱论断。 5.遵循专业议题的媒体规范。
294

对学术议题,媒体很难找到该领域内真正的专家,可替代的方式 让有良好信誉的专业人士转述同行评议的结果。 这需要记者了解学术 领域的划分,熟悉学术杂志、会议、奖项的档次,确定受访者的权威 性。然而,现实中能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媒体极少,出镜的“专家”们 往往是挂着博士、学者、教授、医生这类专业头衔的“万事通”。真 正懂行的记者极其稀少,觉得自己很有科学素养的记者却多如牛毛。 媒体上的“专家言论”经常是迎合节目选题目标的言论,甚至是记者 装模作样地采访后,按自己的想法编造的。 在公共舆论中,专家的话语权往往取决于他们与记者的私人关 系, 与媒体的亲密程度, 以及媒体的宣传口径, 而非真实的学术水平。 在该事件里,各路不知道哪里冒出来的“泌尿专家”纷纷发表“专业 意见”,开始“学术质疑”,新语丝上涌现的匿名“专家”都够办好 几个专业的国际泌尿刊物了, 而国内媒体居然欣然接受了这融各类奇 谈怪论于一炉的“学术成果”。

【思维练习】: 1.有人说,双方辩论专业议题时,旁观者总会有人去验证专业材 料真伪的,参考他们的结论不就行了吗?对此,你怎么看? 2.有人认为,在专业议题上,如果不信任某个专业人士的信誉与 权威性,那查看科学界的共识,不就能得出结论了吗?你又怎么看?

接下来我们就用“学术式忽悠”的思路先探讨“肖氏手术致残”
295

的指控。南方周末的报道中,那张画龙点睛的照片(见本章前文)展 示了病人术后足部溃烂的情况,非常具有冲击性,一经登出便传遍大 江南北。该报还用“学者论述”佐证道: 方舟子的支持者却找到一篇领导这项临床试验的医院泌科主任 Peters 接受美国媒体 St.Petersburg 时报采访的报道,对试验给出 了另外一种说法……“9 个脊柱裂的孩子中有 8 个腿脚变得不灵,手 术前他们都能走路”。[3]

而《科学新闻》则做出了题为《寻访让志愿者震撼》的报道: (病人)切除神经的双腿就不停地溃烂,后来不得已就截肢了。 (记者)问:你对实施手术的医生怎么看? (调查者,方舟子律师彭剑助手,报道中称为“志愿者”)答: 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能下得了手。”
[30]

考察这些指控时,先列出你认知所需的知识点:1.脊柱裂。2.肖 氏手术。3.肖氏手术与腿部残疾溃烂的因果关系。 对脊柱裂的症状,可去美国国立卫生院或学术机构网页查询。假 若这超出了你的能力,那简单地在网上搜索亦可,比如微博上不少慈 善机构都公开过一些正在求医的脊柱裂病人信息: 左亚蕊:大小便失禁,双足变形内翻。
[31]

296

李天玉:大小便失禁,双足向内翻,两脚生疮感染流脓。

[32]

杨文:两便失禁,严重褥疮,双脚肌肉萎缩,足底溃烂变形,脊 髓炎……
[33]

你会了解到,双足变形、生疮、溃烂,是脊柱裂病人的常见症状 之一,然后再查找相关图片:

图 1:脊柱裂病人常见的足部畸形或溃烂症状[34][35][36][37] 图 2:《南 方周末》暗示肖氏手术导致脊柱裂病人足部溃烂[3]

不仅足部,脊柱裂病人的臀部与下肢均可能因脊髓栓系导致畸 形、溃烂、残疾,具体成因可参考[38]。在一次面向约 1500 位脊柱裂 病人行走能力的大规模学术调查中发现:可以正常行走的有 533 例 (35.5%),剩下的那 64.5%里,102 例只使用拐杖,230 例只用矫 形器,255 例需同时使用拐杖和矫形器,330 例需使用轮椅,另外, 有 475 例(31%)患者出现了压疮,即照片所示的溃烂。[39]病人必须
297

在成年过程中反复进行栓系松解术才能缓解 (但大多依旧不能根治) 。

接下来阅读论文了解肖氏手术相关知识,该手术取用病人左腿 1/3 至 1/2 根神经,会导致术后下肢肌肉力量损伤与足下垂。病人需 经过长期康复训练,以其他神经代偿原有神经的机能。相比改善了危 及生命的大小便失禁症状,对下肢的少量副作用是可以容忍的。那 Peters“9 个病人中 8 个变得腿脚不灵”的“学者证明”又是怎么回 事呢?查阅 Peters 本人发表于世界脊柱裂研究与护理大会的论文: 9 个病人中,有 8 个病人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肢末端肌肉衰弱。 随着物理治疗和时间的推移,在第 12 个月时,9 个病人中的 8 个都 恢复或接近恢复到了原来的水平…… 结论:在接受神经搭桥手术 6 个月以后,病人即出现排空能力。 早期的结果还伴随着显著的对下肢的副作用, 但这些副作用在很大程 度上会随着物理治疗及时间的推移而得到改善。
[40]

质疑者们屏蔽了专业、全面的叙述,精选了片面的业余采访,断 章取义后灌输给记者, 很快全国媒体就把行走能力丧失这种脊柱裂病 人的常见并发症, 移花接木地栽到了肖氏手术头上。 即便揭穿其谎言, 你也无法打击质疑者的信誉,因为提供这条“学者论述”的信息源名 叫“方舟子的支持者”,你根本找不到这个人。 这类指控破绽百出,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南周照片中病人是
298

右脚溃烂,科学新闻和 CCTV 里病人是双脚残疾溃烂。而肖氏手术 取的是左腿神经(仅极少数病人取右腿),简单查下病历、刀口或与 医生沟通就能发现问题。肖传国曾反复向南周记者解释,但这张构图 出色、 视觉冲击力强、 堪称恐怖主义传播经典的照片还是被挂了出来。

面对学术议题,意识到自己缺乏什么样的知识,有针对性地去独 立查阅资料弥补,仅花费几个小时,你就能看出问题。而《北京科技 报》《科学新闻》和《中国新闻周刊》等标榜着“科技”、“科学” 的媒体,为指控手术致残,连篇累牍地发布了十几篇“调查”,并相 互佐证了整整一年,都搞不清楚,反而能让《南方周末》、CCTV 和 全国媒体纷纷跟进,这就是国内大众舆论的真实水平。 心中想着选题,怀抱“震撼读者”的目标截取事实、屏蔽当事人 和医生的解释,对病症与手术过程毫无了解,也不亲自检查刀口、病 历等细节,没有像样的专家分析和医疗鉴定,只听律师、家属单方面 讲述,最后相信了一个左右脚不分的“科普人”,这就是有中国特色 的新闻调查。结果,媒体得到了销量、收视率与“帮助弱势群体”的 美誉;质疑者得到了名声与源源不断的捐款;肖传国本人及其家人、 医院、同事,得到了病人们与“正义群众”长达数年的恐吓电话、上 门骚扰与死亡威胁。

接下来,笔者以最知名的具体病例进行详细解说。
299

2010 年 10 月 10 日,肖传国亲属锤击事件正在庭辩,石景山法 院门口,十几位肖氏手术病人与其家属拉着条幅示威。他们的带头人 靳冰岩面对到访的近 20 家媒体,宣读了“病人小艳丽发来的短信”。 方舟子将短信加上按语后发在新语丝。 (方舟子)按:肖传国等人在郑州神源医院为“小艳丽”免费做 “肖氏手术”,以此在媒体上大肆吹嘘手术如何成功, “‘爬行女孩’ 小艳丽走着回家过年”云云。“小艳丽”的父母不愿她出来起诉郑州 神源医院,她发了这条短信。 大家好, 我是小艳丽。 我想告诉大家, 肖氏手术根本就是骗人的, 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可言,所谓的成功根本就是在捏造。我做完手术三 年多了,可是我没有看到一丝的效果,有一点也是在手术前就有了。 我本来左脚是可以行走的, 可是经过他们的肖氏反射弧手术后我的左 脚却不能走了,没有一点力量,现在不用支具根本就站不起来。他们 所谓的 89%的效果根本就是在骗人,连 1%都没有。他们就是骗人,我 对不起大家,我向大家忏悔,都是我的错,是我对不起大家,这一切 都是我的错,对不起,真的对不起,我对不起大家,对不起。
[41]

肖传国出狱后首先回复了这件事: 方舟子、彭剑一伙为诽谤我,诋毁肖氏手术,竟然利诱欺骗小艳 丽,毒害、利用这个得到了无数好心人帮助,理应内心充满感恩、感 激的涉世不深的孩子,从而误导成千上万的其他病人,让他们耽误治
300

疗,最终不治而亡。这些人渣就从来没想过因果报应吗?!!!

[42]

小艳丽是谁?她是 2007 年驴友们在河南省巩义市后武当山发现 的“爬行女孩”,先天脊柱裂患者。养父母从路上捡到了这个被抛弃 的孩子,并像照顾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她。因脊柱裂,她 3 岁开始无法 正常行走,6 岁时右脚溃烂流脓,13 岁时右腿已烂到膝盖以下,臀部 褥疮大面积溃烂,深及见骨,大小便失禁,病情危重。家中没钱给她 医治,驴友非常震惊,在网上发文求助,河南电视台报道了这件事。

动手术前的“爬行女孩”小艳丽

[43]

记者:(腿)有感觉没? 小艳丽:没感觉,掐紫都不会痛 小艳丽养父: (脊膜膨出造成的背部囊肿) 疙瘩 长大压住神经了。 她不知道(要尿),最后有一点尿一点。
301

小艳丽:我就是羡慕人家。人家都能出去走,我不能出去跑,人 家在前面跑,我在后面爬。想起来走路,我也想跑,我也想上学。
[43]

CCTV 当时也做了报道。 阿呆(最先发现小艳丽,帮她上网求助的驴友):我说山上有什 么东西亮晶晶的,定神一看是个人……我一看她手上穿拖鞋。我就看 这孩子爬。……给我难受坏了。 小艳丽的爷爷: 就是背来背去, 她没腿, 她不会走, 她脾气死倔, 她总是问多怎才会走呢?多怎才会走呢? 小艳丽:我也不会自己走路,不会舀汤,不会拿馍,不会……我 就想,能起来走路就可以,我能以后有我自己的工作,我能挣钱养活 俺爸妈。 妈妈: 小的时候也去县医院看过, 也去治过。 去医院那时医生说, 不敢开(刀)手术,也不敢动,一动手术当时下部就会瘫痪,一生就 不会动了,走路也没法儿了。 画外音:艳丽 6 岁的时候,仍然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大小便自 理。8 岁那年,小艳丽的双脚完全失去了知觉,更严重的是右腿和臀 部也起了疮,开始慢慢地溃烂。尽管家境贫寒,艳丽的父母还是想尽 办法为她求医。
[44]

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媒体对各家医院进行了求助咨询,高晓群 教授(郑州大学神经泌尿外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郑州神源泌尿外
302

科医院院长)接下了这个手术,与驴友们一起进山,驴友们将小艳丽 牢牢绑在背上,冒险用摩托车沿山路将小艳丽送到医院。 与方舟子的按语中所述不同,肖传国并未参与,手术由高晓群主 持,首次手术结束后的第二天,中广网播报道: (2007 年)3 月 6 日,医院为小艳丽进行了全面检查。磁共振显 示: 先天性脊椎裂脊髓脊膜膨出。 尿动力检查证实: 膀胱无神经支配, 尿潴留合并输尿管返流。B 超和肾脏造影显示:输尿管扩张,肾脏积 水。神经电生理证实,骶神经无反应。经检查,心、肺、肝功能正常。
[45]

小艳丽接受手术到出院共计十个月。 大河网对这个病人做了详细 的跟踪报道。[46]从该报道可知,小艳丽一共做了三个手术: 3 月 7 日,主刀医生高晓群,进行了脊膜修补、脊髓栓系松解和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吻合术(即肖氏反射弧手术)。 4 月初,主刀医生高晓群,进行右腿残端截肢术。因为右下肢已 经完全溃烂,所以进行了截肢、清创和骨髓腔清洗。郑州重康假肢厂 为小艳丽捐赠了假肢。 9 月 17 日,主刀医生高晓群、陈言汤,会诊医生左铁臣、郝长 清, 进行整形手术。 切除腐烂的部分坐骨与臀部肌肉, 进行褥疮清理。 神源医院免去了小艳丽 10 个月的住院、医药、手术费用,高晓 群个人捐助 5000 元,挂靠红十字会的神源博爱泌尿专项救助基金捐
303

了 5000 元,新闻媒体、神源医院的医生护士和各界捐款 25488.7 元。

小艳丽出院,与高晓群教授告别。

[46]

小艳丽在社会各界的关怀下出院了。从照片中可见,她已不再爬 行,能靠拐杖走路(拐杖用于保持平衡,神经长久被压迫造成腿部部 分肌肉僵死和骨骼畸形,使她无法正常行走,但这并非双腿残废后完 全用手臂支撑身体的拄拐)。在央视报道中,她说:“我现在最好的 就是已经能走路了,大小便也可以控制了,也能使上很多劲,我将来 还想要上学。” 河南电视台的采访中,艳丽爸爸说:“现在能够走 回来了,心里说不出的高兴。”[43] 我们可总结小艳丽手术前后的情况。 手术前:爬行,大小便失禁,双腿无感觉,褥疮溃烂,右下肢溃 烂。这些情况从多家媒体报道的病人自述、病人家属的反复叙述、医
304
[44]

院用尿动力和神经电生理检查的结果看,均完全相符,可以互证。 手术后:从视频看,能靠拐杖平衡站立并勉强行走。病人自述大 小便“可以控制”。 那是不是此后又恶化了呢?她发出短信半年后,2011 年 5 月河 南电视台采访时,小艳丽同样拄手杖行走。 与当初爬行的状态比较,她现在已经能够比较自如地行走了。每 天上学都是自己走路前往,经过手术,她现在的大小便功能也基本恢 复了。 不过由于每天坐的时间很长,艳丽的下肢神经还不敏感,所以她 的臀部和褥疮时有反复。 艳丽妈妈:褥疮还是不太好,两边还是有两个小窟窿没有长好。
[47]

浙江卫视在《深山里的爬行女孩》中做了类似报道,而成都电视 台的肖氏手术专题更加完整, 它截取了深圳电视台记者对小艳丽的采 访。 记者:整体情况怎么样? 艳丽:差不多,现在晚上也不尿床了。就是白天的时候还有点。 记者:严重吗? 艳丽:不严重。

305

记者:跟以前没做之前比呢? 艳丽:好多了。
[48]

成都电视台 2012 年播出的小艳丽行走的视频。

深圳电视台在这段对话后还有更加单刀直入的内容。 记者:已经好了吗? 艳丽妈妈:对,就是不能离棍儿,得拄着棍。 记者:那大小便最近呢? 妈妈:大小便她都没事儿。 记者:也就是做完手术之后大小便就正常了? 妈妈:哎,现在都没事儿。 记者:没做手术之前呢? 妈妈:没做手术之前啊,她都 13 了啊,13 岁那时候还穿开裆裤 (大笑)。一点都不中。她就是坐那个凳子嘛,下面弄个眼,有一点 漏一点。小便哪,有一点漏一点。
306

记者:现在没事了? 妈妈:没事了,现在晚上嘛就上床睡觉了,今天休息,出去玩儿 去了。 记者:那手术以前不可能这样出去玩吧? 妈妈:那时候,当然啦,漏勺么,就这么漏,同学都给她关门外, 不让她进。又脏嘛,又有气味。 记者:那这个手术解决她大小便问题是一点问题也没有了? 妈妈:一点问题也没有。 记者:听说有人过来找你们,告这个为艳丽弄手术的人? 妈妈:他没有往这儿来,那不是网上有人瞎聊嘛,我是不知道。 记者:很多人说艳丽做完这个手术极其不成功,你是怎么认为 的? 妈妈:我认为好太多了,比以前好太多了,她现在自己能自理, 她现在不会自己湿裤子、湿被窝啦。我认为那之后真是好太多了。 记者:现在网上流传艳丽写的忏悔信,说她做了没效果,这个是 怎么回事? 妈妈:这你问她,我不知道这事,我一个文盲,写字,电脑啥的 都不会。这我也不知道,人家啥都没跟我联系过。 (在家等到艳丽回来)记者:手术有效果吗? 艳丽:有。 记者:褥疮怎么样了? 艳丽: 还没长好, 流脓水儿, 不长, 这么大 (用手比划瓶盖大小) ,
307

两边都有。 记者:那褥疮什么时候长的? 艳丽:七八岁的时候。现在我就在家弄药吃,医生说时间长了不 好长,长得慢。 记者:总体来说你觉得大小便可以控制了,我可以自己控制了? 艳丽:嗯。 记者:没做手术之前你控制不了? 艳丽:嗯。 记者: 这样子的啊艳丽, 之前说你写了忏悔信, 那个是怎么回事? 艳丽:那个,怎么说呢。那个嘛,有病人说要帮我写,我觉得嘛, 毕竟跟他一样,我想写了也没什么。然后就发了一两条短信。 记者:你是发的短信?可以告诉我是(发给)哪个片区的人吗? 艳丽:啊。这个我不能说。 记者:那当时你说的那个短信里面,所谓的忏悔信啊,因为现在 有人拿这个来说事,这个忏悔信里是你的真心话吗? 艳丽:怎么说呢?不全是吧。 记者:信是你自己写的? 艳丽:是。 记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 艳丽:啊,怎么说呢,就是右脚,哦不是,左脚。手术之前可以 站,就是做完手术之后有点站不起来了。就这一条(是真的)。 记者:那现在呢?现在左脚呢?
308

艳丽:现在,就是靠自己。 记者:就是说手术以后,自己很坚强地做一些训练。 艳丽:(点头) 记者:你现在已经是大姑娘,现在外头有人说反射弧这个手术对 先天性脊柱裂这个病是没有效果的,公平的说,你认为它有效果吗? 艳丽:有。是有效果的。 记者:你认为这个效果大概多少。 艳丽:不能说百分之百吧,大概百分之八九十。 记者:现在有人说肖教授这个手术是无效的,残害儿童,你觉得 呢? 艳丽:不全是吧。它的确有效啊。我没做手术之前啊,晚上是尿 床的,做完手术之后,就不尿床了。他们说的不对,就是残害儿童那 些啊,不对。
[49]

一个双腿没有知觉,只能爬行,排尿有一点漏一点,经常尿湿被 窝, 右腿臀部溃烂见骨的危重病人, 在手术后, 能够比较自如地行走, 大小便失禁好了百分之八九十,仅事后改口称左腿力量减弱。然而, 她在给质疑者提供材料时, 马上就变成了 “没有看到一丝的效果” “本 来左脚可以行走,手术后左脚却不能走的”的“无效病例”了。

笔者做了一个详细的列表,将不同时期的媒体报道进行对比。

309

这些琐细的报道勾勒出一个“中国式穷苦病人”。 1.他们不在意医生做了多少努力。免除手术费、医药费,捐助生 活费,耗心费神在全国媒体的注视下,冒着失败造成名誉损失的风险 做手术,把病人从死亡边缘救出来。病人当时很感激,但日久淡忘, 因为各种原因,他们随时可以翻脸。 2.他们不理解病症与医疗方面的基础知识。病人盼望药到病除, 哪怕是绝症。小艳丽恢复了十之八九,但她也有不满的地方,如左腿 无力、褥疮愈合慢这类需要术后长期恢复之处。只要媒体放大这种不 满,隐瞒改善之处,就能批量制造无效病例。 3.他们缺乏责任意识。在求医期间,全国媒体上,病人、家属、
310

驴友全部说得清清楚楚的“爬行女孩”,信息被碎片化后变成“手术 后就不能走了”。小艳丽不明白发这条短信对肖传国的名誉意味着什 么,对其他病人又意味着什么。医生遭遇骚扰、威胁,病人不敢就诊 而死。对这些可能后果,她的解释不过是“有病人说要帮我写……我 想写了也没什么”这类令人无语的含糊其辞。 中国大量重病患者穷困又没有文化, 相对昂贵的医疗费用很容易 成为医患关系的诱因。只要有人告诉他们,无论效果如何,指证医生 就可能得到巨额赔偿,而且媒体会站在他们一边,那么很多人会毫不 犹豫地控告医生。免费治疗并且有效的病人都能这样,付费且效果可 能真的不佳的病人会怎样呢?病人死在医院的话,家属又会怎么做 呢?他们是走正规医疗鉴定,确定这是否为医疗事故所致,还是不管 情况是否正常,医生是否有责任,都会闹一闹呢?

海南小善善是另一个知名病例, 参与批判肖传国的 《北京科技报》 《科学新闻》《中国新闻周刊》都提到了他。《南方周末》则对上述 报道做了综合,定调基本是新语丝所说的“小善善找到了,无效”。 发起两次挺方倒肖运动的《北京科技报》介绍得最详细: 经彭剑律师的介绍,记者联系到小善善的妈妈。 “善善手术后还没有好,他还是不懂排尿,现在走路一拐一拐 的。”小善善的妈妈告诉记者,7 岁的善善至今还要穿着“尿不湿”。 2006 年 8 月,善善妈妈带他在河南神源医院接受了肖氏反射弧
311

手术。“手术以后,善善觉得排尿时不痛了。但是医生要借助电刺激 来辅助善善排尿。当时,有很多媒体报道善善的手术,而一遇到媒体 来采访,医生就会给善善喝很多水。医生嘱咐我,由于神经是刚接好 的,善善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排尿时需要别人教。”回到海南后, 善善总是在妈妈的指导下,尝试用力排尿。但即使让他坐得再久,他 也不能排完。同年,小善善回到河南神源医院接受复查。“当时,善 善的情况仍然没有好转。医院给我们的回复就是慢慢来。”
[50]

《南方周末》的说法是这样的: 如果不是律师彭剑的介入,故事原本应该完满地结束。以手术成 功实施为标志的爱心大救助结束之后,小善善从公众视线中消失。全 国各地不少看到报道的类似病人, 则慕名去郑州做同样的手术。 然而, 令人尴尬的是,小善善的病并没有“治好”,母亲陈冠香说,他至今 仍离不开尿布,而且手术后脚变形,走路“一拐一拐的”。
[3]

但《南方周末》比较谨慎,留了个尾巴: 陈也承认,小善善手术后排尿情况比手术前好一些,至少不用再 打针吃药。陈冠香说,小善善在做神经手术时还做过一个膀胱造瘘手 术。一位泌尿学专家认为,其排尿功能比先前有改善,可能是造瘘手 术的结果,而小善善拔管后多年仍不能自行控制排尿,说明神经重建 手术本身效果不好。
312

总结:病人手术后脚变形,走路一拐一拐的;离不开尿布,排尿 要电刺激,怎么也排不完;虽然比手术前好一些,但据“一位泌尿学 专家” 介绍, 是因为膀胱造瘘手术。 至于该匿名专家是谁, 南周没说。

同样做一次材料质证。 小善善是 《海南日报》 向社会求医的病例。 小微善(早期称呼,后来媒体改称小善善)在 2002 年 6 月出生 的时候,脊柱尾端就有一个小洞,一个月后小洞合上了,但周围鼓出 一块包。从那时起,他的大小便就没有正常过。 他从没有真正解过小便,而是不断地往外滴,且小便浑浊,有脓 液。也因此,小微善不能穿裤子,即使冬天,也总是光着屁股。 他的大便也不正常,解不出,几年来都是靠他的妈妈用手指往外 抠。有时候 10 多天都解不出,他的肚子胀得圆鼓鼓的,痛得大哭大 叫。 平日里,每过几天,小微善的肚子就要因发炎而大痛一次,每个 月打针都要花 300 多元。而为了求医,4 年来,他的爸爸、妈妈带着 他,跑过那大、海口的 10 多家医院,住过多次院,做过无数次检查, 都没有好。 有的医生说,没有见过这种病,有的病历上写着:先天性脊柱显 性裂、神经原性膀胱、输尿管先天性狭窄、肾积水等。
313
[51]

《南国都市报》描绘得比较简略,但配了一张醒目的照片。 善善是个活泼可爱的 4 岁男孩,然而从出生到现在,他没有一天 离开过尿布。因为患有显性脊椎裂,善善的大小便都不能正常排出, 大便总是靠妈妈用手指抠出,小便只能一滴一滴往外挤。
[52]

求医时的小善善,因排不出大小便,腹部高高鼓起。

CCTV 也做了报道,手术前的详细情况是这样的。 善善爸爸:大便都是我们自己一点点抠出来。他那个尿就像我们
314

那个米汤水一样,白白红红的。 善善妈妈:他走到哪里拉到哪里,(地板)整天都是湿湿的…… 都是他的尿,整天拖,拖把拖来拖去。 黄普磊(《大河报》记者):尿一滴滴的滴出来。妈妈让他少喝 水,少吃饭。每天都要给他抠大便,刚开始两三天一次大便,后来十 天一次大便,每一次拉大便都非常非常痛苦……他爸爸说,那尿米汤 一样,非常非常臭……是憋得受不了,渗出来的。 高晓群: 用压腹的方法排尿, 会排出来一些, 但是会造成尿返流。 膀胱尿不能排尽,叫尿潴留……时间长了,影响肾功能。 善善妈妈:晚上疼得厉害,睡不了觉,然后就打滚,疼啊,哭啊。 黄普磊:善善的有一只脚已经出现变形了。走路有八字形症状。 这个事情往往也会让家长忽视,因为孩子嘛,两岁的时候才开始表现 出这个症状来,恰好是善善学走路的时间。那个时候嘛,觉得是没走 好,是蹒跚学步嘛。也没有引起家长太多的注意。一直到后来,他们 才发现,脚变形了,足弓变形了。 主持人:脚足弓也影响走路的姿态发生异常。 黄普磊:是,发生异常了。 画外音:两岁的时候,善善的右肾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害,为了 给善善治病,善善的家已经变得一贫如洗。[53]

315

小善善最后找到了神源医院,于 2006 年 8 月 13 日进行了手术。 手术对前来医院的媒体记者全程直播,并由一位博士生现场讲解。 主刀医生:肖传国,高晓群。做了肖氏反射弧手术。因右肾功能 完全丧失,左肾积水,所以同时做了膀胱造瘘手术以减轻肾的压力。 医药、手术、住院费用全免。肖传国捐助 2 万元,高晓群捐助 2 万元。海南赶来求医的黄先生因家中小孩患同样的病,见小善善家庭 贫困, 当场追加捐助 2 万元。 当地卫生局, 现场的医生护士也捐了款, 总计将近 9 万元,成立了“神经源性膀胱救助基金”。后来这个基金 资助了其他患儿,如小艳丽的部分手术费用。 手术后小善善父亲送来了家中的 1000 个椰子表示感谢。 “手术 6 个月后,善善就会自己大便了,前一段时间他尿尿还需 要电流刺激,现在根本就不用了,尿不湿基本上也不用了!”善善妈 妈说。 ……众目睽睽之下, 被爸爸抱在怀中的小善善射出一道 “水柱” 。 第一次看到儿子撒尿,王亚伍嘴唇颤抖着一声没吭。可能是刚刚做B 超前喝了不少水, 小善善足足尿了五六次, 才宣布: “尿完了! …… ” 为什么反射弧建立了, 善善撒尿还要用力才能尿出?高晓群教授 告诉记者,撒尿的行为是神经支配尿道括约肌收缩的结果,善善的神 经虽然恢复了正常,但由于善善的括约肌从出生以来都没有使用过, 所以已经出现了退化,必须经过康复训练才能逐渐恢复,数月之后, 小善善将完全恢复正常。 “可以确定,我们为小善善建立的人工反射 弧已经百分之百成功了!”高晓群肯定地说。[54]
316

之后几年《大河报》做了少量的跟踪: (善善父亲) “善善现在已经上小学了,虽然有时候尿得还不是 太干净,但是基本上不影响生活了!还是得谢谢你们呀!”
[55]

CCTV 对术后情况的报道是: 善善妈妈: 现在用劲儿能尿出来, 尿的时间长一点, 能把尿尿完。 大便没有以前那么干了,好拉一点了,以前十天没拉过大便,现在用 劲一点,就可以拉出来了,每天都有。 画外音:虽然小便(时间)还比较长,但一直折磨他的腹疼,尿 路感染的问题都解决了。…… 高晓群:大便已经顺利排便,是个很好的现象。一般情况下大便 先通,再过两到三个月,小便才能有明显的改善。小便的改善是一个 过程,你神经长过去了,还得训练,像婴儿一样训练……小善善现在 能排便,能排尿,就是还需要协调。再过一段时间,肯定能像正常孩 子那样,排便排尿。
[53]

我们来总结一下小善善的手术前后对比。 手术前:大便需要用手一点点抠,小便无法排出,腹部肿胀,尿 液渗漏,漏出的是白红相间的脓血;脚变形,足弓变形,走路姿态异
317

常;腹部疼痛;一个肾失去功能,一个肾积水。 手术后:可以缓慢地自行排便,小便通过多次可以排出;手术后 起初需要电刺激,后来不用,尿不湿基本不用;腹部疼痛问题解决; 医生解释由于括约肌自出生以来没有用过,小便需要训练。 那是否之后恶化了呢?2012 年,肖传国受海南医学院之邀普及 手术时,将小善善请到医院。小善善面对镜头,当场拉尿。由于制作 肖氏手术调查节目的深圳电视台被疯狂骚扰,这段视频未能放出,但 记者将它披露到了网上。 肖传国:现在这孩子呢,基本的排尿功能有了,肾脏保住了。但 是跟正常的孩子还是有差距。这要等他膀胱长大,才能正常。第二个 呢是要加强训练,这孩子相当于刚出生一年左右的膀胱,还不成熟。 善善爸爸:他们说让我参加起诉,我不去起诉,我不参加起诉担 了很大的当,影响了很多东西。 记者:你为什么不去参加起诉呢? 善善爸爸:因为肖教授最终还是讲啦,不是不会好,是还没有好 完哪。做人还是要讲良心的嘛是不是。 记者:那没好完的是哪些地方? 善善爸爸:沤尿,沤不完。撒不干净。沤完以后还有半个小时到 10 分钟的滴尿。 记者:那没做以前呢? 善善爸爸: 没做以前是感染, 现在基本好了。 以前一个月一次 (处

318

理感染),现在一年三趟到两趟。(上次手术后)没有了。

[56]

肖传国贴出博文和多张照片讲述小善善的就诊过程。这是 2006 年在郑州大学推广肖氏反射弧手术时,为扩大影响,选取了海南媒体 搞慈善活动时的一个病例,当时还有另一位病人“海南小黄”(海南 报业集团黄姓领导的 17 岁孩子,其家属捐助小善善 2 万元)。 当时两个病人的情况都很糟。 小善善根本不能解尿, 重度肾积水, 顽固泌尿系感染,奄奄一息,但手术很顺利,把管左腿的半根神经接 连到内脏神经上。而小黄已经在四军大(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 学)、中山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等地做过 3—4 次脊柱裂栓系松解 手术,左侧神经全被毁坏,只好用右腿残留的质量很糟的神经(不到 1%的极少数肖氏手术病人因类似原因取了右腿神经)。术后告诉小善 善父母:问题不大,一年内应可见效自己排尿;而告诉黄编辑:由于 神经损坏严重,术后效果可能不如小善善。此后,再没见过他们,但 术后一年,从郑州神源医院几位教授和媒体传来的都是好消息:两人 都好啦。甚慰。去年 10 月,武汉法院将方舟子强制执行 4 万余元毁 誉罚款判决后, 方舟子及其走狗利用少数疗效欠佳病例发起了一波新 的攻击造谣,甚至将小善善也列为肖氏反射弧“受害者”。 海南医学院神经外科主任两年来一直在邀请我去教他们开展肖 氏手术……提出能否帮忙找到小善善和黄编辑的儿子, 将他们接到海 南医学院。 我要亲自随访检查这两个我在河南做的病人……同时通知

319

河南的电视和报纸媒体如有兴趣可前往海南实地采访。 上周四,飞赴海口,见到了小善善和黄编辑。黄的儿子术后一年 大小便全部好了,和正常人一样,现在已是大一学生,见到我紧紧拥 抱……小善善父子坐车 2 小时来到海南医学院见我,不出所料:大小 便基本恢复正常了,膀胱也慢慢发育了,容量变大,排尿有力,不用 做膀胱扩大手术了。唯一残留问题是手术前的膀胱输尿管反流还存 在,这导致排尿时部分尿往肾脏反流,二次排尿,但这只需一个非常 小的抗反流手术就马上纠正了。
[57]

腹部不再鼓起,无需电刺激,造瘘管也早在数年前拔掉,对着镜头, 小善善自己拉了几百毫升尿,盖住桶底,尿液笔直、清亮、无发炎。

320

小善善的双脚,右足畸形。脊柱裂病人下肢神经受影响 造成弓状足、脚趾头不能平伸着地,影响行走。

小善善排尿功能解决后, 尿路发炎消失, 肾功能恢复, 快速发育, 几年长高一个头,但这样的快速长高又导致脊髓相对栓系(脊髓发育 速度赶不上骨骼发育速度,最下面的神经被扯住了),影响下肢发育 及功能。这是脊柱裂病人的共同特点,绝大多数病人(不管做不做肖 氏手术)都会由于脊髓栓系逐渐发生下肢神经功能障碍,需要及时、 甚至反复多次作栓系松解手术。大家注意:小善善现在主要是右下肢 发育和功能受影响,而肖氏手术取用神经的左下肢基本正常。 (这可 能让有些人非常失望^&^)若不及时作栓系松解手术,情况会逐步恶 化,直至趾头、脚、小腿坏死、烂掉、最严重者需截肢。参见“樊家 姑娘” (一位上网求医的四川泸州叙永县脊柱裂病例,右足严重变形 溃烂,照片参见 )。
[37]

肖传国补充道:
321

小善善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例子。这是一个完全没有医学知识,没 有记者基本职业道德, 但充满敌意和偏见的报道, 一一指出实在太累, 我把小善善的情况写一遍吧,凡与我所写不符合的地方均为假的。 2006 年 8 月,小善善父母和海南几位记者带他在河南神源医院接受 了肖氏反射弧手术。同时,由于重度肾积水,为了阻止在神经再生完 成前肾功能继续恶化,同时还做了膀胱造瘘手术。手术以后 6(个) 月,善善能自己排尿了,排尿时也不痛了。术后 8(个)月来神源医 院复查,医生通过尿流动力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通过刺激左脚皮肤 即可引起排尿),证实新的神经反射弧已经建立,已能自主排尿,不 再需要造瘘管保护肾脏,当即拔除造瘘管。当时,有很多媒体来报道 善善的手术,医生就让善善喝几杯可乐饮料,待膀胱有尿后自己拉尿 给记者们看。医生嘱咐病人家长:“神经已经长好啦,但善善的膀胱 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需要时间成熟,而且由于术前膀胱发炎太厉害 导致膀胱疤痕挛缩容量小(100 毫升),要看随年龄增长能否慢慢增 大,回去要教善善锻炼憋尿。若 10 岁后仍然只能装 100 毫升尿就马 上要解小便,则做个扩大膀胱的手术就行了。”术前善善大便靠父母 手抠,小便根本解不出,尿路总是发炎,严重肾积水,肾功能受损, 每周至少打针吃药消炎几天。现在大小便完全自解,泌尿系完全不再 发炎,肾积水消失,肾功能正常。唯一一点是膀胱增大不明显,仍然 只能装 100 毫升左右尿,所以上课要戴纸尿裤,以免万一膀胱满了憋 不住。 (就像奥运会开幕式迎宾女学生和国庆大阅兵的官兵都要穿纸 尿裤一个道理) 我可以随时给善善作膀胱扩大手术解决上课要穿纸尿
322

裤问题,但还想再等等看他能否自己发育增大而免除手术。

感觉双方叙述差异很大, 应该有一方在丧心病狂地造谣吧?其实 不然,仔细对比,你会发现对病人症状,肖传国和倒肖媒体所述并无 太大矛盾, 那为什么阅读感受会如此不同呢?因为双方对同一份事实 材料进行了迥异的阐释。倒肖媒体到底做了什么? 1.隐瞒手术前的详细情况。“手术后,善善排尿不疼了,但总也 不能排完”。当你了解手术前大便靠抠,小便靠挤,每隔几天就发炎 痛得打滚,右肾丧失功能等详情,就知道手术解决了大问题,滴尿现 象是遗留的、需要长期恢复的小问题。记者轻描淡写地将改善的症状 称作“好一些”,强调“尿布”等,读者就被诱导了。(信息控制) 2.在记者描述的“手术后走路一拐一拐”前加上“两岁时,脚就 变形了”,那读者就会知道这是病人手术前已有的症状,报道便无从 暗示“肖氏手术致残”的结论了。(语言陷阱) 3.有些媒体承认排尿好转,但旋即用“电击”“造瘘手术”等专 业术语,由匿名专家阐释为其它措施的效果,并屏蔽医生的解释,为 的就是把结论说成是无效,继续“质疑”。(诉诸专业壁垒,可证伪 性) 这些报道详情,笔者依旧以表格进行比对。

323

小艳丽和小善善是全国知名案例, 求医期间媒体上反复披露过他 们的症状。当时不可能预知要做肖氏手术,更不能确保手术成功,很 难事先造假,也无法事后“挑选”,正因为说服力强,所以成了攻击 焦点。笔者的认知方法是反复质证关键材料,恢复信息的完整性。搜 索病人、家属、记者、医生的说法,进行互证,把术前术后排便与腿 脚的状况彻底搞清楚,此时信息控制也就失效了。可是,这么简单的 方法,信息也都是公开的,那么多记者怎么就做不到呢?

看过这两个著名的“无效病例”以后,大家一定好奇有效率是如

324

何统计出来的。 肖传国声称神源医院的有效率为 85%, 合作医院约为 70%(由筛选病人的标准不同与主刀医生的水准差异造成),质疑者 则驳称“一个治愈的都没有”“无一例有效”。《中国新闻周刊》写 道: 据代理邹英丽和另一位母亲诉状的律师彭剑透露, 在他们对已经 取得联系的 74 名患儿进行的调查中, 74%的患儿在经过神源医院的手 术治疗后没有效果,而术后腿脚无力、肌肉萎缩,出现行走异常的患 者则占 39%。彭剑承认,他们的调查、统计是由 4 位律师和两位实习 生参与进行的,没有医学专业人员的参与。目前,彭剑正在接受和整 理另外 10 名患儿家长的诉讼材料,这些家长打算和邹英丽一样,将 对神源医院提起诉讼。
[58]

方舟子在新语丝转发该报道后写道: 调查人员近日对 2006 年 8 月末至 2007 年 3 月下旬在郑州神源医 院做过肖氏反射弧手术的 100 多名患者进行电话问卷调查, 但仅拨通 并成功访问了 74 位患者或患者家长,其中 100%没有治愈(指能控 制大小便),86%没有任何明显效果,73%没有效果,39%术后致残 (指本来行走正常术后行走异常) 参与电话访问的律师、 。 实习生 (大 学生)均有电话访问记录备查,并愿接受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网友 代表的质询。又,据研究,即使不做肖氏手术,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 出的患儿发生尿失禁后 12%能恢复正常。
[59]

325

请思考:这“据研究,先天性脊柱裂患儿尿失禁后 12%能恢复正 常”是谁的研究?如何验证?笔者对调查略作总结: 1.随访人:律师,律师实习生,均非医学从业人士。 2.随访数量:150 余人。在先期的 110 多人里拨通 74 位。 3.随访方式:打电话,与少量病人见面。 4.随访目的:打官司,要赔偿。 5.随访结果 : (彭剑版) 神源医院的手术对 74%的患者没有效果, 而术后腿脚无力、肌肉萎缩,出现行走异常的患者则占 39%;(方舟 子版)100%没有治愈(指能控制大小便),86%没有任何明显效果, 73%没有效果,39%术后致残(指本来行走正常术后行走异常)。 统计详表可能连参与相关报道的记者都未看过,它是这样的:

彭剑主持的肖氏手术治疗效果统计表。

[60]

326

笔者建议各个医生和医院领导把这张统计表裱起来, 挂到办公室 墙上, 每天看看, 想像哪天病人们拿着这么一个 “统计” 找你打官司, 媒体还大肆报道,你该怎么办? 这个调查统计属于标准的伪科学案例。 调查由方舟子的律师彭剑和其律所实习生进行, 费用出自肖传国 仇家方舟子名下的打假基金,主持者天然不具备中立立场。而一些标 榜“科学”的媒体居然把彭剑称为“公益律师”,把实习生称为“志 愿者”,打扮成第三方。统计目的不是研究而是打官司,起到了筛选 病例的作用, 效果不好或愿意自称效果不好以便赢官司拿钱的病人更 愿意参与调查,而效果好或不愿撒谎的病人则可能失访。(第三方) 有效选项被分为“基本恢复”“很大改善”“相当改善”“基本 正常”“一定的改善”“微小改善”“好了一点点”——这是什么意 思?“基本恢复”、“很大改善”和“相当改善”的区别是什么?设 计这些选项的目的和科学依据是什么?(主观随意性) 医学调查居然由律师完成,没有专业人员参与。副作用和手术效 果摆在一起,没有说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学术式忽悠) 律师和质疑者还把病人组织为讨论组, 在封闭的传销圈内交流与 强化宣传效果。记者问小艳丽,谁让她发的短信。“这个不能说。” 她的行为已经集体化了。病人们在媒体上的叙述高度雷同。 (信息污 染) 当你了解大多数脊柱裂病人均可能出现下肢畸形、溃烂后,还要
327

思考:这些病人真的都是“术后”才行走异常的吗?所有术前脚部畸 形、无法正常行走的那些病人,真的全对调查者撒谎了吗?还是说, 有些病人如实告知了调查者,只是因为后者心存恶意,向其他病人和 媒体屏蔽了这部分信息呢?(学会反思)

那正确的调查方式是什么?应由中立的专业调查者测量客观医 学指标。南周引述金锡御(第三军医大学泌尿外科教授)的话说: 要想真正检验肖氏手术的有效性, 需将病人术前和术后的客观指 标作全面对比,客观指标包括尿动力学检查、肾脏功能检查,由第三 方进行评估,有改善说明是有效的,无改善说明是无效的。[3]

倒肖期过后,深圳电视台采访了中山泌尿外科医院院长梅骅。 画外音:梅骅则认为,认定肖氏反射弧是否成功,不能单独从病 人感官来判定。 梅骅:比如我们医生,判断膀胱功能恢复得怎么样,你要做尿动 力学(检查),测定它有没有好转。那这是有客观数据说明他是成功 的。所以我们要用科学来分析问题。就算有 50%成功,或者 80%成功, 甚至说有 30%成功,他的手术就可以肯定是成功的。[61]

这些道理记者好像都有点懂,可这粗劣到极点的伪科学统计,怎
328

么就在媒体上招摇过市了呢?是不是记者都觉得“差不多”啊?这 74 人里有几个做了医疗鉴定?打假基金的拨款用哪儿了?

为了证明无一例有效,很多媒体还报道过方舟子和彭剑声称“40 万元寻找肖氏手术治愈者”的新闻,结论自然是“一个也没有”。其 实深圳电视台采访了多位病人,有位病人当场表示接受悬赏。 李杨清(女儿李小芬是肖氏手术有效者):治好之后就是能过正 常人的生活,出来打工了。就是她一好,我就出来了,到东莞来了, 到深圳来了,这些年把贷款什么啊的都还清了。 画外音:当李杨清父女俩知道到网上有人 40 万寻找肖氏反射弧 治愈者的时候,李杨清当即表示,会去取得联系。 李杨清:只要能够拿到,我肯定会要这个钱的。[61]

质疑者当然没拿出 40 万,而是鼓动粉丝打爆了深圳电视台的领 导和主持人的电话,让该系列节目停播。其实,这条新闻的源头是一 系列愚人节微博: 彭剑律师:诚征肖氏术治愈者现身接受检验。经检验核查确系肖 氏术治愈其病患者,我奖励患者十万元! 与河伯对话:支持彭剑律师!我愿意加十万! 彭剑律师:那就 20 万了! 海容-2010:我也参加举牌,加 10 万!
329

唐博忽:+10 万 与河伯对话:哇,四十万啦!锤子加油呀! 彭剑律师:肖氏术治愈者发财了!!!

律师加上几个匿名网民在网上一唱一和, 气壮如牛地凑起不知道 在哪儿的 40 万。记者们就靠这种材料做出了“新闻”。 最后,没有可证伪性的承诺都是毫无意义的。什么叫“治愈”? 如果指的是治愈脊柱裂,它是先天缺陷,绝症,在现有医学水平下, 根本无法彻底痊愈。若指治愈大小便问题,则须定义恢复到什么程度 是“治愈”,比如一次自主排空膀胱中 60%的尿液?否则依然是口水 战。肖传国一般将术后建立反射弧称作手术成功,把病人将排尿功能 恢复到正常人的 70—80%称作手术有效,而很少使用治愈一词。

330

第二节 社会信任的溃败
对方舟子极其了解的肖传国,一开始就非常坚定地走法律渠道。 在《脚踏两只船的院士候选人》发表几个月之后,肖传国立刻起诉方 舟子,但相信他那时候并不知道这件事会一拖四年。 这四年里,肖传国不断遭遇“中国特色”的法治。首先他发现法 院无法将传票送到方舟子手中。 武汉法警根据民事诉讼法到北京现场送达传票是起诉方舟子的 关键一步: 抓到你方是民立案不容易啊! 你起诉上海争鸣杂志 《探 (指 索与争鸣》杂志)时让新华社居委会证明“方是民与其妻刘菊花从 2002 年一直居住在北京西城区佟麟阁路 62 号新华社大院 11 楼 810 室”,但同时却对别人用那地址起诉你的法院传票一概退回不收,害 得北京西城法院也不得不到搜狐访谈室向你现场送达传票, 这算地方 保护主义还是中央保护主义?
[2]

其实,早在肖传国之前,和方舟子打官司的丁祖诒、邵连华等人 都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就是传票永远送不到。 方舟子的回应是: 据我所知,我在北京的地址从来没有收到武汉法院来的传票。当 然不存在拒收。鉴于我经常不在国内,收信有时有困难,我早就公开 声明过,所有与我有关的诉状、传票由我的律师彭剑代收。
331
[62]

这段话很有趣,说了不少,但没能解释为什么传票送不到而在搜 狐访谈室却能找到人的问题。总之,后来武汉中院以《北京科技报》 作为送达地址。 被告:方是民,男。送达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北里 1 号慈 云寺 102 信箱《北京科技报》。
[63]

到了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方舟子的住址变成了: 被告方是民……住美国 9590 Gold coast San Diego 92126。
[64]

笔者委托朋友在 San Diego 现场确认这是假地址,并无住宅。 肖传国在纽约东区法院起诉方舟子时吸取了教训, 他的律师雇佣 私家侦探,直接将诉状和法庭传票送到了对方的真实住址。他写道: 昨天, 美国律师来电、来 E(指电子邮件)通知:中国侦探已于 周四下午(2007 年 2 月 1 日)将美国法庭传票送达方是民手中。如 此,诉讼将顺利地按部就班进行。 自从在纽约联邦法院立案以来,已按程序递送传票等 2 次,均未 果。因方在美并无职业、居所, 因此,我的律师通过他们在香港的合 作伙伴,聘请北京的送达公司给方是民送传票。可是,他那最近给武 汉法院的国内居住地址(西城区佟麟阁路 62 号新华社大院 11 号楼
332

810 室)是假的!后来,香港律师事务所在北京聘用侦探公司,居然 盯到了方舟子的住处,直接将传票塞到了方的手中! 据说,方只把门开了一条缝,很惊讶有东西送到,并拒绝接受, 但送达人往其手中一塞,侦探公司的人则在旁录像……哈哈,这可是 典型的 American Way,所谓“国际惯例”是也:-)))。
[65]

但他做梦也想不到, 第二天中国各大媒体上的新闻是这样的—— 《科普作家方舟子遭恐吓,北京警方已立案调查》 就在新书首发前几日, 方舟子却被三名不明身份的人跟踪并进行 恐吓。据方舟子透露,2 月 1 日,他因为有事前往在北京的工作室, 在进入公寓的电梯后,有一个人跟进了电梯,当时,他并没有怀疑此 人的身份,过了大约一个小时,有个人敲门,说是送快递的,当方舟 子开门后此人便甩下一句话:“你自己做的什么事你自己知道。”然 后扔下一封恐吓信就跑掉了。后来,方舟子立即就报了警,根据监控 录像发现,(除了)跟进电梯的人和送“快递”的人还有另外一人, 总共三人一起对方舟子进行了跟踪及恐吓。 目前警方已经介入这一恐 吓事件的调查。
[66]

《方舟子炮轰虚假保健品,被人跟踪收到恐吓信》 有读者提问他是否考虑过这本书出版的后果, 方舟子坦承自己有
333

担心。 “我 2 月1日去新浪网就这本书做访谈节目,从新浪网出来就 被三个人跟踪,一直跟踪到我家。然后往门缝塞里了封恐吓信,叫我 不要再打假。”但他表示,自己既然敢站出来揭露这些造假的东西, 付出一定的代价也是没办法的事。 “只能说是多注意这方面安全。而 且由于现在名气大了,说话也越来越谨慎。”
[67]

笔者对比了双方放出的录像、照片,发现叙事时间相差不到 10 分钟,可确定肖传国和方舟子两人说的是同一件事。仔细想也能发现 问题,送恐吓信都是偷偷塞信箱,哪有上门当面送的?方舟子后来在 《无耻的凤凰卫视资讯台》一文里承认了这件事。 肖传国上传的视频与我此前叙述的受恐吓经过完全相符, 凤凰卫 视资讯台竟抹掉视频录音,用旁白的方式为肖圆谎,声称视频证明我 是在报假案、卖书、募捐!(其实基金会早在这之前就已成立)两位 主持人,你们如此造假污蔑我,还有一点点良心吗?两名主持人,男 的叫马斌,女的大名叫竹幼婷,记住了。 对比:肖传国自曝 2007 年雇人跟踪我、冒充快递公司、谎称为 我的朋友送我要的材料、上门恐吓我“你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清楚”的 视频。
[68]

同样有趣的是,他依然没说收到的到底是法院传票还是恐吓信。

334

为什么拒收传票?也许是因为这可以拖延两个月, 消耗对手的精 力,因为中国法律规定,60 天后未送达的传票视为送达。那还有什 么拖时间的方法呢?有,它叫“管辖权异议”。管辖异议是《民事诉 讼法》规定的一项权利,对立案法院的管辖权,当事人可提出异议。 立案后有约 15 天答辩期,答辩期提交管辖异议最多可拖延六个月, 管辖异议被驳回后,还有 15 天的上诉期,审议上诉又可以再延长最 多六个月。 在肖传国的四项民事诉讼中, 方舟子均使用了 “管辖异议” 。 管辖异议被驳回或接受后,还有一个月左右的举证期,反复使用这些 技巧,案子可以拖上一年多,法庭判决时,对其不利的诽谤议题的舆 论窗口期已过,伤害已经造成,观众和媒体早就不感兴趣了。 方舟子的“管辖异议”理由很多。比如“肖传国住所地不明”, 因为某网页说他住在美国;“该起诉没有明确的被告”,因为诉状中 “搜狐公司”不存在,“社会常识告诉我们,公司全称不大可能仅仅 有四个字”;“二法官不远千里专程为本人送达诉讼文件的行为,涉 嫌违反司法解释的规定,且浪费了国家宝贵的司法资源”……[69] 他不是有理吗?每个月都在媒体上、自家网站上,狂热地炮轰对 方。怎么就那么不情愿早点和肖传国上法院呢?

方舟子的粉丝觉得他非常神奇,有人向笔者坦承: “我也希望被 方舟子打假的人是清白的,但是只要他开始打假,对方作假的证据总 是像雨后春笋一样地冒出来, 让人不由得不信。 肖传国案也是如此, ”

335

截至开庭时,新语丝上正式发表的攻击文章已有一百多篇,铁证“雨 后春笋”一样地冒出了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但是,到了法院,情况反 了过来, 方舟子在证据上完全处于下风。 武汉法院判决书里认为: “给 肖传国造成精神损害,肖传国名誉被毁损的事实成立。”而北京法院 却认为:“肖传国作为知名教授、科学院院士候选人,亦应接受学术 界及社会对其学术水准所发出的质疑之声,即便言论有所过激,亦应 保持一定的宽容度。”这是因为诽谤指控成立的难点不在于言论的真 假对错,而在于从法律上证明对方怀有恶意。 但若目标仅为认知事件,那就简单了,看判决书的材料质证部分 即可。以武汉法院的判决书为例,下表展示了双方在法庭上对肖传国 “中美全职脚踏两只船”等指控出示的主要证据。

对肖传国是否在中美全职、脚踏两只船,双方展示的主要证据。[70]

下表则展示了双方在法庭对“肖传国自吹自擂” “在国际学术界 毫无影响” “号称得国际神经泌外最高奖,其实一个是很容易获得的 会议摘要‘竞赛奖’,另一个找不到名字”等指控出示的证据。

336

对肖传国的学术成就与地位,双方提交的主要证据

[70]

“举证”完毕,法官哑然失笑:证人“水中划”是谁?“herul” 又是谁?“网上搜不到”,所以没影响?她长舒一口气:终于可以早 点下班陪老公孩子吃饭了。没想到,这法锤一敲,武汉法院在新语丝 上就成了“黑法院”,自己则成了“枉法法官”。 为什么上百篇文章里,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无数“铁证”,在法 庭上不但数量变得寥寥无几,而且忽然显得如此可笑呢?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十四:材料质证与程序正义 法庭的意义不仅仅是为公平、正义,司法程序的首要目的是认知
337

和逼近真相。在法庭上,双方对等陈述,出示经过质证的法律事实并 理性辩论,法官基于这一程序,才能做出公正的裁决。 法庭上,忽悠手法为何失效? 1.材料质证令信息污染失效。 例如,指控肖传国履历作假,在美全职、“脚踏两只船”,方舟 子及其支持者在新语丝上有无数材料。重要的包括“纽约医学院网页 上是助理教授,几天前才改成副教授”“给 NYU 的 Faculty Record (管理教授资料的部门)拨了个电话(2122635194),对方说他 2001 年起就是助理教授” “临床副教授不是副教授,是个给全职人员的空 职位”,诸如此类。 但当肖传国拿出纽约大学医学院院长证词后, 你即可把握关键性 信息,反推“铁证”成因:网页写助理教授,必是纽约大学 IT 部门 更新不及时所致;电话爆料多半经过了断章取义或捏造歪曲;临床副 教授怎么可能既是“全职人员”又是“空职位”呢? 与证人、证据矛盾的推理,即为错误的臆测。经过质证的证据一 摆, 事情很清楚: 肖传国是华中科大全职教授, 纽约大学兼职副教授, 并没有如 《中国科技报》 上方舟子指控的那样两边全职 “脚踏两只船” 。 但回到舆论场, 事情就不同了。 败诉后, 方舟子马上掏出无数 “铁 证”反驳法院的“枉法判决”,获得大量群众支持。比如: 纽约大学医学院职称提升规定第 17 页指出:“临床副教授的职

338

称应授予全职教师。”【The rank of Clinical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pecific discipline) should be granted to those members of the full-time faculty.】
[71]

这么铁的铁证?法官为什么不采纳?纽约大学医学院院长为什 么帮着肖传国说谎?检查法庭质证,肖传国方的意见很简单: “该证 据证明临床副教授不是全职职位” 因为这是半句话, 。 原话是这样的: 临床副教授的职称应授予已在纽约大学担任全职助理教授或在 其他院校担任 全职教师者。【The rank of Clinical Associate Professor (specific discipline) should be granted to those members of the full-time faculty who have served as Assistant Professors at NYU or elsewhere.】
[72]

也就是说,该职称授予“在本校或其他院校已经拥有全职身份” 的人,可大致推断这是兼职职位,而非全职。有人指出这点后,方舟 子和彭剑开始嘲笑对方英语烂,这类强辩对留学生不起作用,但对英 语不好的记者是“诉诸专业壁垒”。笔者以原始材料详细说明。

339

指控肖传国“脚踏两只船,中美全职”的铁证是如何诞生的。

[72]

横线上方第一段, 是纽约大学医学院职称规定对 “临床系列头衔” 的概述,说明它为兼职职位(见 2005、2010 年版第 5 页)。横线下 方是对临床系列中“临床副教授”职位的详细说明,其标题在主目录 “非终身制兼职教授头衔”下(见 2005 年版第 17 页,2010 年版第 20 页)。与 2005 年版相比,2010 年版在小标题中增加了(PT)(Part Time,意为兼职)两字。截取该版是因笔者不愿在“铁证”的英文释 义上多花文笔,两版意思完全一致。 之所以觉得铁,是因为断章取义、引申歪曲后的材料,命中了你 的知识盲点。但它无法通过质证。这类材料可以无限制造,如同雨后 春笋一般。
340

2.完整陈述令信息控制失效。 肖传国自吹自擂,谎称自己拿到泌尿学会成就奖,其实获奖者列 表中根本找不到,法庭为什么不认?因为该指控不完整。 完整陈述是:中科院和何梁何利基金会网页上对肖传国的介绍 中,将肖传国所得的 Pfizer 泌尿外科学者奖( Scholars in Urology Award)误写成了泌尿学会成就奖(AUA Achievement Award)。 补足信息后,你就知道这问题并不严重,介绍肖传国的网页,全 国至少几十个,其中两个写错了,关肖传国什么事?他审定过这些网 页了?作假利益在哪里? 有人会奇怪:啊?方舟子指控的,难道不是肖传国在院士申请材 料中作假谎称获大奖吗?不,他从未说过。回顾他在 CCTV 上的原话: 方舟子:最早 2005 年,他要去选中科院院士,然后介绍里头就 说他……得过美国泌尿协会的大奖。 然后我就到美国泌尿协会的网站 去查历年获奖者名单,就没有他。

方舟子的原话主语是含糊的“介绍里头”,根本没说这是申报院 士的材料,说肖传国院士申请材料作假的都是那些匿名 id。你看见 他前一句话中提到“选中科院院士”,围观者一起哄,就自行“脑补” 出结论了,这叫“语言陷阱”。至于他称泌尿学会成就奖是“大奖”,
341

把 Pfizer 奖称作“垃圾奖”,是为了证明“肖传国故意作假”而临 时制造的标准,并非学术界共识。泌尿学会成就奖只发给对学会有贡 献的退休者,不是什么大奖,Pfizer 奖亦非垃圾奖。

再举一例,《南方周末》指控肖传国自吹自擂的材料: 在肖传国提交给法院的相关证据中, 有一段出自一部国外著作的 翻译文字,用以证明肖氏反射弧并非肖传国“自吹自擂”……然而, 有方舟子的支持者与原文对照后发现,中文翻译与原文严重不符:原 文写明实验是肖和另一人所做,并非肖一人所为,肖传国在翻译中删 去合作者的名字;原文介绍的是一个猫的实验,译文却避而不提;原 文并无“巧妙的”这种用语,“巧妙的”一词系翻译时添加。
[3]

没写合作方,多了个“巧妙的”,就“严重不符”啦?这是“牛 二式质疑”。负面材料不足以搞信息碾压,就拿鸡毛蒜皮充数。 指控“原文介绍的是猫的实验”,意即国际上认可的只是肖氏手 术的动物实验而非临床实验。查看法庭质证,与“猫的实验”同属一 组的证据就有肖传国 2004 年被评为美国泌尿外科年会最佳论文的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修复先天性脊柱裂脊膜膨出儿童膀 胱功能》和 NIH 专家对此研究的评价。这足以证明国际学术界认可 的是肖传国的临床实验。有意屏蔽这些证据,是“信息控制”。

342

3.失去欺骗氛围令学术式忽悠效果降低。 ★ 肖传国 20 年来国际期刊上只发 4 篇论文,引用只有 9 次(有 时方舟子说成只有 7 次) ——肖传国给出了 93 篇学术作品,这是因为方舟子加了如下限 定词: 国际、 期刊、 论文, 攻击靶子是未经肖传国确认过的网页介绍。 用 google 学术搜索,肖传国仅 1994、2003、2005、2006 年的四 篇第一作者论文即被分别引用 109、86、52、50 次。把时间限定到 2005 年,仅第一篇论文也有 43 次引用(Google 有少量低质量引用但 最全面)。这是因为质疑者使用了不完整的数据库或增加了限定词。 不同专业的论文有自身特点,不能一概以数量和引用论,更不能 自创标准。 比如笔者可以指控法学学者 “评论也好意思算论文” 《哈 ( 佛法学评论》 是顶级法学刊物) 可指控社科学者 , “发不出国际论文” (社科学术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研究者多发中文杂志),可指 控数学家“十几年才发一篇论文”(数学论文往往耗时极长),可指 控电子行业人士“电路上标标参数,一两页也敢算论文”(最高档次 的 ISSCC 会议格式便是如此)。临床医学研究跨度长,中国实验不被 国际同行重视,都会影响论文量和引用率。 ★ 会 议 摘 要 冒 充 论 文 。 肖 传 国 列 出 的 美 国 泌 尿 学 会 Jack Lapides 奖是很容易获得的摘要“竞赛奖”。 ——这是学术式忽悠。全是质疑者自己发明的胡扯,并非学术界 共识。
343

★ 在医学文献数据库和在网上检索“肖氏反射弧”的英文名称 (xiao's reflex arc),结果都是零。检索“肖氏术”的英文名称 (xiao's procedure),只出来一个网页。说明它没有国际影响。 ——这是高中生水平的英语,“xiao’s reflex arc”意为“肖 (传国)身上的反射弧”,当然搜不到。正确的学术名词是“人工体 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artificial somatic-autonomic reflex pathway)。Google 学术搜索可搜到 164 篇论文。 “肖氏手术”的英文是 xiao procedure。这是国内媒体自创用 语,所以搜不到,现经肖传国推广后 Google 可以搜到 2680 个结果。 评价手术的学术影响看论文档次,需要通过同行评议(Peer Review)来判定。这是一套制度,不是随便拉出一个同行来评。 社会影响看国际大媒体,如 FOX、《华盛顿邮报》等对肖氏手术 的报道。 号称去某某数据库, 某某学会网页上搜索, 是诉诸专业壁垒, 看起来好像很“专业”,实际上是欺负公众和记者对此一无所知。 ★ Peters 称 9 个病人成功了 7 个,成功率接近 80%。但他没说 3 个脊髓损伤的孩子没有被手术改善。 ——Peters 报告的是脊柱裂组的成功率,这与脊髓损伤属不同病 3 种, 不能合并算成功率。 个脊髓损伤的病人并不是孩子, 是成人[73]。 手术效果未必与病种有关,年龄、病史、神经损毁情况都有影响。 ★ 手术在中国收费,美国却免费。

344

——这是因为肖氏手术在中美属于不同阶段。在美国,它尚处于 临床实验阶段,所以手术费(不包括随访费用与路费)一般由第三方 支付。据《华盛顿邮报》2006 年对肖氏手术的介绍[74],每位病人 3 —4 万美元的手术费用 , 前期由底特律的慈善家 J.Peter 和 Florine Ministrelli 夫妇捐赠,后期由美国国立卫生部门 NIH 拨款支付。[75] 在中国,临床实验阶段共 15 例病人同样是免费的,由国家拨款。 直到临床推广阶段后(美国无推广期,通过实验阶段确认有效,即成 为常规手术)才按国家规定收费,其价格也经过了相关部门核准。 正确判断问题的方式只有一个:是否合法。而不是去忽悠各种中 美差异、 医疗道德等等。 肖传国不是改良社会的活动家, 只是个医生。 ★ 国外都没验证过的手术,却用中国人做小白鼠。手术根本不 成熟,大规模运用不合适。 ——前一个指控是思维盲点,即很多国人认为,中国不能自行研 发手术,需要在国外完成研发流程后,才能进入中国进行应用。但这 种想法是错误的,是不信任中国的职能部门与崇洋媚外的思维结果。 不少目前已经大规模应用的手术都是在中国独立研发的。 后一个指控 则定义不明,什么是“成熟”?怎样的规模是“合适”的?需要给出 法律规定,而不是张口就来。

一方拿出权威机构的证书和证词,清晰及时地辩驳,另一方失去 了各种匿名专家围观起哄,此时学术式忽悠的环境就不复存在。
345

4.聚焦问题令制造气氛无从施展。 在法庭上,你无法看到各种各样的侮辱性外号,也不会再和诸如 “同济医生”“一位中科院泌尿科学家”“痛苦的脊柱裂病人”这类 貌似很“专业”的匿名人士说理,更不会面对新语丝上“不但虐待前 妻,还私通并夺朋友之妻” “仪器坏掉,(肖传国)才‘捐’给武 汉协和医院” 这类指控。这样才能对关键性事实进行心平气和的讨 论。 通常,严肃媒体应该对这类指控做出核实。但中国并没有这样的 媒体环境。 《南方周末》直接就把新语丝上这类网络传言当成新闻调 查发表,爆料肖将已坏掉的仪器捐出的是“网上匿名者”,“一位知 情人士”称“上海一家医院”说肖“复杂”,美国负责实验的医院外
[78] 科主任接受 “一家美国媒体” 采访时, 称手术的结果 “令人失望” ……
[77] [76]

原本毫无价值的匿名信息经权威大报“转述”后,又反过头来变成了 传言的“佐证”,这叫做“洗稿”。 锤击事件后,制造气氛手法被发挥到极致。以央视为首的数十家 电视台、报纸,铺天盖地都是《“抄论文”为何变成“抄家伙”?》 《打假者被打》《一个嫉假如仇 一个买凶拍人》《访方舟子:只问 是非不计利害》,各种节目和报道纷纷出笼。 而在方舟子的新浪博客上,除了转发这些节目、访谈、报道外, “方舟子妻”还发表了《活着》《苟活着》两篇饱含情意的文章,文
346

中感慨“说真话而遭到报复”“小宝宝哭着要去找爸爸”“手机上收 到一个谩骂和恐吓短信”,还称北京法庭在“神秘力量”下“表演”, 因为“统治阶级热情拥抱罪恶、诡计、谎言”,轻判了肖传国。 各路病人现身说法,网民们义愤填膺,肖传国的亲属、医院、同 事、领导毫不意外地被疯狂骚扰。 这些言论,和要证明的问题有逻辑关系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 是让群众热血上脑,智力直线下降。这时他说什么大家都信。 法庭构筑了一个面对面的现场,双方平等地对材料的真实性、专 业性和证明效力进行质证,以证据驳斥推理。各种忽悠方法均难以施 展,每天精力充沛地造谣无数,操纵各种马甲互证,在网络和媒体上 大展雄风的闲汉们,使不上劲了。

许多知识分子看到舆论中双方对掐就兴致盎然,把这叫做文人 “笔战”,是“雅事”。但他们对讨论规则并不敏感,喜欢把公共舆 论视为私人辩论, 愚蠢的看法很多。 比如: “有疑问你怎么不回答?” “沉默就是心里有鬼。”“有理你怎么辩不过?”他们不知道公共平 台上的辩论需要考虑传播规律与大众心理。 1.我有疑问你为什么不回答?——你已经回答无数次的问题,在 七八年后还会被同一群人炒作起来,“提问”不断,义愤填膺的观众 已经换了一波又一波,你该怎么回答? 2.有理你为什么辩不过?——和各种各样扮演成“医生” “律师”
347

“科学家”“病人”的账号“说理”?说完了人家花五分钟再注册一 个新的账号和你继续“说理”。 3.你为什么沉默?——人家早就建立起了一个 800 多篇文章的 “铁证”库,你驳斥一个,撬开一个缺口,对方立刻从库里调出十个 新的来弥补(已被驳斥的“铁证”也先留着,等过几个月,观众忘掉 你的驳斥后, 就能再次使用) 别人以找茬为业, 。 可你得养家糊口啊。 每天上网对喷,荒废了事业,真货也成假货了。 李剑芒在 《质疑游戏的玩法》 里生动地描绘了这类不讲规则的 “笔 战”: 你从超市走出来,质疑者纠集几个无赖对着你大叫: “他偷东西 了! 他偷东西了! 偷的东西就在他的左衣兜里! 他们说的非常具体, ” 让周围的人开始斜眼看着你,开始怀疑你!人们心里在想:如果这人 没偷东西, 他们咋知道东西在左衣兜里?甚至周围有人 (托儿) “善 在 意”劝你说: “如果你没偷东西,把左衣兜翻给他们看看不就完了。” 如果你翻开左衣兜证明自己没偷,完了,你上当了!这些质疑者 是绝不会道歉(说)自己搞错了。他们立即嚷嚷:“这小子好狡猾, 他转移到右衣兜去了。”你再翻右衣兜,他们再嚷嚷左裤兜,你再翻 左裤兜……如果你右裤兜里揣着一件个人秘密不想翻出来给公众看, 他们立即嚷嚷:“大家看,刚才他毫不犹豫地翻兜,现在为什么不敢 翻了?因为证据就在这个兜里。不信你让他翻出来看看。” 这就是质疑大法的精髓;通过一点,他们把你的全部隐私扒光。
348

任何一个正常人都有不愿意公开的个人隐私, 任何一个商业公司更有 不能对外公开的商业秘密。直到你自证清白到了你不愿意/不能公开 的隐私或秘密,你傻眼了,他们赢了! 即便你真的啥隐私也没有,你也赢不了。他们要质疑到你把内裤 扒下来。 等你真的把内裤扒下来, 他们一阵哈哈大笑, 拍拍手, 走了! 剩下你一个人光腚站在公众面前!围观的人们已经换了好几拨,后来 的围观者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只看到你光腚站在那里—— “这个臭不要脸的流氓,大庭广众他脱光衣服”。
[79]

这类舆论暴力的特征是混乱、细碎、攻击性强。 你怎么和分别持“肖氏手术无效” “肖氏手术有效是因为术后有 栓系松解术” “肖氏手术有效是因为手术本身包含了松解栓系的过程” 这三种互相矛盾的观点的人群辩论?让他们自己打架?想得美。 有一群人追问你“有本事找个肖氏手术病人现场排尿啊”,但是 当电视台播出病人排尿镜头后, 主持人和领导又被另一群人几千个电 话疯狂骚扰,导致节目被迫停播。你以为这是两群人?太天真了。 如果把持舆论平台的人精于屏蔽消息、歪曲材料、重复谎言,搞 信息污染,那么旁观者想得出正确判断,很难。 2010 年《新京报》有一篇很有代表性的评论。 肖传国是否造假, 这其实是很容易证实的。 方舟子提出的质疑有:
349

20 多年来肖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仅有 4 篇,他罗列的“国际神 经泌外最高奖”,其实是很容易获得的会议摘要“竞赛奖”,另一个 奖项则在获奖名单中找不到其名字,国际上并无肖氏反射弧这一说 法。 这些, 只要稍做调查, 就可得出结论。 而自从方舟子提出质疑后, 肖便没能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实际上已表明了科学界的判断。
[80]

这是陷阱逻辑, 未能入选院士只能说明中国科学界认为他尚未达 到院士标准,并不能说明这些“质疑”真实、准确。而且我相信这位 评论员一定也会奇怪:既然“只要稍做调查,就可得出结论”“很容 易证实”,在媒体炒作整整五年后怎么就有调查没结论,而要靠完全 没有逻辑关系的“没能入选院士”来“判断”呢? 因为质疑者的目的就是把你搞糊涂。 几十甚至上百个材料、 佐证, 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拔地而起,但又像镜花水月,就是不能“证明”。 这是典型的信息污染症状。 中国的记者和评论家能破除污染的寥寥无 几,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信息污染的参与者。 不管判决结果如何,法院实际上对材料做了很好的质证工作。但 知识分子、媒体、时评作者均视若无睹。只要仔细阅读法院判决,各 媒体均可避免大量的信息污染,然而几乎没人这么做,因为大家根本 不信任法院。南方周末以批判社会著称,它不信任法院还可以理解; 可怕的是,连央视也不信任法院;更可怕的是,就连央视的法律节目 《今日说法》,也不信任法院——是的,拒绝履行法院判决,大骂法
350

院法官的人,居然成了《今日说法》盛赞的嘉宾。那谁还信法院?连 法院都不信,谁信卫生部、科技部、中科院?都不能信。这叫社会信 任的溃败。由于整个社会缺乏信任,不存在一个权威可信的第三方, 各类事件若有分歧,大众就难以获得“结论”“共识”,而徒劳地成 为媒体力量与忽悠技巧比拼的看客。 有些人以为,信息污染可以靠媒体的自律克服。自律和专业精神 有一定作用,但大众媒体有先天缺陷。市场化媒体要盈利,政府媒体 要宣传,迎合受众才是媒体的“天性”。你不能要求媒体违背天性去 搞专业评判,只能指望职能部门与学术界自身的制度建设。 法庭执行的这一套程序:怎样提交证据,怎样对证人进行质证, 怎样庭辩,怎样判决。其中的设置均有其道理:避免信息污染,避免 伪逻辑,避免伪证……这套程序可不可能导致错误结论?当然可能。 但只有遵循和保障程序, 才能尽可能地逼近真相, 减少犯错误的几率。 所谓真相,是在这样一套规则下的产物。对专业问题,同行评议制度 具备类似的特征。

而有些人喜欢另一类行为:骚扰对手本人及其领导家人同事,展 示损毁、涂抹韩寒广告的照片,放映病人举牌反对肖传国集会的录像 等。它们和指控的成立与否有任何逻辑关系吗?为什么要这么做? 笔者以 2012 年末,方舟子“打假”360 软件公司,指控其侵犯 隐私一事说明。具体内容不再介绍,只看他事后转发的几张照片。

351

方舟子: “保证不安装 360 产品” 成了很多电脑店的招牌了, 360 赶快一个个起诉过去。
[81]

方舟子转发的电子市场内“本店一律不安装 360”贴条照片。

360 公司当即打电话咨询店家, 对方一头雾水, 根本不知道这事。 调用商场监控录像发现,当天早上 9 点,有三人在商场开业前,趁店 家不在,一人放风,两人贴条,拍照后,揭下标语条走人。采访与录 像披露后,网民一片哗然。

352

360 公司提供的监控录像截图:一人放风,两人贴条,拍摄上网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十五:话语权的自我实现 使用话语权煽动起强大的舆论压力, 会严重影响个人、 大众和机 构的行为。同时,这些迫于压力的行为又会反哺话语权,成为证明舆 论正确的证据。因为很多人是通过结果对事物进行判断的,而往往忽 视造就结果的原因。如果某人或某机构在被“打假”“抗议”后受到 惩罚,大众就会想当然地认为指控成立。要证明一个人作假很难,但 想让他倒霉、 被处理, 那办法可多了。 通过施加舆论压力, 鼓动上访、 示威,逼迫管理机构处理公司、医院;或骚扰对手的家人、领导、单 位, 诱发人事矛盾, 令其失业; 甚至自行伪造结果, 再将其作为论据。 这些都能营造出当事人因作假而倒霉的“效果”,影响公众的判断。 几年前,股市 QQ 群里有个知名人物“带头大哥 777”。这位带
353

头大哥做过多次正确的股票预测,很会说话,理论深入浅出,又貌似 有内线,信他的人可真不少。很快人们发现,他说某个股票涨,过一 两天还很可能真涨,太神了。为什么呢?因为听他的股评来购买股票 的人很多,他预言要涨,大家都去买,结果真的就涨了,回头又反衬 出他的预言“正确”,跟随的人就越多了。偶尔错几次,也会被狂热 的追随者忽略,于是他真成了“带头大哥”,其股评博客点击率 3000 万以上。这个神话,直到他因非法经营罪被判刑才落幕。 这套方法被质疑者们反复使用, 每当他们的谣言或推测被证人否 定时,成百上千个帐号就会一拥而上,去辱骂证人。等到对方受不了 骚扰,删除帖子,马上就有人跳出来说: “瞧见没有,这家伙心虚了, 居然把帖子删了!”“自食其言,鬼鬼祟祟的,这水深着呢”。 对商业公司施加压力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 比如大家认为小区内 的手机基站天线对人体健康有影响,施压要求移走,当通讯公司被迫 挪走天线后,大家纷纷点头:“看来基站辐射确实对人体有害。” 随着公众自主意识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逐步抬头。该不 该办 PX 厂?该不该办核电站?该不该吃转基因食品?对这些专业问 题,人们并不了解详情,但会因为恐惧而组织起来,促使政府做出禁 止或限制它们的行为,这些行为会反过来证明它们的“危害”,虽然 其中毫无逻辑关系。 要缓解这种社会状况,需要反复地进行科普。但当前知识爆炸, 各专业领域均极其细化,大众拥有的知识,相对知识总量来说,比例
354

只会越来越小。 让每个人具备全面的科学素养, 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即便大众的科学素养有了一定提高,经过传播筛选的谣言,其水平也 会水涨船高。真正有效的办法是提高政府各专业职能部门的公信力, 保障和遵守规则。食品是否安全?工业排放是否污染?对这些疑虑, 维护健康理性的讨论秩序,经专业部门检验后得出结果,并得到大部 分人的信任,才是正常的社会。 如果政府、法院毫无公信力,真相与公平均不存在,人们遇到不 平,就只能通过争夺权力来追求利益最大化。这时就会出现“倒逼维 稳体制”的怪象。人们不信任法院,无法通过制度和程序解决问题, 而是尽可能地“破坏稳定”,如组织上访,打电话骚扰对手的单位领 导,找媒体声援等等。当你的破坏力小时,权力就会来“维稳”你; 若你的破坏力很大,对手又没有后台,那么权力就会去“维稳”你的 对手,这种结果反过来证明了抗争者的“正确性”。 方舟子遇袭后,群情激愤。一位著名的央视女主持人怀着悲愤的 心情写道:“拿不出事实的人,才需要拿出铁锤。”这句话打动了很 多人的心。但真是这样吗?不是的。肖传国拿出了各种证据、证言, 拿出了他所能拿出的一切。他一直相信中国的法律,将自己宝贵的时 间消磨在各种繁琐的法律程序中, 最终以亲身经历证明了这是一条死 路。

355

第三节 正义感杀人
1995 年,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拨款,经河南省医学伦理委员 会批准,肖传国给两位平顶山的截瘫病人做了肖氏手术。裘法祖看中 该手术潜力,力邀肖传国回国“在中国发明先进手术”。 初期,肖传国一帆风顺,1999 年完成临床实验,手术通过八名 院士和两名教授共十位医学专家组成的医学成果鉴定委员会的鉴定, 获得卫生部证书,次年进入临床推广,应用于脊髓损伤。2004 年, 卫生部再次组织七名院士和一名教授进行鉴定,扩展临床推广范围, 应用于脊柱裂。肖传国花了八年做动物实验,九年临床试验,十七年 时间终于走完卫生部规定的流程,开始大规模收治病人。通过物价局 核定价格后,在国内多家医院共做了一千多例手术。 肖传国的老师裘法祖认为,中国病人失访率高,因极度穷困和信 息不畅,先天脊柱裂或截瘫病人做完手术后,往往很快失去联系,更 不愿再花钱到医院进行复查或后续治疗,难以很好地统计手术效果, 若要走向全球,就需要在美国再搞一摊。接受老师的建议后,肖传国 从 2004 年起在美国走临床实验流程。为何一定要去美国?裘法祖的 顾虑是医学上的,而笔者本节要谈的,则是中国的社会氛围。 中国的问题在于,几乎没有人信任各类专业机构与管理机构。肖 传国历经两年诉讼,耗时费力花费无数,仅获赔四万人民币(方舟子 三万,协和医大出版社一万)还未能彻底执行。更糟糕的是,媒体和

356

知识分子均对判决不屑一顾,没有多少人相信法院的公正性,判决反 而引发了对方舟子的广泛同情,这是肖传国遭遇的最大的中国特色。 方舟子组织海内外几百位学者、网民联署公开信,称武汉法院为 “黑法院”。他以各种方法拒绝缴纳法庭罚款,多次公开蔑视法院判 决。在他的微博上,网民邀请他去武汉演讲,他表示:“那不是自投 罗网嘛,给武汉法院省了路费。”“到现在武汉的法院为了肖传国还 扬言要来对我进行强制执行呢。”武汉法警飞到北京来执行判决时, 他跑到山村里, 并在微博嘲弄法院: “破帽遮颜过山村…… (某网民) 发我的行踪,当然是编的,为了迷惑强制执行我的武汉肖氏法院。”
[82]

法院如此,其他部门就更不用说。卫生部组织的肖氏手术院士鉴 定,仅靠一句“这是走过场”就被否定。在记者眼里,十几名院士、 教授的公信力还不如方舟子这个业余人士。 这种畸形信任到了这种地 步: 肖传国提供给 《南方周末》 记者的病人名单和给 《中国新闻周刊》 记者的院士申报材料,最后全被送到方舟子手里,让其寻找“破绽”。 在肖传国入狱后, 早已被病人集体上访施压折磨得精疲力尽的中 国卫生部门终于开始做出反应:2010 年 11 月 9 日,在没做任何医学 调查,没有当事人肖传国的参与,没有任何论证组人员签字,没有任 何正式文件的情况下,发言人宣布“这个技术的安全性、有效性的循 证医学证据尚不足,对这个技术是否适用于临床应用,还要进行充分 的论证”。

357

这个表态照顾了方方面面, 既不禁止, 又做出了限制的姿态。 “充 分论证”“证据不足”是意味着因为危险所以少做手术,还是要做更 多的手术以补足“循证医学证据”?姿态很完美,但它只能证明卫生 部自己的认证流程属于笑柄。实验十多年的手术,历经两次专家团的 论证,却抵不过毫无医学训练的反对者,抵不过央视报道,抵不过病 人上访。卫生部门连自己的科研流程都不信任、不负责,裘法祖“在 中国发明先进手术” 的愿望只能是梦幻泡影。 笔者估计, 要盖棺定论, 最终还得等美国对实验结果的确认。 掌握舆论者不讲理,不掌握舆论者讲理无效,专业机构无法抵挡 舆论的狂轰滥炸,法院没有权威,媒体没有原则,政府部门不值得信 任。这就是中国社会。 当年联署《海内外知识分子关于肖传国诉方舟子案的公开信》的 签名者中有少数在事后进行了反思。 顾颖苑(加州屋仑市政府卫生官员)的反思是这样的: 当时签名是受朋友鼓动,加上一直是舟子的忠实支持者,所以没 怎么思考调查就签了。前些天看了整个案件的来龙去脉和历史资料, 以及双方递交的法庭记录,我意识到,这次支持舟子是错了,在此向 肖传国医生道个歉…… 至于肖传国的学术贡献、 地位, 是个灰色地带, 怎么争都没意义, 徒浪费大伙资源耳。 正如一些新语丝网友自己也承认的, 这样的文件, 自己看都觉得理亏……
358

支持舟子的五百多人名单我看了,老实说,这种堆砌头衔、学历 去唬国内民众的做法, 不正是舟子一向所反对的吗?……支持舟子的 朋友们,我相信你们也跟我一样,是支持打假,反对国内社会的黑暗 的。但是,在肖传国的这起官司里我们都错了,你们应该和我一样, 实事求是,并停止这种用无聊的学位、虚无缥渺的头衔去咋呼国内无 知者的类作假行为。
[83]

王江雨(经济学家)的反思: 顾颖苑博士对本案的分析十分客观到位; 我也觉得这样的结果是 合情合理的。希望方是民先生能把精力放在打击保健品,以及真正的 学术打假等利国利民的方向。此案已尘埃落定,方先生和属下的基金 组织不应再困兽犹斗。 欣闻方先生近来的版税收入和媒体出镜费颇为 可观,建议早日付清判决赔偿,为社会树立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典型。 ……在不慎签名的人里, 应该很有些跟我一样自封在象牙塔里多 年,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的书呆子。我当初就是缺乏必要的是非分辨 能力和思考能力,结果难免就吃了亏。我们抱着拥护打假英雄的良好 目的,不分青红皂白地站队,结果反而帮助了在此案里无理的方舟子 一方。对我们而言是个难得的教训,也警醒了我们在今后为国为民出 力时更加要把握好原则, 要就事论事进行辩证, 决不能搞 “永远正确、 不许争论”的绝对化。
[84]

359

董建春(波音公司质检工程师)的反思: 我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基本上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头脑发热和盲 从。方舟子打假有了一些成绩,就对他非常信任,结果不分青红皂白 地支持他为了私人恩怨而攻击肖传国而酿成的官司。 对参与策划签署 当年的公开信一事,我其实是十分后悔的。我的几个教授朋友也十分 懊悔,并先后提出要把名字删除,方舟子也是和这次巴义芳(加拿大 华裔建筑师,因在公开信签名中被人冒名提出抗议)事件一样,装聋 作哑, 负隅顽抗。 至今他们几个的大名还挂在上面。 不过我倒无所谓, 我在此声明不支持方舟子攻击肖传国, 但我授权方舟子继续把我的名 字挂在他的公开信上。就把这个违背本人意愿的公开信作为我的鞭 策,提醒我今后不能盲从。 ……我们不能把方舟子一棒打死, 因为中国目前尚无一人能起他 类似的打假作用。他就像自然界的黄鼠狼,虽然本身也不干净,但没 有他捕鼠的话,生态平衡就会被破坏。…… 方先生的确必须接受一些为人处事的忠告。去年杨佳案之时,方 先生口口声声要依法办事。为何法院判案到了方先生自己的头上,就 蔑视法庭呢?还要拖欠罚款一拖就是三年, 一审败诉后还火速赶在二 审判决前补签夫妻财产协议。
[85]

这些诚恳的反思想必让读者感动。它们有不少共同特征,如看到 当事人和自己的性格弱点、双重标准等。可推究原因时,这些人多归
360

因于“小人挑唆”、“头脑发热”等,却很少去想这么“理亏”的事 情是怎么鼓捣出来的。他们做事关心个人品行,即便否定了这次,也 期待着为下次“正确的打假”而欢呼;如果发现品格确实不好,他们 就盼着另一个。这是国产知识分子的最大弱点,他们从不思考规则、 制度。政治上的包青天,很多人已不再迷恋,可舆论上的包青天呢? 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肖传国拿出两位病人发来的信,信中提到他 们曾接到过匿名的收买电话。 “他(方舟子)的钱(指打假与安保基金)为什么不敢公布呢? 大部分都用来收买病人了。”肖传国说,以前他们开新闻发布会时, 武汉的(治愈)病人,每次都是一个电话就过来了。但 2010 年中, 他们再次邀请病人出席发布会时,都不来了。 他告诉记者: “有一个病人家属对他说: ‘肖教授,我们可以去, 但您可不可以给 6 万块钱的出场费呢?’ “‘啊?你们怎么要这么多钱呢?’ “‘他们同意给我们 5 万块钱,要我们起诉……我们要把这钱退 回去,才能给你作证。所以我们想,6 万块钱也是合理的。’ “‘你们滚蛋吧!’我当场就心寒了。”
[86]

病人们形成组织,不断地上访,去卫生部门,去政府,去媒体, 也有部分去了法院。领头的组织者来来回回地跑了郑州、北京 20 多 次,成为职业的医闹。

361

中国是个医患关系非常紧张的国家。究其原因,首先政府的医疗 投入不足,价格昂贵,普通人难以得到好的服务。其次,不少病人, 尤其是穷苦病人的科学和道德素养很差,自己搞不懂问题,便怀疑医 生诈骗。至于媒体,特别愿意炒作医疗事故,因为这类事故往往涉及 死亡、残废,非常吸引眼球,又比监督有权力背景的政府、公司安全 得多。卫生部门和法院缺乏权威,愿意走医疗鉴定并由法院裁定医疗 事故的病人寥寥无几。他们情愿奔走于媒体和上访部门,或直接对医 院施压,叫来亲戚、同乡,在医院吵闹打砸,意图是让话语权自我实 现: 你们医生如果没有责任, 嘿, 干嘛集体向我下跪?为啥承诺赔款? ——当然是你们庸医心虚,绝不是因为我们手中拿着明晃晃的刀子。 甚至医生群体也会成为医闹,因为很多医生自己都不信任医疗鉴定。 医闹的理由千奇百怪,腰酸背疼、头昏脑热、睡眠不足、孩子学 习成绩不好等等,都能归结为医生对大腿手术造成的问题。知识匮乏 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因素是利益纠葛和社会氛围。如果不能通过 不断改进制度来处理矛盾,而是将医院、医生推出去挡刀,那么医患 矛盾只会愈演愈烈。 靳冰岩发布的肖氏手术患者集体上访录音可算是标本。 他组织了 125 人上访,实到 80 人左右。除各自述说病情外,组织者的控诉就 是新语丝那些铁证的翻版:“美国三年实验结果不能确定”“美国免 费,中国人做小白鼠”“没有一例成功的”“致残率很高”。证据何 在?“你们去网上搜啊。”卫生部门的接待人员(他们并不了解肖氏 手术的细节, 说法有很多错误, 但基本的社会原则普及得不错) 和气、
362

耐心地解释:这是个有前途的手术,已经批准,可以临床应用,也可 以收费,是合法的,也符合伦理;是否存在医疗伤害、事故,要进行 医疗鉴定,确认因果关系;是否有虚假宣传,要拿证据,最后交法庭 裁定。但这些“大道理”,上访者“听不懂,不想听”,只想“解决 问题”,恨不得“当面砍死他(肖传国)”。知识分子的逻辑、语言 在愤怒的病人家属面前极其脆弱。 上访者最后从组织者那里签字领取 每人 1000 元费用,期望赔偿额是每人 20 万。[87] 上访者还提到了肖传国联系两位医闹做后续修补手术 (即栓系松 解术)之事,并一致表示不去。看过本章的读者知道,不做松解术的 结果就是脊髓神经逐渐随病人年龄增长而拉紧, 导致双腿残废、 溃烂。 这笔账最后当然要记在肖传国头上。瘸了自然是医生治瘸的,怎么可 能是被给钱出力、组织他们上访的“好心人”忽悠瘸的呢? 广东医调委副主任王辉向《人民日报》提供了当地医疗纠纷的具 体数据时感叹: “在我们处理的 600 多起现场医闹中,约有五成是因 为患方受到了医闹组织的参与、鼓动和策划。这些医闹组织,有一套 完整的组织流程……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报酬。”[88]

2012 年,杀医事件层出不穷,王浩案是典型。一位 17 岁的年轻 病人李男(化名)患强直性脊柱炎,非常痛苦,医生曾给他注射一种 叫“类克”的药以缓解疼痛。第一次效果极佳,但当他第二次去时, 医生却发现他患有肺结核和结核性胸膜炎,而“类克”可能导致肺结
363

核病人严重感染甚至死亡,因此必须先治疗肺结核。医生向病人与家 属讲清前因后果,但他也许因为疲累,也许因为“听不懂,不想听”, 只知道“不能打(针)”。因长期病痛累积的怨恨爆发了,他在地摊 上买了把 4 元钱的小刀,闯进医院,见白大褂就扎。实习医生王浩的 颈动脉被刺,不幸死亡,三位医生重伤。央视记者柴静采访了李男。 柴静:为什么要杀人? 李男: 我和我爷这次来的目的是打这个药的, (医生) 她 不给打。 他们不给我看,不给我看病。故意折磨人。 柴静:为什么说故意折磨你? 李男:当时她跟我说了一句话,我就记住了它。 柴静:什么话? 李男:不能打,不能。 …… 柴静:你当时觉得是为什么不给你治? 李男:他们挣钱呗。 柴静:他们不给你打药,也不接收你入院,怎么能挣钱? 李男:可能是觉得我花钱少了。 柴静:类克多少钱? 李男:一针六千多。 柴静:如果你认为医院是为了挣钱的话,他们干嘛不给你打这个 药呢? 李男:我也不知道啥原因。
364

…… 柴静:你知道他无辜,那你怎么会刺杀他呢? 李男:当时我也没太多想法,我看他离我最近就直接把他杀了。 柴静:你是想伤害给你诊断的医生,为了怕他出来阻拦你,要来 杀害他?还是你觉得但凡是医生…… 李男:但凡医生。
[89]

即便对于这种事,要写一篇谴责医生的新闻也很容易。病人拿刀 捅人自然是走投无路。打“类克”前检出肺结核了吗?没检出——那 医生渎职。检出了——那恐怕做了几十项检查吧,毫无疑问是过度医 疗。还可从药品角度入手,如声称“类克”成本仅数十元或有类似的 低成本的替代药物等。至于成本怎么算,替代药物疗效怎样,记者是 不管的。 这一年,类似的悲剧发生在很多医生身上。 4 月 13 日,正在看门诊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 医师邢志敏被一个戴着口罩的人猛刺颈部,静脉几乎被切断。凶手擦 完血迹后又去北京航天总医院作案, 用刀刺入正在诊治病人的急诊科 副主任医师赵立众颈部。 4 月 29 日,一位患者交通事故身亡,家属认为患者还有体温、 心跳,送往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生告知家属病人确已死亡,家属 情绪失控,打伤医生、保安等 7 人。
365

6 月 19 日,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救治一老年患者,施行 脑膜瘤切除术,患者因术后并发症昏迷,住院多年,累计欠费 67 万 元。家属拒绝缴纳任何费用,还向医院索要巨额赔偿,主刀医生、神 经外科主任王鹏飞在与患者家属谈话时被连砍三刀,刺穿肺部。 8 月 24 日,宁波开发区中心医院女患者感觉输液引发不适,持 续殴打护士汪娜近 2 分多钟,造成后者晕倒,脑震荡。 12 月 8 日,一名女子误认为孩子脑瘫系广东台山人民医院儿科 治疗所致,到医院寻仇,用“天拿水”淋在医生身上并点燃,儿科主 任大面积烧伤。[90] 和中国其他行业一样,医生没有太多共同体意识,不知道要为别 人发声,总觉得不会轮到自己。其实在医闹眼里,他们都是“穿白大 褂的”,捅谁没啥区别。医生对付医闹的法子和医闹对付医生的法子 是一样的——上媒体,争夺话语权。媒体要炒医患矛盾了,就整整医 生,让病人随意指控,哪怕是病人自己的问题也要栽医生头上;要批 评医闹了,就整整病人,让医生用专业知识忽悠,哪怕真是医疗事故 也大事化了。很少强调医学伦理与社会规则,不知道尊重从医疗鉴定 到法院判决这套正规的事故处理流程,制度得不到改进,社会信任得 不到增进。医生拎锤、病人拿刀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媒体本身的不成 熟。中国的记者做了太多不该做的事情: 上镜批判肖传国的专家为什么在 CCTV 上只出现一个背影?连 个脸都不敢露,这符合访谈原则吗?——正义人士怕报复嘛。
366

年收入几十万美元的肖传国花费了 17 年时间做动物和临床实验 获得卫生部认证,指控他拿这个手术骗一群穷人的黑钱,成本收益上 讲得过去吗?——可是这些病人那么可怜,有点正义感嘛。 报纸和电视上出现最多的批肖“专业人士”纪小龙,本行是病理 学,在纳米医学研究所里和别人合作中药注射剂、 “自体血活化抗癌 疗法”、清除癌细胞的“柯瑞藻福康”等商业保健品。这些“成果” 靠谱吗?和神经泌尿有关系吗?他有什么专业资格吗?为什么那么 喜欢请他呢?——因为他和正义的打假斗士合作多年,值得信赖嘛。 只要有了正义感,他们什么事都可以做,什么错都可以犯。肖传 国出事后,时事评论家们啥都没搞清楚,就频繁上镜、上报,洋洋洒 洒地码字。 承诺公开的公募基金拒绝公开,支持者们依然热情地捐款。对他 们来说,承诺公开只不过是个好看的姿态,其实根本没必要——包青 天怎么会干坏事?哪怕被法院判决败诉,也肯定是法院枉法。要这套 监督制度做什么用? 批判了一辈子伪科学的记者,最后热情参与了伪科学运动,靠着 一群业余人士组团批判专业学者。 这就是中国社会,他们对程序没有任何概念,应该用什么方法、 什么证据、在什么平台上提出专业指控,由谁进行判定?一无所知。 他们很难负责地说出正确答案:这是专业问题,我不懂,无法判断。 最后,肖传国治病、救人、捐款,收获的是病人的上访和仇恨。
367

五年里,总计有近千篇批判肖传国的文章,而他并非有无数“公 敌”的公共知识分子,仅是很少有人了解的科学研究者。这些文章大 多来自何处,很清楚。他的妻子、老师、父亲、兄弟姐妹、同事、领 导,他的医院,在五年里,无时无刻不遭到满怀“正义心”的网民的 骚扰——骚扰信、匿名电话、大字报、流言……。法院判决得不到履 行,院士评审得不到信任,几年前对病人的报道,记者们眼睛一闭就 不认了。那该怎么办?他想不出办法,笔者也想不出。 方舟子因此事获得了大量媒体奖项,是炙手可热的正义人士,他 不畏艰险,不畏暗杀,揭露了无良骗子医生。无数人向他的打假基金 和安保基金捐款,支持他的打假事业和个人安全保障。 截止笔者完稿时,中国肖氏手术推广基本停滞。质疑者首先在网 络上匿名指控, 博取拥有话语权的记者和意见领袖的信任, 通过洗稿 在严肃媒体上登堂入室, 将事情搞成公共议题, 以此反证网络传言的 正确性。再在媒体极力鼓吹下,组织病人长期上访,施压学校领导、 同事、医院、卫生部,最终逼迫专业部门作出“结论”,让话语权自 我实现。最后走向世界,新语丝的网民们把每篇国内媒体的报道和卫 生部的“结论”翻译成英文,向美国各机构举报投诉,试图阻止肖氏 手术的美国实验,游说并恐吓参与实验的病人,争取拖延到其它更有 效的疗法出现后让它寿终正寝。 如今在网上搜索肖氏手术英文相关信 息,那些翻译出口的文章几乎都在 google 第一页。这场话语权的“战

368

斗”可能还要延续多年。 但是,数百万脊柱裂病人还在忍受痛苦,并默默地死亡。 海外的泌尿科学家们得知肖传国入狱,极其震惊,他们组织起来 发表了声明。签名中有大量的泌尿学前沿研究者,包括被质疑者说成 “证明了肖传国手术无效”的几位教授。

致所有人: 我们都有幸认识肖传国大夫多年。 他是一位受国际学术界尊敬的 外科医生和科学家,在恢复排尿和排便功能的神经再生研究中,他取 得了重大进展。肖传国医生在美国完成了开创性的动物实验研究,阐 明支配大腿的运动神经可以用来绕接支配膀胱和排便。 这个绕接可以 形成一个反射作用来启动膀胱功能。 他研究的成果已经多次发表在同 行评议的国际科学期刊上。 其他的科学家也已经重复并证实了肖医生 的这些研究结果。 肖医生最终鼓起勇气将动物实验研究的成果转化到临床试验上, 在中国的脊柱损伤和脊柱裂病人身上开展神经绕接手术。在中国,由 于缺乏抗痉挛药物(antimuscarinics)和间歇性导尿术,神经性膀 胱功能障碍成为一种威胁生命的疾病。 能缓解神经性膀胱功能障碍的 并发症的疗法,就是一种能够拯救生命的成功。 神经性膀胱和排大便 功能障碍患者的病情是很痛苦的,包括遭受尿潴留、尿失禁、反复感 染、肾功能不全、大便失禁、便秘等,生活质量极差。神经通路重建
369

手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手术, 需要神经的再生。 不应当把手术的成功 定义为完全恢复排便排尿功能。这项手术的重点在于收益超过风险。 肖医生的临床研究成果发表在多种学术刊物上, 并两次获得 Jack Lapides 佳作奖, 这是奖励在神经泌尿科学界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 的最崇高的国际性大奖之一。2008 年,因为他的科学成就,肖医生 还获得了国际儿童排尿节制学会颁发的 Kelm Hjalmas 演讲者荣誉。 我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曾经到中国去检视肖医生治疗过的患者的情况, 观摩或者学习他发明的神经通路重建手术。 肖医生是一位非常有经验 的外科医生,他对患者热情照顾;不知疲倦地培训来自世界各地的医 生,以便推广他的神经通路重建手术。 在美国, 已经开展过一项独立而且严格的先期试验以检验这项手 术的安全性和效益。 术后一年的治疗结果最近发表在 《泌尿科学杂志》 (Journal of Urology)上。在 12 个月的随访期间,在 9 位脊柱裂 患者中,有 7 位患者,观察到皮下至膀胱的神经反射弧的构建成立, 证明神经通路重建手术的确起了作用。这个成绩是了不起的,肖医生 应该得到嘉奖。 并且, 一部分患者已经展现出大小便排便功能的改善, 并将随时间推移而变得更好。术后 36 个月的成果正在分析中,不久 就会发表。该先期试验的数据是支持“肖氏手术”的,现在受美国国 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 以进一步在脊髓裂患者中研 究腰椎至骶神经通路重建。还有,在肖医生的帮助和指导下,类似的 临床试验也在世界范围内开展。

370

中国人民和政府应该为肖医生对病人所作出的贡献, 对他的科学 成就和他在世界上培训医生以推广这项手术的诚意而自豪。 国际科学 界对肖医生被拘捕的消息感到震惊。我们这些了解肖医生的人,都对 他涉入此案感到难以置信。 肖医生是一个极富同情心的绅士, 他的诚实和对本学科作出的开 创性的科学成就广受世界同行的尊敬。 我们恳请中国政府和有关权威 机构公正对待肖大夫,并在案情调查期间保障他的基本人权。在此事 件中,请重视肖大夫对世界所作出的科学和人道主义事业的贡献。 谨致
[91]

签名:(签名者大多为医学博士,以下省略学位,仅列职位)
美 国 Beaumont 医 院 泌 尿 科 主 任 、 教 授 Kenneth M.Peters , 执 行 副 总 裁 Ananias C.Diokno,临床神经生理科临床主管 William E. Nantau,泌尿科医生 Jose Gonzalez,儿 童神经外科主任 Holly Gilmer 美国密西根儿童医院 儿童泌尿科主任 Yegappan Lakshmanan,医生 Jack S.Elder 美国埃默里大学 医学院泌尿科临床助理教授 Edwin A.Smith 美国 William Beaumont 儿童医院 综合泌尿科医生 Kevin M.Feber,儿童泌尿科主任、 奥克兰大学医学院泌尿学教授 Evan J Kass 阿根廷国立医院 泌尿科医生 Juan José de Benito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 泌尿学教授 Jacques Corcos 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泌尿学副教授 Christopher Payne 美国纽约长老会 Morgan Stanley 儿童医院 儿童泌尿科主任、哥伦比亚大学 医学院泌 尿学教授 Kenneth I.Glassberg 美国芝加哥儿童纪念医院 泌尿科副教授 Earl Y.Cheng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 医学研究所泌尿研究中心主任、外科教授 Darius J.Bagli 法国 Necker-Enfants-Malades 医院 儿童泌尿科医生 Henri B. LOTTMANN 印度 Kokilaben Dhirubhai Ambani 医院 医生 Amrish Vaidya 美国哈佛大学 医学院泌尿学副教授、Marc Cendron,教授 Stuart B.Bauer 美国贝勒医学院 泌尿学教授 Edmond T.Gonzales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教授 Richard Macchia 美国科罗拉多洛基泌尿中心 医生 Benjamin Girdler 美国匹兹堡大学 药理学教授 William C.de Groat

371

美国坦普大学 医学院泌尿学研究主任 Michael R.Ruggieri 美国 Montefiore 儿童医院 儿童泌尿科主任 Stanley J Kogan 美国布朗大学 泌尿学中心医生 Anthony Caldamone 美国南弗罗里达大学 临床泌尿学和儿科教授 Yves Homsy 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 泌尿学教授、Rehabilitación 中心泌尿科主任 Enrique Turina 阿根廷 Rehabilitación 中心泌尿医生 Angel Ozón,Daniel Ekizian 德国图宾根大学 泌尿学副主任、教授 Karl-Dietrich Sievert

与对那些“质疑”不同,绝大多数媒体对此并不感兴趣。 “声援肖传国雇凶杀人?签名者基本上都是同一个利益集团的, 受肖传国‘肖氏手术在中国是常规手术,有 85%成功率’的谎言欺 骗,申请资金也想试试。”方舟子回应道。[92]

【思维练习】: 1.小艳丽和小善善的手术到底有没有效? 2.如果将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证明肖氏手术安全、有效,你怎 么看待这场“质疑”?如果证明它危险、无效,你又怎么看? 3.作为旁观者或记者,你怎样确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结果。 (同样是专业议题) 4.如果你是科普人士,在中国这样一个专业职能机构公信力差、 学者教授良莠不齐、存在大量制度缺陷的地方,怎样看待业余人员在 学术上质疑专业人士的行为?如果你发现专业人士存在错误或欺骗 行为,应当怎样质疑? 5.在一个缺乏信任的社会里,怎样重建信任?

372

小结
本章介绍了学术式忽悠的特点。指出普通人无法搞懂专业论争, 因此需要维护讨论规则,尊重与完善同行评议制度,让权威的专业机 构来判定。一套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舆论规则有助于认知真相。

1.学术式忽悠 在公共舆论中, 公众难以判定学术论争的对错。 专业议题的事实、 数据、论断,都经过长期实验、观察、计算、争论得来,是普通人的 知识盲点,无法通过简单的逻辑判断得到答案。 2.法庭与材料质证 理想的法庭由这样一套制度组成:双方平等地出示质证后的证 据,依逻辑辩论,由第三方裁决。这可以有效地规避信息污染。只有 通过可靠的程序, 才能趋近真相, 各种操纵舆论的手段与之背道而驰。 3.话语权的自我实现 煽动起强大的舆论压力,会严重影响个人和机构的行为。同时, 这些迫于压力的行为,又会反哺话语权,成为证明舆论正确的论据。 4.制度建设 迷信媒体和个人,相信存在舆论上的“包青天”,将认知过程的 正确性寄托于他们的自律上,是完全错误的。只有改进社会,增强专 业职能机构的公信力,才能趋近理性与真相。

373

[1] CCTV 新闻 《肖传国:颇有建树的医学专家》 2010/9/22 [2] 肖传国 《致全国媒体、学术界同仁和方舟子的公开信》 2006/6/8 [3] 南方周末 柴会群 《有望获得诺贝尔奖的手术?》 2010/4/15 [4] CCTV2 经济半小时 《肖氏手术真相》 2010/11/11 [5] CCTV 今日说法 《打假者被打》 2010/9/28 [6] 纽约时报 Andrew Jacobs 《 Rampant Fraud Threat to China’s Brisk Ascent》 2010/10/7 [7] 方舟子 新浪微博 2011/6/24 [8] Kenneth Peters, Kevin Feber, Benjamin Girdler, William Nantau, Evan Kass, Jose Gonzalez, Gary Trock,Ananias Diokno,"THREE-YEAR CLINICAL OUTCOMES WITH LUMBAR TO SACRAL NERVE REROUTING IN SPINA BIFIDA",美国泌尿外科学会(AUA)报告。同名摘要发 表于 Journal of Urology。参见:The Journal of Urology Vol. 185, Issue 4, Supplement, Page 602。报告中文译文出自肖传国,笔者和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硕士“合写社会”与英文原 始报告作了对比确认,确认转述无误。 [9] 合写社会 新浪微博 2012/6/2 [10] NIH (NIDDK) R01 DK 53063 01A2 (Human study) [11] 肖传国《对方舟子 “学术打假” 的反思及批评》 附录。 原载于 新语丝读书论坛 2001/7/8 [12] 肖传国 《对方舟子 “学术打假” 的反思及批评》 2001/7 此文修改后由新华网于 2001/8 发表,光明网有保存 [13] 法治周末 李秀卿 《学术界的宋祖德 方舟子涉嫌抄袭总调查》 [14] 郑州晚报 离乡客《中英文对照,方舟子剽窃铁证如山》 2001/11/1,摘自腾讯专题: 《方舟子与肖传国的十年恩怨》 2010/09/24 [15] 新语丝读书论坛 2005/9/11 [16] 图片版权 来自 维基百科 spina bifida 词条 [17] 图片版权来自 马云福 邢贞《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术后脊髓再栓系的诊治体会》 [18]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health/PMH0002525/,笔者对内容做了摘选与 合并 [19] 据 NIH 相关信息改写, http://www.ninds.nih.gov/disorders/tethered_cord/tethered_cord.htm [20] Xiao CG, Du MX, Li B, Liu Z, Chen M, Chen ZH, Cheng P, Xue XN, Shapiro E, Lepor H,"An artificial somatic-autonomic reflex pathway procedure for bladder control in children with spina bifida," The Journal of Urology 2005, 173(6):2112-2116(肖 传国发表于 The Journal of Urology 的相关论文) [21] 方舟子 搜狐微博 2012/10/19 [22] 肖传国 新浪微博 2012/11/3 [23] CCTV 《奋斗》 2010/11/11 [24] 楚天金报 《女孩十年排尿靠手挤,专家实施手术解决病痛》 2007/5/16;视频见武汉 电视台 2007 《小月娟》调查报道 [25] 肖传国 《救人一命,胜添七堵墙》 2010/4/23 [26] 刘华杰 《肖传国教授在清华大学 II》 2009/12/19 [27] 邸利会 《对话肖传国》 摘自《科学新闻》2009 年第 20 期,有删减 [28] http://spinabifidaconnection.com/showthread.php?3121-Has-anyone-heard-of -the-Xiao-Procedure 2010/12/26,译文由笔者翻译 [29] Wise Young(杨咏威) 《对新语丝小组指控肖传国公开信的意见书》 英文原文与译

374

文均出自 http://www.starlakeporch.net/bbs/read.php?1,62331,62337#msg-62337 笔者 对译文进行了检查,确认与原文对应无误,有删减。 [30] 科学新闻 《“肖氏手术”:寻访让志愿者震撼》 2009/11/23 [31] 施乐会小英 新浪微博 [32] 9958-袁丽 新浪微博 [33] 佛光暖人心 新浪微博 这三个材料是肖传国 2013 年治疗或关注的几位病人。 中立性较 弱,本文仅用于说明方法,读者应自行查找。 [34] T. L. Carr,"The Orthopaedic Aspects of One Hundred Cases of Spina Bifida" Postgrad Med J. 1956 April; 32(366): 201–210. 图片取自:美国国立卫生院 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2503908/ [35] 图片取自:http://www.cicatrisation.info/livre/module_4/rimareix.htm [36] 图片取自: http://www.indiasurgerytour.com/india-vascular-surgery/india-surgery-lower-legulcers-treatment.html [37] 一飞 新浪博客《樊家姑娘》 [38] Vineeta T. Swaroop, Luciano Dias, "Orthopaedic management of spina bifida —part II: foot and ankle deformities", Journal of Children's Orthopaedics December 2011, Volume 5, Issue 6, pp 403-414 [39] Hoffer MM, Feiwell E, Perry R, Perry J, Bonnett C, "Functional amb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myelomeningocele" J Bone Joint Surg Am. 1973 Jan;55(1):137-48. [40] Kenneth Peters, "One Year Clinical Outcomes with Lumbar to Sacral Nerve Rerouting in Spina Bifida" , on First World Congress on Spina Bifida Research and Care ,page 30-31 [41] 新语丝 《“肖氏手术”形像代言人“小艳丽”的忏悔短信》 2010/10/12 [42] 肖传国 新浪博客 《河南电视台昨天追踪报道肖氏手术著名病人爬行女孩小艳丽四年 后近况》 2011/5/3 [43] 河 南电 视台 2007 年 初对 小艳 丽 的报 道资 料 图 片截 自《 民 生大 参考 》 追踪 报道 2009/05/02 [44] CCTV1 人 口 栏 目 《 生 命 中 的 野 菊 花 》 2009/2/23 节 目 字 幕 的 文 字 版 全 文 见 : http://space.tv.cctv.com/article/ARTI1235373033704515 , 笔者仅引述了其中部分段落 [45] 中广网 《冒险接救“爬行女孩” 新科技为她治顽症》 2007/3/8 [46] 大河网 《“爬行女孩”小艳丽走着回家过年》 2008/1/31 [47] 河南电视台 《民生大参考》追踪报道 2009/05/02 [48] 成都电视台,《揭秘肖氏手术内幕》 2012/4/21 [49] 新浪微博 野人严宏不要 V 2012/5/12 [50] 北京科技报 《调查神源医院》2009/12/8 [51] 海南日报 《孩子得怪病大小便不正常,父母为爱子倾家荡产》 2006/6/26 [52] 南国都市报 《4 岁男孩患脊椎裂,大便靠妈妈抠出小便只能挤》 2006/7/29 [53] CCTV 生活频道 《不会大小便的男孩》2008/1/4 [54] 大河报《本报爱心接力善善手术顺利》 2006/8/14 [55] 大河报《椰子代表感恩的心》2007/5/23 [56] 土豆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7ozVgdHTVBM/ 该视频由@野人严宏不 要 V 在 2012/10/16 放出,摄于 2012 年 8 月下旬。 [57] 肖传国 科学网博客 《河南—海南:有缘千里来相会,小善善肖氏手术后随访记录》

375

2010/8/27 [58] 中国新闻周刊 《调查“肖氏反射弧”手术:谁来监管“灰医疗”》 [59] 新语丝新到资料 http://www.xys.org/xys/ebooks/others/science/dajia10/xiaochuanguo56.txt [60] 新语丝读书论坛 《74 人(2006 年 8 月末至 2007 年 3 月下旬手术患者)手术效果见下 表》 2009/11/11 [61] 深圳电视台:《揭秘方舟子》之四——肖氏手术治愈者愿接受 40 万悬赏 2012/2/26 [62] 新语丝新到资料 2006/6/22 [63]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05),江民一初字,第 1834 号 [64]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7),一中民初字,第 631 号 [65] 散仙谷论坛 《虽远必诛! 中国侦探将美国法庭传票送达方舟子手中》 2007/2/4。 [66] TOM 科技 《科普作家方舟子遭恐吓,北京警方已立案调查》 2007/2/5 [67] 北京娱乐信报 《方舟子炮轰虚假保健品,被人跟踪收到恐吓信》 2007/2/5 [68] 新语丝 方舟子《无耻的凤凰卫视资讯台》 2010/9/8 [69] 新语丝 《肖传国与搜狐公司、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方舟子名誉权纠纷一案管辖 异议书》 2005/11/4 [70] 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6),武民二终字,第 817 号 [71] 新语丝 方是民 《针对肖传国诉状的答辩书》 2006/6/20 [72] 纽约大学医学院职称规定 2005、2010 版,两版内容是基本一致的,详见引用处说明 [73] 《Letter from Beaumont Hospital on Xiao procedure》 http://ronandmelissa.com/wp/?p=52 [74] Washington Post 《Rerouting Nerves May Aid Bladder Control》 2006/12/18 [75] 《$30 million gift from J. Peter and Florine Ministrelli》 http://www.beaumont.edu/news-30-million-dollar-gift [76] 新语丝 simon 《院士候选人肖传国其人其事》 2005/9/30 [77] 新语丝 肖活宝 《坐过美国大牢的肖传国败了多少美国官司:老婆,监狱长,雇主, 路人》 2007/2/11 [78] 南方周末 柴会群《谁成就了肖传国》 2010/9/30 [79] 李剑芒 财经网博客 《质疑游戏的玩法》 2013/3/12 [80] 新京报 谢昱航 《非要靠司法才能让肖传国“倒下”?》 2010/9/22 [81] 方舟子 搜狐微博 2012/12/4 [82] 方舟子 新浪微博 2012/4/22 [83] 顾颖苑 《就〈海内外知识分子关于肖诉舟子案的公开信〉上签名的说明》 2007/3/25 [84] 王江雨 《对顾颖苑博士公开信的看法和回应》 2007/4/3 [85] 董建春 《代六百多名海内外知识分子就方舟子一案再次发表公开信》 2009/9/14 [86] 人民网 《肖传国:“方舟子花钱收买病人闹事”》 2012/3/16 [87] 靳冰岩 《肖氏手术患者在卫生部集体上访录音》 2011/10/5 [88] 南方日报 《把脉医患关系:医患纠纷闹不停症结何在?》 [89] 柴静 《一场虚构的仇恨——哈医大杀害医生案采访笔记》 2013/3/23 [90] 摘自 西地兰 新浪微博《2012 年度 22 宗伤医血案》,本文有改写 [91] “An open letter in support of Chuan-Guo Xiao”,中文译文经笔者校对。 [92] 方舟子 新浪微博 2010/9/30 注:由于本书定稿于 2013 年 10 月,所以附注里的文章,目前可能已无法在网络上找到,对

376

原始材料感兴趣的读者请参见本书阅读提示。

377

附录 A:韩寒事件相关证人证言
1.陆乐(同桌)[1][5] ★ 他除了上语文课,其他课程几乎从不听讲。他在书桌上码了一大堆书,砌成一道墙来遮 挡老师的视线,自己在底下看一些稀奇古怪的书,一本接一本。不看书的时候他就不停地写 东西,晚自习的时候他也在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 ★ 有时候韩寒把一些刚刚写好的文章直接拿给他看,文字妙趣横生,看得他乐不可支。 ★ 韩寒向死党们秘密宣布,他正在写一部长篇小说。 ★ 陆乐有时候也翻看韩寒的“小本子”,里面记满了各种书名、段子、英语和拉丁文。 2.金丹华(同寝)[2][3] ★ 前面我夸过他才华横溢。他高一时有一回下半夜才回校,害得门卫老师从热被窝里爬出 来,牢骚满腹。第二天,学校要求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做检讨,他当时写的检讨书,幽默水平 都不下于《书店》、《求医》,全班笑翻了。 ★ 关于《三重门》,我 10 多年前的旧文章里就写得清清楚楚,我看过几章手稿,绝对韩寒 的字迹(不要问我是原迹还是复印件了,忘了),而且,我向好奇的大家保证,当时也没有 一个叫马日拉的授意我这么写,为的是十多年后留证。 ★ 读高一的时候,我很佩服韩寒的一点,就是他写东西真得很少有改动,字漂亮,纸面清 晰干净。他跟我说过,这是因为他打腹稿的时间很长,写《三重门》那会,脑子里几乎每时 每刻都在想段子。 ★ 上高一那会,韩寒一般不上晚自习,除去和我们偷偷出去吃锅贴啥的,很多时候他都去 松江中山东路上的肯德基写东西, 等晚上大家都回寝室, 我们的一大必修课就是读他当晚写 的手稿,往往笑倒一片,这便是《零下一度》大多数文章的由来。 3.朱莲(同学)[6] ★ 他上课都不听,就在看书,很多那种发黄的古书啊。他就一直在看课外书,不跟我们一 起上课。他总是提钱钟书,就说现在一些比较流行的作家什么的,比较看不起。还看很多古 书。他写的东西,他写完就给我们看。他是写一点我们看一点,特别逗特别逗,我们也记得。 他的字写得很好看,也很自豪地说金山区硬笔书法绝对是我最好啊。 ★ 《三重门》我们是断断续续看的,有时候他在寝室写,但有时在自习教室写的时候,我 们就看。我们看的时候都是热乎的,一边写我们一边看啊。他当时就是拿着那种作文纸写, 一个个小方格的那种,很赏心悦目。不涂改,他那么自信的人。他还有一个特点,今天我们 聊到了什么,他很快就能写进文章去,现学现卖。今天看见什么书,就很快写进去了,特别 卖弄,特别张扬的一个人。文字以外还有什么?还有就是觉得自己长得很帅。他写东西就老 是讽刺讽刺,说话也是,对女同学还好啦,对男同学就不客气了。 ★ 韩寒想做什么事情,就能做得很好。他就是很聪明的一个人啊。他说他模拟考试考了三 百多分,后来他还是能进松江二中。松江二中是市重点嘛,分数是很高的。在我们金山大概 就十多个人能够考上。所以说很厉害。他从模拟考到真实考试大概就一个多月的时间,多考 了一百多分,就很佩服他。他有这个目标了,一定要进松江二中,就考上了。他没有花精力 在学习方面,他要是好好学习肯定不会比我们差啊。他本来就对考试无所谓啦,能来考就不 错了。来嘲笑我们写的这些文章,很应试的那种。确实没有他写得好嘛。 ★ (《求医》)这个事情很有印象,因为他当时先去看病,看病回来以后就跟我们讲那事 情,后来就写成文章啦。当天就写出来啦。这个肯定是真实的,吹毛求疵实在很无聊。 ★ (《三重门》)写的根本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事情。这个不要录,写的女孩子现实中都

378

是有真人的。现在韩寒也结婚了说这个不好吧。他写第一页我们就在看了,大家抢着看嘛。 我想我看到的应该是最早的一版。 说话说到有趣的事情也反映在他的书里面。 他写作的时候 经常处于一种很 High 的状态,写一句他觉得特别经典的话,就马上拿给你看。圈圈叉叉是 我们给他圈圈叉叉的, 因为我们是那种考试型的学生嘛, 就特别在意那种错别字……他不会 改很多的, 他要是改多了就会重新写一张。 他写稿子不会邋邋遢遢的, 写在那种方格纸那里, 赏心悦目。他就是写的他自己啊,七八分像。同学有一些写进去。有几个合在一起了,有几 个性格夸张了一下写在里面。 当时看就是一种很有趣的感觉, 因为他写的是生活中有联系的 那些事。我们就说你又现学现卖啦。 4.其他同学[1][4] ★ 但晚上回到宿舍,他经常和同学聊起某某作家的某某作品,这是他情绪最高昂的时候, 他对睡在对面铺的沈宏伟说:“全世界用汉语写字的人里头,钱锺书是第一,我是第三。” (沈宏伟) ★ 韩寒却是真的“写”黑板报——手上什么东西也没有,想到什么随手就写上去,居然也 是一篇很棒的文章——如果不去理会那些错别字的话。(潘超安) ★ 当时他的写作特别棒,当时韩寒的写作是很好,他后来《三重门》里面有一些翻译,英 文的一些翻译,是我帮他翻的。(陈少清) ★ 只有一件写作能让韩寒专心致志。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说起韩寒,他的同学们对细节的 记忆已经模糊,但有一幕场景出现在他们共同描述的回忆里,就是在教室一角,那个永远都 在埋头看书埋头写作的少年。 ★ 韩寒每写完一部分(《三重门》),就把稿纸递给陆乐,陆乐看完又传给周围的同学,有 时候韩寒还在宿舍里得意洋洋地念给沈宏伟、沈杰一干人等听。 5.中学老师[1] ★ 初中开始写作文风就很老练、诙谐,而且他看问题的角度跟同龄人完全不同。闭卷考试 的时候其他学生花半小时才能写好的作文,韩寒通常十分钟就写好了,而且接题就做,下笔 成文,基本上不做改动。(彭令凤 韩寒初中罗星中学语文老师) ★ 韩寒给文学社写了不少文章,现在找得到的有两篇,一篇是《戏说老鼠》,一篇是《三 轮车》,后来都被邱剑云收录到一本二中学生优秀作文集锦里,书名叫《山阴道上》,由上 海三联书店出版。(邱剑云 松江二中文学社老师) ★ 很多卷子他不做,只是在空白处对卷子本身作一番让人哭笑不得的点评,甚至连语文试 卷也不好好做,数一数差不多赚够 60 分就停笔了。(邱剑云) ★ 《戏说老鼠》里面则学着钱锺书吊了很多书袋,引用了《诗经》、《三国志》、《史记》 、 《挥尘新谈》……这两篇文章也深得高一(7)班班主任、语文老师戴金娜的赞赏,她给的 评语是:“老练辛辣”“见微知著”。(戴金娜 韩寒高中语文老师 班主任) ★ 有一次诗歌课上大家写诗,韩寒很快写了一首,横着读意思庄重,竖着读却是恶搞。 (吕 玉萍 松江二中诗歌社指导老师) 6.新概念大赛编辑、监考、评委[1][7][8][9][10] ★ 在那个房间里,少年韩寒纹丝不动地写了一个多小时,既没喝水,也没上厕所。林青将 房门关好,坐在房间里盯着韩寒,一个多小时也纹丝不动。林青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回 忆,整个过程中韩寒只说了一句话:“老师我写好了”,然后离开房间,林青就起身将试卷 卷好交给了桂未明。(林青 新概念大赛监考) ★ 1999 年,3 月 28 日上午,大赛的评选在上海青松城大酒店举行……在场的作家包括:铁
379

凝、方方、叶兆言、叶辛……评委一致同意:让韩寒补考。(李其纲 《萌芽》副主编) ★ 在“新概念”的老巢青松城的某间房间里,我们特设一间特殊的考场,就近取材,我给 了韩寒一个行为艺术般的题目。我把我喝剩的半杯水推给了韩寒,说:“这就是题目。”但 瞬间, 我又觉得这题目有点简单了, 我说: “前面的题目作废, 请注意, 以下是完整的题目。 ” 我拿了一张白纸,把它揉成一团塞进杯子,说:“这就是题目。”(李其纲) ★ 第一届韩寒的初赛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也不知具体是谁提出的补考,但肯定是评委 们的提议。(方方 著名作家,第一届新概念大赛评委之一) ★ 当年的作家评委有王蒙、铁凝、我、叶兆言、叶辛,还有谁我记不清了。大学教授有南 大的董健、王继志教授,北大的程郁缀、曹文轩教授,复旦的陈思和教授,还有一位我记不 得了。(方方) ★ 李其纲不是个城府很深的人, 我们平常也闲聊过关于韩寒, 通过他对韩寒的看法和评价, 以及一些闲聊的细节, 从未有感觉他认识韩寒父亲, 也从未感觉到他在韩寒考试中做了什么 手脚。(方方) ★ 我的印象与方方略有些不同,第一届的复试只是判断和检验,不列入实际成绩。然而必 须要强调,当时发生的一切都在公开场合,都是在会场上,众目睽睽之下,让韩寒来是七嘴 八舌的结果,我的提议只是脱口而出。(叶兆言 著名作家,第一届新概念大赛评委之一) ★ 韩寒参赛的两篇作文,说老实话我印象不是很深,他的分数是众评委平均出来,不知道 是否还能查到原始记录。喊他来复赛,是大家觉得他已够格,不来太可惜。(叶兆言) ★ 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只看重征文来稿,当时就想,万一作弊怎么办。所谓复试,其实 只是看考生当堂作文对不对路,有没有明显差距。后来逐年增加了复试的重要性,渐渐地占 了一半分数。(叶兆言) ★ 在确定一二等奖名单后,叶兆言发现韩寒没来考试,他提议是否通知韩寒前来补考。据 叶兆言、方方、赵长天、程郁缀等人回忆,在场的所有作家和教授一致表示同意。 ★ 胡玮莳拿出了当年和韩寒讨论三重门情节的通信手稿:“但我更倾力于后半部,关于小 说的结尾,我想了很多……” 7.袁敏(作家出版社编辑,主审《三重门》稿件)[11] ★ (央视《对话》节目上)韩寒为什么不说,因为他一听你说话就知道你没读过《三重门》 。 就像有人问他“三重门”意思是什么,韩寒说,不知道。当然他是赌气了,但现在可能就被 人家抓到小辫子了。 ★ 我说出意见的时候,他马上就可以反驳我的理由,并且来说服我。我为什么这么写,中 学生的心态是怎么样的。我们的同学怎么样。他还会举例子。他对自己的作品了如指掌。 [1].南方周末 《差生韩寒》 [2].狂澜孤岛 新浪微博 [3].金丹华 《为了无言的期待》2000 年第 12 期《中文自修》 [4].陈少清 浙江卫视《爱情连连看》 [5].土豆网 《陆乐:〈三重门〉韩寒写一页我看一页》 [6].土豆网 《朱莲讲述素材》 [7].方方 新浪微博 [8].李其纲 新浪微博 [9].叶兆言 新浪微博 [10].土豆网 《胡玮莳讲述素材》 [11].土豆网 《袁敏讲述素材》
380

附录 B:成书过程中,搜集到的其他有趣素材

381

勘误:
【P269】 除将“高反射膀胱”写成“反射”。 此处作者出错。方舟子此句的来源是 Peters 三年随访报告幻灯片中提到病人反射弧变 弱与消失。肖传国解释称此现象并未恶化排尿效果,是大脑逐步接管脊髓功能的产物。

382

重要问答选编:信息污染
原标题《聪明人为什么会因信息污染而上当受骗》 网友 罚写忧郁的台湾乌龟一百遍 来信提问: 断桥大叔,你在信息污染一节末尾列了个表格,表格里显示“运用逻辑思维 的知识分子”比常人更容易被“信息控制”手段欺骗。是不是写错了?前两章你 对聪明人很是推崇,还表演了不借助任何知识,只用纯粹的逻辑分析,攻破身高 骗术的手段。但在第三章,你却说这些人也会受骗上当。为什么? 信息污染看上去高大上,可我怎么觉得没啥特殊?不就是连续不断的造谣 吗?单写一节那么多,不明白。请释疑。 —————————————————— 断桥大叔回复: 罚写忧郁的台湾乌龟一百遍,你好。 你说的没错,信息污染就是不断造谣。为展示信息污染,我和新浪两名志愿 网友从 2012 年 3 月到 8 月, 就涉及此事的上千个谣言里选取了约 50 个进行溯源 查证。但见稿时因篇幅所限,只列了 20 多个。我的目的并不是辟谣,而是让大 家体会信息污染的气氛,因为大部分读者可能并非参与者。 第三章我写得不好,谈下思路。 1.首先讲什么是辟谣。前几周网上曾热议一条裙子。裙子主人原本只想秀下 装束,却发现她的朋友分成两派,一派认为裙子颜色是白金的,另一派则认为是 蓝黑的。随后事态扩大,网上爆发了集体争吵。

很快媒体介入,比如有媒体调查称,68%的网民认为是白金,32%认为是蓝 黑。但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严肃大报多做了一件事——求证。它们去店家买了 同款裙子,发现颜色是蓝黑,没有白金款。这叫结论。有结论后,尽管我个人认 为像白金,但我知道自己判断有误,剩下的问题就是了解为什么错(此例中我的 错误原因是知识盲点,不了解光照、白平衡对大脑判断颜色的影响)。 现在我们换个议题。 比如有人指控, 断桥你高考作弊, 理由是平时成绩不好、 贪玩、 高考当天突发交通堵塞你家离考场太远到不了等等。推测是你爸与评卷老
383

师有旧,没考让他给记了个高分。我应当怎样辟谣?称自己学习能力强,交通堵 塞时有小路可到考场?这叫“以推理对推理”,最后参与者会分裂成两个群体, 诬蔑者最喜欢这种辩论,因为无论骗到 30%的人,还是 10%,他都是“净赚”, 怎么都赢。 他只要传播这个 “对我不利的议题” 就行了。 这是 3.5 话语权战争 中 的内容。 正确方式是拉出监考老师,她证明:断桥当天确实在考场考试。找出高考考 卷,是我的笔迹。这叫辟谣。诬蔑者的指控被证伪了。与证人证据不符的推理是 错误的,这是 3.4 克服偏见 中的内容。 然而,辟谣与谣言相比,有两个特点: (1).辟谣成本远高于造谣。造谣就是拿个材料胡说一通,辟谣得找来当事人 和证据。 (2).谣言跑得远比辟谣快,覆盖面大。知道蓝黑白金之争的网民很多,知道 裙子确为蓝黑色的人很少。 2.接下来说舆论。理想情况下,我与指控者面对面,辟谣后议题结束。但舆 论不同。 在舆论中,恶意指控者能玩的花样很多,他不承认正规辟谣方式,攻击你的 证人(买通的)、证据(造假的)。并不停地摆出自己的“证言”(被他歪曲转 述的当事人言论)、“证据”(断章取义,屏蔽了辟谣与解释,或与结论无逻辑 关联的材料),并要求你采取他的方式证明,比如出来走两步,接受他的测试之 类的(其共同点是胜负标准主观,由构陷者说了算,或过程不可操作)。一个议 题不能持续时,他再抛出十个。 想和污蔑者面对面?呵呵, 你永远找不到他,但是他能正义凛然地让大家认 为是你不敢找他。如果你特别特别牛逼,例如恰好姓罗,扛着摄像机抓到他,还 能全国直播。这时你会发现他突然对议题不感兴趣了,一言不发地看手机。等回 到家,连上网络,他又复活了,生龙活虎地攻击你的手机质量不好。 通常,恶意舆论中的辩论是这样的: 指控:断桥你高考作弊。 ★辟谣:监考老师 A 作证我在考场(证人)。追加指控:她是你买通的。 旁观起哄 1:断桥成绩不好,同学都说他是傻瓜。起哄 2:断桥接受采访时 连话都不会说。起哄 3:听说断桥考到这所高中就是为了泡监考老师 A。 ★辟谣:考场还有监考官员 B,他是旁证(证人)。追加指控:你们是利益 集团。 旁观起哄 1:听说断桥家能量大着呢。起哄 2:我当年高考,旁边一个学生 把所有考官都买通了抄答案。起哄 3:听说监考官员 B 和断桥他爸以前是同学。 ★辟谣:我还有当年的试卷(证据)。追加指控:这是你伪造的。 旁观起哄 1:你看试卷上这个字笔迹和旁边有点不一样,两个人写的。起哄 2:分数位置不对,我当年阅卷时是在那里打分。起哄 3:中国这种造假大国什 么不能造? 经过这轮辩论后,指控变为:断桥成绩不好,原本考不上北大,他有权有势
384

的老爸买通了老同学监考官员 B,伪造了试卷,安排和断桥感情有温度的监考老 师 A 到考场作弊……谣言变得有血有肉,“可信度”更高了。刚参与这个话题 的新人,看见人物、情节如此详细,和证人证据丝丝入扣的谣言,非常震惊:肯 定是仔细调查过的! 于是一下子就信了。 殊不知构陷者根据我提供的辟谣信息确 定方向,通过观察观众的反应来增删材料,让谣言进化得更具备欺骗性。这个 过程,叫传播筛选。 没人会跟一条裙子较劲。但话题涉及到人就不同,有人就有恩怨、有江湖。 参与这类讨论,你会发现议题无法被证伪。因为无论出示什么,只要与构陷目标 不符,对方都不会认可。参见 3.3 可证伪性 。但这并非议题本身特殊,而是错 误的思维方式与破坏讨论规则(例如不停追加指控)的行为导致议题不能被证 伪。 起哄者是《动物庄园》里喊着“四条腿好,两条腿坏”的羊,行为目的是恶 化讨论氛围。在正常情况下,随讨论深入,旁观者会去伪存真,趋近正确答案。 若讨论规则被破坏,大量参与者在造谣传谣、总结改编谣言、污蔑瞎掰……旁观 者将陷入困惑之中,信的谣言越来越多。怎样找到一群人来起哄?成本高的方式 是拿钱买,成本低的方式是煽动仇恨,一般是两种方法合用。参见 3.2 诉诸公 众。 3.最后谈信息污染。信息污染就是不断造谣,那它和单造一个谣有何不同? 以信息控制为例,它有几种类别。先看书中 1.1 节中的例子: 指控:你忘了书中一句话,所以这本书不是你写的。 当然,这类指控在现实中会添加大量主观性信息和外围谣言。 指控:才写完两个月(造谣),你就在重要的(主观随意性)电视访谈上, 忘了自己书里那么精彩(主观随意性)的一句话,所以这本书绝对不是你写的。 辟谣:(破除信息控制)这本书写的是我的赛车生涯。 旁观者:哦,那看来这个判断错了。 但该判断并非因这是本写我赛车生涯的书才错,而是原本逻辑就错。如果你 逻辑足够强,那识破谣言只需一秒钟,无需破除信息控制。 接着看下一个, 方舟子对崔永元慈善基金接受红十字会拨付的质疑。 (来源: 新华网《方舟子举报崔永元基金涉嫌违法违规 列 6 大“罪状”》) 指控: 《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章程》第七条规定的救助、资助范围包括: (一) 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开展红十字人道主义救助活动,促进 红十字事业健康发展;(二)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对伤病人员和其他受害 者进行救助; (三)协助政府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关注和保护人的生 命与健康; (四) 协助政府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 资助和支持教育事业; (五) 扶危济困,敬老助残,资助和支持老年福利事业; “口述历史”不属于《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章程》规定的救助、资助范围,并 非人道、慈善工作,属于超范围滥用社会救助资金。 你能否看出问题? 其实说穿了很简单,红十字会章程第七条所列资助范围共有八款,方舟子删
385

去了可能与崔永元基金相关的三款,然后在媒体上用剩下的五款指控。当然,如 果你指出这一点, 他会摆出无数理由辩称即便加上那三款也成立,但他难以解释 为什么要搞信息控制。相关知识请复习 1.4 信息控制 。 与上个例子不同,要识破这类指控,必须补足完整信息,与智力无关。无论 你智商是 40 还是 400,如果你不花费精力搜索信息,就无法做出正确判断。因 为这是你的知识盲点。 最后我们看第三个例子。 方舟子展示崔永元豪宅, 指控他巨额资金来源不明。 (来源:方舟子 腾讯微博 2014/1/9)

与第二个例子不同,这并非公共信息,属于私域。不但难以用逻辑判断,你 也很难补足完整的信息。 当然,由于造假较粗糙,所以还是能找到。这三张图片更早的来源分别是论 坛八卦帖中的“倪欣住处”、网络视频中的“周立波豪宅”和“任达华豪宅”。 这叫未经质证的信息。这类信息可以批量编造, 记者或小编在家中敲敲键盘五分 钟就能造出一条。如果愿意再花十分钟修修图,神仙也找不到。针对私人的信息 是否能得出正确判断,同样与智力无关,仅取决于你信任的信息源是否可靠。 假设这类指控再模糊一些,以至于你完全无法求证: 指控:断桥以前穷困潦倒,但创建慈善组织四年后,他居然有钱到欧洲玩了 一个礼拜。一定是从善款里贪钱了。 此时正确的认知方式不是去打探我的隐私,而是提醒质疑者遵循规则:如果 公益基金按规定披露了详细收支并进行审计,那么就不能以创办者的私人财产 变动质疑,因为他所履行的披露职责,已经否定了从慈善中直接牟利的可能, 正确的质疑方式应当是由专业人士核查披露后的帐目。 但要当心构陷者诉诸专业 壁垒。 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说明,能否识破信息控制,很大程度上与智力高低无关。

把一个个质疑拆开分析, 都很容易对吧?现在我们考虑新情况,假设某群人 连续不断地编造了 1000 个这样的谣言,会出现什么情况?
386

断桥能辟 1000 个谣?太抬举我了。我们三人花半年查清了 50 个谣言,还不 能保证均正确。搞清 1000 个谣言非得十年不可。但造 1000 个谣很简单,我花一 两个礼拜就够了,如果人手充足,还可以缩短几天。 既然无法尽数辟谣,那这件事是不是就变得不可知了呢?并非如此,与证人 证据不符的传言都无须理会。而且,虽然不能具体判断所有这 1000 个指控,我 们却能观察到舆论环境呈现出某些特征。因为造谣虽简单,要让大部分谣言获 得广泛传播却很难,忽悠者必须恶化讨论环境,破坏讨论规则,才能做到。整 本书介绍了大量破坏讨论规则的手段,包括煽动仇恨,污名化、攻击证人、诉诸 公众等等。观察这些现象,思考这些行为的目的,有助于你做出正确判断。 对舆论不熟的意见领袖, 会有怎样的思维盲点?他们不知道群众运动中谣言 的规模,不理解造谣者的动机,不相信知识和经验盲点的存在,不了解传播,以 为凭借智力就能识破所有谣言。 在信息污染环境下,水平一般的意见领袖通常的认知情况是这样的。 舆论中针对当前议题共有 1000 个谣言在传播,10%被辟谣。他接触到了其 中 100 个谣言和 10 个辟谣,根据其认知能力,最终会形成这样一个分布: 30%的谣言,他取信了。(他想:我得出结论了,这人果然是假货。) 30%的谣言,他将信将疑。(他想:虽然证据不铁,但既然有了结论,这 30 个可以从结论反推,当作旁证。) 30%的谣言,他识破了。(他想:虽然是造谣,但居然歪打正着) 10%的谣言,被辟谣。(他想:天哪,正义的打假者义愤填膺,不小心说错 了几句话,居然有批人因为这个跑出来为骗子说话,拉黑。) 你在微信朋友圈看见的谣言基本上都是这类意见领袖所传播, 但他们将来在 网络上的地位会逐步下沉,只能覆盖到低端用户。本书并不适合这些读者。 水平较高、逻辑较强的意见领袖,他们接触 100 个谣言的同时,会碰到 20 个辟谣,因为其信息源水准高,被话语权的情况没有前者严重。最终认知分布如 下: 5%的谣言,他取信了。(他想:我得出结论了,这人果然是假货。) 75%的谣言,他识破了。(他想:顺着那 5%的铁证往下深挖不就行了?质疑 者们干嘛不停地造谣和抛出弱智分析呢,真是愚蠢,品德败坏。) 20%的谣言,被辟谣。(他想:质疑者们不听我劝,非得干傻事,瞧瞧,被 人抓到小辫子了吧?但这些辩护终归是避重就轻, 为啥不来批驳我得出结论的那 5%的铁证呢?) 他们思维清晰,逻辑强,所以很少会将信将疑,论述要么成立要么不成立。 但正因为他们聪明,所以极度自负,有时 100 个谣言,只有一两个骗到了他们, 他们就立刻死心塌地,认为结论已定。所以像信息控制这种对普通人和聪明人效 果相仿的手段,对他们有特效。 信息污染这章,说的是这么一回事: 5%的谣言,你取信了。(全是谣言,这是命中你知识与经验盲点的部分) 75%的谣言,你识破了。(全是谣言,这是对你无效的部分,但没有这 75%, 就没有你那 5%, 因为构陷者不知道你会取信哪 5 条, 他们只能不停地造谣试探。 )
387

20%的谣言,被辟谣。(全是谣言,这是被辟谣的部分,但因为辟谣成本高, 传播力弱,所以无法覆盖全部。) 构陷者不停造谣,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手法攻击,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思维紊 乱, 品德败坏, 更不是因为他们愚蠢。 他们期待的是, 每个人都能从这堆谣言里, 取信命中自己盲点的那一小部分。此时你会发现每个人取信的铁证各不相同。这 就是 3.1 信息污染。 断桥 2015/4/10

388

重要问答选编:学术式忽悠
原标题《业余人士该不该在专业问题上闭嘴》 网友 E***** L** 来信提问:(可能是真名,我给匿了) 断桥,前几天学生告诉我,有人写了本书,说:“病人腿瘸了,不是医生治 瘸的,而是被人给忽悠瘸的。”我就找来翻了翻,好吧,至少你说服我了,是忽 悠瘸的。 看完这本书,得知你为此花费一年又半载,深深不值。十多年前你在隔壁当 站长时我就知道,你是聪明人,但聪明人应该埋头创造价值,不是和傻瓜吵架。 小学老师曾让我辅导差生,我很困惑:这么简单的题,为什么你们楞是做不出? 到底在想啥?非把同学问哭不可。后来我想通了,何苦让大家都不舒服呢,各顾 各的挺好。 前三章没必要写,聪明人嫌简单,傻瓜看不懂。第四章略有价值,但可以简 化:有顶级论文和权威鉴定,所以真伪是学术界的事,病例是柴会群报的。这样 写读者不就懂了嘛,一句话的事情。你非得把记者名字藏到 reference 里,写 10 万字。 肖传国教授的心情我理解。我们这些 faculty,手下搞研究的是各国的 top students,每个人来之前都经过至少四到七年专业训练。我们天天加班给学生改 paper,数年如一日地钻研几个 project,学术会议上也就是能说上几句罢了,还 是得听大牛的。但记者和各种莫名其妙的人,看几天材料,就可以“质疑”我们, 而且人人都信。好笑。 去年回清华参加校庆,老同学求助,说某省级电视台科普频道,想找人谈个 科学问题,正好我是这方面专家。我拗不过面子就答应了,十几分钟的节目,反 复录了五个小时。 没想到播出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记者把我的话截得颠三倒四, 几乎每段都错。幸好是中文节目,如果是英文,我回去可怎么见人。从此我就特 怕记者。 网上热传的崔永元和卢大儒对话我看过,台下是不少复旦新闻系学生,未来 新闻界的栋梁,他们的反应令我不解。有两个疑问徘徊在我心头: 第一个问题: 对转入两个基因还是七个基因这个问题,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 人和记者,他们到底是怎么判断的? 第二个问题:崔教授事后在微博上说,七个基因的说法系出方舟子,属于钓 鱼。我假设他说的是真话,从上下文推测他期待卢教授亲口承认方舟子也没有资 格讨论这个问题。 这点我倒是同意他的看法, 我坚定地持科普无用论: 专业项目, 除该领域学术研究或工程上有成绩的专家之外,任何人,无论是民科、科普人, 还是民科兼科普人,都没有资格置喙,业余选手只会搅乱大众思维。你觉得呢? —————————————————— 断桥回复: E.L.老师你好。 98 年,长者给北大题词,前四个字很贴切——“爱进民科”。那时,在北
389

大东门,常有老农骑着破旧的自行车,拿出自己的展板向教授们挑战,宣扬各种 震惊世界的理论发现,每次都得胜而归。 但新时代的挑战者有很大不同,他们承认自己知识储备不足,也认可教授们 的专业能力,他们怀疑的是专业人士的信誉。这就很棘手。 看见信中提到“你是聪明人”,我就想起写书时收到的诸多反对者回信: “没想到北大居然出了你这样的傻逼。”——这类回信仅令我不快。 “破桥你也是聪明人,怎么总帮骗子说话。”——这类回信令我无法接受, 他们承认我的智力,却怀疑我的人品。 先谈“金大米转入七个基因”吧,这是反转团体两年来经常提起的把柄,也 是典型的网络专业议题争论标本。 该典故语出方舟子 2005 年出版的《餐桌上的基因》,数年后稍加改动发于 《新华每日电讯》2012/9。摘录: 科学家们为此向水稻中转入了四种酶的基因, 这四种酶能够被水稻细胞用来 制造β胡萝卜素,它进入人体后能被转变成维生素 A。其中两个基因来自喇叭水 仙,另两个基因来自欧文氏菌…… 为解决缺铁问题, 科学家们往金大米再转入三种基因……金大米总共被转入 了 7 种基因,来自 5 种物种! 即他认为,黄金大米共转入 7 个基因。其中 4 个补胡萝卜素,3 个补铁。 这里语境较含糊,但根据发表时间和后期更正,可默认为第二代黄金大米。 现在我们有了第一个答案:第二代黄金大米转入 7 个基因。 2013 年,方舟子和朱毅(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副教授)闹矛盾,双方 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上争吵。朱毅语气激烈地攻击了这个问题: 方舟子还说“金大米总共被转入了 7 种基因,来自 5 种物种。”但是,第二 代黄金米只是采用了来自玉米的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 从土壤细菌中获得细菌胡 萝卜脱氢酶,共转入 3 种基因,涉及玉米和欧文氏两个物种。他的这个胡说八道 还成了反转者的把柄,这就是水货伪科普的危害。(来源:朱毅 腾讯微博 2013/7/19) 现在我们有了第二个答案:第二代黄金大米转入 3 个基因。 方舟子当天的回复是: 关于有一种金大米除了转入四种基因用以提高胡萝卜素含量, 还转入了三种 基因以提高铁含量,我根据的是教科书 Genetics: Analysis of Genes and Genomes 的介绍(第五版,p.566,我查了 2012 年最新一版,还这么说)。可能 曾经有过这个尝试但没有种植, 现在要推广的第二代金大米的确是不含后三种基 因的,我将把有关铁的这部分删了。(来源:方舟子 搜狐微博 2013/7/19) 现在我们有了第三个答案:第二代黄金大米转入 4 个基因。 双方继续就此争吵,但很快就进入了方舟子擅长的“打假”步调,一群民间 科普人士除表扬方舟子知错能改诚实可信以外,还翻出朱毅的植物学博士论文,
390

指责其中有个名词是她的自我发明,反映了她的无知。朱毅称该名词沿用自植物 学泰斗汤佩松。 他们的指控于是很快变成朱毅博士论文抄袭,并向相关院系递交 举报信,打举报电话,到对方微博上刷辱骂评论。这些行为均受到方舟子转发鼓 励。半个月后,朱毅不堪骚扰,把吵架微博都删了。总之,科普人士们胜利了。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卢大儒和崔永元现场讨论时,说: 第四个答案:第二代黄金大米转入 2 个基因(崔没问第几代,从双方语境 看,默认为第二代)。 方舟子评论道: 目前金大米 2 转入的就是两个基因,一个是来自玉米的 psy 基因,一个是来 自欧文氏的 ctrl 基因。崔永元对卢教授说金大米转入 7 个基因,大概是从我十 年前一篇介绍金大米的科普文章看来的,那篇文章里我把补铁也算进去了,是不 准确的,后来公开纠正过。崔永元真是我的好学生,学习我纠正过的错误。(来 源:方舟子 Twitter 2015/3/27) 后来我又问了某反转人士,到底转了几个。他转了自己的一条微博告诉我: 第五个答案:转入 3 个基因,其中有 1 个是不起实际作用的标记基因,所 以,说 3 个还是 2 个都对。 这五个答案,哪几个是对的?看每条答案下面的评论,都有大量支持者。因 为普通人在判断超出知识范围的问题时,看的是发言者的立场、头衔、知名度、 与自己的亲密程度,以及语言使用技巧。然而这一切,与答案是否正确关系不 大。 我以方舟子第三个答案为例解说: 关于有一种金大米除了转入四种基因用以提高胡萝卜素含量, 还转入了三种 基因以提高铁含量,我根据的是教科书 Genetics: Analysis of Genes and Genomes 的介绍(第五版,p.566,我查了 2012 年最新一版,还这么说)。可能 曾经有过这个尝试但没有种植, 现在要推广的第二代金大米的确是不含后三种基 因的,我将把有关铁的这部分删了。 这是胡扯瞎掰, 还是严谨有科学依据?正常的思维方式是考察以下判断的正 误: 1.有一种金大米转入四种基因用以提高胡萝卜素含量,还转入了三种基因提 高铁含量。 2.转入七种基因的依据是某权威教科书某页。 3.转入七种基因的金大米品种有过尝试,只是没有种植。 4.现在推广的第二代黄金大米不含后三种与铁含量相关的基因。 然而,由于查阅专业材料,独立验证这些论断都太难了,读者就会偷懒: 1.“胡萝卜素含量”、“铁含量”用词好像很专业。 2.他的依据是某权威教科书,出现了英文、版本、页码等详细信息,看起来 好像通读过了,不但很专业,还能让人查考验证。
391

3.之前转入七个基因的错误,他的解释是把尝试和大规模种植搞混,属于疏 忽,不影响专业性。 正因为旁观者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用词、 行文来判定谁显得 “科学” 的, 所以, 在网上,只要掌握类似的“语言巫术”就可以变成专家。学会这套黑话(高中水 平的网民花费数月即可)比搞懂该领域的知识(专业训练四年以上)简单得多。 谈论专业议题时, 普通人因为根本不懂, 学术式忽悠, 对 不仅发现不了任何问题, 还会觉得对方的各种胡扯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接下来回答 E.L.老师第二个问题。 公共舆论中讨论学术议题, 胜出的未必是正确答案,因为缺失学术探讨的基 本条件,如专业平台与同行评议。但并不意味着不能获取知识、寻求共识。学术 界采取的是准入机制,学生必须通过入学及其后的专业考试,来获得学术参与的 资格。但舆论界采用的是另一套机制,叫信息盈余。你不必是专业人士,只要比 听众懂得多,就可以发言。因为每个学术领域,世界上真正的专家可能就几千个 甚至更少,求知的听众却可能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不采用这套机制无法覆盖。即 便专家,在自己专精的领域之外,也是业余人士。 在舆论中,媒体、自媒体、意见领袖,是信息的主要生产者,而包括他们在 内的全体公众,则是信息的消费者。理想情况下,A 把自己富余的生物知识教给 B 和其它人。B 将个人精通的网络舆论知识回馈给 A 与其余听众……,然而,怕 的不是业余,而是信息源为了某些目的,抛出经过污染的信息,破坏讨论规则, 此时得出正确结论不再可能。正如现实社会,当人们为了获取额外利益,将社会 行为规范破坏殆尽后,卖大米的不敢吃大米,因为知道有毒,做豆腐的不敢吃豆 腐,因为晓得很脏,养鸡的不敢吃鸡,因为打了违规的药。每个人看起来都很聪 明,结果全部傻乎乎地吃着别人生产的毒食而不自知。 本书从头到尾,讲的都是舆论规则的极端重要性。在舆论中,遵守正确的规 则,才能将我们导向正确结论。 回归前文讨论,朱毅对方舟子的批评取自罗云波(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 长),罗将“转入七个基因”解释为“希望负载更多使命的将来”(来源:罗云 2012/11) 朱毅则同样打圆场称 波 《说说转基因作物近期这点事 》 , “不算错误…… 以后可以把富铁的基因加进去”(来源:朱毅 新浪微博 2012/11/15)。但到吵 架时,同一问题的性质变成了“胡说八道”。这里使用了双重标准,导致科学共 同体信誉流失。旁观者将陷入迷惑:你们对科学问题错误性质的判定,是否取决 于立场和私人关系的远近亲疏? 而方舟子等科普人士在争论时, 经常煽动人身攻击和骚扰对手单位等与议题 完全无关的行为, 规则被进一步践踏,方舟子甚至公布了朱毅丈夫的姓名和单位 鼓励粉丝举报。此时,公众已经失去了得出正确答案的可能性。双方开始比拼忽 悠技巧、 语言暴力与骚扰对手的能力。 学术水平高的人, 往往在这方面并无优势, 从而难以胜出。 爱好科学的网友们很少意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他们期盼的是一个偏向己方立 场的舆论骗子,而不是维护讨论规则。 读者阅读本书第四章的收获是什么?他们了解到央视等媒体宣扬的那一套
392

故事,有很大缺陷:“一群人因为莫名其妙的病大小便失禁,一个通过作假获得 教授职称的江湖游医,愚蠢地把他们的大腿神经剪下来连到膀胱上,于是病人腿 也瘸了脚也烂了,一个嫉恶如仇的打假人士跑出来主持正义”。普通人是这些信 息的奴隶,但有一定水平的意见领袖,应当能够发现,这套故事存在很多莫名其 妙不能自圆其说的环节。我将其一一厘清,并讲述了另一个故事。 然而,故事终究是故事,高水平的读者要意识到,文学描述并不能替代专业 机构和法院, 写这一章也不是为了批评某一份媒体或某一位记者。而是希望大家 了解,掌控舆论者为什么要调集舆论资源来攻击这套社会规则,中国的专业、职 业规范是如何地不堪一击。当公共信任溃败之后,一些社会顽疾,如医闹,是如 何茁壮成长。 在公共舆论中讨论科学问题,无论是业余还是专业人员,假使你相信自己是 正确的,那么合理的行为方式不是宣示对方无知,而是维护一套议题的讨论规 则,鼓励对方提出符合规则的问题,自己做出符合规则的回答,双方共同趋近 正确答案。依然以近期对黄金大米实验的讨论为例: “重水有毒,它浇灌的米,你敢让上海的中小学生吃吗?”——首先要鼓励 正确的提问方式,先纠正问题,应该问是否可能对人体有伤害,而非敢不敢吃。 两者逻辑关系不明确,前者是科学问题,而后者是公众是否信任的社会问题。 “当重水含量未超过某某剂量时,因为某些生理上的原因,所以无毒害。” ——应先做规范性回答: 含量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与实验规则。 标准的制定方是否 利益相关。 并在科普后提醒大众注意作者并非重水毒理领域的专业人士, 有局限 性, 医疗健康的权威结论并不出自植物学家, 后者仅需做到符合法律法规国家标 准,无须了解制定标准的学术依据。要对公众宣传一套规范,而不仅是知识。 问: “黄金大米实验为什么美国儿童不敢做, 先用中国儿童做小白鼠?” 答: 因为中国穷人多,缺维生素 A,黄金大米的应用更为迫切。”——这类讨论只能 导向混沌。 必须先厘清规范: 没有任何法律规定中国不能先于美国进行儿童实验。 实验的正当性并非由动机(帮助穷人)赋予,且动机无法证明,你怎知不是因为 在中国招实验儿童更容易?只要不违法, 由专业机构和伦理委员会批准, 监护人 知情,无论是哪国项目,研究者怀抱何种动机,都可以做。 严守标准的讨论,相比感性呼吁,一开始可能难以得到公众赞同。但长期坚 持,反复宣扬同一套规范,绝不搞双重标准,信誉将逐步建立,即便大量的业余 人士参与, 公共讨论也终将得到一个妥协的结论与大范围的共识,而不再是乱战 了。 断桥 2015/4/14

393

后记:
2012 月 2 月,我以方韩之争为背景,发表了博文《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月底, 时任磨铁公司主编的王来雨师兄来信, 希望我将其扩展成书, 虽不能大卖, 但有一定现实意义。我考虑写书性价比虽低,但若仅是扩充博文,应不至于花太 多时间,便欣然允诺。然写作时野心过大,想写出一本网络舆论方面的开创性科 普作品,而个人拖延症又较严重,直至 2013 年 3 月才正式交稿。编辑于 10 月改 定时,热点已过,出版亦耗时过久,我无力继续承担时间成本,因此决定制作电 子书贴出。 经历质疑闹剧,切身体会是,部分老意见领袖从知识到思维方式均有严重缺 陷,仅能贩卖外国作品,靠文笔和立场聚集听众。他们将逐步退出舆论舞台,或 下沉(即不再覆盖高端用户)。替代者是新型意见领袖,这些人经过专业训练, 思维能力较强,能给网民带来新知识、想法与分析问题的思路,也是本书面向的 读者。 本书四章分别讲述逻辑、 传播、 舆论、 媒体。 希望读者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 获取网络舆论的基础知识, 明白社会规则的意义。这很可能是本人最后一部长篇 作品。 仝宗锦、李明远与作者属贫贱之交,此次作了推荐;童大焕老师有同类作品 在香港出版,亦欣然写了腰封;贝志城帮助推广则是意外之喜。还有数十位新浪 微博网友在写作过程中给予作者重大助力。其中,特别感谢五位朋友:司马少、 希波克拉底的学生、cloudsforest、要点脸会死啊、密商。另外,本书第四章大量 参考了亦明老师的作品,作者已去信告知并获得对方谅解。 FAQ: 问:怎样帮助作者? 答:愿意帮助作者的朋友,可采取如下做法: 1.传播本作品,推荐给粉丝、朋友等。知乎专栏“忽悠的原理与技巧”链接: http://zhuanlan.zhihu.com/huyou/19977877 新浪博客“破破的桥”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fc0caa0102vjy9.html 。 2.通过新浪微博 http://www.weibo.com/1459358890/C8Z3ImPLQ 打赏作者。 或通过支付宝 poqiaohuyou@gmail.com 捐助。 3.在网上编写百科类作品,撰写文章、书籍时,如果用到本书发明的一些词 汇(附后),或引用本书所给出的材料时,希望附上作者名、书名、知乎或新浪 博客相关链接。 4.如果有名人或医生受到类似的舆论手段攻击,请试图联系他们阅读本书相 关片段。 问:商业性转载是否需要授权? 答:因时间有限,3000 字以下的转载,非商业、学术方面的使用,请勿联系作 者,保留署名即可,若愿意给稿费,可通过上文所列捐助方式。请注意:本书所 引用的部分版权图片或版权文字,使用时需联系这些作品的原作者,重新取得授 权。3000 字以上的商业性使用,请私信联系新浪微博“破破的桥”。

394

鸣谢: 本书在广大新浪网友的帮助下共同完成,只能略择一二表示感谢(均为新浪微博 帐号,部分帐号可能已失效。致谢并不代表对方同意本书观点,亦不代表对方审 核过本书所有内容。): 序章:马伯庸,欧阳梦粥,宝鸡王帆 第一章:老抛,鼓浪屿上的城堡,方尺规,斯库里,七十二编,秋叶,奥卡姆剃 刀,南开老沙,被打飞,严锋,司马少,静听弦吟,希波克拉底的学生,评论员 李铁,骨灰不作泥 第二章:喷嚏网铂程,胡戈,熙锋,王轶庶,浦奕安,马锐拉,alex 木木的木屋, 押沙龙,cloudsforest,钭江明,五岳散人,bszzf,目田氏王刀夕,品味哥 001, 敏感区,ENZO 恩佐,张小耀归来,刘远举,灰鸽子银水 第三章:要点脸会死啊,蒋方舟,作家陈村,狂澜孤岛,拨惹尘,maowy,孔孟 老庄,宝树,一只小企鹅 99,李剑芒,孙海峰,自证清白,火车是运茶的 第四章:亦明,不爱玩 007,jrr86,柯华上海,合写社会,黄普磊,野人严宏不 要 V,圆排骨,西地兰,沙狐隆美尔 附录:密商,乔洪宇,寒冰深蓝 其它:杨早,出版人周筠,王小山 责任编辑:王来雨,阚牧野,冯俊文,陈胜伟,吴畏

小贴士列表(因排版原因,页码可能略有差异): 序章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一:话语权 p12 第一章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模糊标准 p23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三:陷阱逻辑 p30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四:耸人听闻的指控 p41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五:信息控制 p55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六:诉诸专业壁垒 p67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七:诉诸生活差异 p74 第二章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八:被话语权 p90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九:无限质疑 p102
395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群众运动与污名化 p112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一:攻击信任链条 p114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二:罗生门 p123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三:主观随意性 p128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四:语言陷阱 p145 第三章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五:信息污染 p180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六:诉诸公众 p195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七:传播筛选 p210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八:可证伪性 p213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十九: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p225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十:贴标签 p249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十一:议题设置与助长传播的自证 p251 第四章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十二:大众传媒的科学报道 p263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十三:学术式忽悠 p270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十四:材料质证与程序正义 p337 忽悠的原理与技巧笔记二十五:话语权的自我实现 p353

396

Similar Documents

Free Essay

Tes Tes Tes

...TUGAS MATA AJAR SISTEM INFORMASI PENGENDALIAN INTERNAL CASE 2 – FLOWCHART Kelompok IV: Arief Firmansyah ( 1506810175 ) Azza Nadia M.R. ( 1506810225 ) Odetta (1506810641) Tri Oka Putra ( 1506810805 ) Fakultas Ekonomi dan Bisnis Universitas Indonesia 2016 STATEMENT OF AUTHORSHIP Saya/kami yang bertandatangan di bawah ini menyatakan bahwa makalah/tugas terlampir adalah murni hasil pekerjaan saya/kami sendiri. Tidak ada pekerjaan orang lain yang saya/kami gunakan tanpa menyebutkan sumbernya. Materi ini tidak/belum pernah disajikan/digunakan sebagai bahan untuk makalah/tugas pada mata ajaran lain, kecuali saya/kami menyatakan dengan jelas bahwa saya/kami menggunakannya. Saya/kami memahami bahwa tugas yang saya/kami kumpulkan ini dapat diperbanyak dan atau dikomunikasikan untuk tujuan mendeteksi adanya plagiarisme. Nama Mahasiswa : Arief Firmansyah Nomor Mahasiswa : 1506810175 Tandatangan : Nama Mahasiswa : Azza Nadia Nomor Mahasiswa : 1506810225 Tandatangan : Nama Mahasiswa : Odetta Nomor Mahasiswa : 1506810641 Tandatangan : Nama Mahasiswa : Tri Oka Putra Nomor Mahasiswa : 1506810805 Tandatangan : Mata Ajaran : Sistem Informasi dan Pengendalian Internal Judul Makalah/Tugas : CASE 2 - FLOWCHART Hari, Tanggal : Kamis, 10 Maret 2016 Nama Pengajar : Machmudin Eka Prasetya, M.Ak Disclaimer Kasus rencana bisnis yang disajikan dalam makalah ini adalah bersifat fiktif / bukan perusahaan yang sebenarnya, baik dari nama, lokasi usaha...

Words: 1077 - Pages: 5

Free Essay

Tes Te Tes

...ANSWER ALL QUESTIONS Question 1 [10 marks] a) Your instructor gives the class a surprise four-question with 3-choice quiz. You have not studied the material being quizzed and therefore decide to answer the four questions by randomly guessing the answers without reading the questions or the answers. i) what is the probability that you will have more than half of the answers correct? [3 marks] ii) What do you think the class “average” number of correct answers will be, if an entire class answers the quiz by guessing ? [2 marks] b) The incomes of senior executive in a large corporation are normally distributed with a standard deviation of RM 1200. A cutback is pending, at which time those who earn less RM 28,000 will be discharged. If such a cut represents 5% of the junior executives, what is the current mean salary of the group of senior executives? [5 marks] Question 2 [30 marks] a) In a test of Shettles method to increase the probability of conceiving a boy. Among 574 women using that method, 525 had baby boys. Assuming that the method has no effect so that boys and girls are equally likely, find the probability of getting at least 525 boys among 574 babies. Justify the types of distribution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Does the result suggest that...

Words: 668 - Pages: 3

Free Essay

Kinh Tế

...MẤY Ý KIẾN VỀ CHỦ TRƯƠNG HỘI NHẬP KINH TẾ QUỐC TẾ CỦA ĐẢNG VÀ NHÀ NƯỚC TS. Phạm Văn Khánh Báo Nhân Dân Đặt vấn đề Chủ trương hội nhập kinh tế quốc tế, thực hành đường lối đối ngoại hòa bình, hữu nghị với các quốc gia, dân tộc trên thế giới đã được Chủ tịch Hồ Chí Minh nêu ra từ khi thành lập Chính phủ Việt Nam Dân chủ Cộng hòa. Trong quá trình lãnh đạo công cuộc đổi mới, Đảng và Nhà nước đã đề ra đường lối mở cửa kinh tế, chuyển nền kinh tế sang kinh tế thị trường và hội nhập kinh tế quốc tế. Có thể nói, tích cực và chủ động hội nhập kinh tế quốc tế là chủ trương lớn của Đảng và Nhà nước ta trong quá trình lãnh đạo sự nghiệp đổi mới đất nước. Thực hiện chủ trương này, sau 20 năm đổi mới, nền kinh tế nước ta đã hội nhập sâu và toàn diện vào nền kinh tế thế giới. Tiếp tục đường lối đối ngoại rộng mở, Văn kiện Đại hội X của Đảng nêu rõ: Chủ động và tích cực hội nhập kinh tế quốc tế theo lộ trình, phù hợp với chiến lược phát triển đất nước từ nay đến năm 2010 và tầm nhìn đến năm 2020. Đẩy mạnh hoạt động kinh tế đối ngoại, hội nhập sâu hơn và đầy đủ hơn với các thể chế kinh tế toàn cầu, khu vực và song phương, lấy phục vụ lợi ích đất nước làm mục tiêu cao nhất. Phát huy vai trò chủ thể và tính năng động của doanh nghiệp thuộc mọi thành phần kinh tế trong hội nhập kinh tế quốc tế. Xúc tiến mạnh thương mại và đầu tư, phát triển thị trường mới, sản phẩm mới và thương hiệu mới. Từ khi Việt Nam chính thức là thành viên Tổ chức Thương mại thế giới (WTO) đã đặt ra nhiều vấn đề...

Words: 10908 - Pages: 44

Free Essay

This Is a Tes

...The distinguished surname Story (and its variant spelling Storey) originates from the Old Norse personal epithet “Stóri”, a derivative of “Storr” which means “large” or “big”. Even though it has been established that the root of the name is “Storr”, R.E.K. Rigbeye, in his book The Storey’s of Old claims that the suffix “ey[e]”, in the variant of Storey, is equivalent to the Icelandic “ig” and signifies “water”. According to him, “Storr” also denotes large in the sense of vast and rough. Rigbeye’s assumption therefore, is that “Storey” means "dweller by large and rough water". This may be explained by the Norse affility to sea exploration, or the fact that the first Storys settled near the Lake District, and so the name might refer to the habitation which they chose. The earliest Norse settlement of which the first Storys would have been a part, took place in the 9th century north of Carlisle near the Solway Firth. This area then known as Strathclyde, was situ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England, along the Scottish border. The earliest Storys would have settled on the English side of the border, most likely in the plains along the river Eden. The English or Anglo-Saxon population, among whom the Norse settled, spoke a similar language but pronounced many words in a different way. So, “Storr” among the Norse would have been enunciated as “Styr” in English. One of the earliest mentions of the name is “Styr (Saxon for Stor) who gave the manor of Durham with other places to the...

Words: 463 - Pages: 2

Premium Essay

Kinh Tế

...Distribution System Modeling and Analysis The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Series The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Series series editor Leo Grigsy series editor Leo Grigsby Published Titles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Electric Machines, and Applied Mechatronics Sergey E. Lyshevski Electrical Energy Systems Mohamed E. El-Hawary Electric Drives Ion Boldea and Syed Nasar Distribution System Modeling and Analysis William H. Kersting Linear Synchronous Motors: Transportation and Automation Systems Jacek Gieras and Jerry Piech Forthcoming Titles Induction Machine Handbook Ion Boldea and Syed Nasar Power System Operations in a Restructured Business Environment Fred I. Denny and David E. Dismukes Power Quality C. Sankaran Distribution System Modeling and Analysis William H. Kersting New Mexico State University Las Cruces, New Mexico CRC Press Boca Raton London New York Washington, D.C. 0812_frame_FM.fm Page iv Tuesday, July 31, 2001 10:49 AM Library of Congress Cataloging-in-Publication Data Kersting, William H. Distribution system modeling and analysis / William H. Kersting p. cm. -- (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 series) Includes bibliographical references and index. ISBN 0-8493-0812-7 (alk. paper) 1. Electric power distribution–Mathematical models. I. Title. II. Series. TK3001 .K423 2001 621.31—dc21 2001035681 CIP This book contains information obtained from authentic and highly regarded sources. Reprinted material is...

Words: 88409 - Pages: 354

Free Essay

Tes Lalalal

...tes ah. 1. Ticketing online (blitz ok) - Blitz --> lebih gampang kalau ada blitz card, bisa beli online dari kost, milih tempat duduk dan gak terikan oleh s/d jam 11 siang. datang ke blitz nge pas waktu tayang jadi bisa langsung nonton. , ni salah satu perusahaan menurut gw yang nerapin IT sampe ke strategic perusahaannya. - xxi --> sudah bisa pilih tempat duduk tapi cuman sampe jam 11 itu juga kalau jam 11 kurang 10 dah gak bisa di beli . software ticketing client sama ticketing di counter bioskop kagak integrasi. tapi iklan pembelian tiketnya wahh banget 2. ticketing di counter (xxi ok) - blitz --> antri nya panjang, ane kalau nonton dadakan di CP pasti antri panjang. counter sekalian jualan makanan. - xxi --> kalau nonton di TA, paling lama antri 2-3 orang kecuali kalau satnight, beuhhh promo buy 1 get 1 free bca bikin antrian sembako. 3. promo ticket (blitz ok) - blitz --> sekarang banyak kerja sama dengan CC, mandiri, permata, telkomsel friday dan cc lainnya. bisa ada promo buy 1 get 1 free - XXI --> semenjak promo BCA cuman bisa sabtu ane dah males ke XXI 4. suasana counter (blitz cozy) - blitz --> lebih enak, sofa nya banyak. Suasana rada gelap, untuk anak muda yang pacaran asik. - xxi --> tempat duduknya dikit, jadi kalau nunggu film kudu muter" mall. Muales banget kalau muter". 5. staff (xxi ok) -blitz --> apa memang pangsa pasarnya untuk anak gaholl dan anak muda, pakaian santai banget. sebenarnya kalau liat di sisi lain, mereka ini pengen...

Words: 650 - Pages: 3

Free Essay

Kinh Te Luong

...thanh toán của người cư trú ngoài nước cho người cư trú trong nước được ghi vào bên "có" (ghi bằng mực đen). Thặng dư tài khoản vãng lai xảy ra khi bên có lớn hơn bên nợ. Baharumshaha và Masih (2005) đã cho thấy mối liên hệ giữa tài khoản vãng lai và tỷ giá hối đoái. Khi đưa thêm nhân tố tài khoản vãng lai vào mô hình xác định tỷ giá hối đoái thì mức độ giải thích của mô hình tăng lên đáng kể. 4. Chuyển giao ròng là các khoản giao dịch đơn phương, thường bao gồm các khoản quà tặng, chuyển tiền tư nhân, các khoản đóng góp của tổ chức kinh tế, các khoản viện trợ, xóa nợ. 5. Dự trữ ngoại hối nhà nước, thường gọi tắt là dự trữ ngoại hối hoặc dự trữ ngoại tệ là lượng ngoại tệ mà ngân hàng trung ương hoặc cơ quan hữu trách tiền tệ của một quốc gia hay lãnh thổ nắm giữ. Đây là một loại tài sản của Nhà nước được cất giữ dưới dạng ngoại tệ (thường là các ngoại tệ mạnh như: Dollar Mỹ, Euro, Yên Nhật, v.v...) nhằm mục đích thanh toán quốc tế hoặc hỗ trợ giá trị đồng tiền quốc gia....

Words: 3375 - Pages: 14

Free Essay

Ego Te Absolvo

...Ego te absolvo. En el confesionario se encontraba, adormecido, casi le resulta insoportable escuchar a aquellas viejas que se quejaban de haber tenido malos pensamientos, de haber comido en exceso, de no haber cumplido sus obligaciones maritales, de esconder restos de un buen postre para ser disfrutado con posterioridad. Escuchó el batir de la puerta. -Una más, pensó, pero la vocecita del otro lado lo sacó de aquel sopor. Con nuevos bríos dijo –Ave María gratía plena, sintió cómo su miembro empezaba a crecer. – Sin Pecado original concebida.- ¿Desde cuándo no te confiesas? inquirió, en tono amenazante. -Desde la semana pasada Padre. -A ver ¿y por qué has dejado pasar tantísimo tiempo? -Tenía otras cosas que hacer Padre. -¿Como cuáles más importantes que agradar a Dios? No contestó. Dime tus pecados. -Los de siempre Padre, desobedecí a mis padres, me he acostado sin rezar, y me he dormido durante la hora Santa, Padre, y en esta ocasión me encuentro en mis días, tengo mi periodo, creo que no podrá ser la misma penitencia de siempre. -Bien, entonces tú decides hija, tres días de silicio o me esperas en la sacristía. -Padre, pero tengo mi periodo, ya se lo dije. –Sí, pero podemos conmutarlo. –Bueno. -Espérame en la sacristía, alzo su mano derecha sobre la cabeza de ella, ego te absolvo a peccatis tuis in nomine Patris, et Filii, et Spiritus Sancti. Amén. -Amén. De inmediato terminó las confesiones y se dirigió a la Sacristía, apurado echó llave a la puerta, al fondo estaba ella...

Words: 2595 - Pages: 11

Free Essay

Tes Dluuuu

...CHAPTER 9 – Test Bank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1. The “Middle Ages” in Western Europe includes which of the following time periods? a. the beginning of the Early Christian period through the 13th or 14th centuries b. the end of the Roman Empire through the Byzantine period c. the beginning of Byzantine period through the end of the Roman Empire d. A.D. 300–A.D. 1600 Answer: a 2. The new religion that entered Europe in the 8th century was a. Buddhism. b. Hinduism. c. Islam. d. Judaism. Answer: c 3.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ultures influenced Islamic art? a. Byzantine b. Archaic Greek c. Early Christian d. both the Byzantine and Early Christian Answer: d 4. The Christian recovery of Moorish strongholds was called the a. Reformation. b. Rebellion. c. Revolution. d. Reconquest. e. Renaissance. Answer: d 5. Which is true? a. Muhammad was born in Mecca in 622. b. Muhammad claimed to be the son of Allah. c. The Hijra marks the beginning of the Islamic calendar. d. Muslims are required to pray six times a day. Answer: c 6. The hadj refers to a. the Islamic calendar. b. a pilgrimage. c. a leader. d. a mosque. Answer: b 7. Jihad is a a. religious sentence. b. priest. c. holy book. d. holy war against sin, in oneself and in the world. Answer: d 8. Muslims must pray a. in a mosque. b. facing west. c. facing Mecca. d. facing a qibla. Answer:...

Words: 1435 - Pages: 6

Premium Essay

Rhetoric of the Tao-Te Ching

...Compare/Contrast Essay When utilizing the rhetorical strategy of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in relationship to literature, a number of pieces of can qualify. In particular, the idea of leadership is arguably one of the most written about topics with regard to comparing and contrasting. Throughout history, it can be argued that the majority of successful societies have been based upon effective divisions of leadership. Accordingly, in their pieces of literature, The Tao-te Ching and The Qualities of the Prince, Lao-tzu and Machiavelli have sought to convey a more complete and concret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respective definitions and duties of a ruler (leadership). The theme of political leaders and their intricate relationship with society indeed validate itself within both texts. However, both Lao-tzu and Machiavelli approach this issue from almost entirely opposite positions, though sharing minute similarities. Lao-tzu appears to focus the majority of his attention on letting problems or situations take their course, and consequently good would prevail. On the contrary, Machiavelli advocates the necessity for a successful leader, or prince, to take control of his deeds, and the skills or qualities necessary to maintain power. Since both writers propose a question as to what is in essence the same dilemma, effective leadership, it becomes almost natural literary etiquette to contrast the two in an effort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qualities a prosperous leader must possess. Despite...

Words: 1499 - Pages: 6

Free Essay

Tes Mau Daftar

...Cara Menghitung Koefisien Elastisitas Permintaan Koefisien elastisitas permintaan merupakan sebuah angka bilangan positif yang menunjukan tinggi rendahnya tingkat kepekaan permintaan terhadap perubahan harga barang atau jasa. Sesuai dengan kajian teori ilmu ekonomi, koefisien elastisitas dilambangkan dengan huruf “E” sedangkan permintaan dilambangkan dengan huruf “d” sehingga koefisien elastisitas permintaan dilambangkan dengan huruf “Ed”.  Perhitungan mencari koefisien elastisitas permintaan dapat anda kuasai dengan baik setelah anda setelah mengetahui definisi dari koefisien elastisitas permintaan itu sendiri, serta memahami konsep elastisitas permintaan mulai dari faktor yang mempengaruhi elastisitas permintaan, jenis-jenis elastisitas permintaan dan sebagainya. Untuk mengawali pembahasan maka perhatikan dan pahami secara baik rumus elastisitas permintaan yang digunakan untuk menghitung koefisien elastisitas permintaan berikut ini:  Atau dengan rumus ke dua, sebagai berikut: Keterangan: Ed = Koefisien Elastisitas Permintaan AQd = Selisih Jumlah barang yang diminta mula-mula dengan jumlah barang yang diminta setelah terjadi perubahan harga (Karena dalam koefisien elastisitas permintaan tidak mengenal angka negatif atau berfifat mutlak maka untuk memudahkan mencari ?Qd dapat dilakukan dengan mengurangi bilangan yang lebih besar dengan bilangan yang lebih kecil) Qd = Jumlah barang atau jasa mula-mula P = Harga barang atau jasa mula-mula ?P = Selisih P mula-mula dengan...

Words: 447 - Pages: 2

Premium Essay

Tao Te Ching

...Nadine Couto LIT-211 03/03/2014 The book Tao Te Ching was originally called Laozi, the author’s name. When people mentioned Laozi, they were referring to the book as well as the man. The Tao Te Ching is translated as The Classic of the Way and Its Virtue, or simply The Way of Life. Laozi was a quiet and secluded person, and no one would have known him had he not written the Tao Te Ching. No details are known with certainty about his life. The introduction has the purpose to describe the concept and structure of Tao. Lao Tzu was trying to explain something that was inexpressible with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 text Laozi (Lao Tzu) “One of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poems in the Dao De Jing is that they do not provide explanations or definitions, The Dao De Jing begins with what seems to be a series of conclusions about the dao, a word and concept for which we have no English equivalent. “ (Crawford et al. 1603) With that being said, Tao is something that is beyond whatever we could possible describe. The first two lines on the introduction “ The Tao that can be told is not the eternal T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ternal name.” can be described as the Tao that can be completely explained or expressed in words is not the constant, eternally unchanging and true Tao. The main idea here is that the Tao is a concept beyond reason and logic. If the name of this Tao can be defined with words, then it is not the constant, eternally unchanging name of the...

Words: 661 - Pages: 3

Premium Essay

Te Brand in the Hand

...Mobile Marketing: “Brand in the Hand” Fareena Sultan Professor of Marketing Marketing Group College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Boston, MA, f.sultan@neu.edu Presented at WCAI conference Marketing on the Move: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 of Mobile on Consumer Behavior Wharton, UPenn, Philadelphia, PA February 27, 2012 People Use Mobile Phone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2 Mobile Marketing • Definition: Mobile Marketing is a set of practices that enable organizations to communicate and engage with their audience in an interactive and relevant manner through any mobile device or network. (MMA 2009) “Brand in the Hand”: The convergence of mobile handsets and the Internet creates new opportunities for e-commerce and interactive marketing. It is the potential for brandi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and e-commerce to be delivered in the pocket, in the car, in the hand. (Sultan and Rohm 2005, Adidas) • Uniqueness of Mobile: Interactivity and Location Specificity! 3 The Mobile Frontier is Here and Now! • • • • Wireless subscriber connections in the U.S. reached 322.8 Million in 2011 (CTIA) 31% of all U.S. households have only a wireless phone. (CTIA) U.S. smartphone usage is 48% of all mobile phones as of Jan 2012 (Nielsen); 42% (comScore) There were 400 different models of smart phones on the U.S. market, at end of 2011 – Android and iOS account for 3 in 4 smartphones in the U.S. (comScore) The annualized U.S. wireless industry total revenue...

Words: 667 - Pages: 3

Premium Essay

Te Earth an Space

...The earth and space Did you ever wonder what was outside our atmosphere? Well I’m going to tell you the many things that are in our solar system and maybe beyond it. We will start with our moon, its shape resembles an egg, and has been around for 4.5 billion years. Neil Armstrong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set foot on the moon. The year was 1969 and the mission was called Apollo 11. After all the excitement from their landing Armstrong made a statement when he stepped out of his aircraft.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The moon has little to no atmosphere, and has a weak gravitation.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has not changed in 3 billion years, so a foot print on the moon from a million years ago would still be there today. Because the moon has little to no atmosphere there isn’t any water to create erosion and there is no wind. The temperatures of the moon vary from day to night. During the day the temperature is approximately +300°F and night time is -270°F. The temperature is this way due to the fact there is no atmosphere to protect against the sun and keep it warm at night (MoonPhases.Info, 2010-2011). The coolest cosmic entity in the sky is the moon. At night when the moon is out, it’s the first thing that lights up the night sky. It takes 27.3 days for the moon to turn on its axis and to orbit the earth. Due to this it makes the moons phases and orbit a mystery (Charles Q. Choi, 2013). Below is a photo of the moon. Some...

Words: 1817 - Pages: 8

Premium Essay

Tao Te Ching

...Tao Te Ching by Lao-tzu J. Legge, Translator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Vol 39) [1891] 1 The Tao that can be trodden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Tao. The name that can be named is not the enduring and unchanging name. (Conceived of as) having no name, it is the Originator of heaven and earth; (conceived of as) having a name, it is the Mother of all things. Always without desire we must be found, If its deep mystery we would sound; But if desire always within us be, Its outer fringe is all that we shall see. Under these two aspects, it is really the same; but as development takes place, it receives the different names. Together we call them the Mystery. Where the Mystery is the deepest is the gate of all that is subtle and wonderful. 2 All in the world know the beauty of the beautiful, and in doing this they have (the idea of) what ugliness is; they all know the skill of the skilful, and in doing this they have (the idea of) what the want of skill is. So it is that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give birth the one to (the idea of) the other; that difficulty and ease produce the one (the idea of) the other; that length and shortness fashion out the one the figure of the other; that (the ideas of) height and lowness arise from the contrast of the one with the other; that the musical notes and tones become harmonious through the relation of one with another; and that being before and behind give the idea of one following another. Therefore...

Words: 1368 - Pages: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