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 Essay

「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自主學習報告

In:

Submitted By johnny9513
Words 457
Pages 2
課堂名稱:台灣文學選讀
指導老師:張惠珍老師
學生姓名:中二甲王暄評102101085
作業名稱:「植有木瓜樹的小鎮」自主學習報告
=======================================================================================
壹●摘要
* 時代背景判讀及心得延伸。 * 內容、角色分析。

貳●正文
一、時代背景分析
本文是一篇在描述深具理想性的小知識分子,對抗「作品背後的茫茫黑暗的社會與文化」的時代性作品,通篇小說露出一種陰鬱、灰暗的色調,小說中的人物充滿了絕望與悲傷,圍繞著被殖民者的四種苦楚主題:一、家庭妻小之經濟負累,二、買賣婚姻之現實,三、內地日本人對本島人之歧視,四、人心的絕望墮落及沉淪,將於後段人物分析時做詳述。 在這類主題之下,我認為這是龍瑛宗想要表達出的一種閹割意象。「閹割」即是以強制的手段割除或破壞男人或女人的生殖機能,徹底剝除繁衍後代的權力。那日本人對台灣的殖民政權,何嘗又不是一種對台灣本土人民血脈及島嶼文化生命的閹割?他們破壞了人類文化,攪亂了社會生活,顛倒了人際關係,用無間不催的政治制度和治理國家的原則精神,將台灣的生命力完全封死。而在這種閹割環境中,除了有已被閹割者,自然會有反抗閹割者,而也有像陳有三如此徬徨的迷失者,請參考以下表格一之分析: 小說角色 | 象徵意象 | 實際角色 | 表現狀況 | 陳有三 | 等待被閹割者 | 龍瑛宗 | 衝突、徬徨、墮落 | 洪天送、戴秋湖 | 遭到閹割者 | 皇民 | 自我鄙視、否定過去、無條件順從、比日本人像是本人 | 林幸南長子 | 拒絕被閹割者 | 革命、左傾作家 | 抗拒或死亡 | 我針對這個表提出自己的見解,殖民政權的特徵是輕人性,藉著強勢的公權力,剝奪被殖民者的人權及本性,其無視台灣同胞的尊嚴、全力、及自由,以強制殘暴的手段去決定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甚至妄圖控制整個世界。這些被閹割的角色其人格早就已經變形:基本上已不是人,他們只是活在殖民統治下的一個平面的角色,不再有完整的人格。
閹人最大的心理特徵就是自卑感。這種自卑感來自生理上的缺陷,來自社會心理的鄙視,來自於喪失家庭或被家庭拋棄的悲哀。
如此閹割政治底下,產生的這些遭閹割者早已失去了人的價值,成為日本人手下的一顆棋子,無力抵抗,只能在自我安慰或逃避中自我安慰。如果說土地是台灣人的母親,那麼這個小鎮便是失去子宮的女人,完全呼應了龍瑛宗於此篇文章的背景顏色安排:灰暗、絕望。這是龍瑛宗對時下男性人物的觀察:男性知識份子,總是表現出其企圖心旺盛的一面,最後再以挫敗、崩潰收場,象徵著台灣人在日本的壓迫下是沒有出路的。
殖民政權雖然是以雄性的、陽剛的姿態存在於台灣,這並不代表凡是男性都可以分享殖民體制的權力。弱小的台灣男人,事實上只能事實上只能扮演殖民者的共犯,或者是與女性一般,也是受盡了欺凌。
而那些如同林杏南長子企圖以瞵視昂藏的姿態站在高崗上之抗日者,在現實生活中卻也都不免遭受到如同林杏南長子之所逢,成為殖民統治下殺雞儆猴的犧牲品。龍瑛宗本身所象徵的角色陳有三「等待被閹割者」,我想是因為他自己投靠西川滿後的迷失,也是他和眾作家背道而馳後的自省,而在他被分派成為皇民作家時他也意識到幾即將面臨的下場,故設定此角色作為自己的興發並做了此文,雖然沒有積極抗日的內容,但是透過內省式覺悟,將知識分子的蒼白絕望,作為島民自我清醒的催化劑,也作為支撐自己的最後一股信念,以對社會的愚昧、貧窮、金錢婚姻作為批判。 小說主角陳有三,第一份工作便是點鈔票的機械式動作,結局是不甘心的走向墮落;但是龍瑛宗本人呢?他一生的工作也離不開點鈔機,但最後他卻堅持學習中文,更重新用文學走出自己的路,用行動證明成功,不備現實洪流淹沒掉自己,實在令人敬佩。
二、主題分析
〈一〉木瓜的立體象徵 起初對此題目的第一印象,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是木瓜鮮豔的光澤渲染整座無聲無息的小鎮的畫面,殊不知再細讀之後,才知道完全相反。「木瓜樹」我想含意的重量實在是難以令我承擔,顛覆了我以往對此種香甜可口水果的印象滋味。木瓜易腐爛,象徵了小鎮的墮落,同時也象徵了陳有三的腐敗。
這小鎮的空氣很可怕。好像腐爛的水果。青少年們徬徨於絕望的泥沼中。
而先前我所認為的鮮豔光澤,便是統治者殖民文化的強勢權威。篇名「植」字或許和其同音字「殖」有所雙關,那麼就也表示,這是日人殖民下一個缺乏生機而易腐敗的社會。小說在文章前後共出現了六次的木瓜或木瓜樹,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意涵象徵,我以表格二作說明: 次序 | 原文 | 隱喻內容 | 頁數 | 一 | 日人住宅舒暢的並排著,周圍長著很多木瓜樹,穩重的綠色大葉下,結著纍纍橢圓形的果實,被夕陽的微弱茜草色塗上異彩。 | 知識份子對強勢文化的仰望。 | 213 | 二 | 前面草地上,有一群木瓜樹,靜靜地吸收著剛上升的上弦月光。 | 弱勢文化的仰望:台灣強勢文化的傲氣:木瓜樹 | 217 | 三 | 十二、三歲的少女端來了一盤木瓜。美麗而黃暈的瓜肉上,圓圓小小的黑色種子發著濕濡的光。 | 強勢文化的入侵。 | 223 | 四 | 俯瞰這小鎮,可以看到木瓜、香蕉、榕樹等濃濃綠蔭富照著黑色的矮屋頂。 | 強勢文化的覆罩。 | 229 | 五 | 只有木瓜樹是一樣的,…這美麗色彩而豐富的南國風景,溫暖了他的心。 | 知識份子對強勢文化的認同。 | 243 | 六 | 從略帶微黃的美麗綠色的木瓜葉間,眺望著無窮深邃的青碧天空而發呆。 | 知識份子對強勢文化的超越。 | 258 | 木瓜是全文當中為二有顏色的東西,而這也就是在暗示著陳有三內心的經歷與蛻變。縱使說木瓜是殖民統治強勢文化的象徵,但其實最後卻成為在這病懨懨的小鎮中,所綻放的人性的光輝,從仰望、強勢入侵及覆蓋、認同、到超越,這其實便是作者於文章中曖昧的表現了抗日的精神。
〈二〉黑與白的意象
在殖民統治覆蓋的天空下,龍瑛宗也抓準了這個現象,以表達受殖民者的絕望與悲哀,而只有強權殖民政府帶來的政經強權,才能擁有「白色」的權力。文中分別出現了三次「白色」及七次「黑暗」,黑白分明如此,台灣人與日本人的生活亦是如此歷歷分明。 1、 高聳著煙囪的工廠巨體,閃閃映著白色。 2、 綠色的蔗園那邊工廠像白色的城堡。 3、 俯瞰這小鎮,可以看到木瓜、香蕉、榕樹等濃濃綠蔭富照著黑色的矮屋頂。稍稍離開小鎮的右上角上,製糖工場像白色的城墎似地。 由上列三項可以看出日本強權所表示的三種意象:高不可攀、目不可視、堅不可摧。白色有著潔白、乾淨的光輝的意象存在,這顯然就完全和文中亟欲表達的台灣人骯髒、滴漏、庸俗的生活形成強烈的對比: 1、 廖清炎說:我們的未來,除非有奇蹟出現,否則必然一片漆黑。 2、 廖清炎所留下的話,成為黑暗的真理而纏捲著他。 3、 有一個人意外的拿了黑暗的言語投擲給他。那就是他的同事,服務二十年的林杏南。 4、 失去她的話,就如同再一次把她撞入絕望的黑暗深淵…她就是他的求生之道與生命之光。 5、 絕望、空虛與黑暗層層包圍得轉不過身來的樣子…「黑暗,實在黑暗。」陳有三閃著眼睛,詠嘆著。 6、 現在雖是無限黑暗與悲哀,但不久美麗的社會將會來臨。 7、 陳有三於醉眼的白色幻象中,伏起死者的遺言;有如黑暗洞窟的心中,吹來一震寒風,突然渾身戰慄起來。 七次黑暗的出現時機,呈現出小說中表現的宿命巨網:現實的交迫、愛情的幻滅、理想的殞落一直到發自內心的震懾,將小人物的命運環環相扣。
三、人物角色分析
〈一〉存在的虛無及虛無的存在 小說中分別安排了許多扁型人物、以及不具意識的人物,來做為圓型人物「陳有三」的陪襯。先從不具意識性格的人物談起,從以下的表格作說明: 人物 | 原文 | 呈現意義 | 儒學老先生 | 1、他的衣服到處縫補又汙垢…笨拙的剝著烤鹹鯽魚。2、經常諤諤於論孔子之言行,但為了貧窮而詐欺他人,結果雙手被縛於後,悄然被帶走。 | 舊知識分子無從仰望,未來也是一片漆黑 | 日本女人、中年男子 | 1、圍牆邊有兩個穿著衣連群的日本女人,無顧忌的聳肩笑談著。2、一個胖敦敦的中年男子穿著內褲,兩手插腰,凝視著遠方。 | 日本文化的死氣呈現,代表對台灣本土的格格不入,以及生活品質的對比。 | 少女 | 正好對面的屋子裡,有一個年輕的少女再彈著台灣琴…聞得淡淡的香味。 | 陳有三愛情的曇花一現。 | 銀珠、美珠、明珠、愛珠 | 依序為:戴秋湖的遠親、洪天送的妻子、戴秋湖的情人、黃助役的情人。 | 「珠」表金錢,有婚姻買賣之意。 | 那麼這些沒有個人意識的存在,在小說中便是一個虛無的存在,但他們和存在卻虛無的角色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他們便是陳有三的意識流動,也是小說中社會背景呈現的血脈而流動著。
〈二〉各自活著的人們
人各有志,然而在這個黑暗籠罩使人扭曲性格瓦解的殖民下,新知識分子不堪一擊的志向也隨之扭曲,可以看出以下扁型人物之生活目標: 1、 洪天送:唯一的希望是忍耐幾年之後,升任一定的位,住日本式房子,過日本式生活。 2、 廖清炎:玩弄女人便是我的興趣…在薪水的許可範圍內,和女人調調情,看看電影,喝廉價的酒,多少便可以醞釀醉生夢死的氣氛。 3、 戴秋湖:希望存錢幾年後買個小妾。 4、 雷德:要是沒女人陪酒的話,我便失去活在這世界上的一切希望。 5、 林杏南之子:我願一邊描畫著人間充滿幸福的美姿,一邊走向冰冷的地下而長眠。 6、 陳有三:為小說中唯一的圓型人物,但他卻是最隨波不定的,他的性格是最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而對自身產生懷疑。他在整篇小說體中態度不斷的起起伏伏,最終以「突然渾身戰慄起來」總結全文,表現出最後新知識分子的突破。
四、結論
全文重點即是在表現統治殖民政權下,知識分子的生存方法,但生活在最低層的庶民階級,最終仍然只能面臨「物質、精神雙重破產」的悲劇。這是一個低俗、骯髒庶民階級的永恆詛咒,也是龍瑛宗所控訴的。但在這時代巨流的衝擊下,又有誰能成為什麼樣的砥柱呢?

--------------------------------------------
[ 1 ]. 羅成純〈龍瑛宗研究〉《龍瑛宗輯》,頁二六八。
[ 2 ]. 中華民國教育部線上辭典《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閹割,割除睪丸或卵巢。」網路維基百科:「指對人或者動物的生殖器官進行非醫療目的破壞,使其喪失生殖功能。」
[ 3 ]. 表格來源:劉勝雄《論龍瑛宗〈植有木瓜樹的小鎮〉閹割意象》第十八屆中興湖文學獎作品【表一】。
[ 4 ]. 陳芳明,〈復活的殖民地抵抗文學〉,《危樓夜讀》,聯合文學,台北,第238、223頁。
[ 5 ]. 施淑,〈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麥田出版社,第253頁,第二段。
[ 6 ]. 以施淑《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麥田出版社,〈植有木瓜樹的小鎮〉,為頁碼依據。
[ 7 ]. 另外一個有顏色設定的事物,見施淑,〈植有木瓜樹的小鎮〉,《日據時代台灣小說選》,麥田出版社,第230頁,第三段:「但,在這泥沼中的人物之中…如同紅色花蕾的嘴唇,還有密後的黑髮,這一切郁乎可聞得淡淡的香味。」此為陳有三於此小鎮,對愛情的美好想望的初次綻放,然而作者也未多著墨,隨即便以洪有三買賣婚姻一事打破陳有三的憧憬。

Similar Documents

Premium Essay

沃克‧珀西

...Percy,1916-1990)是「南方作家」,上世紀六十年代後,他和杜魯門‧卡波蒂、威廉‧斯泰倫等人,逐漸代替了老一輩的南方作家如福克納、弗蘭納裡‧奧康納、卡森‧麥克勒斯、尤多拉‧韋爾蒂等人,成為20世紀下半葉南方文學創作的主力。珀西最初學醫,後因肺結核回鄉療養,對存在主義哲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本人還皈依了天主教。他所創作的小說主要以天主教與存在主義的觀點通過愛情、性與個人責任等關係,探討人生的意義。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看電影的人》(1961)、《最後的紳士》(1966)、《廢墟裡的愛》(1971)等。   長期的哲學沉思讓珀西看待事物有獨特的視角。在《萬物不再》(The Loss of Creature)這篇散文裡,作家以觀光客和在校學生為例,揭示了現代人在認知活動中自甘淪為消費者的普遍困境:喪失獨立自主,難見本真卻又渾然不覺。本文選譯自《瓶子裡的啟示》(The Message in the Bottle,紐約,法勒斯特勞斯出版公司,1975年)。 ‧胡 朗‧   探險家發現島嶼,個個皆稱「福爾摩薩」(Formosa)——美麗的意思。對他而言,美哉、壯哉,因為他,空前一人,有幸抵近,得以見其本色。但對他人、別人,卻美壯從來不再——除非其人罕異卓立,重新發現了它;罕異卓立,知道必須重新發現它。   加西亞‧洛佩茲‧德‧卡德納斯[1]發現了大峽谷,嘆駭不已。可以想見:你穿越瀚海沙漠,披荊斬棘,峽谷就在腳下。後來,政府辟此地為國家公園,希望把卡德納斯的體驗也傳達給千百萬人。你從光明天使客棧憑欄望,眼前景觀豈不正是卡德納斯當年所見?   人們想當然地以為,大峽谷風光奇絕,美不勝收,故而若對卡德納斯有P值若干,則同等P值也可傳至數量無限的觀光客,一如班廷發現的胰島素[2]可以注入數量無限的糖尿病人。然而,反作用出現了。更近於事實的說法是,如果這個地方被百萬人擁睹過,則一名觀光客所見便並非P值,而是P值的百萬分之一。   人們想當然地以為,既然大峽谷的興味指數恆定為P,那麼組團前往觀光,人數多少都行。一個波士頓人決定去大峽谷度假。他找到旅行社,查看線路手冊,報了一個兩週游。他和家人上了路,看了大峽谷,回到波士頓。我們能說這人見過大峽谷了嗎?有這種可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的所作所為讓他必然見不到大峽谷。   為什麼在這些情形下,人幾乎無法直面大峽谷,見其本色——一如你從自家的後院撿起一個異物,直面而凝視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大峽谷,本色本貌的大峽谷,已然被觀光客頭腦裡早已形成的象徵集合體吞併了。在約定俗成的條件下看峽谷,迎面看到的就是那個像徵集合體。你現在眼中所見已非西班牙人當年面前所對,而是已然被構建出來的東西——被明信片、地理課本、旅遊手冊和大峽谷這三個字所構建。有此構建在先,觀光客的快樂之源便起了變化。當年那西班牙人因深入峽谷腹地,因移步換景,深淵、地勢、色彩、光影等漸行漸露而驚喜交集,而今的觀光客卻以大峽谷與預製象徵集合體的契合度來衡量自己的滿意度。如果兩相一致,峽谷正像明信片上的模樣,他便開心;沒準甚至會說,「啊,真和明信片上一模一樣地美!」他覺得沒有上當受騙。可如果不相一致,如果峽谷色彩暗淡,他便無法直面,而只會意識到現實與想像間的距離。以後他會說,他不走運,去的不是時候。最最重要的已不是獨立自主發現眼前的事物,而是以預製的象徵集合體為尺度,衡量這個事物。這就是觀光客的心滿意足。   難見峽谷已然,又難上加難,則因在那一刻來臨時——當獨立自主的認知者面對認知對象時——觀光客的舉動:他不是去看,而是舉...

Words: 1238 - Pages: 5

Free Essay

Documents

...章節 |篇名 |作者 |頁 |跨頁 |內容 | | |0 |目錄 |(日)S.I.早川S.I.Hayak|1 |FALSE |  語言與人生 目 錄編者的話 | | | |awa著 (民)柳之元 譯 | | | | | | | | | |譯者序第一編 語言的功用 | | | | | | | | | | | | | |  第一章 語言和生存 | | | | | | | ...

Words: 18782 - Pages: 76

Free Essay

素女經繁體中文版

...可不慎哉! 素女曰:“有采女者,妙得道術。王使采女問:彭祖延年益壽之法,彭祖曰:“愛精養神,服食眾藥,可得長生。然不知交接之道,雖服藥無益也。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天地得交會之道,故無終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漸,能避漸傷之事而得陰陽之術,則不死之道也。” 采女再拜曰:“願聞要教。”彭祖曰:“道甚易知,人不能信而行之耳。今君王禦萬機,治天下,必不能備為眾道也。幸多後宮,宜知交接之法,法之要者,在於多禦少女而莫數瀉精,使人身輕,百病消除也。” 素女曰:“禦敵,當視敵如瓦石,自視如金玉,若其精動,當疾去其鄉。禦女當如朽索禦奔馬,如臨深坑下有刃,恐墜其中。若能愛精,命亦不窮也。” 黃帝問素女曰:“今欲長不交接,為之奈何?”素女曰:“不可。天地有開闔,陰陽有施化。人法陰陽隨四時,今欲不交接,神氣不宣佈,陰陽閉隔,何以自補?練氣數行,去故納新,以自助也。玉莖不動,則辟死其舍,所以常行以當導引也。能動而不施者,所謂還精。還精補益,生道乃著。” 《素女經》云:黃帝曰:“夫陰陽交接節度,為之奈何?”素女曰:“交接之道,故有形狀,男致不衰,女除百病,心意娛樂,氣力強。然不知行者,漸以衰損。欲知其道,在於定氣、安心、和志。三氣皆至,神明統歸,不寒不熱,不饑不飽,寧身定體,性必舒遲,淺內徐動,出入欲希。女快意,男盛不衰,以此為節。” 《玄女經》云:黃帝問玄女曰:“吾受素女陰陽之術,自有法矣。願複命之,以悉其道。”玄女曰:“天地之間,動須陰陽,陽得陰而化,陰得陽而通。一陰一陽,相須而行。故男感堅強,女動辟張,二氣交精,流液相通。男有八節,女有九宮,用之失度,男發癱疽,女害月經,百病生長,壽命消亡。能知其道,樂而且強,壽即增延,色如華英。” 和志第四 《玉房秘訣》云:黃帝曰:“夫陰陽之道,交接奈何?”素女曰:“交接之道,固有行狀,男以致氣,女以除病,心意娛樂,氣力益壯。不知道者,則侵以衰。欲知其道,在安心、和志。精神統歸,不寒不暑,不飽不饑,定身正意,性必舒遲,深內徐動,出入欲希。以是為節,慎無敢違,女即歡喜,男則不衰。” 又云:黃帝曰:“今欲強交接,玉莖不起,面慚意羞,汗如珠子,心情貪欲,強助以手,何以強之,願聞其道。”素女曰:“帝之所問,眾人所有。凡欲接女,固有經紀,必先和氣,玉莖乃起。順其五常,存感九部,女有五色,審所足扣。采其溢精,取液於口,精氣還化,填滿髓髒。避七損之禁,行八益之道,毋逆五常,身乃可保。正氣內充,何疾不去?府藏安寧,光滑潤理,每接即起,氣力百倍,敵人賓服,何慚之有?” 《玄女經》云:黃帝曰:“交接之時,女或不悅,其質不動,其液不出。玉莖不強,小而不勢,何以爾也?”玄女曰:“陰陽者,相感而應耳。故陽不得陰則不喜,陰不得陽則不起,男欲接而女不樂,女欲接而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氣不感,加以卒上暴下,愛樂未施。男欲求女,女欲求男,情意合同,俱有悅心,故女質振感,男莖盛男熱,營扣俞鼠,精液流溢,玉莖施縱,乍緩乍急,玉戶開翕,或實作而不勞,強敵自佚,吸精引氣,灌溉朱室。今陳八事,其法備悉,伸縮俯仰,前卻屈折。帝審行之,慎莫違失。” 臨禦第五 《素女經》云:黃帝曰:“陰陽貴有法乎?”素女曰:“臨禦女時,先令婦人放平安身,屈兩腳,男人其間,銜其口,吮其舌,拊搏其玉莖,擊其門戶東西兩傍,如是食頃,徐徐內入。玉莖肥大者內半寸,弱小者入一寸,勿搖動之,徐出更入,除百病。...

Words: 10328 - Pages: 42